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疾病密码
幽默风趣又现代的中医文化普及读物!洞察人体与自然环境之精妙关联;关注情绪病和现代人的养生误区……顺应“天道”,参透疾病因果,解开中医治病奥秘。
ISBN: 9787557686659

出版时间:2020-11-01

定  价:88.00

作  者:唐云 著

责  编:胡艳杰 原野菁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中医

读者对象: 中医学习者、中医爱好者、传统文化爱好者、养生达人

上架建议: 中医、文化普及、养生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300 (千字)

页数: 332
图书简介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疾病的困扰,疾病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平时走入了哪些健康误区?怎样才能既快又好地治愈疾病?本书试图从一个临床中医师的角度出发,用有趣易懂的文字,20年亲历临床案例,50余首中国古代、近现代名方,近10位历代名医的治病故事,为您详述中医识病、辨病、治病全过程,阐明中医之“道”,解开疾病密码。

作者简介

唐云,主治医师,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现任职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具有二十余年中医临床经验。系《走近中医》作者,该书于2004年出版,当年即被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科技类)”,广受好评,畅销至今;曾受邀为《癌症康复》杂志专栏作家;现已开创微信公众号“治病记”,致力于中医文化、中医知识的推广与传播。

图书目录

引言/1

  01

  一场战争 / 6

天道 / 8

  02

  “病”的困惑 / 12

  使沸水冷却的两种方法 / 14

血压背后的真相 / 16

  03

  疾病的诞生 / 28

  环境,又是环境 / 28

  细胞的幸福生活 / 29

一半是火患,一半是水病 / 31

  04

  疾病是怎样形成的 / 33

  一场辩论 / 35

  给力的症状 / 38

天生我材 / 43

  05

  一个“证”字引发的惨案 / 46

五官总动员 / 48

  06

  那一“望”的风情 / 50

  望神 / 53

  望色 / 54

  望形与望态 / 60

  舌上的秘密 / 62

  望诊三字诀 / 72

  

07

  听声辨病 / 73

  声音的三要素 / 74

  五藏之声 / 77

  人体的“异响” / 80

嗅味识病 / 83

  08

  嘴的烦恼 / 86

  十问歌 / 88

  问寒热 / 89

  问汗 / 99

  问头 / 103

  问便 / 107

最后的“战斗” / 111

  09

  该出手时就出手 / 115

  一个真实的故事 / 116

  指端的艺术 / 120

  二十八脉 / 121

  七绝脉 / 128

三部九候 / 130

  10

  生命的奥秘 / 132

阳生阴长 / 133

  11

  火神派 / 146

附子的前世与今生 / 147

  12

中药的气与味 / 151

  是药三分毒 / 155

热药中的战斗机 / 158

  13

用药如用兵 / 161

  14

  乱世名医 / 167

一个人,一辈子,一张方 / 171

  15

  后天之本 / 174

  湿的危害 / 177

秘密武器 / 180

  16

  利器 / 183

八杯水的危害 / 188

  17

  积水成灾 / 192

  祸从口入 / 197

垃圾大扫除 / 200

  18

  七种武器 / 206

  张从正的简历 / 210

  奇书 / 211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 213

  19

  癫狂 / 220

都是瘀血惹的祸 / 222

  

20

  营和卫 / 231

铿锵三药行 / 234

  21

外敌入侵 / 237

  22

  风 / 241

治血四大法 / 244

  23

  寒 / 256

  医道 / 259

  寒邪的三板斧 / 265

战胜寒邪的N种方法 / 268

  24

  热 / 285

  卫 / 286

  气 / 287

  营 / 288

血 / 289

  25

暑 / 292

  26

燥 / 295

  附录一:中医教你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 298

  附录二:也谈新冠疫情下的中药预防 / 302

后记 / 307

序言/前言/后记

 · 序

记得2004年晚秋,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叶新苗教授的新居中,我有缘与唐云医师相遇、相识,并知悉唐云医师的著作《走近中医》出版后,广受读者喜爱,掀起阅读热潮,让很多读者在他的娓娓道来中了解了中医是什么,中医治病的道理在哪里,从而开始信任和接受中医。一晃十六载过去了,当他拿着新著的书稿求序于余时,余欣然允诺之。

