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亲近母语核心课题组成员朱爱朝老师母语课堂实录记载。朱老师将吟诵带进课堂,带领孩子们体验自然,在教学的第一线努力实践着自己的理念。语言洗练,内容详实,真实再现了朱爱朝老师的母语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师极好的课堂教学范本与参考。
朱爱朝,全国优秀教师,长沙市首席名师,长沙市人民政府督学。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竞赛活动一等奖获得者。朱爱朝小学语文工作室是长沙市首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中唯一的小学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致力于儿童阅读的推进,足迹遍及长沙市十多个区县。
目录:
自序 放下
童年的温暖陪伴——母语课堂实录
那美丽安静的乡村
从故事开始
老鼠 老鼠
有魔力的符号
爱的是你本来的样子
一小步,一小步
我们和吟诵合一
故事来了
流转起舞
一朝飒已衰
走上古老韵律之桥
跟随大自然的脚步
当里个当
不忍心
最好的礼物
终究只是过客
音与义携手
温柔的世界
亲切地体会
为未来而战
燕子在头上飞翔
重复的滋养——第二次朗读《房子,再见》
吟诵如风
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朗读《月下看猫头鹰》
五十八个人的晨圈
将军夜引弓
游过心灵之河——约翰•伯宁罕《和甘伯伯去游河》《外公》朗读记录
最浪漫的邀请
中国人故事的开始——朗读《吴姐姐讲历史故事》(1)
童年的踪迹
一起去春游——《14只老鼠去春游》朗读后记
生命的姿态
喷嚏打不停——讲述《小熊打喷嚏》
当历史进入教室——讲述《吴姐姐讲历史故事》(2)
不管世界如何加速——《14只老鼠种南瓜》朗读后记
不再有芬芳
盛世的歌唱
夜晚的气味 ——《14只老鼠的摇篮曲》讲述后记
历史的链接
乡音里的记忆
孤城与孤客
早安
与安东相遇
出塞
依依怅望
惊叹复惊叹
我的吟唱
昂起头来
幸福一日
这段树干在等谁
手舞的风景
心头的记忆
旧时王谢堂前燕
为一片叶停留
向着儿童那方
公鸡一叫天亮喽
熏染
把孩子带向世界
当孩子和世界长在一起
破茧
属于自己的风景
更有力量的连接
附录 和儿子一起读书
我是儿子的朗读者
朗读者培养出阅读者
一定要有家庭藏书
退一步,再退一步
解药
他看了又看的书
安然入眠——给儿子朗读《晚安,大猩猩》
发现真实的自我——读《藏在名画里的猫》
当我变成了老鼠——罗尔德•达尔《女巫》阅读后记
《夏洛的网》与《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朗读记录
做自己的充电器
请带我上车——《极地特快》朗读记录
温润的土壤
铲子熔化了
日有所诵的意义
与新月同行
挽住童年的手臂
旋转木马
序言:
放 下
这本书呈现的,是2011年到2013年,两年之间,我的课堂教学记录。
这两年,我在尝试着摆脱“高控”的课堂。在高度控制的课堂里,孩子们最好的状态,就是能够准确甚至是非常漂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是时代在教育身上打下的印记。20世纪初,以电气革命和福特汽车公司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诞生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让标准化考试出现。诚实的说,我们的课堂,仍是离标准化非常近的课堂,只是,这个圈画的是大还是小而已。
摆脱高控的课堂,我尝试着退一步,再退一步,退到孩子们的后面,让他们有更多体验的机会,更多发出自我声音的时间。我希望自己能深入浅出,因为我面对的是还不能消化生涩知识的儿童。我希望能以一种更自然的方式,与孩子们在课堂上相处。什么是适合这一群孩子的课堂?除了教师不断的学习、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感受观察这个班级这一个孩子的特点,与之碰撞,并有碰撞之后的适应与调整。倾听孩子,欣赏孩子,在孩子处于“愤”“悱”之处时,适时适度地帮助孩子。摆脱了高控的课堂,孩子的创造力才能得以舒张,想象力才能奔放,个人能量才能充分释放。
这两年,我尝试着教自己的语文。学科之间的壁垒,在不断的跨越,只为了让儿童得到完整的滋养。
诵读与吟诵,让孩子在声音的高低、长短、疾徐相承继、相错综、相呼应而形成的节奏中,感受着母语的韵律。诵读与吟诵,让孩子的声音和灵魂逐渐温软,眼神和心灵逐渐沉静,让孩子在不断加速的世界,找到定住生命航船的坚固稳定的锚。
