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诗想者·读经典 别想跳过这些书
一份无法拒绝的书单,一张进入文学内室的通行证
ISBN: 9787559817532

出版时间:2019-06-01

定  价:49.00

作  者:赵瑜 著

责  编:黄珊虎 郭静 经纬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现当代随笔

上架建议: 文学·随笔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160 (千字)

页数: 224
图书简介

本书为著名作家赵瑜的阅读札记精选。以欧美小说为主,兼顾散文随笔作品。全书视野开阔,行文朴实而具有极高的洞察力,是一部打开视野、补充常识以及探讨写作诀窍的优秀著作。

顾名思义,只要是我们活着,想有自己的精神生活,那么,我们就别想摆脱书籍,而如何选择图书,如何阅读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这部作品集给出了诚挚的答案。

作者简介

赵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长篇小说《六十七个词》《女导游》等六部,散文随笔集《小闲事:恋爱中的鲁迅》《小念头:恋爱中的沈从文》等六部。其中《小闲事:恋爱中的鲁迅》一书被央视子午书简专题推荐,并入选当当网2009年度文学类畅销书。有作品获得杜甫文学奖等奖项。

图书目录

▲ 上 部

003 胶片相机爱好者

007 谁写出了孤独感,谁就是王者

011 她在小说里杀光了她笔下的人

015 一个无耻之徒的供词

019 我们的悲伤从九岁开始

023 童话的、暴力的卡尔维诺

028 巫师一样的小说语言

032 如何在内心养一只猛虎

038 欧洲“70后”

044 放肆指南

049 非洲小说家的政治野心

054 艾丽丝·门罗的气味小史

060 每人都需要一个给出答案的杂货店

066 小说里的欧洲日常

072 所有人的乡愁都是珍贵东西的丢失

079 让小说中的人物从头到尾都在讲道理,是可能的

087 一次并不快乐的旅行

095 现实主义写作的绳子易断裂

104 在身体的深渊里找不到绳索

▲ 下 部

113 好色的人,请去写作

118 写给一只伤感的棕色小鞋子

122 李商隐的日本女学生

126 一台1846年的摄像机

129 鲁迅先生的日本好友

137 熟人社会的三张底片

141 别想摆脱书

147 契诃夫的朋友圈

152 如何赞美爱慕虚荣的妈妈

157 杂草的正史与野史

164 不给赤名莉香写一封信,我们的青春不会结束

169 森茉莉,一个变老了的洛丽塔

173 深入自然,悟透生死

178 差评村上春树

185 藏在食物中的人类文明进化史

192 孤独,饥渴以及幻觉

200 卡尔维诺的美国偏见

附 录

209 外国作家好在哪里?

后 记

214 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

序言/前言/后记

缘 起

经典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其魅力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削

弱。阅读经典,不仅能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强思想

的深度,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能够延展我们生命的维度和情感

的纵深,让我们度过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因此,任何一种经

典,都值得我们穷尽一生去阅读,去领会,去思索。

作为“诗想者”品牌重要组成部分的“读经典”书系,以对

文学艺术领域的经典作品、代表性人物的感受和介绍为主。所选

作者,多为具有突出的创作成就的作家,他们对经典作品的感

悟、解读、生发、指谬,对人物的颂扬与批评,对“伪经典”的

批判,均秉承“绘天才精神肖像,传大师旷世之音”的宗旨。在

行文造句中,力求简洁、随和、朴实,不佶屈聱牙、凌空蹈虚。

做书不易,“诗想者”坚持只出版具有独特性与高品质的文

学图书,更是充满孤独与艰辛,但对文学的这一份热爱,值得我

们不断努力。“读经典”书系既是对古今中外杰出作家与作品的

致敬,也是对真诚而亲切的读者的回报,同时,我们也期望通过

这一系列图书,为建设书香社会尽绵薄之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年 9 月

编辑推荐

为什么要读小说?哪些外国作家值得关注?哪些书需一再重读,哪些书可以读完就扔?答案就藏在这本书中!人性是相似的,经典是永恒的,著名作家赵瑜将带着你,领略这些不可跳过的名家名作。

