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艺评家、公共知识分子约翰•伯格的自传性小说;一部记忆之书、死亡之书、爱之书、成长之书,一部深沉无悔的告解。
这不是一本传统的小说、回忆录、散文或传记,而是一种混杂了这些文体的崭新文类,即New Statesman所谓的“未来的文类”:“是虚构,但非传统小说;是作者的第一人称,但非回忆录;是在时间与空间中自由穿梭的描述,但又始终是立足于当下;是一篇无悔的告解,也是对感知与情感的深刻挖掘。”
约翰•伯格,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44至1946年在英国军队服役。退役后入切尔西艺术学院和伦敦中央艺术学院学习。1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个人生涯,于伦敦多个画廊举办展览。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绘画为业,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撰稿,迅速成为英国颇具争议性的艺术批评家。
1972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BBC播出,同时出版配套的图文册,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小说《G》为他赢得了布克奖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2008年,伯格凭借小说From A to X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
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
梁文道谈约翰伯格之一
编者:您在为约翰•伯格《我们在此相遇》所写的推荐语中说:“约翰•伯格在这本书里再次证明了他果然是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一手是投入公共领域的锋锐评论,另一手则是深沉内向的虚构创作。”为什么说约翰•伯格是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
梁文道:从左派的代际问题上来讲,约翰•伯格跨越了两个世代,经历过两个很大的变动。在这个意义上,英国的左派里面目前有他这种资历、还仍然活跃的,可能就只有历史学家霍布斯邦。他们两个相似的地方在哪里呢?当年他们年轻的时候,曾经对苏联有很大的好感。苏联在他们的心目中是第一个依照马克思主义指导而实现的乌托邦。也就是说,第一次有人依照一个理论来建立一个国家。当然你可以说美国也是依照某个理论而建立的,但是美国那个理论的依据是比较含糊的,除了自由主义传统,后面可能还有很多不同的思想路线。但是苏联不一样,人类史上第一次出现按照一个思想学说建立出来一个国家,这太惊人了,很令人兴奋。
但这些左派后来又集体地觉得自己被苏联欺骗了,英国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的,比如乔治•奥威尔。今天我们讲《1984》,大家都以为这本书在讽刺社会主义。其实不是的,奥威尔是社会主义者,他这本书是在讽刺英国,他说的是右翼独裁搞到最后会变成这样;这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是恰恰相反。
编者:这是一个比较重大的误读。
梁文道:非常重大。乔治•奥威尔是左派。当然他也经历过对苏联幻想的破灭。整个西欧的左派都经历过对苏联狂热的幻想投入。他们到后来觉得苏联不行,觉得要放弃,不可以这样,苏联怎么能这么搞。
编者:这个幻想的破灭,主要发生在哪个时间段?
梁文道: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很早,在1930年代苏联大清洗的时候就幻灭了;有的人是后来,冷战期间,像伯格或者萨特。而伯格是挣扎最漫长的,因为伯格很年轻的时候就认识东欧跑出来的艺术家,那批艺术家是为了躲避冷战期间东欧的那种恐怖统治而跑出来,他从跟他们的交往中,认识到东欧阵营的也就是苏联阵营的社会主义的问题所在。可是他直到1950年代年才正式跟那个东西砍断关系。
第二次大幻灭是什么时候呢?第二次是苏联垮台。苏联垮台为什么让他们那么难堪呢?虽然他们已经不喜欢苏联,也不喜欢东欧,不喜欢任何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任何实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他们对这个东西是有很大的距离感、怀疑、反感,甚至批判的,但是他们的处境又很尴尬。尴尬在什么地方?你们说你们是左派,现在有了左派的政权,依照马克思所规划的东西建造的政权。你是不是要那样呢?他们说我们不是。那你们是怎么样呢?这时候他们就开始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想象力。但是当年想象力这个说法还不完整,只有个别学者讲过,比如法兰克福学派里到了美国的马尔库塞,马尔库塞就讲单向度的人,老批判现在资本主义,使得我们的人变成单向度的人,使我们失去了想象力。这个想象力指的是什么?其中一点就是我们要对社会制度有想象力,我们不要以为现在看到的苏联就叫做马克思主义,你要想象出另一种不同版本的社会制度,它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苏联式的、中国式的、东欧式的、古巴式的,我们可以想象另一种东西出来。
到了1989年,整个苏联阵营全垮掉,全球左派遭遇很大的打击,本来他们就不承认中国和苏联是他们觉得最好的社会主义形式,但是即便如此,大家都还在指责他们,你看你们的老祖宗完蛋了,你们怎么办。这时候就出现了福山那种历史终结论,就说人类历史的意识形态斗争的时期结束了,以后就是一条康庄大道,沿着这条康庄大道走就没问题了。在这个时刻底下,大家都发现新自由主义或者是市场经济,变成一种不可逃脱的视野与现实,大家都觉得经济的全球化是唯一的选择,市场经济是唯一的选择,全世界现在都走这条路。这时候,他们以前讲的那种想象力就变得更重要了:在现存的经济社会秩序之外,我们有没有能力想象一个不同于现在的生活方式?他们要重新号召这个。所以这里面最激进的,像齐泽克、巴丢,比较温和的,像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柯亨,他们都在追求这个想象。而伯格跟霍布斯邦,比这些人年龄大多了,他真的是经历过两次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打击而活下来的人。这就是这一群左派,尤其是英国左派里面的老人们的一个经历。
编者:苏珊•桑塔格评价伯格说:“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虽然伯格说起来左派资历很老,但从他影响最大的著作《观看之道》,以及他对观看、对性的强调来看,是不是他更倾向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感性批判那一路?
