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电影馆 这不只是一部电影:希区柯克与《精神病忠者》拍摄始末
揭秘影史经典,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传记片之原著
ISBN: 9787549551279

出版时间:2015-01-01

定  价:38.00

作  者:(美)斯蒂芬·雷贝罗 著 黄渊 译

责  编:周韵
所属板块: 艺术出版

图书分类: 影视/媒体艺术

读者对象: 大众读者

上架建议: 电影 纪实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170 (千字)

页数: 300
图书简介

本书以非虚构的形式,用类似纪录片的手法,巨细靡遗地记录了希区柯克在人生巅峰以80万美元成本拍出影史经典《精神病患者》的全过程,影迷可以从中了解改编剧本的创作过程、“浴室尖叫”等经典段落的拍摄方式,书中所记录的每一事件均有出处,是研究希区柯克电影的必读之作,也是了解希区柯克的权威文本,2012年,本书被改编为传记电影《希区柯克》,由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希区柯克,海伦•米伦、斯嘉丽•约翰逊分别出演希区柯克的妻子和珍妮特•李。

处在人生巅峰的希区柯克,该怎么开始下一部影片?他选择了一部独立制作的低成本恐怖片,并最终让它成为影史经典。1960年,希区柯克在各方均不看好的情况下,以80万美元的成本拍出了后来取得1500万美元票房的《精神病患者》(又译《惊魂记》),此后所有的惊悚片都或多或少受惠于此,本书以非虚构的方式,用纪录片的视角巨细靡遗地写下希区柯克拍摄这部影片的前因后果。2012年,本书被改编为传记电影《希区柯克》,由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希区柯克,海伦•米伦、斯嘉丽•约翰逊分别出演希区柯克的妻子和珍妮特•李。

作者简介

斯蒂芬•里贝罗(Stephen Rebello),美国作家,编剧,为多家杂志专栏撰稿,文章散见于GQ、Playboy、Hollywood Life、Movieline等刊物。

黄渊,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毕业,热爱电影,译有《这只是一部电影:希区柯克》(2006)、 《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合译,2008)、 《施拉德论施拉德》(2008)、《双重生命,第二次机会: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 (2008)、《我生命中的电影》(2008)、《剥削好莱坞》(2010)、《在黑暗中醒来:罗杰•伊伯特四十年精选》(2012)等书。

图书目录

致 谢

推荐序:重探希区柯克的秘密

第一章 真 相

第二章 小 说

第三章 导 演

第四章 成 交

第五章 剧 本

第六章 筹 备

第七章 拍 摄

第八章 后 期

第九章 宣 传

第十章 上 映

第十一章 影 响

后 记

附 录

序言/前言/后记

电推荐序:重探希区柯克的秘密/Magasa

希区柯克拍《精神病患者》那年刚好六十岁,他的个人名望和权势都处在好莱坞之巅。

当时的好莱坞传统片厂体制已经崩溃,司法部与五大片厂的诉讼纠葛已告一段落,派拉蒙、米高梅、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斯、雷电华被要求剥离旗下的院线,被迫转成以制片和发行业务为主。演员脱离了片场的束缚,改为与经纪公司结合,这改变了好莱坞的权力结构。独立制片公司纷纷涌现,它们开出优厚的条件吸引大明星和大导演,成为好莱坞的活力源泉。电视的崛起让好莱坞在战栗中选择了以一种疯狂升级的方式回击,电影院里银幕越来越大,音响越来越轰鸣,彩色电影取代了黑白,神话史诗片最受欢迎,悲观、阴郁的黑色电影几乎销声匿迹。

已于1955年正式成为美国公民的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正享受着他电影生涯中最辉煌的十年,人们恭称他为悬念大师,翘首期盼他的每一部新片。他于1953年起与派拉蒙展开长期合作,对于预算在3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他拥有完整的决定权。他的经纪人是MCA的老板卢•瓦瑟曼(Lew Wasserman),好莱坞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作为当时最大的经纪公司,MCA在电影和电视界都拥有堪比三十年代米高梅那样的话语权,它不是片厂,它拥有的仅仅是明星,以及像希区柯克这样的导演。

《火车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电话谋杀案》(Dial M for Murder)、《后窗》(Rear Window)、《捉贼记》(To Catch a Thief)、《擒凶记》(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希区柯克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影片都取得了票房和评论上的双重成功,只有个别例外,比如《伸冤记》(The Wrong Man)的票房仅有200万美元,《迷魂记》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那些都只是偶尔的失手,没人动摇了对大师的信心,而且有经验的人都习惯了这样一个事实:希区柯克的任何作品,不管刚出来时得到什么评价,不出几年它都将被视为杰作,谁知道《迷魂记》会不会呢?