整本书的阅读与朗读,让故事对孩子说话。孩子从故事里,从有智慧的人们那里,以故事的方式,以图像的方式,吸收到关于生命的真理。故事以艺术的方式,编织着孩子精神的家园。
古老的汉字,让孩子发现抽象的文字与万物的关联。孩子的世界是生机盎然的,他们应当见到汉字中活泼泼的生命,而不仅仅是冰冷僵硬的抽象笔画。
自然笔记开启的,是城市儿童走向大地的生活方式。华德福教育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说:“孩子有迫切用他的整个生命来体验世界的愿望,这种愿望应当得到满足。”现代忙碌、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侵犯了儿童安全美好的世界。对于忙碌、压力所产生的毒素,大自然是最好的解药。自然笔记,成为城市儿童与大地连接的一扇转门。
儿童与成人一样,对精神有着深层的、无上的需求。儿童需要带他们往高处飞的文字,儿童需要仰望星空。相信母语的力量,相信儿童的力量。把既能发展儿童言语,又能构筑儿童心灵的母语材料带给儿童,远比追求技巧重要。
自己好好读书,也好好地带孩子们读书。我想,这才是一个母语教师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
其实,走在这条为儿童的路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式,带给儿童更为鲜活的课程。
放下外在的喧嚣,回到内在的自我,回到儿童,回到生活本身。一切,都是为了让儿童成就更好的自己,拥有更有力量的未来。
这是半年休耕后的第一篇文字。是为序。
心无挂碍,重新出发。
朱爱朝
2015年5月
母语给予儿童的,不仅是语言的滋养,也是精神的成长。融入大自然的节奏,朱老师带领孩子们在诗歌吟诵中,体验人类与文字的内在连接。
情境交融的教学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朱老师文字的底色。母语与自然一起,成为了孩子们童年的温暖陪伴。
游过心灵之河
——约翰•伯宁罕《和甘伯伯去游河》《外公》朗读记录
(一)
Summerhill,夏山。
夏山学校创始人A•S•尼尔说:“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
随着学生长的学校是怎样的模样?
“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为此,我们不得不放弃所有管训、指导、约束,以及一切道德训练和宗教教育。有人说我们勇敢,其实这并不需要勇气,所需要的不过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善良而不是邪恶。”
“在夏山的学校大会上,学生和教职员一样,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表决权。”
“夏山也许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学校。……自由的孩子怨气少。”
“在夏山,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准乱弹我的钢琴,我也不能未征得孩子的允许而骑他的自行车。……自由的孩子是不易受到别人影响的,因为他们没有恐惧,而无所畏惧是孩子所能得到的最棒的礼物。”
“它(夏山学校)的最大优点是培养出了未被恐惧与仇恨摧毁的健康自由的孩子。”
摘录源自尼尔《夏山学校》的第一章《夏山的宗旨》。
约翰•伯宁罕说:“没有压力的童年为我的创作打下了最好的基础”。十二岁进入夏山学校就读的伯宁罕,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画画上,因为课程不是强制性的。在信任宽容,让人顺着本性去发展的夏山中成长的伯宁罕,自写自画,图画和文字有着天然的契合。正如尼尔所说:“自由的孩子是不易受到别人影响的”,约翰•伯宁罕的图画书处处弥漫着“我”的印记,散发出自由的气息。
(二)
给一(3)班的孩子们朗读《和甘伯伯去游河》。
一起朗读:“图文,约翰•伯宁罕;翻译,林良。”向把美好童书带给美好童年的人致敬。
前后蝴蝶页,没有任何图画的绿色,清新、干净。扉页,藏着“导游图”,但只有等到阅读完整本书后,孩子们才会有恍然而悟的惊喜。
第一页,文字简单到孩子们忍不住和我一起大声读出来:“他就是甘伯伯”。线条细密交织,颜色柔和到让人的心变得软软的。甘伯伯戴着窄檐帽,穿着雨靴,提着浇花的桶,向孩子们憨厚地笑。这是夏山的伯宁罕笔下的大人,和气得让孩子们一点都不畏惧的大人。
