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新民说 北极梦:对遥远北方的想象与渴望
“北极百科全书”,用科学的严谨与诗意的浪漫,讲述地球之巅的人与自然
ISBN: 9787549589074

出版时间:2017-02-01

定  价:68.00

作  者:(美)巴里·洛佩兹 著 张建国 译

责  编:刘春荣 沈燕燕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文学理论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人文·科普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字数: 347 (千字)

页数: 440
纸质书购买: 天猫 当当
图书简介

本书是有关北极题材的生态文学经典。在五年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洛佩兹为我们揭开了地球之巅的神秘面纱,用科学的严谨与诗意的表达,描述了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从洋流、冰川、土壤,到动物、植物、鸟类,再到土著居民、探险者、科学考察家、开发商……洛佩兹用百科全书式的记录,全面审视这块土地的历史与现状,重塑我们对北极的认识,同时也对西方的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深度的反思。该书出版后获198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是环保主义理论的奠基作之一。

作者简介

【作者】

巴里•洛佩兹(Barry Lopez,1945—)

散文家、短篇小说家,共著有6部散文作品和10部虚构作品,美国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文学作家之一,是“当代从伦理角度重估人类生态行为的主要代言人”。迄今获奖无数: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图书评论协会提名奖、美国文学与艺术学院颁发的文学奖、美国自然文学的最高奖项——约翰•巴勒斯奖章、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奖、手推车奖等。

【译者】

张建国(1967—)

河南渑池人,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致力用生态批评、后现代主义诗学、文学文体学等视角研究英美自然散文(描写大自然的散文)和美国当代科学散文。

图书目录

译者序

致谢

作者按语

前言

引子:巴芬岛之庞德斯海湾

1. 大熊的国度

2. 班克斯岛:麝牛

3. 力量赋予者:北极熊

4. 兰开斯特海峡:独角鲸

5. 迁徙:呼吸通道

6. 冰与光

7. 心中的乡土

8. 修士的意图

9. 北方航道

尾声:白令海之圣劳伦斯岛

注释

附录

参考书目

索引

序言/前言/后记

前 言

本书源自对北极景观本身的敬意,更具体地说,创作灵感源自两个瞬间。

夏天的一个傍晚,我与一个朋友在阿拉斯加布鲁克斯岭的西部露营。在山脊搭完帐篷,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不下数十平方英里1的起伏苔原,与此毗邻的是西北极驯鹿群的栖息地的南部。那些天,我们不仅观察了计划要研究的驯鹿和狼,也观察了狼獾和红狐狸、地松鼠、双腿细长的杓鹬,以及好斗的贼鸥,它们鲜为人知的生活在我们面前一一展开。一天夜晚,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观察一头年轻灰熊一次次地试图从一只不满两岁、独自守护一窝幼崽的狼身边穿过。这头灰熊最终还是放弃,朝另一边走开了。我们还观察了雪鸮和毛脚鵟捕食,观察了驯鹿烟云似的在山谷中飘移。

晚上,我想到——伊凌诺拉克山脊微风轻吹,天气寒冷;但后半夜的太阳,尽管小如北方天空中的一个风筝,却倾泻出一些热能,我的双颊感到火辣辣的——就是那天晚上,我第一次漫步于苔原上的群鸟之中。这些鸟儿都把巢建在地上,因而鸟巢极易被毁坏。我低头凝视一只还没有我拳头大的角百灵。它回视着我,目光坚毅如铁。我走近时,金斑鸻歇斯底里地从巢里飞起,巧妙地假装断了一只翅膀,以便把我的注意力从用草编织的杯状物转移开,那里盛着它们的浅色暗斑孵蛋。孵蛋散发着柔和、清亮的光,犹如弗米尔画中的窗户透过的光。广袤苔原上的那种浓郁、缜密的美令我惊叹不已。继续往前走,我发现拉普兰铁爪鹀纹丝不动地待在巢里,乌溜溜的眼睛闪闪发光。在两只雪鸮巢旁,我停了下来。它们比金斑鸻更令人发怵。我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它们狂野的眼神不再那么犀利。其中一只雪鸮警惕地缓缓后退,移向三颗孵蛋。另一只紧紧地盯住我,观察我的一举一动。

