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黄河十四走——黄河民艺考察记(上、中、下)
4年,14次带领队伍走进黄河流域,足迹遍布8省区,汇集近千张图片,整理出20多万字的文本,一心搜集失落的民艺,只为追寻中华文明的根。
ISBN: 9787559808509

出版时间:2018-06-01

定  价:298.00

作  者:杨先让 杨阳 著

责  编:陈子锋 贾宁宁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民间艺术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民间艺术
装帧: 函盒

开本: 8

字数: 466 (千字)

页数: 872
图书简介

民间艺术是一个庞大的造型世界,实实在在与广大平民共存了数千年,并自始至终沿着自己的规律去进行创造,发展成一深厚而丰富的艺术体系。正是这些典籍不载、正史不论的民间艺术,在很大范围内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元气和凝聚力。

自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组建者之一,率领考察队14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当地的民间艺术种类、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8省(区)。在走访中,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二十多万字的文本,汇集成《黄河十四走》一书。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并记录下当时优秀的民间艺人(如刘兰英剪纸、苏兰花剪纸、潘京乐皮影等),为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资料。

《黄河十四走》以真切的文字和鲜活生动的图片,记录下80年代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让古老的民艺得以传唱至今……

作者简介

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美术系,他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是徐悲鸿的学生、徐冰的老师,他是80年代考察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第一人——杨先让。

杨先让,1930年生于山东牟平养马岛,1939年随家人迁居朝鲜,1944年回国求学,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创作员,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员,文化部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

曾获美国休斯敦大学亚洲艺术部文化奖、全美华人教育基金会终身艺术成就奖、中国文联第 11 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等国内外大奖,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曾出版著作《杨先让文集》《徐悲鸿》《中国乡土艺术》《与木刻刀结缘50年:我的木刻版画创作历程》《海外漫纪》《艺苑随笔》等。

杨阳,1957年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美术学会会员。

图书目录

作者序——因缘与选择

黄河十四走地图

黄河十四走进程表

第一章 黄河考察前奏曲

第一走(陕西)

安塞腰鼓

米脂转九曲

陕北汉画像石与剪纸

安塞炕围画

洛川蹩鼓

第二走(陕西)

兽面挂脸和坐虎

凤翔木版年画

宝鸡布制品鸮

社火脸谱

第三走(河南、山东)

淮阳泥泥狗

淮阳庙会上虎形民艺品

高密扑灰年画

胶东剪纸

青花鱼盘

山东面花

第二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四走(山西、陕西、河南、山东)

喜庆窗花和绣花鞋样

山西皮影

河北滦县皮影

丧事与民间美术

百日被面

山西布虎

婚丧的枕顶刺绣

芮城布制品

华县面花与风俗

华县皮影

华县蹩鼓

华阴布制蛙

樊亚民的剪纸

绣鞋垫

茖巩县宋陵石刻

第三章 山一程·水一程

第五走(山西、陕西)

府谷面花

府谷石狮子

替身娃荷包

民间瓦当

拴娃石

绥德义合镇东岳庙壁画

面花燕燕

瓜子娃娃

陕北布制鱼

刘兰英剪纸

坐生娃喜花

石窟浮雕

安塞农民画

安塞曹佃祥的剪纸

虎头童帽

布老虎

澄城的民瓷

引魂鸡、送魂马

拴马桩

新绛新婚盆盖刺绣

箱底画

秦王点兵

福胜寺雕塑

葫芦庙力士

第六走(河北)

张树梅剪纸

第七走(河北)

北京和内丘的神马

内丘石狮子

第八走(河北)

染色刻纸

第九走(山西、河南)

民间瓷绘

河南玩具

第四章 望洋兴叹

第十走(甘肃、陕西、山西)

