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八桂学人文库 桂林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
ISBN: 9787549563920

出版时间:2015-05-01

定  价:39.00

作  者:谢海娟 著

责  编:黄蕊 植天鹏
所属板块: 高教出版

读者对象: 大众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315 (千字)

页数: 288
图书简介

《桂林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充分调查了解桂林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清桂林沿江(漓江、桂江)经济带发展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2)应用科学的方法对桂林沿江经济带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城市化进程等指标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为桂林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3)依照相关预测,对桂林沿江经济带的未来发展目标进行预测;(4)从沿江各区段水道水运、码头等方面研究如何加快水道建设以积极融入广西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和发展;(5)从城镇体系、特色农业、制造业产业、物流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等方面研究桂林沿江经济带的产业发展问题;(6)在分析县区旅游概况的基础上提出桂林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原则与空间布局;(7)针对桂林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水资源需求预测,并重点研究漓江补水、提升水资源承载力和促进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问题;(8)在充分论证桂林沿江经济带交通发展现状并对交通需求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研究桂林沿江经济带对外、对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9)提出促进桂林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作者简介

谢海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财务与会计系主任,副教授、高级会计师、注册咨询工程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矿业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财务投融资、内部控制研究。目前已公开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独著身份在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1篇获2014年广西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主持8项地厅级项目(其中3项获厅级二等奖,1项获厅级三等奖);主持教改课题1项;参编教材两部。在2007年财政部主办的“用友杯”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中,先后获得“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桂林赛区优秀选手”和“广西第三届会计知识大赛第二赛程优秀选手”称号。

图书目录

1 第一章 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

1 第一节 区域概况、环境与发展基础

4 第二节 沿江经济带发展存在的问题

6 第三节 沿江(漓江、桂江)经济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8 第二章 沿江经济带发展预测分析

8 第一节 沿江经济带及其辐射区域人口预测数据

13 第二节 沿江经济带及其辐射区域整体经济指标预测

20 第三节 沿江经济带及其辐射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30 第四节 沿江经济带在桂林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演变

48 第五节 沿江经济带各级城镇的人口演变趋势

53 第三章 积极融入西江黄金水道,加快沿江水道建设

53 第一节 沿江各区段水道及港口概况

58 第二节 沿江岸线功能规划

59 第三节 沿江河道水运建设规划

60 第四节 沿江港口码头建设规划

68 第五节 沿江河道建设重点

70 第四章 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规划

70 第一节 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规划

76 第二节 沿江经济带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布局规划

87 第三节 沿江经济带工业产业布局规划

106第四节 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布局规划

114第五节 沿江经济带新兴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124第六节 沿江经济带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

142第七节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与布局

144第五章 扩展沿江旅游资源,带动大桂林旅游发展

144第一节 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147第二节 桂林县区旅游概况及发展重点

155第三节 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与目标

156第四节 沿江经济带旅游产品开发与空间布局规划

163第五节 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对策

171第六章 提升沿江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沿江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171第一节 沿江水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189第二节 沿江经济带水资源需求预测

195第三节 漓江补水

208第四节 提升沿江水资源承载力

211第五节 促进沿江经济带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215第七章 水陆协同发展,完善沿江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15第一节 桂林沿江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现状及分析

222第二节 桂林沿江流域交通需求预测与分析

228第三节 桂林沿江流域对外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

232第四节 桂林沿江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240第五节 桂林沿江流域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评价与实施保障

242第八章 加强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242第一节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46第二节 加强漓江航道的环境保护

249第三节 强化资源节约与利用

251第四节 重视废弃物处理与防治

254第九章 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保障政策与措施

254第一节 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优先

255第二节 完善政策体系

257第三节 积极融入西江经济带,促进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

259第四节 完善城镇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263第五节 加强漓江沿岸景观保护

264第六节 完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266第七节 构建创新区域

269第八节 落实组织保障

271第十章 重点项目指南

278后记

序言/前言/后记

作为珠江主干流的西江,上接云南,纵贯广西和广东,通江达海,自古以来就是连接西南和华南的“黄金水道”。2008年10月,广西提出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重大战略;2010年4月,广西公布了《广西西江黄金水道规划》,提出到2012年实现内河港口总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以上,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形成西江经济带。为了加快推进“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广西区内沿江城市群在建设规划指引下,共同推进航道、枢纽、船闸工程建设,建设沿江重要港口城市,建设重点产业园区,合理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形成“西江经济带”,它将与北部湾经济区江海联动,形成巨大增长极的“核心经济圈”。

西江黄金水道由连接南宁、贵港、梧州、百色、来宾、柳州、崇左的1480千米的内河水运主通道组成,并涵盖流经桂林、贺州、河池、玉林等地的地区性重要航道1218千米。桂林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旅游业发达,机械、汽配、橡胶、医药、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等正处于产业升级换代加速期。为了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更好地融入“西江经济带”建设,依据《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桂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6—2025)》《桂林市城镇体系规划》《桂林市“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桂林漓江流域富民特色旅游项目规划》《桂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桂林市各县镇村体系规划(2010—2030)》《桂林市“十二五”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等编制了《桂林市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按照自治区部署,综合考虑桂林在广西的经济格局,特别是在打造“西江经济带”的过程中桂林应承载的功能以及突出优势和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把桂林打造成为国际旅游胜地的历史机遇,能使桂林积极融入“西江经济带”建设,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牢牢抓住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融入广西西江经济带,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为主线,以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为导向,以建设特大城市、实现“富民强桂”战略为目标,统筹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优化城镇体系,拓展城市空间,促进特色产业集聚,通过20年发展,将桂林打造成为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把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示范性区域。

《规划》中的桂林沿江经济带北起灌阳河、湘江交汇的全州县,南至平乐县,包括漓江、桂江沿线的兴安县、灵川县、市区五区、临桂县、阳朔县等在内的五区六县的39个镇、18个乡,面积为14766平方千米,2010年末常住人口为358.14万人。《规划》将桂林市区、阳朔、灵川、临桂、全州、兴安、平乐作为沿江(漓江、桂江)经济带规划的核心区域,把荔浦、恭城、龙胜、资源、灌阳、永福等桂林其他县(自治县)作为沿江经济带的辐射带动区域。

《规划》在贯彻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原则的前提下科学规划了用地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展漓江旅游资源,带动大桂林旅游发展,提升沿江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沿江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完善沿江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为沿江经济带建设和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沿江经济带建设健康、有序、协调发展。《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20年,对重大问题展望到2030年。

编辑推荐

《桂林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为桂林沿江经济带建设和规划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桂林沿江经济带的发展设定了阶段性预期目标,也提出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规划方案,对于桂林融入西江经济带、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确保了沿江经济带建设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