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魔法象·阅读学园 从此以后——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
魔法象阅读学园ME001:继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童话的魅力》、河合隼雄《童话心理学》之后,荣格派精神分析学家艾伦•B.知念破解童话背后的心理谜题。当王子和公主白发苍苍,他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ISBN: 9787549582785

出版时间:2016-10-01

定  价:42.80

作  者:(美)艾伦·B.知念 著 刘幼怡 译

责  编:徐婷 韦莹
所属板块: 少儿读物

图书分类: 阅读工具书

读者对象: 儿童文学爱好者、心理学研究者

上架建议: 童话研究、精神分析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160 (千字)

页数: 248
图书简介

《从此以后——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阅读学园推出的作品之一。

童话故事的结尾总是如此:“从此以后,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王子和公主不会永葆青春,当王子和公主白发苍苍,生活又将怎样?美国荣格派精神分析学家艾伦•B.知念从四千多篇世界民间故事中精选出十五个具有代表性的老人童话故事,描绘了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困境以及其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揭示了每个人在后半生必须完成的心理发展任务。

作者简介

著者:艾伦•B.知念(Allan B.Chinen)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科普作家。他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阐释世界各地的童话,创作了大量有关成人发展和老年学的研究著作,开拓了童话学研究的新领域。代表作有“童话与心理学”四部曲:《从此以后——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童话中的男性进化史》《大人心理童话》《拯救王子的公主》。这些作品,将由魔法象童书馆陆续推出。

译者:刘幼怡

女,1942年出生于北京。1990~200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副教授。1982~1983年,公派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1987~1997年,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加拿大语言中心中方副主任。1990年公派加拿大圣玛丽大学进修并获硕士学位。出版译著《外语学习与教学的原理》,编著有《许国璋英语教程详解》《英语教程初探》等作品。

图书目录

序言

1 命运与伐木人(来自小亚细亚的童话故事)

魔力的丧失与回归

2 麻雀的礼物(日本童话故事)

自我心理分析

3 魔巾(日本童话故事)

面具与自身

4 年老的炼金师(缅甸童话故事)

智慧

5 聪明的商人(犹太童话故事)

智慧与邪恶

6 魔林(克罗地亚童话故事)

自我超越

7 一位老母亲的忧伤(德国童话故事)

超越与上帝

8 海龙王(朝鲜故事)

超越与内在的自我

9 失去瘤子的老人(日本童话故事)

返璞归真

10 纯朴的割草人(印度童话故事)

自我整合与天真

11 六尊雕像(日本童话故事)

奇迹的重现

12 寡妇与青蛙(中国西藏童话故事)

中介与超越

13 渔夫和神怪(阿拉伯童话故事)

中介与社会的解放

14 使枯树开花的老人(日本童话故事)

回归与变形

15 闪闪发光的鱼(意大利童话故事)

老人故事的完成

结语:从此以后

参考文献

序言/前言/后记

流传了许多世纪的童话故事是人类智慧的宝贵财富,它汇集了世世代代人的观察和思考。正如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在他的畅销书《童话的魅力: 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中所指出的那样,很显然,像《白雪公主》和《小红帽》这样简单的故事却蕴含着有关人类心理的重要寓意。更确切地说,正像玛丽- 路易丝•冯•弗朗兹在她的系列趣味丛书中所阐述的那样,童话故事是有关人生旅途的寓言故事。

在大多数为人们所熟悉的故事中,主人公都是儿童,如小红帽,或者最多是青少年,如灰姑娘。毫不奇怪的是,这些童话故事的讲述者都强调表现青年人的心理,着眼于他们如何长大成人。在典型的剧本中,一个孩童或是青年有时会自愿离家出走,到外面去寻求好运,如《大拇指》中所描述的那样,或是像在《汉塞尔和格里蒂尔》中毫不情愿地被赶出家门。出走体现了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每个青少年都必须离开父母而开始独立生活。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一过程绝非那么容易,童话故事描绘了他们的主人公经历了种种严峻的考验——与女巫斗争或是智胜巨人。年轻的主人公最终获得了王位并找到了真正的爱情,象征了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找到了“自我”,在社会上有了地位,对家庭和事业承担起责任。多数童话故事带着青年人对幸福的梦想,以这样一句迷人的话作为结束语:“从此以后,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现实生活当然不会以永葆青春或是永恒的幸福而告终。于是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待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有了自己的孩子后,王子和公主白发苍苍之后又会是什么样呢?

