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或思想角度分别对“汉宋之争”进行的研究已经不少,本书则将此二角度结合起来考察,并提出新的解释。有别于前贤较多注意高层的统治者,本书将眼光向下看——“汉宋之争”不仅是少数专业“学人”探讨的学术问题,同时也是大量一般“读书人”广泛参与的热门话题。“读书人”往往因为对科举之学抱有不同态度而沾上汉宋的意气之见,正是他们的不断卷入使得汉宋的争辩成为弥漫一世的风气。少数专业学人的“汉宋之争”则属于思想史的问题——当儒学发展至清代“汉学”的阶段,考据的兴趣被激起而难以扭转,与义理、德行等层面之间愈发离异乃至分道扬镳,由此呈现出“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局面。然与此同时,作为整体的“儒学”的理念依旧强固,又绝不能允许这种情况真正出现。既难以抑止考据的兴趣,又必须限制这种兴趣的发展以防止它同义理、德行等层面脱节,清代汉学(家)始终处在这种内在的紧张之中。此即“汉宋之争”在思想史上的含义。可以说,“汉宋之争”是儒学在清代的新发展给自身带来的新问题。
张循(1978— ),四川成都人,复旦大学专门史专业博士,2015—201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人。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思想史和文化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西部项目课题各一项。代表性论作有《汉学的内在紧张: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一个新解释》《义理与考据之间:蒙文通先生的经学历程》等。
道术将为天下裂——清中叶“汉宋之争”的一个思想史研究
一、引言/2
二、不读汉宋书,也争汉宋学:清代汉宋之争“风气”的形成/20
(一)科举之业与汉宋之争/22
(二)读书人与学人的两个世界/38
三、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双重含义/67
(一)汉学与理学的对立/71
(二)汉学的内在紧张/84
四、汉宋之争与清代宋学家的汉学化/115
(一)“植之本属汉学”118
(二)从“汉宋之争”到“今古之争”/128
(三)宋学家汉学化的原因/134
(四)对一个既有解释的回应/144
五、化解紧张的努力与无奈:陈澧及其汉宋调和论/167
(一)陈澧汉宋调和的性质/170
(二)“两分之”与“两通之”:陈澧汉宋调和的两种方案/176
(三)“所学不可以语人”:陈澧的处境/189
六、结语/207
附录 义理与考据之间:蒙文通先生的经学历程/226
参考文献/275
后记/298
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清中叶的“汉宋之争”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是一部严谨、有创见的学术著作。清代的“汉宋之争”虽然是一个老问题,但本书通过扎实的史料挖掘与细心解读,一方面论述了被既往研究忽略的重要面向(“汉宋之争”风气的形成过程、“汉宋调和”论者陈澧矛盾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又挑战既有主流论述的结论(“汉宋之争”既是汉学与理学的冲突,也是汉学内在的紧张,而后者才是“汉宋之争”在思想史上的主要含义),得出超越既有研究的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清中期以来“道术”裂变为“学术”的历史行程和思想变迁趋势,勾勒从“传统”到“现代”的连续性,揭示了清代思想史研究的魅力所在。
本书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语言典雅、引证丰富、解读到位、论证有力。全书论述衔接紧密,犹如水到渠成;史论结合恰当自然,所论又富有“思想”魅力,引人深思,是清代思想史研究领域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学术著作。
本书视域广阔而又能抓住重点,既贯通古今,又聚焦“汉宋之争”的主要矛盾,展现了清代汉宋之争背景下读书人与学人的两个世界、汉宋之争的双重含义、“汉宋之争”与“今古之争”的互动、“两分之”与“两通之”的调和方案,将“汉宋之争”的各个重要面向一一详细呈现。
本书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微掘隐,横连纵贯,将学术界对“汉宋之争”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既有助于相关学者、学生了解该领域的前沿进展,也有助于一般读者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学术思想向近代转变的历程,思考今人所持观念的由来与嬗变,以更好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