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肯·伊格纳斯大学毕业,欠下32000美元的学生贷款。求职四处碰壁的他,索性放弃了乏味的超市兼职,从纽约一路跑到阿拉斯加州冻脚镇。他一边体验新奇而极具挑战性的荒野生活,一边通过各种兼职——旅馆保洁员、导游、厨工、垃圾工、巡山员,攒钱还债。其间,他化身背包客横穿北美大陆,在加拿大北部水域进行“复古之旅”,甚至还跑到密西西比州郊区干起了“志愿清道夫”……2009年,债务清零。肯又决心攻读硕士学位。为了不再负债,他买了一辆二手厢车,在校园停车场内秘密“车居”。生活的各种艰辛,以及始终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反复锤炼着肯的心理承受能力;原本旨在厉行节俭的“车居”生活,也逐渐变成一场寻找自由的另类试验。
肯·伊格纳斯,2006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和美国的其他普通大学生一样,刚一毕业就背负32000的学生贷款。还清巨债后,进入杜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校园停车场内度过两年“车居”生活。2011年获杜克大学人文研究专业硕士学位。
序章:什么是“车居族”
第一篇“负翁”
头顶中看不中用的文科学士帽,求职碰壁的草根大学生如何还清32,000美元的巨额贷款?
第一章超市推车工
2005年4月,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
负债27,000美元,持续增长中
第二章菜鸟初飞
2005年5月,阿拉斯加州,冻脚镇
负债:27,500美元,持续增长中
第三章求职碰壁
2005年8月—2006年5月,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
负债:32,000美元
第四章冻脚镇的导游
2006年夏,阿拉斯加州,冻脚镇
负债:32,000美元
第五章育空河畔的垃圾工
2006年秋,阿拉斯加州,育空河营地
负债:24,000美元
第六章极夜中的厨工
2006年—2007年,阿拉斯加州,冻脚镇
负债:21,000美元
第七章“智叟”修理工
2007年春,阿拉斯加州,冻脚镇
负债:26,000美元
第二篇流浪汉
不受债务拖累,努力过上自由生活
第八章搭便车的背包客
2007年5月6日,北美洲
负债:16,000美元
第九章18世纪的船夫
2007年7月—8月,加拿大,安大略省
负债:16,000美元
第十章志愿清道夫
2007年10月—2008年3月,密西西比州,港湾市
负债:16,000美元
第十一章儿子
2008年春季,纽约州,尼亚加拉瀑布城
负债:11,000美元
第十二章北极巡山员
2008年夏季,阿拉斯加州,“北极之门”
负债:11,000美元
第十三章快递小哥
2008年秋季,科罗拉多州,丹佛市
负债:3,500美元
第三篇研究生
目标:零负债拿下杜克大学的硕士学位
方法:搬进一辆红得发紫的诡异面包车
第十四章买车安家
2009年1月,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市,杜克大学
存款:3,517美元
第十五章打造秘密小窝
存款:1,617美元
第十六章入乡随俗
存款:981美元
第十七章车居杜克
存款:830美元
第十八章第一位访客
存款:1,160美元
第十九章离群索居
存款:1,771 美元
第四篇车居族
简单的生活也很美
第二十章再入“北极之门”
2009年夏,阿拉斯加州,诺阿塔克河流域
存款:10,000美元,增长中
第二十一章瓦尔登湖朝圣
2009年秋季学期,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
存款:13,000美元
第二十二章毕业了
2011年5月,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
存款:1,156美元
致谢
译名对照表序章: 什么是“车居族”
【译者序】
梦,在赤子的眼中
小时候最向往的职业就是旅游节目的外景主持人,真羡慕他们可以满世界地玩,发掘好多奇妙的异域风俗,品尝五花八门的美食而不必花钱!记得“袋鼠国”的旅游局招募大堡礁的岛屿看护员,有漂亮的海景房住,每天可以在风景如画的岛屿上散步、写博客,分享自己的“探索之旅”,还能享受一笔丰厚的薪水。消息一出,各国人民竞相自荐,赞其为“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可见梦想常常不分国界,而将度假与工作合二为一,又是何等不易!