这个问题不完全是异想天开的奇想。童话故事描绘了人类生活永恒的范例,并且常常反映出每个人在生活这部戏剧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如精神分析学家和童话学家所观察到的那样。一些青年人可能会与危险抗争,翻山越岭去寻求并实践他们的历险。另一些青年却不安地陷入了感情的世界,渴望寻求到理想的伴侣——童话故事中的王子或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的梦想是青年时期独一无二的强大动力,它充满了如此迷人的魅力,以致通常从未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直到每个人走过了前半生,到了不惑之年时才猛然醒悟过来。

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一些有特色的童话故事提供了答案。这些故事描绘的主人公显而易见是些老人,因而它们可以被称作是“老人的故事”。它们与人们更为熟悉的《灰姑娘》或《白雪公主》这样一些着力于描绘年轻人并被称作“青年的故事”形成了对照。但是对“老人”和“青年”的界定需要持谨慎的态度。

从故事零星出现的迹象不难看出,童话故事中所称的“青年”是指青少年或儿童,而年过40或50岁的人是“老人”。多数读者无疑会为此感到惊愕,因为50岁的人现在早已不再被人们看作是“年迈的人”。这是由于童话故事源自很久以前,那时候人们的生活艰苦,生命短暂。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的平均寿命才不到25岁。因而40岁的人算是长寿,而60岁的人则被看作寿星。在童话故事中,“老”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是指“中年及其以后”。

这本书的内容是有关“老年”主人公的童话故事。它揭示了成熟期的心理学。老人的故事标志着每个人在后半生必须完成的发展任务,正如青年故事标志着每个人的前半生的任务一样。老人的故事不讲述人的长大成人,它们所涉及的是如何从青年变成老人,以及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心理上和精神上走向成熟。

当然,在所有的童话故事中,差不多都会出现较年长的男人和女人,然而在多数人们所熟悉的故事中,年长者通常扮演的是次要的角色。他们不是被分配去扮演像《白雪公主》中可恶的继母那样邪恶的老太婆,就是像《灰姑娘》中的仙女一样作为难以置信的好人出现。以年长者作为主人公的故事非常少见。的确,在我为写这本书而翻阅的四千多篇童话故事中,仅有2%讲述的是“老人的故事”。

讲到童话故事,需要做些解释的是,这是一种特殊的故事——描绘普通人在奇异的环境中与人类的困境做斗争而有着幸福结局的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的这些特征值得详尽逐一阐述,因为它们共同表现了童话故事何以如此引人入胜而又富于见解。正如不同学科的学者们所强调的那样,首先,童话故事是年长日久流传下来的传统故事。由于众口相传,年深日久,已失去了它独特的风格和个人成分,而留下戏剧性情节和使人普遍感兴趣的深刻见解。实际上,这或许是世界各国的童话故事如此出人意料地相似的一个原因——譬如你在欧洲、亚洲和非洲都能够找到《灰姑娘》的故事。而“老人的故事”也是一样,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类似的故事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真正的童话故事区别于每个作家所著的文学故事——像《柳林风声》、《小熊维尼》或是《安徒生童话集》。由作家单独写出的故事通常表现的是那位作家的心理,而民间故事则表现了人类普遍的心理。

童话故事不具现实性,这一点可以从它典型的评论式的开场白中得到证实。如“当愿望仍在工作”或是“当衣帽架上仍会长出衣服时”,因而它与需要“信仰”的“神话”和“传说”不同。的确,我们今天所称的“神话”就是过去的宗教启示,而“传说”则是历史的事实。希腊人向宙斯和阿波罗神祈祷,不仅仅是为了从事神话学的研究。对比之下,童话故事消除了我们的信仰而使我们直接进入了幻想的王国,这似是而非地成为这一类型作品的实力所在。童话故事通过想象描绘了“会是什么”,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童话故事冲破了客观实际与社会常规的约束,呈现了对人类的理想及理想的人类发展的幻想——幸福的结局是童话故事区别于恐怖故事或悲剧故事的主要特征。童话故事的乐观主义绝非多情善感,而是人类最深切最崇高的希望的表达。

然而,童话故事着眼于普通人,集中表现具有人的本性、有着像任何一个现代男人或女人所有的恐惧和愚昧的那些人物。因而,童话故事的主人公与神话中的神和勇士相比起来更易识别,这就使得童话故事里的深刻见解从心理上容易被接受,因为故事中描绘的理想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而关于老年人的童话故事所描绘的是有关人的后半生的理想,因而老人童话故事基本上要呈现给读者的是对人的后半生的生活想象。