通读书稿,深感唐云医师学贯中西,全书内容幽默轻松却见解深刻,诙谐有趣又不乏新意,将中医的理法方药讲得透彻淋漓又通俗易懂。这部能吸引我一口气读完的中医书,没有高深莫测与故作神秘,却让我们通过身边最常见的现象和最普通的事例逐渐探知疾病与中医的奥秘,无愧于《疾病密码》这个书名。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中医再次体现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全国各地在这次新冠疫情中使用中医药治疫的成功经验,充分证实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中的特点和优势。书中唐云医师通过蒲辅周先生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李东垣遏制大头瘟毒的案例,生动阐述了中医治疗传染病的机制——调整人体的内、外环境。万物由环境而生亦由环境而灭,故而掌握了环境的秘密,就掌握了对致病菌的生杀大权,由此治病即可无往而不胜!

唐云医师于书中也着重介绍了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也出自此书。这个“本”就是根,我们治病必须要治其根本。本在哪里?就是阴阳。中医讲究阴阳,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也就是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关系。“治病求本”就是中医的天道,而《黄帝内经》就是中医参破天道的钥匙。

《黄帝内经》还提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一句话将中医的致病因素完全概括。致病因素这么复杂,中医治疗时就需要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依靠什么辨别?望、闻、问、切四诊!这是中医识破疾病的武器。识破疾病后,治疗时便需要中医的另一个主要特点——辨证论治了。此书中唐云医师的每个病案均体现了他临床对辨证论治的重视,这是中医治疗疾病中万万不可丢弃的!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色便源于辨证论治,这也是中医与西医认识疾病的最根本的差别,相信书中的例子能让读者有更深切的体会。

中医是致中和的医学。所谓“致中和”就是我们要把人体调整到一种和谐的状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达到平衡,身体才能达到最健康的状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中医看病依靠的就是这样貌似简单而又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理,这就是中医的“天道”,也是一切疾病的密码所在。

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委员会副会长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浙江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

2020年3月10日于杭州无我斋

· 代自序

缘 起

1

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

深夜。

长沙太守府书房。

一位清瘦的中年官员穿着汉服,哦不,官服,正在灯下沉思。

五年前官渡之战后,袁绍兵败,郁郁而亡,汉王朝名存实亡,曹操俨然是当下朝廷的实际控制人。各地义兵四起,战乱频繁。

伴随战乱而来的是瘟疫。

十年间,一个两百多人的庞大家族,只剩下不过五六十人,其中大多数死于瘟疫。

想到这儿,他不禁悲从中来,眼眶里滴下几滴浊泪。

我救不了大汉王朝,但我生平所学医学,却可以救百姓于危难!

一个宏伟的誓愿在他心头升起。

于是他白天在公堂上开诊治病,晚上勤求古训,博览群方,更是将自己所思、所得、所证录之笔端,以期这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帮助后人摆脱瘟疫的困扰。

只见他擦了擦眼睛,今日所治病人的情景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这个病人,昨天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疼痛,脉象弦紧,我给他开了麻黄汤,让他回家喝完药后盖上被子捂捂汗。今天他高兴地跑来告诉我,夜里出了一身大汗,烧就退了。还拎了一篮鸡蛋来谢我,我哪会要他的鸡蛋啊。

还有这个病人,同样是发热恶寒,头痛,但是更怕风,风一吹到身上就冷得起鸡皮疙瘩,而且不停地出汗,还有恶心干呕,脉象浮缓。这就不能再发汗了,所以我给他开了桂枝汤,还嘱咐他喝完药后吃一碗热粥,以增强药力,明天估计就能好了。

最严重的是这个病人,本来用桂枝汤就能好,可是前面的医生不仔细辨证,明明已经出汗了但热不退,他还继续用汗法,现在可好,病人的汗一发不可收拾,止也止不住,面色苍白,四肢逆冷,连讲话的力气都没了,这是人体阳气衰亡的表现啊。我也只能先用四逆汤试试了,如果汗能渐渐收敛,那还有生机。人命至重,容不得一点疏忽啊!