夜晚在苔原上漫步时,我不断鞠躬致敬。我手插在口袋中,向鸟儿及其巢中的潜在生命颔首——因为在此偏远地区,其生命力之强出人意料;还因为静谧的北极光降临该地,其脚步如空气般轻盈,如呼吸般流畅。

我难忘那一晚那些鸟儿不乏野性、甘愿献身的生活;也难忘一小群驯鹿穿越可可里克河奔向西北的那种洒脱,虽然这个小插曲转瞬即逝。这群驯鹿像野驴一样撒着欢儿过河,在夕阳中踢起一阵阵浪花,然后在对岸像巨大的落水狗一样,把身上的水抖落,水花在空中熠熠生辉,像片片云母一样晶莹剔透。

我难忘阳光照在脸上的感觉。小驯鹿像炸开了花儿似的穿梭于吃草的驯鹿群。在那些坚毅的成年鸟麾下,孵蛋温暖无比。可能是由于午夜时分依然是艳阳高照,跟我之前的习惯性认知完全不同,直到那时,我才得知阳光是多么仁慈,多么宽厚。北极这片土地连续数个世纪呈现的全是冬天的景象,阳光对此区域的同情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伊凌诺拉克山脊的那些夏日里,我没看到黑夜。黑暗从未降临。雏鸟孵出后茁壮成长,然后紧随驯鹿向南方迁徙。

我难忘的第二个小插曲更加短暂。一天夜晚,我驱车经过密歇根州卡拉马祖的一块墓地。其中的一块墓碑上刻着爱德华·伊斯雷尔的名字——这位腼腆的年轻人1881年与阿道弗斯·格里利中尉一道,向北极进发。格里利及其属下在距北极点450英里1的埃尔斯米尔岛建立了大本营,并于1882年春天勘察了周边地区。当年夏季,救援队没能按计划把他们救出,第二年也未能成功。绝望之中,格里利一行25人被迫南下,希望1884年能碰上一支营救队。他们在埃尔斯米尔岛的萨宾角过冬,其中16人死于饥饿和坏血病,一人自杀,另有一人因偷吃东西被处死。伊斯雷尔是远征队的天文学家,死于1884年5月27日。三周之后,其余的人获救。那些幸存下来的人说,伊斯雷尔是他们当中最易相处的人。

我难忘那晚自己坐在车上透过后窗望去,在暮光中看到了伊斯雷尔的墓碑。我在想,这个年轻人希望探寻什么呢?1881年6月那个明媚的早晨,“普罗透斯”号在纽芬兰的圣约翰斯港启航时,在他心里,北极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呢?

当然,这些问题无人能答。他被对那片土地的固定想象驱使。之前的约翰·戴维斯和威廉·巴芬,之后的罗伯特·皮尔和维尔加尔默·斯蒂芬森也是如此。也许他打算成为著名科学家——先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劳其筋骨,然后像达尔文那样回归故里,在自己家乡密歇根州南部农场,过一种安静和沉思的生活。也许他只不过是渴望不同凡响。我们只能想象,他期望实现某种个人或私人的梦想,因此搭上自家性命。

伊斯雷尔的墓地弥漫着因公殉职的情操和爱国主义的色彩。墓碑上刻着:

生为上帝之子

死为鬼雄

在北极旅行的四五年里,我经常会想起那两个短暂的小插曲。一个充满永恒与光芒,让我想到天然的壮丽,想到未被打扰的与生俱来的美。另一个如同被扭曲的梦,让我想到人类身心长期挣扎,最终还是与遥远的北极和解。旅行途中,我逐渐意识到,人们的渴望与抱负,同风、孤独的动物以及一片片皑皑石头和苔原一样,也是北极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也意识到,这片土地独立地存在着,根本就无视人们的愿望。

自然景观可阻遏我们领悟其奥妙的所有企图。其讯息如飘忽的思绪一样不可捉摸,很难被领会,但仍是可认识的。人类大脑充满好奇,也喜欢分析,先拆分整个景观,然后再组合诸如此类的碎片——花朵的摇曳,夜空的颜色,动物的低吟,努力去探究这一区域的地理。同时,人心也努力找寻它在这片土地上的位置,找寻一种途径去排遣自己内心的疏离感。