今天,我们比以前任何时候更需要这些理想。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事业的改善,人人都期望长寿。这就是远近驰名的美国人口的“老龄化”,而大多数成年人毫无疑问地在为这一目标进行着筹划、投资,有规律地进行着锻炼,合理地调配着饮食。但是在美国老年人协会前会长罗伯特•巴特勒所著的那本获奖著作的书名中所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依旧存在——人为什么生存?人长寿的意义和目的究竟何在?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生活的多数理想是围绕着对于青春的想象,譬如说力量和美。这些都是男、女主人公的美德,与青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由于缺少对继青春及其英雄范例之后的憧憬,人的后半生似乎往往是可怕的,是人衰老退化的时期。没有人能够像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那篇辛辣的关于对老年人的歧视的评论文章《老年的到来》一文中那样极好地描绘出这一骇人的景象。在以青年人为中心的社会里,每一个老年人都处于衰退的幽灵和永葆青春的梦想之间,而通常是对人生的绝望占了上风。正如公元前7世纪时的希腊人米姆诺穆斯描绘了几乎是普遍存在着的对衰老的恐惧感:“青春之果腐烂得早, 青春如同白昼一样短暂。青春一旦逝去,活着会比死亡更糟。”

老人故事提供了对这种严酷景象的戏剧性的选择机会——围绕着智慧、自知以及超越的一种新的成熟形象。这些都是美德,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是现代社会长时期忽略了的原始意象的美德,而这种美德与故事的主人公——老人的美德同样重要。为数不多的老人故事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故事饱含了深刻的见解,为何一直被人们忽视?这里展现给读者的是表明其心声的故事——讲述老人故事的故事。

老人故事在东方文化国家中如日本、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等国家流传得较为普遍,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的文化较之现代西方社会给予老年人以更多的尊重, 因而很自然地,在他们的民间故事中,老年主人公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不能简言以蔽之。在过去的西方文化中,老年人同样受到尊重。在《圣经》中,长寿被视为上帝赐予的恩惠,《圣经》中的国王可以活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年纪。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使得老人的故事黯然失色。

在古代,社会以农为生,年龄和经验都成为无价的财富。老农凭着多年的经验会从冬季提早来临的迹象——松鼠的毛皮变厚、候鸟比预料的时间提早迁移中,了解到什么时候要加快庄稼的收割,而年轻的农夫对这些微妙的预兆却一无所知。在农业社会中也是这样,老年人通常是土地的所有者并掌握着经济大权。他们因此频繁地出现在民间故事中并受到特别的敬重。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老年人掌握的知识很快地过时。并且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拥有的土地所有权与掌握新技术的才干相比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老年人最终被社会所淘汰。而童话故事就描绘了那一方面。

如果老年人得不到重视,童话故事也会很快受到冷遇。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毫不奇怪的,因为老年人是那些传统上讲述故事的人。(即使是现在,老年人讲述的故事也要比中青年人讲述的故事留给人们的印象更深刻些。)很久以前,民间故事在社会上起着报纸、电视及图书馆所起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享受新闻、娱乐和教育的机会。它们是无价的源泉——直到书籍的出现。由于文字上的说明比人的记忆更准确,民间故事像巫术和迷信一样显得似乎“落后”和“过时”了。

但是童话故事却没有完全地被忽视,因为它们讲述的都是些不可忽视的重要的问题,它们讲述的是在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每代人都必须处理的一些问题。于是童话故事就被发配到托儿所,而没有完全被淘汰,而民间智慧的结晶则退化成为儿童们消遣娱乐的读物。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不少老人故事,而那些保留至今的只是一些残存物而已:这一点,我在后面还会谈到。

为了使这些被人们遗忘了的故事再生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需要,我选了一些典型的老人故事进行了复述,尽力保持它们的本色。一些人对这种复述提出了质疑,觉得还是原版本更可取,但我对故事的改编出于以下几种考虑。在有些情况下,原版使用了过时了的古英语。还有一些故事被压缩得让人难以欣赏,它们更像是提要,而不是真正的童话故事。还有更多的故事用对待孩子而不是成年人的简单语言来表达。更重要的是,作为口头的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应该是口头流传并适应于不同的环境。不存在什么单一“正确”的版本。因此,我不想为故事的复述而致以歉意,而愿鼓励读者在有机会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讲述,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故事。我为那些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原版出处。多数童话故事取自几本单一的参考书,这些书都是世代相传、家喻户晓的,都强调了它们真正的民间来源。