精彩预览

胶片相机爱好者

雷蒙德·卡佛是个酒鬼,所以,他的小说里,男人也多是酒鬼。

我相信,一个酒鬼所看到的世界和平常人所理解的世界是不同的。醉酒之后的世界变得跳跃和不确定,说过的话已经忘记,爱过的人粘连成糖块。最为浓烈的感情化成悲伤,最为快乐的时间缩短成一个梦境。

所以,当卡佛的文字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时候,大家发现,有一个人所关注的世界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同,我们一定会感觉惊讶。卡佛的文字将我们的日常生活片段化,将日常生活的整体性打碎。他就像一个摄影师。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卡佛第一部引起世界关注的小说集,这本书1981年便在美国出版,卡佛的小说句式以及结构方式,曾经成为一个华丽的技术流派,影响了一大批小说家的写作。当时,美国很多杂志编辑都被卡佛式的写作搞到崩溃,但是,卡佛并没有被这些模仿者淹没,反而走得更远。

我喜欢卡佛在小说文本里的那种漫不经心的放松,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小说家,他一点也不打算让你在他的讲述中感动。他不是一个紧张的人,他只是一个普通不过的摄影师,看到他喜欢的生活截面,摁下快门,如此而已。

自然,卡佛并不是数码相机爱好者,他的表达有所选择,而不是连续拍摄。他像用一个古董胶片照相机来拍摄生活。有一篇小说可以表达卡佛写作的基本理念,那篇小说的名字叫作《取景框》。小说不介绍任何人物的背景,一个丢了双手却靠给别人家房子拍照片为生的人敲开了“我”的门。人物开始对话,那些话简直不痛不痒。但当“我”看到照片中若隐若现的自己时,才发现,原来照片所记录下来的场景,甚至视角,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所以,“我”有了很大的兴趣,决定多拍一些照片。

这何尝不是卡佛进行“卡佛式”写作的一个动因,当他第一天醉酒后,将自己所怀疑或者喜欢的一些片段进行描述,第二天醒来才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磁场有极大的变化,只是因为我们置身其中,没有旁观的能力。但是醉酒是一个好的契机,给了他写作的参照。

卡佛有一个较为底层的职业史,在他的个人简历中,他如数列出了他的工作,他骄傲于他的个人史:当过加油工人、清洁工、看门人,替人摘过郁金香。

这些工作让他有了别样的人生视角,所以,他的小说总会给我们提供新鲜的体验。

在《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里,他没有介绍小说人物的任何背景,但是,看得出,那是一个被生活挤压的人,他已经破产了。看到这篇小说,我们不得不想到作者本人,他也是因为酗酒而破产。然而,这个短篇里,他作为一个小说家,将一个繁杂而拥挤的生活从中间的某一个角度切开,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生活的片段。之前有什么样的情节,是空白,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卡佛才不去管。他这种大面积留白的做法,让评论家们欣喜若狂,认为卡佛是故意设置小说阅读障碍,并将之命名为“极简主义”。

评论家们的修辞并没有错,其实,作为小说家的卡佛不可能在写作一个东西的时候想这么多,他不过是像《取景框》里的“我”一样,突然发现了观察生活的另外一个角度。

他想用自己的笔将这样的风景固定下来,告诉别人,我们在大场景的生活中,极容易丢失自己,还是将自己同这些宏大的生活场域隔离开,回到自己的片段里。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部作品集里呈现了一个社会的多个层面,读完以后,你会发现,你像进入一个社会纪实摄影的展览中。卡佛只用他的古老的胶片照相机截取了生活的一瞬,《洗澡》中住在医院的孩子变得如何了,不知道,因为照相机没有拍到。《告诉女人们我们出去一趟》中杀人后的杰瑞会不会被刑事处决,也是空白。因为卡佛的照相机只拍到这里,剩下的事情,留给时间来解决吧。