在接连推出电影佳作的同时,他还提供冠名权制作了三季名为《希区柯克电视剧场》(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的悬念剧集。这套剧集的制作几乎和希区柯克本人没有关系,他只是负责在片头念上一段别人为他准备好的听起来无比耸动的导语。当然他偶尔也会导一两集,但每集花费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三天。

自从二十年代踏入电影界起,希区柯克一共执导了四十六部长片。尽管其中大部分都是悬念和惊悚类型,但他仍竭尽所能地尝试各种电影化的可能。他将镜头的时长拉到一卷胶片的极限,他把影片发生的场所缩小到方寸之地,他也与时俱进地尝试了3D,涉足了同性恋题材,因为重复自己不符合希区柯克的艺术追求。

我们可以设想,处在人生巅峰的希区柯克,该怎么开始下一部影片?

事实上他高度焦虑,他非常担忧无法找到突破口,直到助手将一部名叫《精神病患者》的小说摆到面前。其实这部小说早就进入了派拉蒙公司编剧部的视野,但却得到了“恶心”的评价,然而希区柯克的助手知道自己老板的口味与众不同,于是坚持呈上了这部并未被多数人看好的变态杀手小说。据说希区柯克是被那场突如其来的浴室戏吸引住的,让女主角在故事行进到一半处就死掉,这是一个绝妙的创意,就凭这点就值得拍部电影。现在我们知道,接下来的事就都是传奇了。

当传奇变成事实时,写下传奇吧。《这不只是一部电影》就是一部重现传奇的书。这本传奇电影的传记出版于1990年,后于2012年被搬上大银幕,又重新燃起了人们对《精神病患者》—这部诞生于半世纪前的经典的兴趣。

本书运用如同电影一样的技巧,再现了希区柯克准备和拍摄《精神病患者》时的场景。我们可以从中得知,希区柯克从一开始就高度精确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一部什么影片。换句话说,这部电影是先在他的脑海里有了初步的轮廓后,再指示编剧落实到文字上,影片先后用了两名编剧,起主要作用的是后加入的约瑟夫•斯蒂法诺(Joseph Stefano)。当剧本完成后,希区柯克常常兴味索然地说,电影的实质创作已经结束了。然后,他再利用索尔•巴斯(Saul Bass)天才的形象思维能力,将文字的剧本转成图画的分镜表,最后依样画葫芦地拍出来便是。

法国人将许多好莱坞导演供奉为“作者”(auteur),那个万神殿里面也许不乏滥竽充数之辈,但希区柯克绝对当得起这一称呼,因为他对影片方方面面的控制已达到一种病态的程度,这正是作者电影追求的至高境界。从前期筹备,到中期拍摄,到后期制作,甚至宣传发行,每一个步骤都贯穿了导演的意志,这在好莱坞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为了在公众中营造一种神秘的效果,希区柯克甚至禁止派拉蒙的剧照摄影师进入摄影棚工作,他还和每个电影院的经理签下合同,要求他们在电影开场后不放任何观众入场。即使这种神秘兮兮、故弄玄虚的伎俩得罪了影评人和媒体,希区柯克也毫不在乎。对电影的全盘掌控是建立在他对电影制作中每个环节的精通之上的。他知道一场戏该用什么焦段的镜头,放在什么机位可以得到什么景别,每个细节他都了如指掌。

但和了解技术比起来,洞悉人心才是希区柯克最厉害的本领。场记向他汇报样片穿帮,他借此批评了摄影师但却丝毫不透露是场记报信。他总能恰到好处地调节演员的情绪进入角色状态,比如在拍《蝴蝶梦》时,他故意让琼•芳登(Joan Fontaine)以为全剧组的人都不喜欢她,让她陷入持续的担忧中,这和德温特夫人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不谋而合。到了《精神病患者》他又重施故伎,对女主角珍妮特•李(Janet Leigh)呵护备至,但对男主角安东尼•珀金斯(Anthony Perkins)却不闻不问,以至于让珀金斯以为导演不喜欢自己。原来希区柯克故意这般,是希望珀金斯进入一种和诺曼•贝茨相似的与世隔绝的心理状态。还有一次,他为剧组工作人员从纽约准备了圣诞礼物,但因为工作失误,礼物一开始送错了,而圣诞日马上就要来临,他立刻找人坐飞机将礼物随身带到洛杉矶的片场。他就是这种人。更不要说对观众了,希区柯克从来都被认为是最懂观众心理的人。他知道怎么操控观众的反应,让他们害怕、紧张、尖叫。不过《精神病患者》随后难以置信的成功一度令导演百思不得其解,这部影片有那么好吗?连他都开始怀疑,其实自己还不够了解观众。

