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要探寻的是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历史进程中,沈从文如何以艺术的方式,针对现代人的生存悖论,为国人重构以自然的本性为形而上终极的关于美和爱的生命本性的回归,以此重构现代人生命庄严。
陈彩林,男,文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硕士期间,获广西自治区优秀研究生、广西高校研究生语言文学学术论坛二等奖;博士期间,论文《“柔和”与“忧郁”》被《新华文摘》摘录,获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综合奖;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8项,学术专著《安静的艺术》获玉林师范学院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著作类)。
第一章 “柔和”“忧郁”“迷狂” 1
第一节 “柔和”:人与土地互依的诗性空间 5
第二节 “忧郁”:诗性空间与时间的对接与转换 9
第三节 “迷狂”:走向生命至圣至美的虚空 12
第二章 “我”的“实在” 21
第一节 返照人的“我在” 23
第二节 “被五四”的离乡 26
第三节 “我”的精神超越 50
第三章 “人”的“非在” 71
第一节 阉宦似的阴性人格 72
第二节 有形无形市侩化 77
第三节 知识阶级的蜕变 83
第四章 神在我们生命中 90
第一节 社会与人 92
第二节 神之解体 100
第三节 生命具神性 107
第四节 “神性”:人的现代拯救 146
沈从文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而上维度
第五章 荒原中的百合 160
第一节 “湘西”的退隐 162
第二节 “百合”:“神性”的艺术 174
第三节 生命的自内凝视 187
结 语 沈从文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而上维度 193
参考文献 203
本书以集中研究沈从文的抽象创作为达成上述研究初衷与目的的具体步骤。从20世纪30年代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创作到40年代以《烛虚》为代表的抽象创作,标示出沈从文创作由具体向抽象的攀升之路。在概念的使用上,沈从文在20世纪30年代的湘西乡村社会与都市上流社会的对立书写紧紧围绕着人性,而40年代其创作由具体转向抽象之后则指向的是“回归自然的生命本性”。
在具体研究中,本书集中呈示出沈从文在抽象创作中是如何以最本己之“我”的出场呈献给整个民族乃至人类生存一种崭新而鲜活的精神与人格样态的。这种研究使我们更为清晰地看到沈从文“重造民族品德”的路径。沈从文关于美和爱的回归便是为了铸造民族生命个体这种自由、自律的形而上超越本性。于此,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民族生命本体现代重构中便突显出一种独特的标志性。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