阅读卡佛时,我常常想,会不会喝一些酒会更好。因为,酒水中所酝酿的情绪,更接近卡佛的本意。

谁写出了孤独感,谁就是王者

孤独感,每一个故事,都铺满了孤独感。哪怕是温暖的《夏日里的最后一天》。

有一天晚上,我被伊恩·麦克尤恩的繁复华丽的叙事用词打击,厌烦了他,将正在阅读的《与橱中人的对话》停下来。作为一个小说爱好者,我被麦克尤恩的这种饱满感激怒了。他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才华,不论是想象力还是语言,都那么饱满。这让人感觉轻薄。

然而,翻一下余华的推荐或作品的简介,便可知道,麦克尤恩出版这部《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时只有27岁。

27岁,多么年轻啊。这个年纪,正是浓郁表达的最好时机,对自己的以后有多种方向的设计,阅读麦克尤恩的这部小说集,我们的确看到了不同的方向。《立体几何》是一个撕开我们局限的作品,想象力和虚构能让麦克尤恩的小说有了翅膀,写作者麦克尤恩用虚构的能力在小说行进中不时地逃离叙述现场,修改自己的叙述局限,不时地打破正在行进的叙述,然后有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家庭制造》描述一个背叛日常生活的少年,尽管这部小说的主题落在了少年对性的好奇,但大量的情节都是描述一个孩子在被规范的成长中,时时想背叛现实生活的冲动。叙述者麦克尤恩不时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放到那个冒犯生活的少年人身上,又不时地将被规范后的自己的想法放在孩子的面前。成长意味着将本来可能真实的逻辑模糊,慢慢进入庸常生活的秩序中。

我最喜欢《夏日里的最后一天》,这也是全书最为温暖的故事。尽管故事的结局让人悲伤,但在故事的行进中,麦克尤恩第一次用欢喜的表情靠近日常生活,觉得生活中的孤独感可以被温暖的他者所消解。

麦克尤恩的舞蹈总能给阅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源自他独特的视角。《蝴蝶》是一个平淡的故事,一个被社会漠视的人,无法排遣潜藏在内心的孤独感,他厌倦自己的现状,不能容忍这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疏离感,试图融化一下自己。然而,却成了杀人犯。这篇小说几乎不承担文学以外的身份和道德,麦克尤恩将视角停在杀人者本人,阅读完这个杀人的故事,你会感觉到一股难以言说的孤独感。没有憎恨,麦克尤恩用自己的文学才能消解了我们对残酷结局的愤怒,这需要多么宽阔的内心储备。麦克尤恩做到了,他打破了我们二元对立的思维,用近乎舞蹈的方式演绎了一段悲伤的故事。

《与橱中人的对话》是我分三次阅读完的。看完以后,我陷入自己悲伤的过往中。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无数个令人自卑甚至无力的片段。这些片段被麦克尤恩全部抓住,拼凑在一起,便成了这篇小说。这篇小说的构思精巧无比,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到了17 岁还只有几岁孩子的智商。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残疾是自己的错误,而是归罪于母亲,他是这样揣测母亲的:“她精神有点问题,你知道,这是我问题的源头。她就想要孩子,可又不愿意考虑再婚,所以只有我一个;我必须充当她憧憬过的所有孩子。她努力阻止我长大,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做到了。你知道吗,我到18 岁才学会正常说话。我没上过学,她让我待家里,说学校是个野地方。她白天晚上都抱着我……”这段叙述是肯定的语态,如果不读下面的情节,差不多我们可以肯定母亲是个精神病人,然而,很快我们便发现,事情并不是这样。而是孩子的确有智力障碍。然而,这个孩子在18 岁以后遇到了一个大困难,那就是,他必须为母亲的幸福出走,母亲有了新的恋人。故事从此展开,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在社会上,他会有什么样的境遇呢,随时都可以预测到,他会遇到悲伤。作为一个阅读者,我对悲伤的到来充满了期待。我相信麦克尤恩的叙事能力,又被他的文本击中,在阅读中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我知道,小说中的人物距离现实中衣着光鲜的我很远,但我依然看到内心藏着的另一个有智力障碍的我。这种打开让我孤独,不是同情小说中的人物,而是同情自己的过往。这真不是矫情,而是真诚地融化。