很多时候我们无暇亲历精彩,退而求其次,在忙碌之余阅读别人的故事,“以雪代马,渡我过水”。拿到这本书稿,第一眼就被书名吸引了——《车轮上的瓦尔登湖》,我不禁设想一位奔放不羁的“远游达人”以车为家,畅游四海,寻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故乡,过上了自给自足、简朴却充实的生活。带着好奇与欣羡,我继续查阅作者信息,熟悉他的精神气质和创作缘由,以便把握文风,深入理解行文的“言外之意”。出乎意料,“车居”生活的剪影一闪而过,接地气的日常生活画面徐徐铺展:名叫肯的美国青年原本是个平凡、内向的“宅男”,出身工薪阶层,父母为改善家境勤勤恳恳地工作。肯的中学成绩不好不坏,校园生活不咸不淡,按部就班地上了大学,“打工—上课”两点一线地度了三年,眼看就要毕业、找工作,成为朝九晚五的“房奴”……至此,肯的人生轨迹居然与千千万万的中国学生如出一辙,唯独不同的大概是——这个美国小伙儿债台高筑吧。
早就听闻“借债过日子”的人在美国比比皆是,经济危机余波未平,债务违约的比例更是只增不减;也听闻“美国孩子独立早,年满十八父母多半放手不管了”。然而,笔者还是第一次细细品读如此详尽、生动的美国青年生活百态,从学生贷款的利息计算到日常开销的账目,从打工还债的酸甜苦辣到求职碰壁的无奈与焦躁,现实的荆棘仿佛将肯钉在了陡峭的悬崖上,暴露在风雪与烈日的洗礼中。但他的痛苦不仅仅因为干瘪的钱包和未果的求职,更源于他不知不觉中“偷盗”的一颗希望火种,源于梦中反复出没的野性呼唤——“大灰熊”,源于他对自由与未知的向往——在肯的眼中,承载自由与未知的便是荒野。于是,他放弃了“家得宝”超市的升职机会,放弃了打工攒钱的黄金暑期,自驾数千公里,奔向了心驰神往的奇幻雪国——北极,由此一发不可收拾。
世界那么大,在遇见之前,你也许从未预料到那个“它”的存在。你是沉迷于手机游戏的都市“小鲜肉”,它是阿拉斯加蓝云峰上凝固岁月的冰碛;你不知道苔藓和地衣的区别,它不知道寒冷之外的温度;它和你分居于不同的经纬度,有着永恒的时差和高度差。可是,见到它的一刹那,干渴的嘴唇、脚板上磨出的血泡、耳边轰鸣的蚊群都不再重要,你虔诚地膜拜它遗世独立的美,对天然去雕饰的纯粹赞叹不已,而它的纯美,只有战胜了极限的勇者才能窥见一斑。
肯的游历就像一部未经剪辑的纪录片,称不上精致、传奇,却胜在真实、血肉丰盈。片里有晚霞之下酣睡的佐治亚湾,七彩缤纷、变幻莫测的北极光;更有囊中羞涩的无奈和艰险、寂寞的跋涉——出师不利、险些丧命的荒野初探,昏天黑地的北极极夜,狂躁抑郁、舞刀弄枪的“极品”同事,焚烧垃圾时被毒烟熏得涕泪横流的“黑历史”,误上“贼车”的心惊肉跳,还有“拒绝”卫生纸的复古航行……随便哪一项,单拎出来就足以让不少“驴友”望而却步,肯这位循规蹈矩二十几年的草根“宅男”为什么会乐此不疲,愈挫愈勇呢?即便是那位喜滋滋竞聘上岗,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工作”的幸运儿,也曾被防不胜防的毒水母蜇到,差点儿丧命,对着媒体大倒苦水:“每天都在探险真叫人精疲力尽!”
我想,这段旅途起初吸引肯的也许只是一点新奇、一些刺激、一股叛逆的快意;没成想,巨大的还贷压力和求职碰壁的窘境迫使他重返阿拉斯加。在那片冰天雪地之中,漫长的极夜、简陋的物质条件、离群索居的旷野、机械乏味的体力劳动、素行不端的同事……让这位人文学科的弟子第一次远离亲朋好友,远离电子产品和社交网络,远离五光十色的闹市,像先哲那样拥抱孤独,如同拥抱新娘,让沉淀下来的思想直面“素颜”的人生。有多少时候,我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不乏资源与方法,偏偏缺了一个目的,一个不缚于条条框框、单纯悦己的目的?当孤独激发了独立思维,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种终于点燃,平凡如你我,也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自由的轮廓终于初现棱角。
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目标,但并没有逃避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像骆驼一样,咽下抱怨与畏惧,在漫漫荒漠负重前进,咬紧牙关,一点点地还清不菲的学生贷款,履行一个社会公民、一个成年大学生的义务,坚韧地盼望自由的到来。终于无债一身轻了,小有积蓄的肯考上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像摩拳擦掌的小狮子,用艰难赢得的“自由”选择了苦行僧般的“车居”生活,立志效仿自己的精神导师梭罗,雄心勃勃地挖掘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大隐隐于市”的肯在求学之旅中渐渐发现,还清贷款并不等于获得真正的自由,自己真正追求的不是寻找完美的工作、完美的女朋友,过上完美的生活,而是不断提升自己。
书中的自述止于离开杜克。肯为了读研,几乎搭上了所有财产,走出校园的时候又回归了婴儿般的赤贫状态,但他同时获得了赤子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对这个世界的无限好奇,以及无限生长的可能。本书之外的肯婉拒了收入颇丰的白领工作,成为旅行作家,继续用双脚勾勒荒野的轮廓,用亦庄亦谐的笔触记录探寻自我、探寻自然的体悟。
肯曾经自嘲,家人和朋友觉得自己的选择实在太怪了,“这人脑子就是不对劲”;而他的精神导师梭罗起初也未引起大众注意,甚至还招来一些讥讽与冷嘲。但也有人说:
梭罗这人有脑子
像鱼有水、鸟有翅
云彩有天空
梭罗这人就是
我的云彩
——海子
周林莎2015.8.1.
