*用户名
*
*
手机号
已有账户,
*用户名
*
手机号
*
当前位置:首页>作者中心
马岩松
出生于北京的马岩松,被誉为新一代建筑师中最重要的声音和代表,是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他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倡导把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通过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走向一个全新的、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明时代。从 2002 年设计浮游之岛开始,马岩松以“梦露大厦”、胡同泡泡 32 号、鄂尔多斯博物馆、中国木雕博物馆及假山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实践着“山水城市”这一未来人居理想的宣言。同时,他还通过一系列国内外个展、出物和艺术作品,与公众一起探讨城市与建筑的文化价值。 2006 年,马岩松获得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2008 年,他被 ICON杂志评选为“全球 20 位最具影响力青年设计师”之一。Fast Company杂志先后评选他为“2009 年全球建筑界最具创造力 10 人”之一及“2014 年全球商界最具创造力 100 人”之一。2010 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授予他 RIBA 国际名誉会员。2013 年他荣获北京设计周首届 D21 中国建筑设计青年建筑师奖。2014 年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2014 世界青年领袖”。其经典作品“梦露大厦” 分获 CTBUH 颁发的“2012 美洲最佳高层建筑”及 EMPORIS 颁发的“2013 全球最佳摩天楼奖”。马岩松曾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并获硕士学位。目前他是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研究中心教授。
马月华
马月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馆员,现任职于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献学、古籍本学和古文字学。发表论文有《略论福建本外聚珍》、《略论元泰定本〈广韵〉》等。
迈克
迈克姓林,八#前生于新加坡,曾赴美国旧金山进修广告平面设计,可惜学无所用,八#后回归亚洲,在香港依赖原始本钱维生,透过对电影粗浅的认识和对文字畸型的爱慕,换取一日三餐经费。九#后成功转型沦为长期游客,基地设于法国巴黎,靠撰写报刊专栏、翻译电影字幕等等卑微工作,对抗欧元无止无休的跃升。
麦永雄
麦永雄,现为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个人专著《域外诗学与文学》(2011)、《德勒兹与当代性: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研究》(2007)、《文学领域的思想游牧: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2002)、《多维视野中的东西方文学》(2001);译著《界限哲学》(2011)、《赛博空间的奥德赛》(2007)、《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2000)、《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2000)、《审美意识形态》(合译1997);主编教育部招标教材《东方文学与东方文化》(2001)等。主要研究方向:德勒兹研究、外国文学与诗学、后现代文化与传媒研究。
毛尖
毛尖,浙江宁波人。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著有《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当世界向右的时候》、《慢慢微笑》、《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乱来》、《这些年》等。译有《上海摩登》等。著译包括西方文学、电影评论、专栏随笔等,刊于《信报》、《文汇报》、《联合早报》、《万象》、《上海文学》、《书城》、《亚洲周刊》等。
毛晓雯
毛晓雯,古典诗词研究者,文字工作者。曾出《唐诗的唯美主义:写给时代的情书》、《纳兰容若词传》、《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传》、《诗的时光书》等多部合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