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至今的三十多年,是北京人艺在艺术实践、学派建设方面有所传承、有所创造、有所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话剧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转型为明显的时期。本书以这一时期的北京人艺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戏剧符号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分析北京人艺演剧形态的呈现方式和多元化走向,揭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当代价值和独特风格,以此为研究中国当代话剧演剧形态与戏剧观念的演进过程提供某种参照。
徐健,1980年生于山东。文学博士,剧评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专业。现供职于文艺报社艺术评论部。第二届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中国分会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2009年曾赴慕尼黑大学戏剧系、维也纳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访学。近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社会科学》《中国电视》《艺术评论》等报刊发表戏剧、影视类评论、论文8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曾荣获2014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田汉戏剧奖理论评论奖一等奖。
序一/田本相ⅰ
序二/张健ⅶ
绪论1
章 戏剧符号视域下的北京人艺演剧艺术27
节焦菊隐与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形成28
第二节作为研究方法的戏剧符号学36
第三节北京人艺演剧艺术的戏剧符号学阐释53
第二章 时间的隐秘:戏剧时间与北京人艺剧作的美学追求58
节时间与戏剧创作美学的内在关联59
第二节北京人艺剧作的时间模式及其美学特征73
第三节新时期以来北京人艺剧作时间美学传统的延续91
第三章 时间秩序的破坏:多元时间叙事模式的出现103
节探索戏剧与传统时间叙事的裂变104
第二节叙事时间的现代性反思:《红白喜事》与《天下楼》128
第三节主体的觉醒与民间的还原:《狗儿爷涅槃》与《鸟人》140
第四节历史叙事时间的终结:《赵氏孤儿》155
第四章 空间的修辞:舞台空间与北京人艺导演观念的嬗变164
节舞台空间与导演的美学追求165
第二节诗意舞台空间美学传统的确立173
第三节新时期以来北京人艺舞台空间美学的传承与拓展189
第五章 想象的限度:林兆华的舞台空间美学206
节“自由戏剧观”206
第二节写实与复调211
第三节游戏与事件224
第六章 风格的两极:任鸣与李六乙的舞台空间美学239
节任鸣:“继承人艺的风格就是我的野心”240
第二节从《我们的荆轲》看任鸣舞台空间观念的演变257
第三节李六乙:“心灵的自由是重要的”264
第七章 身体的转换:身体符号与北京人艺观演交流方式的关联275
节作为观演交流媒介的身体符号276
第二节《茶馆》中的身体符号及其成因288
第三节北京人艺观演交流传统的确立303
第八章 身体即传统:新时期北京人艺观演交流方式的沿革307
节亮相的韵味308
第二节细节的真实316
第九章 身体即创造: 北京人艺观演交流方式的改造与偏移327
节“没有表演的表演”327
第二节全能的身体334
第三节身体的减法343
结语354
附录361
作家是话剧创作的宝贵财富——访张和平361
真正的艺术来不得半点投机——访导演任鸣367
参考文献374
跋: 焦菊隐和后焦菊隐时代的戏剧“实验”/溯石388
后记/401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