庆阳礼馍

枕顶绣片

鱼枕、蛙枕、针扎

布龟

香包和荷包

肚兜

吞口

木偶头

甘肃皮影

库淑兰剪纸艺术

小石狮

玻璃画

苏兰花的剪纸

白胎寺木鱼

新绛关帝庙龙柱

稷益庙壁画

面羊礼馍

定襄面花

定襄帽片刺绣

河曲东岳殿壁画

第五章 恍兮惚兮顿悟理

第十一走(宁夏、甘肃、青海)

陵墓柱基石

贺兰山岩画

回族民艺品

一百零八塔

宁夏陶瓷绘画

兽面瓦

土族民艺品

青海皮影

藏族民艺品

彩陶艺术

兰州布虎

第十二走(陕西)

第六章 尾声在山东之外

第十三走(山东)

山东潍坊年画

纸牌

大汶口彩陶

嘉祥民间石刻

嘉祥花包袱

虎头鞋及瓜帽

山东泥叫虎

山东汉画像石

郯城木玩具

第十四走(河南;韩国仁川等)

石狮、石猴

朱仙镇年画

朝鲜半岛民艺

第七章 蓦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

黄河十四走图录

附录一

附录二

序言/前言/后记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在这一带广阔乡野,积淀了丰富而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生活于封闭、偏僻农村里的妇女,经过一代又一代母女传承,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民俗技艺。有时,一件民艺作品居然会呈现出中华文明初期的图像符号,令今日的学者专家观之不禁大感惊奇。他们称此为民族『母体文化』所保存下来的珍贵『活化石』。

就以下面这两幅摄自陕西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农村的照片为例,可以看到老百姓生命礼俗活动中,乡民相互赠送既是食品又属吉祥驱邪物的『礼馍』——面花。第一幅照片中面花被放在骡车上的大箩筐里,是外婆亲手为小外孙满百日的庆典而做的。再加上赠送小儿的百日被面、衣、帽等礼品,便由舅妈、表兄弟欢欢喜喜地赶着车子送礼去了……

翻页第二幅照片里,娶媳妇人家收到新娘的姥姥家送来两人合抱的大面花。仔细看面花奇特的造型——双虎头、龙身、鱼尾——它可不是哪家老大娘『灵感来了』的即兴创作,而是经过『母体文化』世代传承,这神秘的造型可能包藏了史前各图腾民族迁移、冲突和融合的真实历史;而面花上的虎面造型,更可以与商周古器物中的虎形,甚至与五千年前良渚文化中的虎图腾进行比较研究,其中或藏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面花只是民俗事物中的一项例子,说明了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在这里,多种民俗艺术历经千百年传承,至今犹鲜活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它们就像五彩缤纷的宝石,散布在古老大地上,熠熠生光。然而,有谁是识宝、爱宝,甚至把这些珍宝慎重地拾掇、串结起来的人呢?

今天,残存的古老民俗正面临前所未有剧烈的文化转型危机。现代化工商狂潮以决堤之势,席卷中原大地。我们担心:对于这些积淀数千年的民俗『活化石』,若不能及早、尽快、大量进行调查、记录和保存,三五年后,许多珍贵的民俗事物或都将永远由乡野中消失无踪。

一九八八年,《汉声》杂志编辑赴大陆进行民俗调查,结识了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系主任杨先让。说起这世上独一无二的『民间美术系』,便是由他创办的。初见面,杨先让便满怀热情地与我们畅谈『走黄河、访民俗』的精彩经验,其间种种的艰辛与动人之处,使我们激动不已。

『现在大家都知道说民间美术好,说民间美术重要,可是,好在哪里,重要又在哪里?』杨先让以兴奋、急切的语气说:『直到我下定决心,率队走访黄河流域各地,才像捅破窗户纸,看清楚民间美术的来龙去脉,也摸着了民间美术的根……』