梁文道:还不太一样。为什么呢?虽然他在1970年代做了《观看之道》那样的电视片,当时很轰动,在那个年代的新青年看来很激进很厉害,而且与《单向度的人》所号召的对资本主义想象的颠覆看起来很像,但他比当时流行的那些青年反抗运动更老。说他老是什么意思呢?一来他年纪大,1926年生人,而且我们不要忘了他特别早熟。他十多岁就接触社会主义思想,他十多岁就在读罗莎•卢森堡,他是一个很年轻的时代就已经在情感上投向左翼的人,比很多同龄人都早熟。今天我们会注意到他的艺术评论家或者是作家的身份,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他写过大量的时事评论跟政论,1950年代的时候他帮《新政治家》写过很多政治评论,那都是真刀真枪硬碰硬的。与此同时伯格的文章很细腻,他写很多小说讲性爱,写很多充溢着诗意的句子;另一方面他又关怀弱势群体,关怀劳工,尤其关怀移民问题、农民问题。对许多老派人来说,一个人要兼具这两方面的东西,你才会觉得这是真正的左派。这两者怎么调和呢?其实对他来讲,或者对那一代的老左来讲,这从来不是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他能那么早熟,使得他继承了或者接上了一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一个小传统。在那个年代,做一个左派意味着你要对你身处的这个资本主义社会予以批判,你要能够想象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不同的社会,你希望建立一个类似乌托邦之类的世界。另一方面,你同时觉得这个世界不只是在社会制度层面跟现在不一样,甚至连生活方式、感觉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艺术上、文学上、文化上你都要有一个跟现存的传统,跟当时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到那个年代的所有的一切都不一样的东西,你要颠覆它、打破它。所以曾几何时,现代主义这个艺术文学潮流里面,很多重要的人物都是左派。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苏联,我们都说现代文学理论最早的奠基者是俄罗斯的形式主义。俄罗斯形式主义要干的是什么呢?帮文学找到它的主体性,这是非常激进的。这一帮人那么激进地改造文学理论,要为文学找到最激进的新的理论基础。再看画家,早期的俄罗斯的前卫艺术多厉害,那帮人也是左派。建筑师里面,包豪斯那帮人是左倾的,所以不见容于纳粹。而毕加索思想上也是一度左倾,其实只要看西班牙内战你就知道了,一整代的左派知识分子都去参战,都去帮忙西班牙共和军对抗佛朗哥将军。这帮艺术家、文学家都是同情左翼的。
再举一个中国人熟悉的例子,鲁迅。我们今天对鲁迅的认识就是,鲁迅忧国忧民,批判社会,写杂文,写《阿Q正传》、《狂人日记》,批判国民性。但是我们不要忘了,鲁迅当年写这些小说轰动的理由,不只是因为他的社会批判,而且是因为他的形式。他根本是给中国文学带来崭新的形式。所以这就是现代主义跟左翼中间的一个隐秘的联系。那个联系的关键是想象力,我能不能想象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包括在政治上、社会上、文化上和艺术上。伯格就是这一代人的殿军,因为他其实不是那个年代活跃的人,但是他看到那个年代,因为他早熟,他接上了那个东西。
编者:那么到现在,所谓的左派是不是已经有所变化?比如说其所代言的主体。原来的左派,面对的是工人阶级作为历史的主体的兴起,诗人和艺术家要为这个主体寻找新的语言。但是到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伯格的《抵抗的群体》一书如此解题:“我所谓群体意指一小群反抗势力。当两个以上志同道合的人联合起来,便组成一个群体。反抗的是世界经济新秩序的缺乏人性。凝聚的这群人是读者、我以及这些文章的主题人物伦勃朗、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画家、一个来自罗马尼亚的乡下人、古埃及人、对描绘孤寂的旅馆客房很在行的一位专家、薄暮中的狗、广播电台的一个男子。意外的是,我们的交流强化了我们每个人的信念,坚信今天在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是不对的,所说的相关话题往往是谎言。”我发觉修辞上面有一个变化,从前讲颠覆,讲革命;而现在变成了要聚集所有的多样性和所有历史性的东西,抵抗一种平面的、抹平一切的市场经济。这个时候所谓的左派,其代言的主体已经发生变化了。工人阶级不再作为一个历史的主体,而变成了全世界各地分散的、多样的、不同诉求的被压迫、遭损害的群体。读伯格新近的作品,与读他1970年代的《观看之道》,感觉很不同。曾经还有一个读者看完《抵抗的群体》之后问:伯格为什么要和马科斯副司令通信呢?
