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由集团公司世界·观与新京报文化云客厅联合主办的“别来无恙——邱志杰新书线上发布会”在北京虚苑美术馆举行,为广大读者展开了一场跨越艺术与文学、史学、哲学藩篱的春日雅集。邱志杰《剧透》《无知者》《失败者》《实验主义者》四本新书首次与读者见面。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艺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陈嘉映,以及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念群亲临现场,美术史学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先生在上海以视频连线方式出席,央视主持人、“镜阅读”计划发起人王宁主持对谈环节,新京报快手、腾讯新闻、凤凰网、喜马拉雅、雅昌艺术网同步进行网络直播,二十余万人在线观看。
发布会现场(虚苑供图)
在发布会开始之前,由邱志杰导览,为嘉宾展示并讲解自己的版画作品如何通过不同工艺完成,如何利用石版、铜版、木版的不同表现力,以及现代丝网印制的新工艺,传达艺术作品的理念、质感和美感。
邱志杰与美术史学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视频连线(虚苑供图)
到场嘉宾都是邱志杰的老师或朋友。范景中是邱志杰在浙江美院读书时的老师,他以视频连线方式表达说,自己与邱志杰虽然是师生,却有一种“心灵上的交流”,且彼此“默默地鼓励”。范景中给予邱志杰新书高度赞扬,称它们是“人类伟大理性的展示”。邱志杰表示,范景中对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尤其以他翻译贡布里希和波普尔最为重要,他说,“其实不大有人知道波普尔是真正影响我的人,他的‘试错模型’理论,实为自己设计实验艺术的思想根源”。从波普尔出发,邱志杰进一步认识到科学与艺术的一致性:在科学中试错,在艺术和实验艺术中也允许试错——这些思考显示邱志杰所说的“无知”“失败”“实验主义”实为一种理性的实践精神。
师生之间这段充满知性与智慧的对话,也为发布会奠定了科学、理性的基调。
围绕着《剧透》,嘉宾各自从文学、历史、哲学的角度展开解读。
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虚苑供图)
李敬泽感慨地说,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们的文学在当代艺术面前有一点根深蒂固的自卑”,邱志杰的艺术是总体把握世界的实践方式,包括他的身体状态、吞吐量、作为工匠的技艺……方方面面,从身体到心智,是一种全面的实践方式,而文学只有上溯到甲骨文时代,才既通天又彻地,达到近似巫的状态。《剧透》中就有这种气概,这部作品描写的既是历史,又是中国人恒常的生活。上元灯彩体现了中国“过节”的传统,实际上就是中国人的恒常生活,《红楼梦》《金瓶梅》中写的就是“过节”及不过节的间隙。李敬泽说,上元灯节对于中国人恒常生活的意义是非常有意思的。因此,他推荐《十月》杂志刊登《剧透》的文本,《剧透》的跋二《关于一种历史剧的编撰》获得了琦君文学奖。
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念群(虚苑供图)
杨念群说,中国历史观是倒着向后看的,不像进化论是向前看的,“我们在向后的过程中批评、总结和提炼,螺旋着向上走”。对此,邱志杰表示认同,“中国人前进的方式是退着向前走”,这实际是一种古代历史观,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古印度吠陀时代都有对“黄金时代”的推崇和对后世堕落的预言,只有到了基督教时代,“未来更美好”的观念才成为主流。陈嘉映是邱志杰学习维特根斯坦的老师,他说:“我们被历史套得太狠了。实际上,我们做的这些事,可能与历史没有丝毫关系”,而“剧场”却是一个特别当下的东西,千人千派,特别要与当下对照着看。
在中国的人文传统中,一个画家首先是一个文人,艺术与文史哲是不分家的,这是几位嘉宾之间跨界的基础,发布会再现了这一传统。李敬泽说,邱志杰既读维特根斯坦又研习波普尔,这两个人之间发生过著名的论战,但在邱志杰身上却没什么矛盾;如何应对这个世界?其实文学家也有这个问题,这个时代所有以人文为专业的人大概都有这个问题。邱志杰回应说,艺术其实是关于出路的,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套路”中,艺术用一种做做看、提方案的态度,抱着“或许还有另辟蹊径的机会”,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要勇于尝试。
艺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虚苑供图)
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陈嘉映(虚苑供图)
央视主持人、“镜阅读”计划发起人王宁主持对谈环节(虚苑供图)
范迪安很赞赏邱志杰的剧场实践,他说,剧场意识,意味着艺术家思考问题的维度要开阔,一边建构、一边分析,方不辜负时代的各种机会。邱志杰通过学习维特根斯坦,学会沉思,学会对事物的本体、本质进行深入思考,由此而形成一套治学方法、一套工作方法论,主要有三点:
一是跨界,他从学版面到进行综合艺术实践,从架上到实验,成为一个前进者和开拓者。