孤独感,是麦克尤恩在30 岁之前遇到的前所未有的难题。他用不同的角度来刻摹这些内心感受。他笔下的孩子差不多都是他从生活中挑选出来的另类,这些孩子有着神性的智慧和狡黠。他们或者成为蝴蝶,飞走了,或者成为河流里的鱼,游远了。

这真让人悲伤。

好色的人,请去写作

作为一个有勇气的人,巴尔加斯·略萨和列夫·托尔斯泰有着共同的嗜好,在青春期的时候,都喜欢逛妓院。

略萨这个名字,在城市阅读群里,几乎成为一个可以相互识别和归属的密码,他暗喻:好色,深入好色。他个人的故事精彩之至,且绝不让别人执笔写他的故事。这一点他和日本的太宰治有些相像。

他的个人史曾经被拍成电视连续剧,而且收视率甚高。是的,这就是那部著名的《胡利娅姨妈与作家》。这部以结构怪异著称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几乎忠于作者自己的记忆。18岁那年,正念大学的略萨,在舅舅家里遇到舅妈的妹妹胡利娅,情窦初开的青春期少男和情感失意的离异女人,因为身体的吸引,而迅速摩擦出一段爱情。这爱情来得惊世骇俗。彼时,胡利娅已经28 岁,她离异,有漂亮的外貌和风情的装扮,总之,在那个小镇上,胡利娅所到之处,必然会有口哨声和制造误解来接近的男子。正因此,胡利娅每每外出便带上天真活泼的略萨,说些什么呢,苦恼,以及应对的方法。总有一些交流涉及内心,那个时候,一个18岁的孩子,想要治疗别人,除了以身相许,或许找不到更为有效的药方了吧。然而,故事并没有朝着王子公主的方向发展,接下来的曲折制造了一部世界名著。略萨的父亲对这段莫名其妙的恋情采取了围追堵截的方式。据说,那个要面子的父亲手持一款左轮手枪满大街地找这对不伦男女,声称要枪决了他们。正值逆反的年纪,略萨在朋友的帮助下,和胡利娅私奔,办了结婚登记。然而那个持枪的父亲找不到儿子,竟然找到了胡利娅的姐姐,也就是略萨的舅妈,当着舅舅和舅妈的面宣布,胡利娅是他们家不受欢迎的人,并限令她48个小时以内离开秘鲁。虽然恐吓和辱骂绝不是战斗,但是,胡利娅还是受不了如此种种的曲折,同意离开秘鲁,和略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自然,世俗生活中的感情,常常经不住时间的打磨。不久,略萨的父亲便缴枪投降,同意这个伦理失常的儿和胡利娅同居。又过不久,略萨情感的沙漏开始外泄,他喜欢上了胡利娅姐姐的女儿,也就是他的表妹帕特里西娅。真不好意思,那又是一个情窦初开的故事,这位不通世事且热情异常的表妹,彼时不过15岁。至此,两个惊世骇俗的爱情主人公分开。

1977年,略萨的《胡利娅姨妈与作家》发表后不久,便成为超级畅销书,刺眼的标题和大胆的书写,使得该书被盗版多次,这部作品像一首乡村俚曲般,进入了大街小巷。后来这部作品被一影视公司看中,胡利娅听说了这个消息,写信给略萨,提出抗议,然而她根本阻止不了影视公司的商业运作,随后,同名电视剧热播,引起收视狂潮。一些媒体像寻找生出好吃鸡蛋的母鸡一般,找到了已经再次结婚又离婚的胡利娅。这让她感觉无比伤感,于是,她找来了电视,一阵猛看。发现了,编剧中大量的情节夸张和失实。为了对略萨进行反驳,她写了一本《作家与胡利娅姨妈》一书,竟然也让她成为畅销书作者。

