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诗想者·学人文库 消费时代的诗意与自由——新世纪诗歌勘察
以“在场”的姿态守卫消费时代的诗歌精神,深入浅出地解析诗坛现象与诗歌作品,带您了解当代诗歌的点点滴滴。
ISBN: 9787549597055

出版时间:2017-06-01

定  价:42.00

作  者:王士强 著

责  编:闫丽 郭静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文学评论与鉴赏

读者对象: 诗歌研究者、爱好者

上架建议: 文学/评论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170 (千字)

页数: 224
图书简介

本书作者是新世纪以来进入诗歌现场的新锐学人,专事中国当代诗歌研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好评。本书是作者关于新世纪诗歌文章的合集,主题较为集中、统一。这些文章既有关于新世纪诗歌外在的、现象层面的解析,也有内在的关于诗歌思想、艺术的考辨,既有宏观、总体性的观照,也有中观的关于个案诗人的专论以及微观的关于单首诗歌作品的解读、品鉴。本书所收录文章既注重学理性又注重可读性,努力避免通常学院派文章的枯燥乏味,平易、自然、活泼、有温度、见性情,形成了一定的个人化风格。

作者简介

王士强,1979年生,山东临沂人,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在站博士后、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获“中国当代诗歌奖”批评奖、“澄迈·诗探索奖”理论批评奖等。

图书目录

第一辑 现象解析

“诗歌边缘化”问题一辨 / 3

新世纪十年诗歌热点问题回顾与反思 / 7

驻校诗人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 36

“余秀华热”背后的冷思考 / 49

危机背后的繁荣与繁荣背后的危机

——新世纪诗歌年选、诗歌奖、极端性写作之解析 /58

第二辑 诗艺考辨

先锋诗歌:运动消泯,精神不息

——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先锋性”问题 / 77

本土性·身体性·公共性

——新世纪诗歌的几个侧面 / 87

“说真话”与当下诗歌 / 101

伪繁荣,伪创造,伪自由

——当今诗歌写作批判 / 106

“打工诗歌”:话题与本体

——兼谈诗歌与现实的关系 / 116

新世纪诗歌:活力大于危机 / 128

第三辑 诗人论评

重量的写作

——论朵渔 / 143

在“权利”与“权力”面前

——论郑小琼 / 155

“真实”的诗意与诗意的“真实”

——论谷禾 / 163

“轻松”与“并不轻松”

——李轻松诗歌的情感张力 / 173

“暗夜里坚守内心火焰”

——关于聂权的诗 / 182

第四辑 读解·札记

诗歌,倾听微细的声响

——由黄礼孩《杧果街的魔法》所想到的 / 189

背对时代与抵达内心

——读李小洛诗歌《省下我》 / 193

忧伤的对话,或冷峻的独白

——读唐果诗歌《我们去》 / 198

语言的绵延、狂欢与反抗

——读轩辕轼轲的诗 / 203

把命嵌进文字里

——刘年诗歌读札 / 211

后记 / 216

媒体评论

在当今这样一个浮躁、喧嚣的时代,从事诗歌研究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值得欣喜的是,王士强一直在这条不无艰难的道路上行进着。近年来,王士强的诗歌研究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无论是他对于“前朦胧诗”的研究,还是对于新世纪以来诗歌现场的批评、介入,都具有了相当水准,产生了不错的反响。

——吴思敬(著名诗歌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无论是对诗歌、对人生,王士强都有自己成熟、独到的理解,他的诗歌批评有内在的力道与锋芒,娓娓道来、绵里藏针。王士强在个性气质上有内在的立场与坚持,有对于世间万物的体恤与尊重,有一种内敛的才华,这些都是成为一位优秀诗歌批评家的有益基础。在行文、语体方面,王士强的文字干净、洗练、自然而不乏诗意,不枯燥乏味、不佶屈聱牙,具有一定的辨识度。

——张清华(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

编辑推荐

作者王士强这部当代诗歌评论集,观点新颖,辨析深刻,力透纸背,揭示了当代诗歌在消费时代的弊病,为新世纪诗歌指出了新的进路,是一部了解诗坛现象、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不可多得的好书。

精彩预览

“诗歌边缘化”问题一辨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诗歌边缘化”“诗歌在消亡”的说法俨

然成为一种“常识”和“政治正确”,谈论起这个话题,许多的人

痛心疾首、忧心忡忡,许多的人义愤填膺、悲愤激昂。不过,在

老调重弹和道德评判之外,问题并没有被引向深入 :当今时代的

诗歌果真在边缘化、在消亡吗?如果有,它是如何边缘化、如何

消亡的?边缘化必定导致消亡吗?如果没有,该如何评价当今的

诗歌状况?

与边缘相对的是中心,那么,中国诗歌有过“中心化”吗?