一本非常精彩的自传,真诚朴实地展现了当代美国的社会现状。作者伊格纳斯也是个很棒的旅伴,他以娴熟的笔调生动地描写了种种自然奇观,令久居室内的读者恨不得抄起手杖,奔向远处的群山。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2014年美国极具可读性的教育类作品。作者不仅顽强地挺过了教育危机,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无比精彩的冒险故事。
——《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
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车轮上的瓦尔登湖》的选题新锐、高杆,是我们今年最为推崇的佳作之一。
——《洛杉矶书评》(LA Review of Books)
强烈推荐文科生读一读《车轮上的瓦尔登湖》,它会激励你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美国“文科生生活网”(LiberalArtsSurvival.com)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债务和挖掘生命极致的故事,时而幽默,时而感人。
——《蓝色山脊户外运动杂志》(Blue Ridge Outdoors Magazine)
草根大学生的还债历程与心灵自由之路,详尽生动的美国青年生活百态。
肯的际遇是千万中国年轻人的缩影,当我们挣扎于理想与现实的困境时,作者用他的探索为我们带来了自由的火种。
谁的青春不迷茫,但或许本书可以给你一个答案。
我觉得工作——至少我目前的工作——并不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我只是把它看作赎罪的苦修。18岁那年我还懵懵懂懂,轻率地做了一个决定,现在要付出代价了。我梦想着过自由、独立的生活,登山、看书、冒险,现实和梦想之间却横亘着工作这个毫无意义的苦差事。我并非不知感恩的人,也知道找工作有多么不容易,但眼前这份工作并不能让我感激涕零。我祈祷自己能够做更有意义的事,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数百万大学毕业生还在为找工作犯愁。我大可以安慰自己:你已经够走运了,至少有活干,有钱赚。还有许许多多同龄人流离失所、饥肠辘辘,甚至罹患艾滋病,饱受病痛折磨;在非洲的某些地方,还有许多年轻人不得不拿起武器,在战火和硝烟中艰难求生。和他们相比,我所谓的“逆境”简直和“天堂”无异。可我不愿意这样“往好处想”,不愿听天由命、逆来顺受。我要直面苦恼、愤恨,不甘心安于现状。我想,“不安分”是我摆脱债务和工作的唯一动力。
——第四章 冻脚镇的导游
我盯着千万颗水珠汇成的水幕,心想,这些水珠本该狂野、奔放,自由自在地喷涌,如今却受制于人,被人用来发电,或是圈起来变成花哨俗气的旅游景点。这个地方已经丑化了,变得商业化、世俗化、文明化。我猛地醒悟:这儿就像从前的我。从前的我就像尼亚加拉大瀑布一样,被外力扭曲了、丑化了。学校把我驯化成循规蹈矩的顺民,数不清的生活点滴把我变成了负债累累的可怜虫。我像一条修得规整平坦的道路,从哪儿出发,到哪儿去,早就被人计划好了;像被污染、被文明化的“爱之运河”。
之前我一直不明白,几年前自己为什么执意要去阿拉斯加,现在我明白了。因为我必须到一个真实的地方看一看,一个还没被道路、人群、科技和垃圾淹没的天涯海角。文明当然也是真实的,从疫苗到杀虫剂,从图书馆到剧院都是真实的,也有各自的价值,这一点我认同。但我恰恰想跳出文明的圈子,看看真实的荒野。也许,我的内心深处正希望自己迷失在阿拉斯加的荒野之中,迷失在这样一个至今仍然维持着本色的地方,仿佛这样一来,我就会看清自己的本真。
——第十一章·儿子
2009年1月,我来到达勒姆市,几天之后春季学期开始了。此前两个月,我刚刚还清了读本科时候借的32,000美元学生贷款。为了还清这笔债,我工作了近三年时间,绝大多数工作的薪水都很低,赚到的钱一分都没乱花,统统用来还债。我一边工作,一边告诉自己,还清贷款后,我必须做两件事。第一,永不再负债;第二,我会继续深造,申请攻读人文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