作者史蒂芬•里贝罗(Stephen Rebello)无疑是崇拜和爱戴希区柯克的,但他笔下的希区柯克却并不可爱。在赞美希区柯克精准的判断力、高标准的执行要求、永不枯竭的奇思妙想之余,他将希区柯克塑造为一个严厉的暴君,一个狡猾的名利觊觎者。尽管他已名满天下,富甲一方,但对声名和金钱的更进一步渴望一直是他工作的主要目标。作者还惋惜地提到,在《电影手册》影评人毫无节制地吹捧下,晚年的希区柯克有点迷失在作者光环之下了。

不需要精确统计便可以断定,在英文世界里,关于希区柯克的出版物是所有电影导演中最多的。他本身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神秘洞穴,反复吸引着人一探究竟。即使在中国,有关希区柯克的各种著作和文字也难以尽数,有的是访谈集,如《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有的是评论集,如《重访希区柯克》,还有传记,如《这只是一部电影》,但案例研究在国内这还是第一本。其实希区柯克的知名作品几乎每部都有英文专书论及,不过从关于《精神病患者》的开始引进或许是最恰当的,不仅因为这部影片最有名,也不仅是因为这本书拍成过电影,而是因为《精神病患者》真正关照了人的心灵,它正好是一柄打开希区柯克秘密壁橱的钥匙。

名家推荐

希区柯克的知名作品几乎每部都有英文专书论及,不过从关于《精神病患者》的开始引进或许是最恰当的,不仅因为这部影片最有名,也不仅是因为这本书拍成过电影,而是因为《精神病患者》真正关照了人的心灵,它正好是一柄打开希区柯克秘密壁橱的钥匙。

——magasa

希区柯克的影迷会发现这是本宝书,对原始拍摄《精神病患者》的前后重新架构还原,有丰富的史料,更有创意的过程,制片的细节,读来十分过瘾,喜欢希区柯克或有志从事电影工作者不要错过。

——焦雄屏

这本书像是一部最完整的影片幕后收录,影迷绝对必收,不是影迷的人请把这本书当成商业管理用书。如何找到自己想用的人才,并且说服他们在接受有限的预算之下做出最伟大的行为,最后成就一部不可思议的完美惊悚电影。希区柯克不只是紧张大师,他更是出色的管理大师。

——膝关节(影评人)

阅读本书时,有两大特色令我惊奇:首先是趣味性,阅读任一章节内容,都有趣到值回全书书价;再来是丰富性,书中每带到一位真实人物,作者都能旁征博引出丰富的故事,值得推荐!

——李幼鹦鹉鹌鹑(影评人)

《精神病患者》太过伟大,每一个时代稍具影像灵性的创作者或书写者都曾被影片作者希区柯克所影响与启发,这本书将让你重温电影旧梦——那从未退色的影像魔力。

——孙松荣(台湾《艺术观点ACT》主编)

编辑推荐

1.非虚构经典,希区柯克影迷必读

本书以非虚构的形式,用类似纪录片的手法,巨细靡遗地记录了希区柯克在人生巅峰以80万美元成本拍出影史经典《精神病患者》的全过程,影迷可以从中了解改编剧本的创作过程、“浴室尖叫”等经典段落的拍摄方式,书中所记录的每一事件均有出处,是研究希区柯克电影的必读之作,也是了解希区柯克的权威文本,2012年,本书被改编为传记电影《希区柯克》,由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希区柯克,海伦•米伦、斯嘉丽•约翰逊分别出演希区柯克的妻子和珍妮特•李。

2.独立电影制作范本,专业人士参考书

在缺少公司支持的情况下,希区柯克的这部小成本制作最终取得了1800万美元的票房,并成为影史经典,此后所有的惊悚片几乎或多或少地受到《精神病患者》的影响,本书记下了这部独立制作从选题、改编剧本、拍摄、营销到发行的全过程,而电影从业者,无论是导演、编剧、制片、美术还是宣传,都可从中获得专业上的借鉴。

