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黔湘桂边区山地民族习惯法的民间文学表达
ISBN: 9787549586615

出版时间:2016-10-01

定  价:55.00

作  者:徐晓光 著

责  编:童银燕
所属板块: 高教出版

读者对象: 大众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354 (千字)

页数: 364
图书简介

本书以黔湘桂边区山地民族习惯法的民间文学表达为研究对象,特别是以贵州的苗族、侗族、瑶族习惯法的表现形式——口头传承为研究对象,研究口头传承法律文化、传承的形式等问题。如研究苗族的“贾·理”、理词;侗族的款词、款歌;瑶族的“料话”“讲件”等。黔湘桂边区山地民族在无文字的环境下设计了诉讼程序和解决纠纷的方法,如苗族传统诉讼文化中纠纷解决是通过理师的“摆古说理”来完成的。理师在厘清诉讼双方的具体责任和过错时以“筹”作为计算工具。纠纷裁定过程是以口头传承下来的“古理”和“先例”为法的依据,并形成了口传的“理词”,使习惯法内容得以具体化、固定化。有些内容被编成“古歌”,使法的传播范围更广。瑶族的石牌头人除了备办事公道、知识渊博、能说会道的素质外,还要头脑聪明,具备一定的口头创作和说唱能力。因此,他们既是条规的执行者,又是条规的主要宣传者。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诗的语言来解释石牌条规,以夹叙夹唱的方式来进行宣讲。

本书还研究了黔湘桂边区山地民族的口传作品。口传作品虽在内容和功能上不尽相同,但在民族习惯法的传承中都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口传作品为民族文学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具有文学和法学的双重价值。不同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在内容方面有时会相互重叠,甚至在形式上有时也很接近。如苗族的“贾·理”、理词、巫辞通常只为苗族社会“专门人士”所掌握,而古歌的内容有时与前三者很接近,但苗族村寨社会中人们普遍会唱古歌,歌词内容为人们所知晓,传播范围也比“贾·理”、理词、巫辞广。换句话说,“专门人士”和知识阶层除了掌握“职业”特定的传唱技艺和内容外,可能也会唱古歌;广大苗族群众则或多或少会唱古歌,虽然对“贾·理”、理词、巫辞的内容不一定很熟悉,但通过古歌的内容也了解到了习惯法的基本精神。

本书的内容形式新颖,研究视角独特。书稿的出版能很好地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来传承黔湘桂边区山地民族的文化遗产,起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作用。

作者简介

徐晓光,男,1958年生于辽宁省盘锦市。法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曾荣获“中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贵州省“核心专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2011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与研究”(11&ZD096)。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有10余项成果在贵州省、司法部、国家民委科研成果评奖中获一、二等奖。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贾·理”的内涵——黔东南苗族中部方言区的传统法哲理/19