我特别关注的北极地区,西起白令海峡,东到戴维斯海峡。那里弥漫的是白茫茫的冰雪,到了夏季,冰雪融化成大片的无冰水域和苔原,后者从高处望去,俨然像一个黄褐色的岛屿。但那儿也有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风景:胡德河上的威尔伯福斯瀑布突然坠下160英尺1,扎进加拿大苔原中部的偏远峡谷里,其咆哮声数百英里外就能听到。洪堡冰川是格陵兰大冰盖一高耸的、长达50英里的滨海部分,崩解形成的流冰以无比巨大的威力冲进凯恩湾。梅尔维尔岛中东部是一片侵蚀地带,充斥着沙漠般的橙色,以及柔和的黄色和红色,让旅人想起犹他州南部的峡谷和河谷。那里也有更具异域风情之地,比如拉格尔斯河,冬季从埃尔斯米尔岛的哈森湖流出,蜿蜒2 000英尺穿过地狱般的黑暗及霜雾,最终消失在苔原里。在西北疆域的巴瑟斯特角南部和霍顿河西岸,沥青页岩火在地下燃烧了数百年,使这些滨海小山酷似闷燃着的巨大工业矿渣堆。科伯克河中游南岸,高达一百英尺的沙丘在几百平方英里的流沙中拔地而起。

格陵兰岛的东部,有一个被称作路易莎女王地的极地绿洲,那是一处谷地,长着野草,夏季野花盛开,周围是凸起的格陵兰冰盖。

总体来看,北极地区有沙漠景观的经典型轮廓:简陋、平衡、广袤、静谧。伊丽莎白女王群岛南部较常见的,是排水良好的苔原和低洼沼泽地,其他地方则是大片已经风化的石头和碎石,看起来更像是一片沙漠。在巴芬岛和埃尔斯米尔岛以及阿拉斯加北部,异常陡峭的极地群山葆有偏远氛围,即使身在其中,旅行者仍深感其高冷巍峻。然而,天气变化及动物活动,特别是鸟类及驯鹿的活动,使这片土地变得不再那么单调。由于此地的大部分景观一览无遗,再加上空气清澈无尘,阳光照耀下,自然万物的棱角异常分明,各种动物似乎就在眼前徘徊,其一举一动历历在目,无比清晰。

像其他乍一看还挺荒芜的景观一样,你若去亲近它,极地苔原的美景会像花冠一样,突然绽放在你眼前。比如,你会开始注意到,在单调的棕色苔原草丛中,出现了斑驳而鲜艳的红色、橘色和绿色。一只狼蛛向闪亮的甲壳虫扑去。少许麝牛绒毛静静地躺在淡紫色的虎耳草花丛中。阿尔文·彼得森是丹麦博物学家,他初到格陵兰东北部海岸时写道:“我不得不承认,看到这片石头遍野的荒漠之地时,我内心泛起种种奇怪感觉。”然而,彼得森离开此地时写道,在詹姆森地,麝牛在高过头顶的葱翠草丛中吃草;他还写到苔原岛峰的苍凉之美,无冰雪覆盖的尖顶石峰刺破了格陵兰冰盖自更新世以来就有的宁静。我像彼得森一样,弯腰去捡北极兔的细长肋骨,突然不经意地看到了北极毛毛虫的茧。

苔原上生物如此丰富,让你不再觉得此地了无生机;它和舞台相似,预示着将有精彩剧目上演。有一次,夏季散步时,大风过后的空气异常清澈。你不时会看到稀有而简约的生命迹象——动物路径,猫头鹰捕食过的雷鸟遗骸,被野兔吃得几乎光秃秃的柳树残株。你会成为鸟儿的伙伴,它们跟在你身后(知道你是一种动物;早晚你会弄出一些食物)。鹬鸟“啾啾”(tuituek)地叫着,在你面前散开——“tuituek”是该鸟在爱斯基摩语中的名称。你从风化石灰岩碎石斜坡笨拙地走下来,踩出像玻璃撞击似的清脆声音——远处,一只苔原灰熊后腿直立,在仔细观察你;它的凹形前爪一动不动,姿态酷似人类,让人紧张不安。