单就最近的历史而言,确曾有过。“新时期”之初,即20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彼时的诗歌发出的是时代最强音,处于社会

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地带,诗人享有的是如今日娱乐明星般的

偶像级别的待遇。这种“中心”地位确实极大提高了诗歌的知名

度,但实际上值得反思的是 :它是正常的吗,它对于“诗歌”更

有意义还是对于“社会”更有意义?应该看到,彼时的诗歌之所

以有如此的“荣光”,很大程度上来自它与政治的合一,诗歌是与

社会政治、与流行话语联系在一起的,是文学诉求与政治诉求的

合一 ;更大程度上,是政治诉求通过文学诉求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这才是彼时诗歌“中心化”的深层本质。这里面的问题是 :诗歌

3

是以政治的方式发言的,因而也难逃简单、粗糙、平面化、模式

化等弊病。所以,这里的诗歌仍然不具有独立性,它自身的主体

性并没有建立起来。随着“自律”的增强,它注定不会再成为中

心,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如前所言,当诗歌处于中心的时候,往往是它被征用、成为工

具的时候,它并不具有独立性。不唯 80 年代中心化的诗歌可作如

是观,此前的小靳庄诗歌、大跃进民歌、墙头诗、传单诗等更是如

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诗歌可能发挥比较明显的社会效用(或正面

的,或负面的),但社会进程与艺术规律往往是并不同步的,强调

社会效用往往意味着艺术创新与艺术独立的不足,这样的作品很难

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只能成为应时、应景之作。实际上,边缘,正

是诗歌所应处的位置,它与权力中心天然无缘(如布罗茨基所说,

诗人是天生的民主派),它不是聚光灯下的公众景观。它不应成为

其他任何事物的附属或说明,而应具有自明的价值意义 ;它应该与

社会现实保持有距离的审视,因为它关注的不是一时一地,而是更

为长久、更为广阔的存在。

诗歌应处“边缘”,并不意味着诗歌不重要。恰相反,它很重

要,重要到犹如我们自己的呼吸、心跳,我们周围的空气、阳光

和水,它形成了我们的文化“身体”和文化“环境”。中国是一个

有着“诗教”传统的国家,这里的“教”不仅是一种“教育”,一

定意义上也带有“宗教”的性质,“不学诗,无以言”,想一想,

连话都不会说了,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实际上,屈原、李白、

杜甫等的诗歌确实已经将其话语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融入

到了国人的血液之中,是诗歌构筑了国人的精神边界(世界)。这

便是文化的力量、诗歌的力量。确实,“没有一首诗歌可以阻止一

4

辆坦克”,但是,同时,也没有一辆坦克可以真正消灭一首诗歌,

诗歌的力量是无形、无穷、强大的,它是一种无能之能、无用之

用,却也正是大能、大用。不过,它作用的方式不是立竿见影、

药到病除,也不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

声,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我们不会注意

到自己的呼吸、心跳一样。当人们感觉到它、不得不注意它的时

候,往往是出现异常、存在某种危险的时候。因此,当它来到中

心、为万众所瞩目的时候,它正处于某种危险之中。

历史的发展是吊诡的,斗转星移,不久前还是“偶像”的诗

人,而今却成了“呕象”(呕吐的对象),诗歌也从万众瞩目变成

了无人喝彩,当今的诗歌确实“不景气”,关注的人不多,发挥的

社会效用似乎也不大。那么,对于当下诗歌的“边缘化”,我们该

保持什么样的态度呢?我认为大可不必过于悲观,相反,倒可以

保持谨慎的乐观。只要诗人保持有尊严的精神生活,创作出有成

色的艺术作品,那便是尽到了本分,至于大众反应和现实影响,

其实并不必成为关注的重点,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真正的主角只

有一个 :时间。而且,在诗人尽到了本分(非肆意妄为、哗众取

宠、自毁形象)的情况下,诗歌界的良好生态也有望形成,读者

和社会反响也会越来越好。同时还应该看到,当今的诗歌可能面

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机遇,就外部环境来说,意识形态压力是

逐步降低的,言论空间较之以往更大、更自由,随着社会经济活

力的增强和经济状况的改善,更多的诗人也可以更加有能力做自

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显然都是此前的社会阶段所不具备的 ;就传

播媒介来说,近年来,除传统诗歌刊物的发表阵地外,诗歌民间

刊物的发展愈发兴盛,而网络诗歌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它们提

5

供了空前的自由度和可能性,这应该可以成为解放艺术生产力、

提升艺术格局、推进艺术创造的良好契机。从现实情况来看,近

年来诗歌作品和诗歌写作者的数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是有大幅度

增加的,诗歌发展似乎还有某种“上升”势头,而非“消亡”。在

而今的情况下,诗歌的“边缘化”虽有之,“消亡”则未免属于杞

人忧天。大量的诗人正是在边缘、在民间进行着他们的创作,虽然

寂寞与孤独有之,压力与困惑有之,但他们坚持着、探索着、创造

着,他们(当然是指真正的诗人)是无愧于内心、无愧于时代的。

也许,诗歌原本就是少数人的事,它很大程度上属于“一根

筋”,执拗、顽强、不屈不挠,它在时代的边缘行走,却行之久

远,能够贯穿古今,能够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话,产生共

鸣,激发思想的火焰。诗歌几乎是与人的创造力、审美力相等同,

与人的生存历史相同步的,它并不会如某些人所预言的那样轻易

消亡。而诗人,则大多天赋异禀,承担着与众不同的、神启般的

工作,他是一个时代隐秘的王者,或者可笑的堂吉诃德,无论时

代怎么变化,总是会有这样的一些人存在,就像无论是一个多么

傻的时代,总会有一些聪明的人,或者,无论是一个多么聪明的

时代,总会有一些傻的人一样。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