梁文道:这种变化也是一个时代的变化,他这种人是经历过几个时代的左派。到了今天的左派里面,仍然要讲工人阶级革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已经少之又少了。这是因为整个阶级政治在今天的左派里面被弄得很复杂了。首先是身份政治的冲击。1968年之后很大一个变化在于,女性主义来了,同志运动来了,环境保护运动来了,各种各样反抗运动的出现,很难把它们都说成是无产阶级。这个抵抗不再只是依据阶级的抵抗,还是依据某种身份的抵抗,直到今天这还是左派的一个大难题。身份政治的关键是要承认,你要承认我的身份,我的主体性。阶级政治强调的是再分配。Recognition跟Redistribution两个Re,谁重要?或者两个政治之间怎么协调?这是一个很难调和的东西。而伯格现在有这样一个转向,我觉得是因为他也看到了1989年之后,冷战结束,左派曾经被人认为没戏了,但是从2000年之后左派又有点回头了,就是过了十一年,左派又看到了新希望,这个新希望就是西雅图起义,WTO在西雅图开会遭到数万人聚集示威,从那时候开始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反全球化运动。这个运动最好的总结,其实就是《帝国》那本书,他呼唤的不再是无产阶级工人主体,而是“杂众”(multitude),多元的杂众。这些多元的杂众包括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诉求,除了工人运动之外,还有农民运动,还有各种的新社会运动,都夹杂在一起。大家不必然分享共同的利益背景,不必然有共同的阶级,但是大家可以串联在一起,因为大家的目标一致。这个目标是什么?就是反抗全球化的经济政治秩序,就是要对抗这股抹平一切的力量。
所以伯格现在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东西?为什么会跑去跟马科斯副司令对话,因为马科斯副司令被认为是这种运动的佼佼者,反全球化运动里面的一个英雄偶像。
还有一点就是他讲的这个“抵抗”。当然你可以问这个抵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什么都叫抵抗的话,那还有什么是不抵抗的呢。但我们要注意一点,所谓的左派还包括一个根深蒂固的东西,用霍布斯邦的说法,左派包含一种精神气质,用英文来说就是ethos,气质的倾向、情感的倾向、伦理的倾向。左的ethos就是总是激进的。因为从字源上,我们知道左派是法国大革命国民会议里面坐左边的那一帮人,左边那帮人主张更平等的参政权,同时也更激进。从那时候开始,激进、不满现状、抵抗现状,就变成了左派的精神气质的传统。谁要是今天出来说我们现在很好,我们现在局势大好,这人一定不是左派。所以抵抗从来都是左派的一个关键词,右派是不抵抗的。
编者:如何评价约翰•伯格的写作(包括小说、艺术评论跟时政评论)的整体价值?我们现在阅读约翰•伯格的意义何在?