接下来的左右对页,伯宁罕用不同的画法推动着故事的展开。左页图用棕色的单线描画,淡得像被水洗过的褪了色的纸币;右页图则是鲜亮的彩色,亮到逼人的眼睛。
右边的彩页,乘客们陆续上船。
最先请求上船的是两个小孩儿。女孩飞起来的长发,张开的手臂,抬起的大脚丫,弥漫着夏山学校无拘无束的气息。可爱的兔子、满脸稚气的猫、憨厚的狗,都含着孩子的天真。
当胖胖的猪出现时,孩子们笑起来了,从此时开始,游河已成为一个好玩的游戏。
老实的绵羊、扑扇着翅膀的鸡来了,身体庞大的牛竟然也请求:“能腾出个位子给我吗?”原文比译文更有意思:“ Can you make room for me?”竺祎的眼睛瞪大了,嘴里发出“啊”的声音,她担心着甘伯伯的船会沉下去。
不管怎样,总是接纳,甘伯伯的木船像是可以撑大的橡皮船。不管怎样,总是信任,在提出“不吵闹”、“不能乱蹦跳”、“不能追兔子”、“不能招惹猫”、“不能来回晃”、“不能咩咩叫”、“不能踩东西”、“别乱踢”的要求之后,乘客一一上船。
左边的单色素描里,船在缓缓行进,两岸的景致慢慢呈现,像拼图的碎片,拼出扉页的“导游图”。游河的喜悦,在左页图中两个孩子触摸水面,与岸上的小动物热情招呼的动作里,传递给了书外的孩子们。
一船的乘客,像一船顽皮的孩子。孩子忘性大啊,“刚过一小会儿”,就把甘伯伯的“教导”全丢到脑后去了,该扇的照样扇,该晃的还是晃,该吵的都在吵。翻过来,彩色的大跨页,“大家都掉进水里去了。”本以为他们的狼狈样会让孩子们哈哈大笑,但教室里,没有一个孩子笑,甚至没有一个孩子因发现戴礼帽的甘伯伯原来是个光头而笑。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担心与紧张。
如果图画书在翻船这一页结束,孩子们将会多么沮丧。
面对这一群明知却故犯的乘客,没有生气,没有迁怒,好脾气的甘伯伯带大家穿过黄灿灿的原野,然后,围坐在一起,享用茶点,心满意足。
译者把Mr. Gumpy——冈普先生,翻译成“甘伯伯”,多么贴切。甘伯伯是一个给孩子带来极深安全感的人。没有了“高压”的孩子和小动物都像夏山的孩子那样,“健康自由”,快乐无忧。
(三)
《外公》与《和甘伯伯去游河》在表现手法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线条;比如左图用单色,右图用彩色;还有简洁的语言和不动声色的铺叙。
给五(5)班的孩子们朗读《外公》。
封面,只穿一条三角裤衩的小女孩跪在沙地上,边吃棒棒糖边玩沙,靠在躺椅上看报的外公抓着报纸的手垂下来,睡着了。很多幅这样日常的图画,很多个熟悉到难以察觉、常常忽略的瞬间,被伯宁罕从生活的海中打捞出来,用铅笔淡彩,将“日子”“时光”“岁月”这些词定格成脚踏实地的每一刻。
祖孙俩的对话简洁到连说话人都省略掉了,伯宁罕仅用不同的字体来区别。对话的场景,用铅笑淡彩描画,清新如雨后空气。种花;站在零乱的玩具堆里引吭高歌;玩病人和医生的游戏;讲故事;做冰淇淋;去海边玩沙;钓鱼;在院子里和冰上玩。每一个场景都与我们生活的场景交叠,每一个场景都带领我们更深地走入祖孙俩的世界——直到这些场景化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回忆,直到我们分不清书里书外的差别,直到我们认为自己就是小女孩,而那个秃顶的老人就是我们的外公。
单线描画的左页图,有补充——花房里的工具,屋外雨中的池塘,沙滩上的“沙堡”;有想像——对镜梳妆的小布熊,紧咬钓钩和外公、小女孩“拔河”的鲸鱼;有回忆——外公回忆小时候与大头、胖子坐雪橇往山下溜,“快得像三支箭”。
左页与右页配合,单色与彩色的交叉,把书外的我们往书里的世界吸。教室里安静极了。
“外公,明天我们去非洲玩儿,你来当船长好不好?”外公坐在绿色的沙发上,小女孩坐在外公的膝上。
翻页过来,左页,单色,小女孩坐在椅子上的侧面图。微微颤抖的线条里有心慌、孤单、不知所措。右页,彩色。绿色的大沙发,外公的沙发,没有人坐的空落落的沙发。物在,而人已杳然。空沙发像小女孩被掏空了的心。所有的欢乐与温馨,在这一页凝固成回忆。在孩子们怅然若失的眼神里,我没有说一句话。但伯宁罕不舍得让孩子们停留在这悲伤的一刻,他一定会把孩子们带出来,带到阳光下,带到生活的新希望中——最后一页,柠檬黄的太阳,推着婴儿车上坡的小女孩。生活在继续。而这,也是外公所期待的小女孩的生活。
下课铃响了,孩子们有好几秒钟还是呆坐着。直到一个孩子说:“谢谢老师,老师再见!”纷纷站起来的孩子们,从故事中走出来的孩子们,才回过神来,听到一个孩子在说:“这个故事好伤感。”
当教师不是“提问大王”的时候,孩子们从故事中得到的,将会更多;沉淀的,也更深。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晴转雨)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