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以御礼为中心
ISBN: 9787549587742

出版时间:2017-07-01

定  价:68.00

作  者:练春海 著

责  编:廖佳平 王淼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文化研究

读者对象: 舆服、御礼、礼制研究者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300 (千字)

页数: 428
图书简介

本书以汉代车马的视觉形像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讨论了汉代车马装饰、使用以及仪仗等方面的礼仪。通过汉代御礼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层次,作者不仅全面地梳理了有关车马礼仪的图像、实物、文献,还从宏观上揭示了御礼在汉代发展的内在逻辑:西汉前期,御礼延续了它在先秦的实用性;而西汉中期以后,受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影响,御礼开始强调礼仪性;东汉中晚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御礼的精神性开始受到重视,出现以牛代马御车的现象。

作者简介

练春海,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专业,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艺术考古、器物文化研究及当代艺术评论。出版专著《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以御礼为中心》《器物图像与汉代信仰》,编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陈礼忠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刘立忠卷》等,在《文物》《美国东方学会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民族艺术》《美术观察》《民族艺术》《南京艺术学院》《中国汉画研究》等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左右。

图书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选题陈述…………4

(一) 选题界定…………4

(二) 选题规避…………8

三、方法提要…………9

(一) 思路清理………… 9

(二) 篇章结构………… 11

(三) 材料取用………… 11

(四) 图文处理………… 13

四、文献综述…………16

(一) 六艺研究…………17

(二) 典章制度…………19

(三) 车马研究…………22

(四) 简要评价…………45

五、研究目的与价值…………47

第二章 御礼溯源…………49

一、御术考源…………49

(一) 御术的产生…………49

(二) 六艺之“ 御”…………51

(三) 御术之重要性…………58

二、御礼的发生…………59

(一) 御术的礼仪特征…………59

(二) 术语“ 御礼”…………62

三、汉代御礼…………63

第三章 车容…………69

一、以车类分…………70

( 一) 王车…………74

( 二) 后车…………102

( 三) 服车…………114

( 四) 丧车…………122

( 五) 斋车…………125

( 六) 葬车…………129

二、以车件分…………142

( 一) 车辕…………142

( 二) 车轮…………148

( 三) 车盖…………166

( 四) 车…………175

( 五) 鸾铃…………182

三、小结…………185

第四章 车仪…………189

一、关于曳力…………190

( 一) 关于马的礼仪 …………190

( 二) 关于牛的礼仪………… 216

( 三) 关于羊的礼仪 …………218

( 四) 关于人的礼仪………… 220

二、关于御手…………225

三、关于车舆…………238

( 一) 与车舆的所有权相关的礼仪…………238

( 二) 与车的级、 数和位相关的礼仪…………240

四、关于乘坐者…………260

( 一) 骖乘…………264

( 二) 商人………… 267

( 三) 尸…………268

( 四) 将士…………269

( 五) 弱者…………270

第五章 出行…………273

一、卤簿…………274

( 一) 术语考鉴 …………274

( 二) 秦汉卤簿源流…………278

( 三) 汉代卤簿…………279

二、迎送…………308

( 一) 送行…………308

( 二) 迎宾 …………315

第六章 御礼流变…………327

一、三个阶段…………328

( 一) 第一、 二阶段: 西汉中期的转变…………328

( 二) 第二、 三阶段: 东汉中晚期的转变…………337

二、两个层次…………344

结 论…………349

附表: 《后汉书》所录汉代舆服科品…………360

参考文献…………362

图片出处…………384

后 记…………403

序言/前言/后记

序 一

   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近十五年的工作过程, 主要致力于一项奉献性的基础工作, 就是将有汉画专业研究以来的相关成果加以汇集,分别标识出主题词和关键词, 交付所有汉画研究者和其他相关专家自由使用.这个目的其实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目录工作, 其主要的诉求是建立对汉画学研究状态的批判性思考, 并推进汉画学研究的方法论的试验, 全面通检、 精密推进, 以期获得更多的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虽然这个良好的愿望未必能够收到预想的结果, 但是至少从我们研究所自身的研究上, 从这个奉献性的工作中也受益匪浅.最近我们又收获了练春海« 汉代车马形像研究— — —以御礼为中心» 这个成果.这篇书稿并不是简单地从研究综述的前期工作直接推出, 同时还伴随着汉画研究必须进行的跨越性的推进.即使是著录的方法,也随着新观念和新技术的引入而取得了结构性的更新.在汉画研究上, 基础研究是对图像的释读, 至今这项工作也还是汉画学的主要的成果的集中之方面.但是随着今天发掘成果的丰富和信息发布与传输的迅捷, 民间收藏以及汉画和拓片造假的风气日盛, 对个别的汉画材料进行释读已经缺乏强有力的可靠性和公信力.因此, 有必要对一个“ 单位地区” ( 可能是一组图像、 一个墓葬整体结构、 一个墓葬群和一个地缘文化区域) 进行通盘的调查和全面的审视, 这就是汉画研究所在 90 年代推进学位论文时的第一拨尝试, 收获了四川地区汉画