梁文道:虽然我们不断在说伯格的左,但是一个真正的好作家是不会受到政治光谱的局限的。撇开意识形态立场不谈,伯格目前在几个领域里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例如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你能不看《观看之道》和《毕加索的成败》吗?假如你研究摄影,你能不读他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吗?假如你喜欢当代英语文学,你一定会在主要的书评刊物读到其他人评介他的新小说。更妙的是,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见《为何凝视动物》,载于《看》),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animal studies)的奠基文献之一。综合起来看,他就和苏珊•桑塔格一样,是那种最有原创力也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不在学院,也不按学院的格式写作,却创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学教授一辈子也弄不出来的观念。而且他还要写得那么美,拥有那么多读者。反过来说,今天我们中国也很流行讲“公共知识分子”,但很惭愧,我们似乎还没有人及得上伯格这一流,还没有谁会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创造力。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他不倦的窥探并非仅仅指向摄影与绘画,而是“观看”的诡谲。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陈丹青
撇开意识形态立场不谈,伯格目前在几个领域里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例如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你能不看《观看之道》和《毕加索的成败》吗?假如你研究摄影,你能不读他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吗?假如你喜欢当代英语文学,你一定会在主要的书评刊物读到其他人评介他的新小说。更妙的是,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综合起来看,他就和苏珊•桑塔格一样,是那种最有原创力也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不在学院,也不按学院的格式写作,却创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学教授一辈子也弄不出来的观念。而且他还要写得那么美,拥有那么多读者。反过来说,今天我们中国也很流行讲“公共知识分子”,但很惭愧,我们似乎还没有人及得上伯格这一流,还没有谁会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创造力。
——梁文道
1. 约翰•伯格最深情的告白之书。本书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艺术评论家、公共知识分子约翰•伯格的自传式小说,一部记忆之书、死亡之书、爱之书、成长之书,一部深沉无悔的告解。这本书引领我们在生者与死者的相遇中穿越欧洲,从里斯本,到日内瓦,到克拉科夫、伊斯灵顿、马德里、波兰……
2.和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一样美丽的地志学书写。约翰•伯格以精彩绝伦的想象力,赋予现代城市以个人化印记和魔幻气息,最私密的写作和最彻底的虚构,却仿佛写出了每个人心中最真实的情感。
死者记忆的水果
哈密瓜
对我们而言,哈密瓜似乎带有某种反面的意义,是一种干旱的水果。在我们穿行于焦灼炎热的峡谷间或踏过沙尘平原上龟裂的土地时,若能看见哈密瓜,吃下它,那感觉,简直像是从绿洲的水井中汲出甘泉。它们是不大可能的奇迹,给我们慰藉,但事实上无法真正解我们的渴。哪怕就在剖开它们之前,哈密瓜闻起来都像一团甜甜的水。一种紧紧抱成一团又没有边界的味道。但若想要解渴,你需要某种更刺激的东西。柠檬是更好的选择。
