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的生态关系是民族文学生态结构的生发机理,特别是民族文学场本质特性的生发条件。《民族文学生态关系论》在民族文学系统的生发基础上,通过对民族文学场的逻辑生发路径及其内部的生态关系研究,整体把握民族文学的各种运动规律,特别是这些规律的形成缘由,深化民族文学的理论研究,推进民族文学逻辑系统的转型与创新,并且使之在与一般文学场的联系与区别中得到超循环提升与发展。
袁鼎生,1955年生,广西全州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广西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候鸟型专家”。近十余年主要致力于生态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主持完成两项国家级项目,出版独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次获省部级奖项,专著《超循环:生态方法论》《审美生态学》《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生态艺术哲学》分别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龚丽娟,女,1981年生,湖北老河口人,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后。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美学与民族文艺学。在《民族文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独著1部、合著3部,两次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完成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
绪论 生态关系与民族文学规律
第一章 民族文学生态系统
第一节 民族文学生态圈
第二节 民族文学生态场
第三节 民族文学美生场
第二章 民族文学场
第一节 审美场中的文学场
第二节 民族文学场三大层次的复合运转
第三节 民族文学生态场
第三章 民族文学场的逻辑运进
第一节 民族世界
第二节 民族文学述写
第三节 民族文学文本
第四节 民族文学再造
第五节 民族世界的美生化
第六节 民族文学场逻辑圈的生态化转型
第四章 民族文学场的历史旋升
第一节 依存性民族文学场
第二节 独立性民族文学场
第三节 整生性民族文学场
第五章 民族文学场的内部关系
第一节 民族文学的局部场态性
第二节 民族书面文学与口传文学的关系
第三节 民族文学场的运行特征
第六章 民族文学场与一般文学场的关系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学场与汉族文学场的关系
第二节 少数民族文学场与中华民族文学场的关系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学场与世界文学场的关系
第四节 比较关系中的民族文学
第七章 民族文学场与生态场的关系
第一节 民族文学场与民族文化生态场的关系
第二节 民族文学场与民族社会生态场的关系
第三节 民族文学场与民族自然生态场的关系
第四节 功能耦合关系中的民族文学
第八章 民族文学场的整生化
第一节 民族审美意识的根性化
第二节 民族文学经典的整生化
第三节 民族文学场的时代化
第四节 民族文学场的全球化
第五节 民族文学场的自然化
参考文献
后记
范式,是科学研究的大法。民族文学的关系研究,是一种研究视角、研究方式,更是研究范式,也就进入了学术大法的序列。盘点文学方法,有属性研究范式、功能研究范式、价值研究范式、关系研究范式等。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周来祥先生的美是和谐说,均在美学领域形成了关系研究的范式。在文学研究的天地里,比较文学不甘落后,系统地生发了关系范式。从生态视角看,我认为,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是一种单向因果的衍生关系研究;平行研究,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对生关系研究;系统研究,即世界文学的母题与原型在各民族文学中的不同呈现的研究,是一种共生关系的研究。比较文学生态关系范式的如许变化,带来了学科体系的根本性变革。由此可见,生态关系范式与文学理论体系探索的根本性意义。
我们认为,比较文学要进一步发展关系范式,应在此前的生态关系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整生关系的研究范式。世界文学生态圈的寻求,可形成整生关系范式。生态圈是生态系统的整一性与完形性结构,最具整生性。世界各民族文学各据一个生态位,共同组建了世界文学生态圈。各民族的文学信息在其间流转,相互衍生、对生、共生、整生,共同组成与推动世界文学的圈进旋升。置身世界文学生态圈,各民族文学的对生是“以一生万”和“以万生一”的整生化对生,也就实现了“万万一生”,即全都世界化了,整生化了。在世界文学生态圈中旋进,各民族的文学写作是民族化与世界化通和的写作,是写作了个别性的整生体。各民族文学的经典在世界文学生态圈中流通与传播、接受与再造,也就同时成为世界文学经典了。这样的整生关系范式,将使民族文学的研究洞开全球化整生的宏阔天地。
各民族文学自成生态位格,共同促成世界文学圈的旋进,还使比较文学整生关系的范式具有了普遍的意义,可指导一般文学和民族文学的生态关系研究,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文学理论系统,特别是民族文学的理论系统;可使各民族文学为世界文学的生发作出不可或缺与不可替代的贡献。
借助美学和比较文学关系研究的平台,加入生态的理念与视角,形成民族文学生态关系研究的新范式,是我们的一种探索与尝试。我们曾在美学的生态化研究中,提出了美学的依生、竞生、共生、整生范式,现将其分形为民族文学的生态关系研究,形成民族文学生态关系的范式系列,也就顺理成章了。
民族文学关系的生态范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涌进的,整生关系的研究范式在当代呈现,集结了以往时代各种生态关系的范式。就像生命以生态圈的样式整生一样,民族文学关系的整生范式也是在民族文学生态圈中生发的。我们提出了民族文学的生态圈模型:民族世界的整生—绿色阅读—生态批评—绿诗研究—生态写作—民族世界的整生。这个周行环进的民族文学生态圈,耦合着中华民族文学生态圈,进而耦合着世界文学生态圈,形成了复合式超循环,持续提升了整生性。
民族文学的整生关系研究可以使我们看到: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各民族文学是怎样个性化整生的,世界文学是怎样由全球各民族文学整生而成的。就像没有多样的生态,形成不了生态圈一样,没有各民族文学的个性化整生,也就没有世界文学生态圈的系统化整生。各民族文学既要保持与生长特有的民族根性,又要吸纳与生发中华民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系统整生性,成为中华民族文学生态圈与世界文学生态圈中的个别化整生体,方能在全球化的文学大潮中开出一朵朵绚烂的花朵。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开放与全球化给民族文学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和生存的危机,更多的是独特化整生的机遇和百川入海的前景。民族文学的生态关系研究,特别是整生关系研究,应为各民族文学在中华民族文学生态圈与世界文学生态圈中的独特化整生提供导向,应为56个民族的文学整生中华民族文学生态圈发力,应为全球各民族文学整生世界文学生态圈呐喊。
愿民族文学的生态关系研究,特别是整生关系的研究,为56个民族的文学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学经典,进而成为世界文学经典探路;为更多的中华民族优秀作家成为世界级作家,进而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助力。
袁鼎生
2016年1月30日于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文学生态关系论》的价值:(1)关系生发的结构更能决定事物的整体本质,显示事物的系统特性。关系研究可更准确与直接地把握事物的结构、本质与规律,有学术方法论的意义。(2)生态视角和方法的运用与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之间互渗互补,更显民族文学场的独特本质与规律。民族文学的活态内质与生态路径在其逻辑展开与历史演进中,一方面造就了多形制的文学样态,另一方面也生发出包孕一般文学规律在内的普遍价值。(3)民族文学场的内在生态构成与逻辑生发路径在其生态演进中,价值与规律自主呈现。一般文学场的普遍规律与民族文学场的特殊规律之间交叉互渗,形成了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路径之间的相互转换,并推进其创新与发展。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