在北极,特别是在北极西部,朝着小溪决口处走,你可能会碰见猛犸象的獠牙。在北极东部,你会发现完好的环形石头,那是1 500年前猎人用来固定毛皮帐篷的边儿的。这些古老的多塞特人营地多位于海岸,在这里北极人已游猎了4 000年,它们是人类自古以来毅力坚强的明证。旅行者偶尔会遇见一座大房子壮观的石头地基,这是12世纪图勒文化的遗迹。(寒冷干燥的北极空气,可能对保存800年前被图勒人吃剩下的环斑海豹的遗骸起了作用,甚至还保存了它们原有的味道。)更多情况下,你会偶遇20世纪野营地的遗物,这些人工制品远远没有多塞特文化或图勒文化遗址加工过的驯鹿骨片、有雕饰的木头或连缀起来的兽皮让人着迷。但这些人工制品分解得也很慢——包括“阿尔伯特亲王”卷曲烟丝红色铁盒,“宝贝”炼乳金属盒,及“小木屋”枫糖浆的易拉罐。在新近的野营地,你会发现,一簇簇手电筒电池犹如动物粪便,许多废弃步枪和猎枪弹药令人眼花缭乱。

把目光从不管是哪一世纪的遗物上移开,向远方望。你眼光所及的土地,回荡着压倒一切的和谐之音,充溢着自然史恒久的力量,而人类的营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新近的证据却让人隐隐感到有些不安。它与这片土地没有一点儿明显的和谐之处。它声称是这一区域自然史的一部分,但这似乎有些虚伪。

现在去北极地区,你一定会为那儿最近发生的变化而震惊。在滨海现代化野营地,你会发现许多外来技术似乎从天而降——当地人已开始使用新工具,开始过一种新生活。刚开始时,适应这些变化还相当容易,然而,变化在持续加速。现在,巨大变化让人困惑不已。新工具带来了种种更为复杂的信仰体系。从圣劳伦斯岛到格陵兰岛,本土文化处于这样的状态:经济迅速重组,社会内部结构分崩离析。例如,最近一位科学家写了一篇有关努尼瓦克岛居民生活的文章,指出从野生食物到店购食物的转变(伴随着营养成分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复杂化)太迅速了,以至于很难抑制。他写道:“本文发表之日,其中的大部分信息就只具历史价值了。”

自1968年在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湾发现石油之后,北极地区因工业开发发生了许多变化:800英里长的跨阿拉斯加石油管道建成后,最近沿库帕鲁克河又有延伸;在加拿大的梅尔维尔岛和图克托亚图克半岛,建立了石油勘探基地;在巴芬岛北部及小康沃利斯岛,进行着大规模的铅锌矿开采作业;数百英里的新道路已铺设;海运、空运和卡车运输不断增加。该区域本属正常的恶劣多变天气,极寒条件和漫长黑夜、遥远的供应补给站、解决永冻土层(以奇特方式融化和移动)上基建稳固问题,这一切使相关建设的耗资都成了天文数字——真的,在加拿大,如果没有联邦政府的鼎力相助,这些建设项目人们甚至想都不敢想。

近期的这些巨大变化在地图上看只是稀疏的点和线,好像无足轻重。但它们在北极地区的定居点和村庄产生的连锁反应——经济、心理、社会影响,都是巨大而严重的。取得的成功尽管很小,有些还是捏造的,却鼓励了对此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当地居民特别关注的问题是,权利越来越集中在这些人手中:他们拥有大量经济资源,对该区域的地理归属感却很差。马更些河河口附近的图克托亚图克村的一位村民,给我讲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他经常坐狗拉雪橇在滨海地区随意穿行。自从远程预警雷达站设立在他习惯经过的路线上,他决定停下来看看那是什么东西。

驻扎在那里的军人欢迎他,并不是因为他是当地居民,而是因为,在他们眼里,他好像是北极童话里的人物。他们热衷于给他的狗喂生牛排。每次他一来,他们朝他的背上重拍几下,然后给他的狗喂大量的牛排。他们的慷慨对他来说很古怪,他跟那些军人也不可能融洽,因此他就不再去那里了。而此后的数个月,每次从雷达站附近经过,他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控制得住狗。