为组织『民间美术系』的教学工作、收集教材并建立民间美术的理论,杨先让于一九八六年年底接受美国乔治·索罗斯基金会资助,开始了他组队『黄河十四走』的壮举。

前后持续四年的黄河民艺考察,杨先让一行人的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八省(区),从黄河上游一直搜寻到黄河入海口。其间,他们更数度出入民俗活动特别丰富的中游地带,如新绛、华县等地,以便进行深入的考察和记录工作。

十四走下来,累积的成绩是丰硕无比的,其中包括了几万字笔记、数千张照片、上百种民艺收集,以及调查者终生难忘的亲身体验……

为达成《黄河十四走》出版,《汉声》编辑曾多次赴北京,专程与杨先让重看一遍采访幻灯片,再商量一回写作方法……如此,书中的游记,配合一百零三篇『特写』,便在几年中渐渐成形了。

在这里我们以无比的兴奋,推出《黄河十四走——黄河民艺考察记》三巨册。多年来,汉声以抢救民俗、建立『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为职志,而杨先让《黄河十四走》搜集多种多样民艺瑰宝,正足以构成一座丰硕的民间美术文化博物馆……

现在,就让我们随民艺考察者的脚步,开始黄河第一走!

名家推荐

《黄河十四走》点明了研究民间艺术的一个方向,一个方法,是一个铁打的、无限远大的可能性。

这一走,就好像当年梁思成、林徽因为了传统建筑的那一走,罗振玉甲骨文的那一走,叶恭绰龙门的那一走……理出文化行当一条新的脉络,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无可估量。

——黄永玉

《黄河十四走》是90年代,也是此前半个世纪中国最为周正而用心的民间艺术图文集,其内容和体裁,介于田野调查、文本分类、历史综述、美学阐发之间。每一页图文背后,都可见先让老师的雄心。

——陈丹青

《黄河十四走》是迄今为止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田野调查最辉煌的,也是今后难再出现的独一无二的成果。

——吕胜中

编辑推荐

4年,他14次带领队伍走进黄河流域,足迹遍布8省区,汇集近千张图片,整理出20多万字的文本,一心搜集失落的民艺,只为追寻中华文明的根。

《黄河十四走》,一部让黄永玉叹为观止的书!

黄永玉、陈丹青、吕胜中、林海音撰文推荐!

台湾汉声首次在大陆正版授权,简体版《黄河十四走》经典重现!

精彩预览

由于发现了民间艺术广阔而多彩多姿的天地,也由于当时办民间美术系的教学压力,我决心亲往黄河沿岸考察,从一九八六至一九八九前后历时四年,其中的曲折甘苦,唯有同行的伙伴能体会。但总地来说,黄河之行收获是大的,内心无比安慰。我对博大深厚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探索,从望洋兴叹、不知所措,经过了这些感性的实地考察,又经过了理性的反复思考,渐渐对它的发生、发展、类别、表现特点,以及与中华民族的“本源艺术”、非民间艺术的关系等,终于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看法。

黄土文化与本源艺术的创造——

尽管考古界最近的发现和研究认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多元的,其源头并不只是黄河流域,东北的松辽流域,乃至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都有历史悠久的文化系统。但黄河沿岸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从夏、商、周起至今,都是文化荟萃之地,所以这一片黄土地便与中华文化的创造发生有极密切的关系。

中国很早就有女娲取黄土和水捏人形造人的传说,这正是以艺术想象的方式说明了中国人及其艺术的起源是与泥土相关的。在辽阔的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以农耕为生,因而所创造的一切,都离不开黄土。用黄土捏造、用火烧制,陶瓷艺术出现了;在黄土上栽桑植树,养蚕吐丝,纺纱织布,派生了染、印、绣、挑、缝的艺术;在黄土上种五谷棉麻,以麻纤维为材料的造纸术发明了,纸扎、剪纸的艺术也诞生了;镂刻的艺术与纸结合,创出了印刷术,而版画艺术也发展起来了;黄土上广植林木,开创以土木结构为特色的建筑艺术;佛教的传入,丰富了泥塑艺术和土墙上的壁画艺术……