将所有病人回忆一遍之后,他取过竹简,郑重地写下: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

五年后书成。

是为《伤寒杂病论》。

他,就是被后世誉为医圣的张仲景。

又因为张仲景在公堂上为病人治病,因而中医看病又被称为“坐堂”。

2

金开兴元年(公元1232年)。

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外。

围城的蒙古兵刚刚退去。

流亡至此的富二代——济源县(今属河南省)税务局长李杲,正呆呆地看着城门外堆积如山的百姓尸体,嘴里喃喃自语: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绝人肠。

回到家中,李杲仍久久不能平静,哀伤一阵阵涌上心头,他不禁研墨展纸,悲愤地记录下白天所见:

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尸体),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

惨绝人寰,人间地狱。

李杲想,我一定要做点什么!

虽然我的志向并不是做医生,且我学医只是为了家人不被庸医误治,但此时此刻,我愿意用我所学、尽我所能去救治这些在战乱中幸存的百姓,使他们不枉死于疾病的魔爪!

第二天,人们发现汴梁城内新开了一家医馆。

而坐堂医生正是那个税务局长——李杲。

由于李杲不缺钱,平日里混的基本都是上流社会。京城里的王公贵族知道他擅长医术,所以家里有个头疼脑热,常常私下里请李杲去治疗,很多名医都治不好的病,经李杲之手,往往两三天就好了。因此,李杲的医馆一开张,立刻在“朋友圈”引起“刷屏”,医馆门前也排起了长队,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

几天忙下来后,李杲发现,好多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如预想中的药到病除,有些反而加重了。

这些病人的症状都非常类似,主要表现为发热烦躁,呼吸喘促,头痛口渴,怕风。这明明是外有风寒内有郁热的特征啊,可是用了大青龙汤来解表清热,却如泥牛入海,见不到一点效果。

这到底是什么病?又该如何治疗呢?看着明明像伤寒,可是为什么按伤寒的方法来治不能获效呢?是我遗漏了什么重要信息吗?

苦思不得其解的李杲寝食难安。

连续几天吃不下,睡不安,李杲觉得自己心口如有一团火在燃烧,头痛欲裂,气短无力,风一吹就浑身难受……

就在此时,李杲的脑中突然灵光一闪。

这些患者都是在蒙古兵围城两三个月后发病的!

这两三个月里,城中百姓饥饱无常,起居不时,寒温失所!

对了!问题就在这里!

对一个居无定所,整日担惊受怕,三餐都无法保证的人来说,最受伤的是什么?

是脾胃!

这就是病根所在!

心中豁然开朗的李杲似乎一下子来了食欲。连吃两碗米粥之后,之前所有的不适一扫而光。

一个全新的治病方案在他心中酝酿成熟,一张“神方”即将在他手中诞生!

我们先来看看病人服用了新方的效果:

服药一天,热退。

服药二天,头痛止,喘促轻。

服药三天,病愈。

李杲为了后人不再误治这种看似为伤寒,本质却和伤寒截然不同的病症,特意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内外伤辨惑论》。

书中详细介绍了内伤(脾胃损伤)病的各种病状、机制和治法。

当然,书中重点推荐了他新创的治疗内伤发热的神方——补中益气汤。

傅山,对,就是那个诗、书、画、武、医全面开挂的傅青主,如此评价补中益气汤:

东垣(李杲号东垣老人)一生学问,全在此方。

而李杲的这一次思考,一不小心催生了中医史上一个极富影响力的流派——补土派。

3

清乾隆初年。

苏州,太湖,洞庭山。

一叶扁舟上一白发老者站立船头,背负双手,时而欣赏美景,时而回首低语。

老者身后,一青年书生手持纸笔,边倾听,边记录,似乎生怕漏下一个字。有时,青年轻皱眉头,似乎有不解之处;有时又嘴角上扬,仿佛恍然大悟……

透过青年的笔尖,那是一行行清秀的行书: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

这位青年可能没有想到,他今天所记的笔记,将会是中医学上最伟大的学术论著之一,几乎字字是经典,句句是秘诀!而且这篇不到四千字的论著,将开创出继张仲景之后,影响后世最大的中医流派——温病学派!

这位老者叫叶桂。

他还有一个名扬天下的名字——叶天士。

毫不夸张地说,叶天士,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医史上最伟大的医生(没有之一),实力圈粉无数。

礼部侍郎沈德潜给他点赞:

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清史稿》为他站台:

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

清代著名医家吴瑭(字鞠通)是他的“死忠粉”。吴瑭所写《温病条辨》被后世尊为温病学派经典著作,可书中所记条文,所用方剂,几乎全来自叶天士医案。正是吴瑭出色的整理、命名,让散落在叶天士医案中的杰出医学思想和方剂,串成一串闪亮的珍珠,成为和《伤寒杂病论》交相辉映的不朽经典,银翘散,桑菊饮,三仁汤,清营汤……吴瑭用他的书,实现了对叶天士的无上致敬。

在百姓眼里,叶天士已然是“神”:关于叶天士是“天医星”下凡的话题屡屡上热搜,登头条。

叶天士是中国最早发现和有效治疗猩红热的医生。

叶天士的《温热论》使中医具备了将传染病一网打尽的能力,让各种致病菌生无可恋。

叶天士,是对张仲景方掌握、使用最出神入化的“大咖”。

叶天士所创的久病入络(各种慢性病最后会引起微循环的障碍)、奇经(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用药法,至今仍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

即使很多年以后,叶天士早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依然有他的传说。

他的私淑弟子王士雄(字孟英),凭一己之力,在霍乱病魔前横刀立马,救下无数百姓。其所著《霍乱论》,所创蚕矢汤、连朴汤、燃照汤无不闪耀着叶天士温病学派的睿智和光芒。

张仲景与叶天士。

伤寒与温病。

这是中医学上相互辉映却又不可逾越的两座丰碑!

这是中医界的少林与武当。

中医学至此终臻大成。

4

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中医梦。

不知这个梦来自何方,却如同与生俱来一般,无可割舍。

小学,和伙伴们一起,在田边地头,挖回一棵叶子宽大、中间竖着穗子的野草,后来知道那叫车前草。

初中,在邻居家发现一本纸页泛黄、用毛笔抄写的《秘方大全》,死缠烂打,最后借回家熬了几个夜终于完整地抄录了一份,幻想着用这些方,就可以成为妙手回春的神医。

高中,和同桌探讨各种有关中医的故事、传说和“秘方”,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叫《神奇的阿魏》的书,说这个阿魏是长在古老棺木中的一种菌类,具有神奇的功效,吃了它癌症都会消失等等,于是就经常想着去深山老林里找神药。

高考完,父母问:你打算报什么志愿?

我脱口而出:中医学院啊。

就这样,带着十七年对中医的憧憬和神往,我一脚跨进了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大门。

在那里我度过了五年的学习生涯。

五年里,我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从阴阳五行到望闻问切,从四气五味到温清补消,初步形成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

同时,我又系统学习了西医学基础,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到西医诊断学、内科学,从现代科学层面了解了疾病发生的内在变化和机制。

在这两种不同医学的碰撞中,我不断产生疑惑和思考。

西医的各种知识和理论,都是建立在解剖实验和客观数据之上的,有强大的现代科学为之背书,因此深得大众信任。而中医几千年来,所论无非阴阳虚实、寒热燥湿,名词听起来不但像古董,而且似乎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因此不断受到质疑和否定。

中医能治病并且治好病的道理到底在哪里?