穿过村庄,即使通过无人居住区,也不难发现剧变迹象,也不能不让人感到难受。其中,如此多似乎都是漫不经心地强加给这片土地、强加给人的,是一种野蛮的入侵,因而,它所引发的沮丧,可能会使人绝望。我像其他到此地的游客一样,思索了这些事情;但这片土地的存在,单是它对各个感官的影响,就常使我远离当代的问题。我在想,究竟是什么,竟让我对一只角百灵折腰?人们如何想象自己置身其中的景观?这片土地如何影响栖居者的想象?欲望本身,想去领会的欲望,对知识有何影响?对我来说,这些问题比时事问题似乎更有意义,更值得深思。

为了寻求答案,我和不同性情的人一起,去了很多地方。和爱斯基摩人在巴芬岛北部海岸附近捕独角鲸,在白令海峡捕海象;和海洋生态学家勘察数百英里的海岸及近海海域;和风景画家周游加拿大列岛;与钻井工人一起,在零下30多度的气温里,顶着寒风,在冬天的冰层上钻油;也和来自五湖四海的货船上的船员一起,向北驶过格陵兰岛西海岸,进入西北航道。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对北极的评说各不相同——辽阔的苔原像闪烁的海市蜃楼一般,一直延伸到北冰洋,显然空无一物;冬日天空犹如深蓝色的拱顶,又像一位满身缀满闪烁星星的冷美人;一群麝牛在小山顶上围成一圈以防御外敌,它们长长的针毛像是黑水旋起的一波大浪;在小康沃利斯岛表层之下潮湿的中生代岩壁上,一脉铅锌矿石闪闪发光,像是一面小镜子;冬季空气清澈,海洋冰层扭曲碎裂,发出呻吟悲鸣之声。所有这一切,这片土地本身及其所激发的,就是说,它实际上的意义,以及它隐喻性的派生意义,从古到今都是因人而异的。

这些不同的看法使人类在北极地区的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就是在这儿,人们拥有了梦想,寄予了希望。个人的梦想,无论是小小的私下愿望——希望在北极筑巢的鸟儿的坚毅与乐观,能鼓舞来自远方的心神疲惫的朋友,还是宽宏的愿望——希望从此地得到的一些科学信息,能造福自己的社区;在这些个人梦想中,寄托着这样的希望:人们要生活得有意义。一个民族非常宏大的梦想,蕴含在已传承了上千年的故事中。这是一个体现了决心和希望的叙事,它实际上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前人智慧的启迪下,我们将来应该如何做?这个故事包含着永恒的对话,不仅有我们之间有关自己的意图和未来行动的对话,而且有我们与大地进行的对话——比如,在草原上的大雷雨中,在一形成不久的山脉的锯齿形轮廓线前,或是发现一个偏远的湖面突然浮现一群鸭子,我们有何思索,有何诧异。我们讲给自己的故事,一直都是四万年来有我们人类参与的大地的故事。我想,该故事的核心是告诉我们一个简要而永恒的信念:明智地生活在大地上,并且过好的生活,都是可能的。如果我们切实尊重大地上的一切,可以想象得到,极度的无知就会远离我们而去。

穿过林木线到达北极,就不会再看到北方猫头鹰抓着上冻的猎物,紧贴胸前羽毛,来使它解冻。前方是开阔的荒野景观,相对应的地图上,稀疏地标着有趣而古怪的地名:约翰兄弟冰川,白手帕角;海军局湾,泰迪熊岛,斑马崖;敏捷峡湾,圣帕特里克峡谷,饿死湾。在广阔的牧师之子海湾及皇家天文会列岛,仍有爱斯基摩人在捕猎环斑海豹。

北极是这样一片土地——飞机可发现有克利夫兰市那样大的冰山,北极熊是从星星上飞下来的。犹如沙漠一样,这是一个多用隐喻、极富预示性的区域。通过在角百灵巢前深深鞠躬这一简单动作,你又一次把你的人生托付到你的梦想上去了。

媒体评论

一位自然散文大师……洛佩兹先生运用非凡的视觉天赋(以及感悟天赋),观察并记录了北极的海洋、冰川、天空景象、陆地景观和野生生物。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非同寻常的……描写地球上这片非凡之地的典范性作品之一。