二是他的工作方法,这点得益于国际交流的开放背景。在《邱注上元灯彩图计划》(即《剧透》之原本)中,邱志杰采用视觉考据法,对典故、事件、造型进行训诂式追踪,他一直在作“注疏”这件事,注是对元典的解释,疏是进一步对传统的新解和新造,如疱丁解牛般,邱志杰这几年一直在做这件事;另一个例子是他的“地图谱系”,中国人的地图史就是世界观,也是一种剧场,传统中国文人“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陶渊明诗《读山海经》),线性读历史,横向看世界,故有“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同上)之句。
三是他的教学相长。此次出版书目中,《无知者》《失败者》《实验主义者》分别是邱志杰先后在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教学的笔记,记录了大量教学思索、实践,有理论也案例,内容详尽。
在这三本一套的作品中,涉及到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邱志杰说,第一,中国的艺术教育不比西方差;第二,最激进的美术实践都发生在美术学院;第三,如果不是从事教学,自己很可能就堕落了,他进一步解释说,作为教师,你必须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类似“我为什么学艺术?”“我妈逼我来的”“为什么很多人很快可以买房子”——这些问题他被迫要一一作出回答,所以自己必须打通,必须全面思考。在当了十几年老师后,邱志杰找到了使教学与艺术相互滋养的办法,“我组织学生一起研究、一起思考,结果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邱志杰说,如果不通过实践去“证实”或“证伪”,知识有可能成为知见障,所以他在《无知者》中提到的“无知”有些是现实的实验,有些是改造社会的实验。这个时代,很多人被所谓的“成功学”辖制。2006年,邱志杰读到梁启超的《自由书》,对他产生很大影响,梁启超说“凡任天下大事者,不可不先破成败之见”“不知败于此者或成于彼,败于今者或成于后,败于我者或成于人”,故无所谓成败。邱志杰说,无所谓成,则无希翼心,无所谓败,则无恐惧心,这些感悟使他向青年学子发出“破成败之见”的呼喊。
杨念群表示认同,他说,邱志杰对自己不明确定位,不断地扩大边界,与他的视界、心态的得失有关;同样,“我也不把自己定位在历史学家,实际上,不断地有现实和历史的对话”。杨念群很喜欢《剧透》中的《桃花源记》,“桃花源内部的居民们显然对于外来的闯入者是有心理准备的,甚至是期待的。大吃一惊是装出来的。他们好奇地问这问那,很可能只是演出”。“他们甚至尾随渔人而出,精心地抹去了他为了找回来所留下的记号,以不让我们发现”。“实际上他们才是最现实的人,现实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被抹去了”,杨念群说,自己是个历史循环论者,“我们反抗历史,但绝望,鲁迅也说 ‘反抗绝望’,这是我们作为人文主义者共通的支点,我不认这个命,可能反抗也变成失败者”,这同样是《失败者》一书的目的所在。
有关大众对艺术的误解,邱志杰特别作了解释。他认为主要有三种:
一种认为艺术是自我表现。他认为自我是促成作品的工具,在做作品时,你的小自我变成大自我,实际上造成自我的发展。第二种认为艺术家都是“神经病”。这种误解主要来自浪漫主义,实际上高手靠方法,所以灵感招之即来,真正的艺术家与科学家非常相近;三是关于“天才论”,邱志杰说,实际上,三万年来,艺术基本不讲灵感,像丢勒一样,艺术家要完成订单,为此而训练。怎么样判断是不是天才呢?可以用倒推的方法——做出东西的是天才,没有作品的不是。从经验上讲,天才不能帮助一个人做出好作品。一个好的美术学院应该是“有好的方法”的学院。《实验主义者》一书就此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邱志杰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去年中央美院第一次在招生考试中,加考了逻辑和数学,结果招进来的大一生素质碾压大三生。“终于招进讲道理、听道理的人了”,邱志杰说。
在最后回答网友提问环节中,有学生问,你期望招到什么样的学生呢?邱志杰说,没有期待,差异越多,越能互相启蒙。最好招到能批评我的人。陈嘉映补充说,(应该教学生学会)“试着说出自己的意见,看能不能说得通”。
邱志杰为世界?观题字(虚苑供图)
有网友问邱志杰会不会写本武侠小说?邱志杰说,他是金(庸)学家,他很想写玄奘,想写科学和武侠,比如写出《黄帝内经》的人一定是第一个意识到内功和气的人,他想写武功这件事的起源。
在回答有关人工智能的问题时,邱志杰说,实验艺术学院有三个版块:科技艺术、实验艺术和社会性艺术,他正在往前推科技艺术。有网友问,技术给人类带来挑战,如何与技术共存?邱志杰认为,技术是不可避免的,但要防止技术作恶。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自古即有,比如我们现在看越王勾践剑,是一件古代艺术品,但实际上,它是当时尖端技术。科学就是一种艺术,艺术就是一种科学,技术就是人文的一部份。
邱志杰说,实验艺术往往被人们与“冒险的”“前卫的”“不成熟的”“隐喻性的”等词汇相连,实际上,实验艺术的方法是从自然科学方法论中形成的方法,由笛卡尔和培根进行了明晰的表述,这种方法自古都有人在使用,只有经过实验证实,才能导致创新。世界上并不只有一种艺术,有很多不同的实践,由于现实世界是有毒的,大多数人不知不觉成为囚徒,而艺术则是一种“把自己弄醒的解药”,有人决定逃出去——艺术就是关于弄醒跑掉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代入文学、科学、经济(但不包括政治),这证明文史哲艺是不分家的。艺术主要是两件事:思和艺;此外,想也是一种手艺。李敬泽补充说,相当于中国传统中的“文”。
最后,嘉宾用即兴的跟句给发布会带来一个诙谐而意味深长的收尾:
邱志杰:这个时代,科学追求文艺。
李敬泽:而文学追求历史。
杨念群:但历史追求科学。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