3.两岸重量级影评人联袂推荐

焦雄屏、magasa、膝关节、李幼鹦鹉鹌鹑等专业人士强烈推荐,magasa特别撰文导读。

精彩预览

第一章 真 相

艾德•盖恩的暴行

有个小伙叫艾德

床上之事不怎的

想自慰时,斩断她身

其余部分再挂着。

  —1957年,作者:佚名

时间回到1957年11月下旬,这是位于威斯康辛州中部的普兰菲尔德村(Plainfield)。乍一看,它与周边那些土地贫瘠、农力萎靡的小村庄似乎并无不同。那一年的冬天,到处都感觉格外阴冷。村里人倒都还算友善,他们都是早年间那批德法移民第三或第四代的后裔。聊起这鬼天气来,他们都早已见怪不怪。冻裂的水管、坚硬的冻土,还有当刺骨寒风沿加拿大边境线一路向东呼啸而去时,那些个只能在凄风苦雨中默默忍耐的长夜,村民都会向你一一道来。但这年的11月却又有些不同。一夕之间,普兰菲尔德村登上了全国报章的头条。只要话题转到这事,村民一个个都拉下脸来,或目光低垂直视脚面,或说声抱歉便一遁了之。正是在这年的11月,艾德•盖恩(Ed Gein)在当地落网。时年51岁的他劳无定职、貌若呆傻,谁料想竟是美利坚合众国开国以来最可怕的连环杀手之一。

在各地记者笔下,盖恩是洪水猛兽,而在全村这700多名老实巴交、信奉上帝的村民看来,盖恩根本就是怪胎一个,从很早以前,他们便已有意敬而远之。平日里,单身的他深居简出,但只要露面,脸上必定会带着某种古怪的笑容。曾由父亲和哥哥相继耕耘过的那片占地160英亩的农田,落到他手里不久,便被彻底荒废。也有些村民不嫌弃他,愿意雇他干些农活,或是照顾小孩,但即便是这些人,也都一个个被他烦得不轻。盖恩的头脑中,尽是些荒诞不经的古怪念头。他爱聊关于江洋大盗、作奸犯科的各种江湖逸闻,谈起那些个罪犯失手被捕的经过,总是说个没完;再有就是关于女人的话题,一谈起这个,他总会可怜兮兮地抱怨个没完。村里人都还记得,艾德•盖恩对解剖,对克莉丝汀•约根森的变性手术,都揣有强烈兴趣,而且这兴趣并非出于八卦,更像是来自某种医学上的角度。事实证明,盖恩此人,可并不只是说说疯话那么简单。这一切也都随着11月16日在伯尼丝•沃登(Bernice Worden)那间杂货店地板上发现的血迹,而最终浮出水面。

那天是周六,照理正应该是店里生意最忙的日子,可还没到正午,大门就已紧闭。这幕景象不由叫一些老主顾心生猜疑。细细想来,自从周五起就再也没人见过伯尼丝。还有,她那辆货车本该停放的车位上,此刻空空如也。伯尼丝的儿子不是别人,正是本县副警长弗兰克•沃登(Frank Worden)。他得到消息后,忧心忡忡地赶回店里。里里外外看了一圈,店里的账本引起了弗兰克的注意。最靠后的几笔买卖里,有一笔是“半加仑防冻剂”。弗兰克想到了,之前他曾见过艾德•盖恩在这附近晃悠,当时盖恩还问他,周六会不会外出打猎。弗兰克回答说确实有这打算,盖恩又随口提了一句:周六他可能会再来店里,买些防冻剂。

得知弗兰克提供的消息,本县警长阿特•施雷(Art Schley)和邻县高速公路巡警大队的劳伊德•肖福斯特(Lloyd Schoephoerster)队长立即分头奔赴盖恩农舍。那是一栋孤零零的残旧破屋,十七年前,死神首度光临此处,掳走了他中风多年的父亲。又过了四年,艾德•盖恩的哥哥亨利命丧火海。没过多久,又轮到了他那性格暴躁、数次中风的母亲。如今,只剩下艾德独自在此居住(至少,原本大家都以为是这样)。