——理查德•利基,世界著名古人类学家

丰富多彩、文风活泼……包含着对大地和人类生存智慧的沉思。

——《波士顿环球报》

游记文学的里程碑式杰作。

——《纽约客》

名家推荐

美国著名自然文学作家巴里·洛佩兹的作品《北极梦》,尽管主要描写的是洋流、冰川、土壤和动物、植物、鸟类等环境风貌,是人类寄托着梦想却少有踏足的北极,但是,文中却饱含作者对人与大地、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解读,饱含作者对这一切的人文关怀。尽管该书出版于30年前,但是,其内容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冲击力。我以为,这正是巴里·洛佩兹的作品一次又一次获奖的重要原因。尽管中文版译者尚无机会踏上北极,但译本不仅展现了译者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翻译功底,更表现出译者作为一位生态批评学者的人文情怀和使命意识。在我看来,这正是能够对伟大作品实现成功和完美翻译的重要原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此书,对中国及世界的生态文明事业功德无量!

——张华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美比较文学》杂志主编

编辑推荐

1. 北极百科全书,了解北极的必读图书;

2. 巴里•洛佩兹最负盛名的代表作,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作品;

3. 生态文学经典,美国自然文学重要代表作,被认为是环保主义的理论奠基作之一;

4. 入选英国《卫报》100部最伟大的非虚构作品;

5. 自1986年出版后,多次再版重印,本次系国内首次引进,由英美生态文学领域专家张建国翻译;

6. 随书明信片由美国著名摄影师Art Wolfe供图,让你对北极有更感官的认识。

精彩预览

引子:巴芬岛之庞德斯海湾(节选)

拿破仑战争结束给欧洲带来了和平,1823年夏季,是英国在太平日子里的极地捕鲸季的顶峰。发现西部水域之时正值鲸产品市场复苏,商人和投资者们,无论来自赫尔和彼得黑德,还是来自敦提、亚伯丁和惠特比,都在1818年到1824年间大赚了一笔。1825年,行情开始下行——技术进步和英国经济政策削弱了对国内外鲸油市场和鲸骨市场的依赖;由于捕鲸船没上保险,太过频繁的严重损失耗尽了投资市场。仅1823年一年,就有2 000头鲸鱼被捕杀,过度捕捞也开始成了问题。

这一时期被特别关注的对象就是鲸。英国人的商业捕鲸史至此已有212年,捕鲸区最初是在斯匹次卑尔根岛的海湾,以及格陵兰海松散的浮冰区,然后是在戴维斯海峡南段,最终到达巴芬湾北部水域和西部水域。有一种鲸,其过滤浮游生物的长条形深蓝色鲸须,像U型帘子一样,从像屋顶一样的大嘴上半垂下,其中一些近15英尺长,巨大的头部占去了健硕身体的三分之一,躯体覆以20英寸厚的鲸脂——这类鲸的鲸脂所占总重量的比例要比其他的鲸都大。体格较大的鲸的鲸脂会产出25吨油;300多根鲸须板可产出一吨多鲸骨。除去鲸须、鲸尾(可用来做胶水)及鲸脂,45英尺长的遗骸成了在海上漂浮的环形“克朗”(crang,即鲸鱼遗骸), 上面总是蜂拥着簇簇海鸟。

由于这种鲸游得很慢,杀死后也会浮起来,加上其产出鲸骨和油的量很大,因而成为捕杀的合适目标——它就是格陵兰露脊鲸。也就是北极鲸,简称鲸鱼。后来,在北极西部,由于其下颚的轮廓,它也被称为“弓头鲸”。

弓头鲸的皮凹凸不平,摸起来就像糙纸一样,颜色浅黑偏灰;下巴和肚子颜色偏白;眼睛呈深棕色,大小与公牛眼睛差不多,在其巨大的头部上很不显眼。它的呼吸孔高高凸起,呈火山状,以便在海洋浮冰狭窄的缝隙处出水呼吸。它的触觉极其敏感,在水面休眠时一旦有海鸟附体,就会马上做出剧烈反应。因而,鱼叉刺进它身体时的剧痛简直不可想象。(1856年,“真爱”号捕鲸船的一个鱼叉手称,一头中鱼叉的鲸鱼猛烈下潜,三分半钟内冲开1 200码鱼叉绳,一头扎进海底,撞断胫骨,头扎进8英尺厚的深蓝色海泥。)