在解释这本老人的故事时,我借助了人类发展心理学学说——特别是基于卡尔•荣格和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学说老年化研究的新近成果。超出其他心理分析学家的是,荣格和埃里克森首创了对成人发展的心理学的研究,尽管他们大部分的研究工作带有直觉的性质,并以对个体进行心理治疗的个人经验为基础,但之后的对群体的研究证实了他们的许多观察是正确的——正如我们将要讨论的那样。

精神分析学家指出童话故事极像梦,并且能够以相似的方式来解释。这种比拟是很巧妙的。无论是梦还是童话故事都使用象征——无意识意象的语言而不是意识性理性的语言——它们讲述的是心灵的活动而不仅仅是大脑的活动。而且,一个孤立的梦并没有多少意义,但是在系列的梦中,一再出现的梦的主题快速浮现并成为解析梦的象征意义的主要依据。老人故事也是这样。任何一个单独的故事只不过是个迷人的故事而已,却没有很深刻的意义。确实,单就一个故事所做

的解释和阐述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正如许多研究民间故事的学者们指出的那样,许多心理分析评论只是以在一本故事中出现过,而在其他故事中却不曾有过的某一细节为基础的。而当这些老人故事汇集到一起,正如它们首次出现在这本书中时那样,相似的主题就会清晰地显示出来。通过老人故事的相互对比以及老人故事与青年童话故事的比较,可望得出更可靠的阐述。

童话故事与梦的类同强调了对童话故事解释的另外一个要点:不能忽视童话故事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正如梦反映了做梦者的个性和生活经历一样,童话故事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想从中获取普遍的洞察力,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老人故事做一下比较是必不可少的。

除非梦的智慧能够适用于清醒的人们的现实生活,否则梦往往是徒劳无益的。老人故事也是这样。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像老人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对付着各种难题,并且用类似的方法在解决着这些难题。不管是接受心理治疗的老年人还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历史性人物,实际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肯定了老人故事中的智慧。现实反映了人们的幻想。对老年学的系统研究确认了老人故事里的许多深刻见解,正如我们将要谈到的那样。实际上,在一些方面,现代研究仅仅是在努力赶上童话故事里所表现出的智慧。

最后,任何一种释义的正确与否主要在于它的可信度。对一个故事的解释听起来真实吗?它是否唤醒了被人们遗忘了的智慧并激起了新的希望?像这样一些问题只能逐一地由每个人去解答,以反映每个人对故事以及对个人生活的反思,在接续的篇幅中,在每篇故事之后,我都附上了提供读者作为思考起点的解释性的评论。此外,还附上了这本书的结束语。我将很多不同的主题加以总结,并将它们综合在一起。我想,这些融为一体的童话故事,呈现了一幅前后连贯、条理清晰的精神(心理)任务图——那是每个人必须在后半生完成的,是对面临的困难和危险的告诫,也是对希望、前途和潜能的一种预观。

老人童话故事是悖理的,奇异的。它们如同任何一个童话故事一样,用魔力、悬念、戏剧性和灵感提供孩子们娱乐。不仅如此,老人童话故事还满足了中老年人的需求,为完成人的后半生的精神任务而抗争。因而,老人童话故事适应了现代童话故事情景的需要——父母亲或是(外)祖父母给孩子们讲述故事。老人童话故事既能给人以娱乐又能给人以告诫;既充满了孩童的天真稚气又饱含着心理学的深刻见解。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这种惊人的融合是老人故事的主要承诺。魔力和天真又回归到人的后半生,使人生的开始和人生的终结结合在一起,使“从此以后”变得崇高而完美。

媒体评论

本书不只是一部童话评论集,对那些身陷烦恼之中、害怕变老的人来说,它是一剂精妙的智慧良方。

——杰克•齐普斯(《牛津儿童文学百科全书》主编)

本书是一部精妙之作,无论是聪慧的老人还是少不更事的儿童,任何人读之皆可获益。智慧和真理出现于每一篇精挑细选且令人愉悦的童话中,以某种难以言表的方式为人所认知。

——吉恩•思诺达•波伦(美国心理学畅销书作家)

本书第一次将以老人为主人公的童话故事收集到一起,这些故事本身就精妙绝伦,而经过艾伦•B.知念的巧妙解释,它们提供了一种关于成熟期的心理学意义。一言以蔽之,本书是精彩的。它写得如此优美,如此动情,如此睿智。

——琼•辛格(美国荣格派精神科医师、畅销书作家)

编辑推荐

献给每一个在童话故事中获得过快乐的大人与他们日渐衰老的父母。

将智慧与魔力注入人的后半生,恢复被世界遗忘了的天真无邪和奇迹。

人生更多的精彩存在于“从此以后”,在童话中获得精神启示,实现自我超越。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