警察上门时,艾德•盖恩并不在家,于是施雷警长带领手下闯了进去。旧屋内一片狼藉,感觉仿佛闯进了一个巨型鼠窠。而且屋内只有部分区域草草拉了几根电线,要想看清“鼠窠”全貌,警方只得依靠手电筒和煤油灯,在一大堆泛黄的旧报纸、地摊文学杂志、解剖专业书籍、尸体防腐耗材、食品盒、空罐头和垃圾碎屑中摸索前进。不久,他们在二楼找到了五个空房间,看似全都无人居住,里面积着厚厚的灰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母亲生前住过的卧室和起居室,虽然房门都用钉子牢牢封锁住了,但打开后发现,室内却都维持原样,井井有条。

警方在厨房以及盖恩的卧室中有了发现。眼前出现的这幕景象,惨烈程度远超他们以往所见过的各种车祸或是枪战场面。到头来,牙齿稀松、一脸坏笑的艾德•盖恩,还真不是独自一人在此居住。就在这同一片屋檐下,警察共找到人类胫骨两段,用绳子串着的人类嘴唇两片;餐桌上还摆放着人类鼻子数个、人皮钱包一枚、人皮手镯几只、用人皮制成的椅子四把;此外还有十只看似摆出一副怪相的人类头骨,它们呈一字排开,边上还有蒙着人皮、用铁桶改制而成的手鼓一只,以及将头骨锯掉一半后翻转而成的汤碗;在墙上,大约在视线高度钉着四张女性人皮面具,面具全都上了口红,画了妆容,一旁的塑料袋中,还藏着五张可用来“替换”的人脸,此外还有十个女性头颅,眉毛以上的头骨部分都已被斫去,还有用人皮制成的紧身裤和马甲各一套,马甲上还能看见整块剥下的女性乳房组织。

与旧屋毗邻的,是一栋原本用来烧烤的小木屋,警方又在这里发现了一具尸体。尸体无头,也无任何衣物遮蔽。它倒吊在墙上,内脏已被摘除干净。旁侧的厨房里竖着一口大灶,灶上摆着一大锅水,上头漂着一颗人类的心脏。在冰箱的冷冻室里,也都塞满了细心包裹好的人体内脏器官。事后警方确认,这尸体正是之前失踪的杂货店店主伯尼丝•沃登。

是她儿子弗兰克•沃登最终找到了盖恩。“我和这事没有任何关系。我也是吃晚饭时才听说了这事。”盖恩嘟囔着。他被警方当场逮捕。不久,警方安排他做了测谎试验,控告他犯下多条谋杀罪行,还在精神病罪犯中央州立医院为他做了精神科项目的检查。但直至此时,仍无人理会这疯子口中所说的“干尸头颅收藏”,也根本没人注意到,盖恩为何会对当地悬而未决的多起女性失踪案了若指掌。恐怖的盖恩农舍,不仅证明了人性竟可以是如此残酷野蛮,也从侧面佐证了人类善于自欺欺人的本领。正如弗兰克•扎帕(Frank Zappa)在《帮帮忙,我是个摇滚人》(Help, I’m a Rock)中所唱的:“那不可能发生在这儿。”“这儿”,说的正是人心。

面对预审官的质询,盖恩含混不清地胡言乱语,颠来倒去都是那几句话。他的记忆一团糨糊,只招认了其中两桩凶案,而且声称案发时自己整个人“一片茫然”。无论是警方、精神科大夫还是预审官,谁都无法探得他真正的行凶动机。没错,他确实承认,曾经拆开伯尼丝•沃登店里的收银机,取走了其中的41元。他也承认第一次挖掘尸体时,是和好友、农夫格斯一起干的。关于这两件事,他给出的解释一模一样:他喜欢“把东西拆开”后看一下“它们究竟是如何运转的”。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普兰菲尔德的村民结束了一天的辛劳,或正忙于享受天伦,或已是鼾声雷动,也有的正在潜心研读《圣经》,或是正为账单发愁。而此时此刻,他们这位看似单纯平凡的邻居,却正忙着在田头阡陌间探索“它们究竟是如何运转的”奥秘。他浑身赤裸着,从墓中掘出尸体,割下人皮、头发和人脸,将它们拴在腰间。警方事后发现,盖恩最初挖掘的墓地便有四十多座,尸体均为女性,且都位于他母亲长眠之所附近。根据盖恩的供词,农夫格斯(本案案发之前数年,他已因病去世)事后会和他一起埋掉累累白骨,而那些带回来的器官中,不太能让他产生兴趣的,就都在灶上焚化了。当盖恩声称自己“从来不曾猎过鹿”的证言出现在报端时,那些当地的村民,回想起当初从盖恩手中接过的那些装着可口“鹿肉”的塑料袋,不知有多少人会禁不住浑身战栗?