第一节  “贾理”体现“议榔”立规的过程和内容 /22

第二节  “贾理”体现人世变迁的道理 /26

第三节  “贾理”反映历史上的“成例”和案例 /35

第四节  “贾理”解释自然万物与习惯法关系 /39

第五节  “贾理”独特的文学表现方法 / 45

第二章 纠纷调解理词——苗族口承习惯法中的诉讼程序与裁定方式/ 54

第一节  理词的整理与传承 /54

第二节  解决纠纷的法规依据 / 60

第三节  土地纠纷的解决 / 63

第四节  民事纠纷的解决 / 71

第五节  刑事纠纷的裁定/ 75

第六节  苗族传统诉讼程序设定的文化内涵/83

第三章  婚姻理词及古歌——苗族传统婚姻习俗与婚姻纠纷解决 /89

第一节  苗族的婚姻习俗 / 89

第二节  从理词看婚姻家庭纠纷的解决 /103

第三节  从一则古歌看婚姻家庭纠纷裁定过程 / 11

第四章  古歌的魅力——苗族习惯法的一种重要的口头传承形式 /117

第一节  法文化研究视野下的苗族古歌分类 /118

第二节  古歌与其他口传作品在习惯法传承中的关系 /120

第三节  古歌传递习惯法的历史信息 /125

第五章  款词与讲款——黔湘桂边区侗族社会的口头“普法”形式/135

第一节  款词及其分类 / 135

第二节  埋岩款词 /138

第三节  “约法款”与“讲款”/ 142

第四节  款词体现习惯法的基本特征/144

第五节  “讲款”的特点 /148

第六节  “款词”的文学特征及“讲款”的社会效果/161

第六章 音乐、文学与侗歌——歌唱形式下侗族习惯法“内化控制”的伦理基础/165

第一节  《乐记》与侗歌 /165

第二节  音乐的作用及其社会功能/169

第三节  侗歌与和谐村寨建设 /179

第七章  民间故事及其他——《仰阿莎》、《珠郎娘美》对苗族、侗族习惯法的体现 /190

第一节 《仰阿莎》中的苗族习惯法 /190

第二节 《珠郎娘美》中的侗族习惯法 /204

第三节  民间故事的改编与挖掘 /211

第八章  谚语与习惯法——从苗族、侗族谚语看口承习惯法文化的特征与功能/214

第一节  苗族、侗族谚语的种类/216

第二节  苗族、侗族谚语的特征/221

第三节  苗族、侗族谚语体现习惯法特征/224

第四节  苗族、侗族法律谚语的功能及作用/226

第五节  苗族、侗族谚语的艺术特色/228

第九章 林业与文学——清水江流域民间文学反映的营林活动与贸易纠纷/230

第一节  清水江林业市场的形成 / 230

第二节  神话传说中的杉树种植 /234

第三节  关于“女儿杉”的传说 /236

第四节  古歌中的生态伦理观念 / 239

第五节  诗歌中反映林粮关系问题 / 244

第六节  “贾”中反映的林业生计/247

第七节  民歌反映文化教育的提高 /249

第八节  “说唱本”传唱的“争江”纠纷/252

第九节  谚语中的林业知识/266

第十章 “姑舅开亲”歌——黔湘桂边区民间文学体现的古老婚俗/271

第一节  “舅权”与“还娘头”习俗/271

第二节  “舅霸姑婚”的特征 /278

第三节  从婚碑规约看“姑舅表婚”/284

第四节  从婚姻改革碑看结婚彩礼/290

第五节  “姑舅表婚”引起的“离婚”和“拐带”/ 292

第十一章 “石牌料话”的功能——瑶族传统村寨社会习惯法调整形式及其传承特征/298

第一节  “石牌律”与“石牌料话”/ 298

第二节  “石牌料话”调整的范围及社会功能/302

第三节  “石牌料话”的社会规范作用/309

第四节  “石牌料话”的表现形式与特点/311

第十二章 “讲件”与草判——瑶族口承习惯法解决纠纷的程序安排与符号设定/316

第一节  “讲件”与纠纷解决/316

第二节  “讲件”的程序安排/322

第三节  “草判”及其文化意义/326

主要参考文献 /336

后记/347

编辑推荐

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用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准则,不仅是我国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中与我国法的价值取向一致的将会成为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本书的一大特色是通过民间文学的方式来表达黔湘桂边区山地民族的习惯法,是通过文学的手段来表达法学的内容的一种研究方式,研究的视角非常独特。书中介绍了苗族的“贾·理”和古歌;侗族的款词与讲款、侗歌;瑶族的“石牌料话”等。在介绍各个民族的习惯法的过程中,掺入了一些民族习俗、神话故事、谚语等,例如《仰阿莎》《珠郎娘美》,这些生动的神话故事不仅体现了习惯法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内容的可读性。书中引用了很多习惯法本身的内容,有的内容比较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内容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非常形象具体地展现了少数民族的习惯法,令人读起来不仅没有觉得晦涩,反而觉得有趣。

总的来讲,无论是从文学还是法学的角度来说,本书都具有很大的价值。此书的出版,不仅从文学和法学的角度全景式地展示了黔湘桂边区山地民族的习惯法,而且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很好地传承了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