这段轶事颇费笔墨,但是,它给了作家略萨无限的营养。一直到了60岁的时候,每每忆念起自己的姨妈胡利娅,他仍然能闻到她身体上涂满的蜂蜜的气息。

是的,略萨在60岁那一年创作了他著名的情色作品《情爱笔记》。这是一部色彩丰富的作品,写作者略萨极尽笔墨地表现性爱中身体的美好。那是一部写作内心感受的大书,它巧妙而又湿润、温暖而又尖锐,这部书几乎写尽了情爱的种种尝试和感受,呈现、探索,并用身体来解构日常生活的单调和无趣。

《情爱笔记》里的很多性爱的片段都出自作者的真实感受,他在虚构里又一次出卖了自己的感情史。这个18岁就被一个成熟女人的身体诱惑了的斯文败类,终于可以在一部长篇的文字里泄露他这一生掌握的所有身体的密码。

好色的略萨自然不会停留在自己的表妹这样一个固定的对象上,他是一个身体阅读爱好者。正是在他写作《胡利娅姨妈与作家》时,他喜欢上一个瑞典女孩,大概是她身上的某一处气味和胡利娅姨妈相似,这让略萨难以自持。他有一天喝醉酒,竟然对妻子帕特里西亚说,我要和她私奔。

当时马尔克斯和略萨交情颇深,自然充当了帕特里西亚的心理按摩师。马尔克斯听说好色的略萨旧病复发,竟然想要抛妻弃子,于是大骂略萨是个混蛋,并建议帕特里西亚直接和略萨离婚。马尔克斯大约是单独约见了几次帕特里西亚,这给媒体留下了亲密的照片。这些八卦新闻极大地刺激了略萨,他虽然不相信媒体的照片,但他也不相信妻子的身体。

在被心爱的瑞典女郎抛弃之后,略萨顾不上咀嚼失意的内心泥泞,更没有写五千字以上的文章表达感伤和气馁,而是马上回到家里审问起老婆的情事来。时间、地点、人物、做了何事、结果,略萨拿着那张让他戴了绿帽子的报纸,逼问了老婆一番后,终于得出了真相。原来妻子并没有背叛他,而是,舍不得离开他,只是马尔克斯夫妇十分坚决地催促她离婚,让她感觉绝望又无助。

这大约是两个人结仇的原因。1976 年墨西哥电影节,马尔克斯在首映式上看到了略萨,正当他高兴地张开双臂上前拥抱略萨的时候,结果被迎面上来的略萨当众打了一拳,马尔克斯踉跄倒地。当时的略萨一边出手一边大声说:“你在巴塞罗那对帕特里西亚做了那种事,还敢来见我!”从此两个人交恶,一直到2007 年才恢复关系。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略萨所写的书的名字吧,它们是那么妖艳和刺激。《胡利娅姨妈和作家》写了他和姨妈的一场情事;《绿房子》写了一个妓院;《情爱笔记》写了他对身体的各种形态的认知;《潘上尉与劳军女郎》,是一本世界禁书。哪怕是他给青年小说家写的信件,副标题竟然也是:无休止的性欲。

2010 年,马尔克斯在略萨获诺奖后说:“这下我们打了个平手。”这句话,不由得让我们想起30年前,因为一个女人,略萨对马尔克斯大打出手。

时间渐渐抹平了一个男人的情色历史,略萨用有别于庸碌世人的角度切入了这个世界,并赢得了这个世界。他的个体经历证明:如果你是一个好色的男人,那么,请你去写作吧。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