在小巧嫩绿的阶段,哈密瓜会暗示出青春。不过很快地,这水果会变成一种奇怪的没有年龄的感觉,永远不会变老就像母亲之于她们的孩子。哈密瓜的表皮总免不了有些斑点,这些斑点像是痣或胎记。这些斑点和出现在其他水果上的斑点不同,其中没有衰老的意味。这些斑点只是一种证明,证明这颗独一无二的哈密瓜就是它自己,也永远是它自己。
没吃过哈密瓜的人,很难从它的外表想象它的内在。那明目张胆的橙色,一直要到剖开的那刻才能得见的橙色,渐渐朝绿色转变。一大堆籽躺在中间的凹洞里,颜色如暗淡的火焰,潮湿,它们排列和簇挤成团的模样,公然蔑视所有一目了然的秩序感。到处都亮闪闪的。
哈密瓜的味道同时包含阴沉黑暗与阳光灿烂。它以非凡的神奇魔力,将这些相反对立的特质、这些在其他地方都无法共存的特质,结合在一起。
桃子
我们的桃子在阳光下变黑。当然,是一种绯红的黑色,但其中黑比红多:其黑如铁,在煅烧中变得红热、已然淬火、正在冷却的铁,对它依然蕴藏的热气不透露一丝警告的铁。马蹄铁的桃子。
这种黑很少扩散到整个表面。果子在树上时,有些部位始终遮蔽在阴影下,这些部位就是白色的,但这种白色中带有一抹青绿,仿佛绿叶在投掷阴影的同时,不小心在它的表皮上擦过一指自身的颜色。
在我们那个时代,富裕的欧洲女士,耗费无比心力想让自己的脸庞与身体保持那样的苍白颜色。但吉卜赛女人从不如此。
桃子的大小尺寸差距甚远,大到足可填满手掌,小到不超过一个台球。当果实受到磕碰或熟得太过时,小桃子那较为细嫩的外皮,就会渐渐出现微微的皱纹。
那些皱纹经常让我们联想起,一只黝黑手臂弯曲处的温暖肌肤。
在果实中心你会发现一枚果核,带着暗棕色树皮的质感,以及宛如陨石般的可怕外貌。
野生的桃子,是上帝专为小偷创造的果实。
青梅
每年的八月时节,我们都在寻找青梅。它们屡屡教人失望。不是太生、太柴,柴得几乎干枯,就是过软、过烂。很多根本连咬一口尝尝都不必,因为单靠手指就能摸出它们没有正确的温度:一种无法在华氏温标或摄氏温标里找到的温度,一种温度,它属于一份独特的清凉,有阳光环绕四周。小男孩拳头的温度。
那男孩介于八岁到十岁半之间,是个开始独立的年纪,却还没有出现青春期的压力。男孩把青梅握在手中,放进嘴里,咀嚼,果实冲过舌头奔进喉咙,好让他吞下它的期盼。
对什么的期盼?对某个这会儿他还说不出名字但很快就会确定的东西的期盼。他尝到一种甜味,跟糖不再有任何关系的甜味,而是和一只不断伸长、似乎永无止境的肢臂有关。这只肢臂所属的身体,唯有当他闭上眼睛才能看到。这身体有另外三只肢臂,一根脖颈,还有脚踝,就像他自己的身体一样:只是除了它里面的东西会向外涌出。汁液从这永无止境的肢臂中流出,他可以在齿牙间尝到它的滋味,一种无名的苍白树木的汁液,他称之为女孩树。
在一百颗青梅中,只要有一颗能让我们想起这些,就已经足够了。
樱桃
樱桃有一种独特的发酵气味,这是其他水果所没有的。直接从树上摘下的樱桃,尝起来像织了阳光花边的酵母,那滋味,与光滑闪亮的樱桃外皮恰好互补。
吃已经采下的樱桃,哪怕刚采下一小时,你就会尝到其中混杂着樱桃自身的腐败滋味。它那或金或红的色彩中,总带着些微的棕色:若它变软、溃烂,就会变成这种棕色。
樱桃的新鲜,不在于它的纯净饱满,像苹果那样,而在于它的发酵泡沫带给舌头的那种几乎察觉不到的轻微刺痒。
樱桃的小巧模样、轻盈的果肉和若有若无的表皮,与樱桃核是那样格格不入。吃樱桃时,你几乎总是无法习惯果核的存在。当你把果核吐出来,感觉上那果核似乎和包覆它的果肉毫无关联。它更像是你身体的某种沉淀物,因为吃樱桃这个动作而不可思议地形成的沉淀物。每吃一颗樱桃,就吐出一颗樱桃牙齿。
嘴唇,与脸上其他部位截然不同的嘴唇,和樱桃有着同样的光泽以及同样的柔韧性。它们的表皮都像是某种液体的表层,探求着它们的毛细表面。我们的记忆正确吗?或这只是死者在夸大其词呢?让我们做个测试吧。拿一粒樱桃放进嘴里,先别咬破,感觉那么一下下它的密度、它的柔软、它的弹性,与含着它的嘴唇是多么贴合啊!
梅李
一种深色、小巧、椭圆的李子,不比一个人的眼睛长上多少。九月,它们在枝头上成熟,在叶间熠熠闪光。梅李。
成熟时,它们的颜色是带黑的紫,但是,当你将它们捏在手中用指尖搓摩,会发现它们的表皮上有一层霜:色如蓝色木柴烟的霜。这两种色彩让我们同时想到溺水与飞翔。
暗淡的黄绿色的果肉既甜且涩,它的味道是锯齿状的像是沿着一把极小锯子的刃口轻柔地滑动你的舌头。梅李无法散发如同青梅一般的诱惑力。
梅李树总是种在住家附近。冬日时节,透过窗户向外看去,每天都能瞧见鸟儿们在它的枝上觅食、聚集、栖息。鸣雀、知更、山雀、麻雀,以及一只偶尔擅自闯入的喜鹊。春天,同一群鸟儿会在花朵绽放之前,攀上梅李枝头引吭高歌。
还有另一个原因,让它们成为歌之果实。从装满发酵梅李的桶子中,我们蒸馏出非法的烧酒(gnle),梅李白兰地,slivovitz。而几小杯闪闪发亮的李子白兰地,总会怂恿我们不知不觉地唱起歌曲,歌唱爱情、孤独和忍耐。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