研究( 盛磊) 、 陕北地区汉画研究( 张欣) 、 漆器纹样研究( 张洁) 、 具有榜题的图像研究( 王滢) 、 关中瓦当图像研究( 陈小强) 等成果.这些研究虽然在学院开始尝试, 更多的研究优势实际上是在各个地区的考古部门和汉画保管单位.因此, 随着康兰英研究员领导的陕北地区汉画调查和数据库建设的完成, 由当地学者领导的全面的科学性的著录工作正在国家项目“ 汉代图像综合调查与数据库” 的支持之下逐步展开, 而汉画研究所的学位论文选题则推向如何解释某一类图像的问题研究: 如何将汉画放在一个墓葬的环境中进行解释( 北大的特聘教授巫鸿博士出色的中层研究法就代表了这个方向) , 或者把汉画图像放在墓葬与生宅的对比中进行讨论( 我在德国的早期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方法) .由于材料的日益精细和关注范围的逐渐广阔, 我们收获了汉画作为谶纬活动中的图像( 施杰) 、 汉画在门区避邪中的意义转换( 陈亮) 、 汉画中历史题材的避邪作用研究( 张文靖) 等研究成果.但是, 由于以« 汉画总录» 为最终标志的“ 汉代图像综合调查与数据库” 工程估计还需要 9~10 年方能完成, 中层研究的检验根据目前还无法全面周到地建立起来, 并方便使用.也就是说, 目前我们看到的个案虽然可以作出精彩的解释和陈述, 但是却无法全面检验证据, 对汉代遗留至今的一切相关案例作出证伪的判断( 绝对的证伪在形相学研究中不存在, 但是, 信息时代研究的数据通检前提却不可以随意否定和忽视) .因为基础工程还未完成, 所有的数据基石还没有建造完毕, 因此, 这类研究就会处在一种摇晃的状态.汉画研究所决定要与全体汉画学人合作, 在互联网使用的元年(1995年) 开始, 用四分之一世纪即 2 5 年的时间来建造这个基础的框架.我们已经为此工作了 16 年, 后面的几年正是形成成果的时段.

在北大, 一批批的年轻学子和老一辈与同辈汉画学者一起, 一方面建造着自己的学业, 一方面奉献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做了汉画学也是中国图像志和形相学的默默无闻的工作.但是, 他们每个人都必须在一定的时限之内完成学位, 成为一个从事汉画研究的学者, 进而成为大学的教授.对于他们来说, 等不及做完全部基础工作再进入研究, 所以不得不把需要依赖数据库完成之后才可以批量性推进的研究暂时“ 搁置” , 而把论文的选题转移到利用汉画的图像作为史料,提出并推进汉代或中国古代某一个“ 文化问题” 的探索中去.这个过程与历史学的“ 以图证史” 的方法有很大区别, 对于汉画学来说, 图像并不能简单地成为史料, 图像必须通过解析和提示变成一个问题的切入点.这样, 汉画研究所的学位论文就开始有意识地偏离汉画本身, 转而指向由汉画带出一个文化课题, 最近的三篇学位论文是汉画提示出的对酿酒和酒具的研究( 郝元义) 、 汉画表明的坐姿、 席位关系的研究( 邵杰) 和现在的这篇博士论文.

练春海在做这个研究的过程中, 花费了很大的功夫参与对图像的著录, 也参加了对如何以图像解释历史的方法论的探讨, 发表过相关的文章.这篇论文是从汉代遗留的车马图像提示出问题入手, 对一些考古材料所不能概括的焦点, 如对车马的使用仪轨、 驾驭规范以及各种特殊位置和特殊形态的特殊意义进行考据.这种考据表面上看起来也还是与« 舆服志» 以及相关的正史文献材料相印证, 但是却有所不同.在现今汉墓中发现的残存的考古材料和正史中文献记载之间有一条巨大的“ 幽暗的地带” , 这一段地带是我们研究礼仪、 文化和人性最有发现潜力的地方.但是由于文献与物质材料之间相隔太远, 中间缺环很多, 稍有不慎, 则会牵强.既可能会将考古实物当成史料的配图, 也可能拿史料来对现存的考古发现的零星材料进行穿凿以至过度解释.在这个幽暗的距离中, 汉画就变成了星星点点的光斑, 因为汉画既有别于正史中的描述, 也不是实物的现实使用状况, 因为人们在墓葬图像中是用一种铺陈的方法将很多对于仪礼的设想和富贵的崇拜转化为不切实际的夸饰与奉承.如何来建造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之间汉画的连接和点示作用, 就是这篇论文在方法论上的价值所在.由于汉画的不确定性, 既不确切知道图像是偏于真实, 也不确切知道图像是偏于夸张, 因此作者把握尺度的能力就显得尤为艰难, 练春海作了极大的努力.这个研究对汉画学的研究多

少不无启发.