接着,我开始接受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一种是车居生活的教育,它教会我如何独自过简朴的生活,思考在没有自来水的条件下怎么刷碗、洗锅。第二种教育是人文研究的教育。我在第欧根尼、卢梭的著作中畅游,练习写作、演讲和思考。这两种教育看似毫不相关,但没过多久便融为一体,像两条支流汇聚成了一条大河。
人文教育就是这样,它深深根植于个人的生活之中。我们选修的课程乍看似乎和日常生活毫无关联,但课堂教学、讨论和写作等等环节,无一不渗透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倍感亲切。
有人说,人文学科根本不契合实际,总爱自我陶醉。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忽视了经典著作、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作为民主肥料的角色,只有将这些肥料播撒在大学校园之中,才能培育出健康的土壤,才能让学生舒展枝叶,茁壮成长,成为富有同情心、善于内省、具有良知的社会公民。
可是,想到现如今的高等教育,我不禁回忆起詹姆斯·乔伊斯的一句话。他说:“人之灵魂降生之日……便被一张巨网困住,难以飞翔。你跟我谈论民族、语言与宗教,我却想冲出这张巨网,自由翱翔。”
在今天的社会,套在我们身上的网似乎比从前任何时代的都要大。学生们挣扎着飞过萧条的人才市场,围着低薪工作绕圈圈,怎么也逃不出学生贷款的天罗地网。假如课程体系里缺失了人文学科,那么大学就会变成另一张巨网。
人文教育让我领悟了一个道理,还清欠债并不意味着彻底自由,住在一辆诡异的大面包车里过着简朴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你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只有走过自省的历程,才能看清长久以来困住我们的巨网究竟是什么。
许多学生上大学是为了提升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可惜,出于经济现状和政治上的考量,大多数学生必须支付一笔不合理的高昂学费才能进入大学。我有很多朋友为了上大学都欠了一笔不小的债,但他们都说,如果人生重来一次,依然会选择贷款上大学。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滑稽,却是再真实不过的心声。
今天,我即将告别杜克大学,离开的时候和来的时候境遇何其相似。我的户头只有1,156美元,没有工作,只有一顶硕士帽——说句实话,这顶硕士帽未必会给我,乃至在座的大多数毕业生带来丰厚的收入。我已经决定卖了厢式车,以免再次背上债务。
为了读研,我几乎搭上了全部家当,收获的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所说的财富是思想的源泉,是真理的金矿,它是无法兑换的货币,是永不生锈的硬币,是不能流通的资本。我的确是口袋空空地离开杜克大学,但我会随身携带这笔财富,无论是年轻还是衰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安家落户还是无家可归,富裕还是贫穷,我会带着这个宝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我们生在一个奇异的年代,世界地图上的每一个空白点几乎都已被人类填补,许多荒野已经铺上道路,也没有正义的战争值得我们献身,没有新的疆域需要开拓。我们只能把满腔的冒险精神投进虚拟的游戏空间,或是浓缩进短短的间隔年中,内心的荒野不断萎缩,无处可栖。我们只是被关在小箱子里的“猴子”,只是埋头干活还债的“负翁”。这,就是“垮掉的一代”。ꎮ
或许地理意义上的边界早已为我们的前辈所开拓,可是我心中的边界是一种视野,它还像几个世纪前那样广阔无垠。我们还有真正的敌人需要击垮,有腐败的机构等待揭穿,我们要逃出庞大的美国债务人监狱,跳上火车去流浪,划着独木舟恣意航行,竖起大拇指搭便车辗转八方。美国的荒野虽然日渐萎缩,却顽强地生存着,它的智慧凝固在阿拉斯加终年积雪的山巅,藏身在城市人行道缝隙中冒出头来的一簇野草中,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去倾听。哪怕人类文明和城市化进程不断蚕食,我们的内心也保留着一片荒野,等待自己去挖掘。ꎮ
——第二十二章 毕业了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