所有上述的艺术品种,都与黄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中华文化可以称为“黄土文化”。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不易保存。这些黄土艺术,来自黄土,又重归黄土:精巧的面馍发挥了民俗的功能,被人们吃掉化为粪便后,又浇到土里灌溉庄稼;美丽的剪纸窗花,经过风吹雨打,仍然重投大地的怀抱;土捏的玩具、辟邪物,耍过了,用完了,扔到地里和黄土混在一起,又可以长谷子了;一件绣花的布制品,年深日久,也要化灰入土。中国很多艺术品,尤其是民间艺术品,由于材料的质地及实用的功能,相对来说都较易湮没,因而可说是一种“即逝艺术”。

但中国传统艺术的式样,是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意象符号,它的基本造型规律、美学与哲学的依据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因为任何民族都会通过其独有的储存方式,将本民族的文化式样收入民族文化的仓库中。中国艺术千变万化的式样,就是结合生活、民俗和习尚的实用需要,代代相传,不断再创造而储存起来的。为了便于传承,中国艺术的造型规律、表现方法,都渐渐形成程式。程式化是中国艺术的普遍倾向,也是整个民族艺术的共同特点。这有利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使民族文化可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创造,保留其风格,又不断加以发展,却万变不离其宗。

中华文化的储存与积淀是从本源文化开始的,中国艺术也一样。从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发现:代代相传、流传

至今的民间美术,与先民所创造的本源艺术,其哲学、美学的依据,其造型规律、形象所包含的意念,都极其相似。

民间艺术的共同主题是歌颂生命,歌颂生殖繁衍。这些观念,是由阴阳相交而生万物的古代哲学来的,那正好与本源艺术同出一辙。譬如半坡出土的人面双鱼纹彩陶及陶盆边上的等距纹饰,是否就是以鱼形图案表现一阴一阳

相合的太极图的雏形呢,是否与相传是伏羲所制的八卦符号有联系呢?又如甘肃秦安寺嘴出土的人头形器口葫芦瓶,甘谷县西坪出土的人首龙身纹葫芦瓶,武山出土的人首龙身纹葫芦瓶,及马厂型女裸葫芦瓶等,即是“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这一古代与葫芦有关的人类繁衍传说的体现,而葫芦又与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女娲有关。伏羲、女娲在民间艺术中是以葫芦中的一对人首蛇身、阴阳合体的形象出现,这与本源艺术的葫芦瓶造型惊人地暗合。由此可见,民间艺术的哲学思想明显地传承自本源艺术。

民间艺术创作的一个普遍规律是意念造型,本源艺术就目前出土的文物看来亦是如此。令人诧异的是,本源艺术由意念造型手法所创造出来的一系列意象,竟也大量出现于民间艺术之中,其内涵也没有太大的不同。如马家窑文化十五人彩陶盆的三组五人拉手造像,组织得极有规律,不可能是单纯的审美需要,应该与巫术或祭祀有关。而民间剪纸中的五道娃娃及抓鸡娃娃也是五人一组的结构,所体现的巫术观念与马家窑陶盆不谋而合。还有本源艺术中的鱼、蛙、蛇、鸟、日、月、山、石祖、陶祖和众多的图案纹样,或体现阴阳哲学,或作为保护神,或象征生殖崇拜,以后都是在民间艺术中广泛且经常出现的意念符号。

上面举出民间艺术与本源艺术的种种相似与暗合的例子,无非想说明:那并不是偶然现象。民间艺术从各方面来说,都可能是由本源艺术衍生的,彼此有着极密切的血缘关系。意念化的造型规律,程式化的倾向,加强了这种传承的稳定性,因而更能见出其共同点。从多次沿黄河考察民间艺术的印象,结合考古学发表的资料,我强烈地感觉到:中国的民间艺术,是直接从中国的本源艺术发展出来的。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