盖恩第一次杀人是在1955年,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他的点32口径来复枪瞄向了51岁、离过婚、身材丰满的客栈女老板玛丽•霍根(Mary Hogan)。随后,他用雪橇将尸体拉回自己农舍,放在那栋夏天用来烧烤的“独立厨房”里。警方有理由怀疑,在玛丽•霍根和伯尼丝•沃登之间,至少还有十人遭其残忍杀害,但盖恩对此始终不肯承认。最终,他被判谋杀罪名成立,终生囚禁在精神病罪犯中央州立医院。

部分当地媒体将他称作“疯狂屠夫”,但总体来说,他们也只是报道了盖恩的杀人罪行和所谓的食人行为。至于他的易装癖、掘墓挖尸的行为,以及某些人猜测的母子乱伦关系,却都不曾见诸报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这类话题即便是在大城市里,也不为媒体所容,更别提在这人称“美国牛奶之乡”的威斯康辛州,根本就是绝对不可触及的禁区。但是,越是连报纸都不敢涉及的地带,往往也越会滋生出无数的流言蜚语和恶俗笑话。全国各地的好事之徒纷至沓来,几乎将小村庄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不惜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只求能为盖恩的“杀人小屋”拍上几张照片,随后再冲它投上几枚石子。村民敢怒而不敢言,一个个但求自保,甚至不惜绕上几里地的冤枉路,只为避开盖恩家的那片农田。但是,一味否认并不解决问题,全国多地出现类似报道,反映有读者看了关于盖恩的新闻后,肠胃出现严重不适,精神科大夫那里也多出了不少突发病例,据说都是看了盖恩那种收集“零件”癖好的新闻后,心灵受到了强烈刺激。

人们争先恐后地编织各种恶俗笑话。例如问:“盖恩家的人怎么样?”答:“好吃极了。”或是,问:“艾德•盖恩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答:“O-I-C-U-8-1-2。”但也有些笑话,听完后更让人平添一丝莫名的恐惧感,例如:“为什么没人能把盖恩关在监狱里?”“因为他只要在墙壁上画个女人,吃掉她,就有了出路。”酒吧里的常客还会吆喝着来上一杯“盖恩牌啤酒”(“多点body,不要head”),惹来旁人哈哈大笑;还有一帮脸色红润的小崽子,精神饱满地边跳绳边唱着童谣:

那是圣诞前夜,

整个学校里,

万籁俱寂,

连骡子都没了声。

老师已被小心翼翼地

吊上了天花板,

艾德•盖恩啊,

只盼你快快来临。

1984年7月26日,艾德•盖恩在精神病院悄然辞世。护工口中用来描述他的,尽是类似“听话”、“无危害性”等词汇。盖恩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极其有限,对于自己犯下的罪行,更是完全失去了记忆。或许是出于净化小村的目的,为了抹除盖恩留下的全部印迹,早在他去世20多年前,那栋破屋便已被人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但这丝毫不会妨碍外人的“雅兴”,时至今日,仍有各种病态粉丝、连环杀人案件爱好者、寻找刺激的好事之徒以及社会边缘人,抱着“朝圣”的心情来到这片废墟。当地人也都承认,几十年来,每年圣诞来临时,肯定少不了会有小毛孩高唱着“用玛丽残肢来装饰门厅”的歌谣。

没有人能说清楚,盖恩的凶残暴行究竟在世人心中留下何等震撼,而他周围的那些逝者或生者,他们所经历的痛苦也都已无法衡量。但当我们再次回到1957年,回到那个绝大多数美国人仍虔心遵从信仰,奉行节制生活方式的年代,在那时,人人都以身穿法兰绒灰色西服的男人、桃乐丝•戴(Doris Day)式完美妻子、《四月蔷薇处处开》(April Love)中雪莉•琼斯(Shirley Jones)和派特•布恩(Pat Boone)式健康向上的邻家小孩作为生活典范,我们选择艾森豪威尔来当总统,我们忙着转呼啦圈或是观看《内尔森一家》。但就在距离普兰菲尔德村不到40英里的某个小镇上,此时此刻至少还有那么一个人,正一边紧盯着镜中的自己刮着胡子,一边继续他关于盖恩的苦思冥想、反躬自问,屡屡因为心头激起的阵阵寒意而不停战栗。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