为了找到答案,课余我如(hu)饥(lun)似(tun)渴(zao)地阅读了大量的中医典籍,上至《黄帝内经》,下至《医学衷中参西录》,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去看书的路上。

张仲景,巢元方,孙思邈,许叔微,张元素,李东垣,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危亦林,张景岳,孙一奎,李时珍,黄元御,吴又可,傅青主,陈士铎,叶天士,徐灵胎,吴鞠通,王孟英,郑寿全,张锡纯,蒲辅周,秦伯未……

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本本难啃的典籍。

无数个不眠之夜后,一个念头在我心底渐渐浮现。

原来中医的奥秘就在我们眼皮底下!

它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那么简单,但它却是天地之“道”,万物之“道”,中医之“道”。

这个奥秘就是:环境。

万物因环境而生,亦因环境而灭。

疾病亦然。

外环境异常,则致病菌滋生,感染人体,是为外感诸病。张仲景治伤寒,叶天士治温病,王孟英治霍乱,蒲辅周治乙脑,并不是中药可以杀死致病菌,而是中医拿起了环境这把大杀器,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湿者燥之,燥者润之,管你什么菌,我把生你养你的老巢一锅端,看你还能逞强到几时?

内环境异常,则细胞的功能和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是为内伤诸病。中医可以治高血压,可以治糖尿病,可以治肿瘤,并不是中药可以降血压、降血糖、抗肿瘤,而是中医依然祭起了环境这个法宝,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湿者燥之,燥者润之,管你什么病,我给细胞提供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它自然就可以正常地工作与生活!

所以,环境异常是万病之源。

人们害怕死亡,是因为死后的世界不可知。

人们害怕疾病,也一样是因为对疾病的来龙去脉不了解。

当你明白一切疾病的根源,无非是内、外环境异常所致,只要我们能调整好环境,疾病就能烟消云散,你,还会对疾病心生恐惧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不愧为一门伟大的医学,它不但可以治身病,更可以治心病。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掀起了一场对中医的热烈讨论与思考,然后有了我的第一本书《走近中医》。去年年底一场新冠来势汹汹,而我的第二本书《疾病密码》即将出版,这是巧合?抑或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注定?

在很多年前,曾看过一部关于中医的电视剧,剧中内容早已记不清,可是镜头一闪而过的一副对联却如同刻在心底一般,历久弥新:

几味君臣药,一丸天地心。

唐云

2020年3月23日于杭州贴沙河畔

编辑推荐

☆未读此书前,只听说过望、闻、问、切的大名,至于具体用法,不甚了了。此书惊艳之处在于,用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详述望、闻、问、切之法。从望诊三字诀、听声辨病、十问歌,到二十八脉、七绝脉、三部九侯……如同跟着一位中医师傅,亲自体验给患者诊病的全过程,可以满足一直以来对中医最大的好奇心。

☆八杯水其实对身体有危害?不是所有中暑都能喝藿香正气水?小柴胡汤不能随意拿来治疗感冒?进补不当会造成体内慢性出血?熬夜消耗的能量白天无法通过睡觉弥补?

……

你是不是也进入过这些健康误区?

打开《疾病密码》,看作者用20年亲历临床案例,50余首中国古代、近现代名方,扁鹊、张仲景、李杲、张从正、李时珍、叶天士、王清任、蒲辅周等10余位历代名医的治病故事来为您科普健康知识吧!