朱青生     

2011年6月于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

序 二

  练春海博士不久前刚毕业于北京大学, 请我为他的新书作序, 我欣然应允.该书的选题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对象— — —古代的车马,因为“ 舆服” 在古汉语中被普遍用为特定礼法制度与仪式的专有名词, 它为当时正在迅速强化专制统治的中央政府实施法律或社会等级制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支持.练春海详尽的论述在许多方面推进了清代考证学家以及 20世纪早期学者们的研究, 他不只是依赖于秦汉时期关于礼仪制度的规定, 而是根据同一时期视觉材料的描述对这些规定作了重新的评价.被那些高高在上的特权阶层视为圭臬的礼仪制度, 也许并不为人所知, 或者被大多数人所忽视, 即使我们将当时普遍存在的地区和语言的显著差异搁置不论.近来学者们对已经出土的汉代墓室壁画、 漆器或画像石中宴饮图像的初步研究成果表明, 在对现有丰富的新材料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发现, 因为新出土的大量材料首次让关于墓葬图像的一系列更为深入的问题的提出成为可能, 尽管我们未必都能给出非常确凿的答案.这些问题包括: 墓室中哪一类马车常常被发现与另一类场景联系在一起? ( 例如, 车马图像通常出现在宴饮或其他母题的视觉图像组合中吗?) 是不是有些殉葬器物常见于有车马的墓室? 仪仗车队或马车倾向于出现在墓葬中的什么位置? 通常在哪些社会阶层的墓葬中更有可能发现仪仗车队? 假定汉朝都城设立了统治阶级成员的礼仪定制, 是不是还能从中看出地区或者经济的差异? 而又有哪些改变是发生在两汉时期的? 以及那些御马图像与车舆图像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迄今为止, 艺术史家们已经把车马或车马出行图像从它们富有想象力的视觉背景中抽离出来作了很多讨论, 而练春海的新作告诉我们, 在勾勒车马图像的复杂演变时, 不能仅仅是随意地从文献或图像的角度为这些图像排序或者分类, 而是要将这些图像重新置入墓葬的原境中去.研究汉代的史学家与艺术史家们一直在争论礼仪规范的存在,许多学者曾和我一样假定汉朝朝廷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推行这样

的规范,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实不然.长安帝陵的墓葬表明它们严格遵循陵园规模、 建造材料与方法、 装饰母题、 殉葬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等级规定.里耶遗址让我们管窥秦代张曾长驱直入中原腹地之一斑, 同时新近从张家山出土的汉代法律竹简清楚地传达了统治者试图尽可能彻底地采取秦代中央集权模式的意图.还有, 经学大师荀子在汉代的影响是如此之大, 以至难以想象早期帝国统治者会放弃任何在封邑、 郡县及帝国的中心加强礼仪规范的机会, 因为在荀子看来, 如果不去避免那些由群体间不受限制的竞争所引起的冲突, 这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阶级制度基础将会受到削弱.

荀子认为, 对那些象征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与社会教养的恰如其分的丧葬仪式而言, 礼仪的角色非常重要, 以致它引起人们对这个系统某些方面的适用性( 针对贵族家庭区别于平民家庭而言) 讼诤不断.此外, 该书还着手于考察汉文化想象中的御手形象— — —一种有特殊旨趣的图像, 从跨文化比较的眼光来看, 这种旨趣可以用古希腊哲学, 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来诠释.汉朝统一( 公元前 2 2 1 年) 以前, 对富有革新精神的思想家来说, 御手象征着从早期贵族文化那里获得继承并广泛传播的典雅艺术; 御艺则代表了一系列允许人们去

理解宇宙法则和人类动机的神圣技能.有汉一代, 学者的理论都在探索典雅艺术与专门技能在群体、 国家, 乃至宇宙自身方面可能的冲突, 直到这个节点出现为止, 此时东汉日渐微,作为对社会动荡不安、 民众焦虑以及关于社会问题主流思想转变的一种视觉回应, 牛车逐渐取代了马车.总之, 这些母题的讨论可以大大加深我们对那些通过书写、 碑刻、 墓葬以及殉葬器物等形式留下痕迹的统治阶层成员的思想观念的认识.

基于如上原因, 相信从事秦汉史研究的严肃学者会认可练春海,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学者, 对这个领域所作的新贡献.本书的部分内容可能会引起争议, 确实, 该书实际上要求早期中国研究领域去重新思考许多被我们误认为是“ 常识” 的内容.如果研究早期中国的学者们接受练春海含蓄的挑战, 继续耐心地一个墓葬接着一个墓葬, 一个地区接着一个地区地把像及图像组合进行艰辛的整理和统计,推进这个进程, 毫无疑问, 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对秦汉时期的象征结构和社会政治制度有比今天深刻得多的理解.换句话说, 这是我本人作为一位长学者的热切希望, 因为练春海的勇气和学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戴梅可( M i c h a e lN y l a n )

  

2011年6月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

编辑推荐

本书是练博士精心研究的成果,不仅全面地梳理了有关车马礼仪的图像、实物、文献,还从宏观上揭示了御礼在汉代发展的内在逻辑。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