弓头鲸的力量大得惊人。在格陵兰海域被鱼叉叉着的弓头鲸,在被彻底制服之前,冲开10 440码长(7 000英磅重)的鱼叉绳,拉断了两根2.25英寸粗(长度分别为1 560码和3 360码)的大麻纤绳,同时把28英尺长的捕鲸艇拖入水中。1817年5月27日,被鱼叉叉中30个小时后,另一头格陵兰露脊鲸仍以2节/小时的速度,把一艘捕鲸艇拖进“和缓的海风中”。

…………

评价甚至理解一片特定景观的难度,与景观主体文化和其文化发源地之间的距离有关。作为生活在温带地区的人,我们对沙漠及广阔的冻原和苔原总是存有偏见。在我们眼里,它们是废弃之地,在历史上,我们根本没关心过那里发生了什么,或那里遭受过何种命运。然而,我私下以为,总有一天,我们会认识到它们不可估量的价值。正因为北极的光照和时间模式是如此不同,这片景观可以警示我们,我们对整个大地的看法纯属夜郎自大。仅仅通过改变确立一日长度的基础,北极不同寻常的节律就表明了西方时间划分标准的武断性。北冰洋定期结冰,目前是航运业不可逾越的一道障碍。在一些人眼里,这片土地反常态的不合作着实令人气恼。

如果我们要想对人类在北极的活动设计出一个开明的计划,我们需要对这片土地本身有更深刻具体的理解——不是更为精确的数字式的了解,而是更深刻地理解它的本质,就好像它本身是另一种文明,我们不得不与其达成某种默契。因而,我想让你重新关注这片土地上的具体事物,以及沉淀下来的文化。你无非需要穿过冻原;观看风拂动低矮的桦树叶和柳树叶;聆听迁徙驯鹿的蹄子发出的噼里啪啦声。想象你耳朵紧贴波弗特海爱斯基摩小艇的船桨,听髯海豹悠长的颤音。或是用手指轻抚爱斯基摩人用黑曜石做的工具,来感受它的锋利。

有一年冬天,我远行到北极高纬度地区梅尔维尔岛北部的海冰上,与一群钻探船员在一起。我看到一只海豹在某日的某一刻浮出月池——这是钻探平台正下方冰窟中的露天水面,该冰窟让钻柱穿过冰层抵达海床。海豹和我都纹丝不动地凝视着对方,我身穿派克大衣,沉浸在所做的事情中,海豹待在平静的水里,头形与猫相似,呈灰色,深棕色的眼睛闪闪发光。我们之所以在此偶遇,它是出于好奇,我是想探个究竟——离世界之极到底还有多远。我大衣的帽子随头稍微动了一下,海豹就猛然钻入海中,荡起堆堆浪花。它的眼睛大得出奇。我走到月池边上,盯着深色海水看。难以想象当我看到海豹时有多惊讶,好像它是从头顶上方冬日的天空坠下,落入钻机和我们孤零营房所处的光圈中。

仅仅思考人们在此偏远之地的作为,而无视海豹的生存环境,仅仅考虑人类的追求和处境,而不了解这片土地,在我看来,就是不去聆听这片大地,这似乎是致命的。如果你回顾我们顽强进化的漫漫长路,搞清我们之所以能进化到目前这种状态的奥妙,你就会明白,这种致命性也许不是在明天或明年才显现,而是就在当下。

本书的叙事主要蕴含三重主题:北极景观——对人类想象——的影响。利用此景观的欲望如何影响我们对它的评价。还有,面对一片陌生景观,我们对财富是如何理解的。变得富有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意味着促使捕鲸人和其他创业者来到此地的那种血气方刚的冒险和发财梦?还是意味着,有很好的家庭生活,并对自己家乡有深远和详尽的了解?后者是图努尼尔缪特人在庞德斯海湾告诉捕鲸人的他们对财富的理解。是意味着在生活中保持敬畏和好奇之心,并持续渴求本真的东西和有价值的东西?还是意味着,以伦理原则为指导,与天地万物和平共处?

对财富的含义这一问题,不可能有明确的答案;但通过逐渐了解一个地方,在此地对生活的共同要素的理解有所不同,我们看问题的视野就会有所改变。有了这种转变,就有可能重新想象使灵魂和心灵有恒久安顿之所的途径,重新想象在我们称之为历史的时间之流中,能兼顾我们人类和自然界的利益的途径。

这一梦想,正如以下各章所显示的,是伟人和普通人都拥有的梦。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