☆世间花草树木不可胜数,古人在没有设备仪器的情况下,是如何仅凭着一双观察自然的眼睛,找到了战胜疾病的有效药物?这要靠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取类比象。地龙(蚯蚓),常年的“地下工作者”,以腐叶为食,擅长松土,这个特性反映到药效上就是消痰(清理体内污浊、腐败的垃圾)和通络(疏通堵塞的经脉);丝瓜络,是丝瓜的“筋络”,可以“通人脉络脏腑”(《本草纲目》),而丝瓜络又擅去油腻,常被用于清洗锅碗瓢盆,所以,它又具有清理体内垃圾的功效……本书收录了金元名医刘完素对取类比象的精彩论述,读之令人茅塞顿开!

☆如今,全球气候异常,2020年的魔幻开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而异常的气候,恰好给邪气入侵人体创造了机会。别误会,此邪气非彼邪气,这个邪气是自然界中的不正之气。作者在书中提出,“凡是气候与季节不相应,或者气候反常者,都可以叫不正之气。任何一种流行性疾病(传染病)的暴发和传播,其实最本质的原因,并不是那些可怕的病毒、细菌,而是当地异常的气候”。试想风、寒、湿、燥、暑、火排列组合一下,会有多少种异常环境?环境异常又会给人体造成哪些打击?我们该如何预防?请看唐云医师为我们拨云见日,一一道来。

☆只有西方才有心理治疗?非也。喜怒思悲忧恐惊等各种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以及情绪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中国古代名医张从正深得书中真谛,用“以情易情”之法成功治疗了各类心理疾病。他帮助患者治疗恐惧的心理疗法甚至比西方一位叫克拉夫茨(Crafts)的内科医生发明的“冲击疗法”还早700多年。张从正到底用了哪些“奇葩”方法治好了他那些失眠、悲伤、受惊、狂笑不止的病人?书中自有答案。

☆如果不是看到“血府逐瘀汤”的配方和解析,恐怕很多人想不到,烦躁、易怒、顽固性失眠、郁抑等精神疾病居然和体内的瘀血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把胸腔的瘀血看作是一个城市主干道路交通死结的话,那么这个药方扮演的就是一个出色交警的角色。”瘀血出现在五脏六腑中的隐秘角落,竟然会影响到情绪,造成可怕的情绪病。被各类情绪病困扰的现代人,也许该认真与自己的身体交流一下了。

精彩预览

“证”,就是人体内部的春、夏、秋、冬,是人体内部的梅雨、台风、干旱、洪涝……

潮湿对人体细胞来说是灾难,但对有些生物来说却是乐园,它们就是微生物。

这群微生物中有三员大将,它们的名字分别叫细菌、病毒和真菌。

情绪是一个可怕的“敌人”!来无影,去无踪,抓不住,打不死。更要命的是,它还怀揣着七种武器,

分别是:喜、怒、思、悲、恐、忧、惊。

地龙(蚯蚓),常年的“地下工作者”,以腐叶为食,擅长松土,这个特性反映到药效上就是消痰(清理体内污浊、腐败的垃圾)和通络。丝瓜络,是丝瓜的“筋络”,可以“通人脉络脏腑”(《本草纲目》),而丝瓜络又擅去油腻,常被用于清洗锅碗瓢盆,所以,它又具有清理体内垃圾的功效。

从对这两味药的分析中,你是否发现了中医的一个小“秘密”?这个秘密叫:取类比象。

中药内在的“气”,就像是一台好用的空调,内环境热了,可以用它来“制冷”;内环境冷了,可以用它来“升温”;内环境潮湿了,可以用它来“除湿”;内环境干燥了,可以用它来“加湿”。

内环境问题搞定了,细胞就能安居乐业,而细胞日子好过了,病痛都成了浮云,这就是中药的厉害之处。

当气候异常时,环境中微生物间的平衡会被打破,其中某一种类的微生物会借助异常的环境“异军突起”(数量增多,活性增强),从而形成一股危害人体的“邪恶势力”(所以中医称之为邪气)。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