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了数十首优秀现代诗歌作品进行别开生面的介绍和解读,作者以个人学养和独特体悟的完美结合,带领读者进行一次诗与思、美与疼、笑与泪交相辉映的阅读旅程。以诗人的敏感和深刻,既对诗歌进行深入浅出的专业解读,又拓展着诗意的广阔空间,让唯美与缺憾、感动与怜悯、豪情与悲戚,通过诗性语言尽情伸展,在举重若轻中,若无其事地抵达诗意的美好。
朱佳发,1970年出生于福建武平。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与诗友合编《70后诗集》,著有诗集《人们都干什么去了》《寮子背》、长篇纪实文学《奇奇的世界》。现居广东顺德。
第一辑 在古代,我们并不这样
003 寻李白 / 余光中
009 与李贺共饮 / 洛夫
014 春天,十个海子 / 海子
018 麦 地 / 骆一禾
023 在古代 / 翟永明
027 春天盛大的绿只疯长在诗歌中 / 杨克
030 在北京,在终点 / 安琪
034 饿死诗人 / 伊沙
038 咏怀诗(14) / 梦亦非
第二辑 我的眼泪就是我的膝盖
043 殡仪馆 / 痖弦
048 热苞谷 / 昌耀
052 母亲,厨房 / 欧阳江河
056 我的眼泪就是我的膝盖入门 / 臧棣
061 父亲和我 / 吕德安
065 父亲与爸爸绝不是同一个词 / 汤养宗
069 妈 妈 / 尹丽川
072 冬青树 / 张执浩
075 从前的灯光 / 张绍民
第三辑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08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 舒婷
086 火焰与词语 / 吉狄马加
090 喧嚣为何停止 / 东荡子
093 东荡洲 / 东荡子
096 他却独来独往 / 东荡子
098 没有人把鱼放回大海 / 黄礼孩
101 自 白 / 沈苇
104 一日的辉煌已经散尽 / 世宾
107 在黑暗中 / 林馥娜
110 最后的木匠 / 高世现
114 带着贫穷和星辰 / 凌越
第四辑 活着,就是要等待台风
119 冰钓者 / 王家新
122 台 风 / 王小妮
126 阳光只抵达河流的表面 / 于坚
129 叹息也有回声 / 白桦
132 街 头 / 宇向
135 石头颂 / 刘年
139 春天,高贵的救赎 / 张况
142 约等于蓝 / 羽微微
145 乌 鸦 / 唐不遇
149 单腿直立的茉莉 / 子梵梅
152 安魂曲 / 燕窝
第五辑 你是唯一可以走近的人
157 四合院 / 多多
162 把羊群赶下大海 / 西川
165 如何成为一个诗人 / 蓝蓝
169 中秋诗,宾至如归 / 陈小三
172 给故友 / 辛泊平
175 阳光灿烂的下午 / 黑枣
179 大巴山,一位提马灯走夜路的农人 / 卢辉
182 水 源 / 冰儿
186 后 记
后 记
当诗歌能不能读懂成为一个问题时,肯定哪里出了问题。
一个泱泱诗歌大国没人读诗,或者说有太多的人觉得读不懂诗,特别是现代诗,无论如何都是一件悲哀的事。如果说写诗得有较高门槛,毕竟诗歌是文学中的芭蕾,那么读诗应该是一马平川的,就像电影谁都可以看。但能当上导演又把电影玩好的,也就那么几个。也就是说,这其中的一个问题来了,在动辄煞有介事地把“诗和远方”说得满天飞的当下,“诗意”一词是奢侈了还是贱卖了?
眼下,人们的日子好过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更累了,更空落了,更无聊了,更无趣了,可以说,这是一个对诗意偏离最远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离诗意最近的时代。这远和近没有标尺,全凭自己内心丈量。
那么,读诗,让“诗意地栖居”成为可感易触的现实。我经常说,一个人拥有诗意,怀揣一颗诗心和一份诗性,并不需要像诗人一样写分行文字,放空身体,放空杂念,放空可以放空的一切,唯独留下敏感和怜悯;放逐自己,放逐高大上,放逐可以放逐的一切,唯独留下善良和空白就可以了。注意,空白。
对,在一定程度上,诗意就是空白的那一部分。当你内心空白了,而不是每天填塞太多的杂物,诗意就来了。
我们读现代诗,就是要读出诗中空白的那一部分,读出了,就是悟出了。
由当下与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诗人写下的诗歌,应该是与我们最没有距离、最可以放心地亲近的艺术形式,面对一首诗,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停下来,静下来,然后跟随诗句进入诗人为你设定的诗境,一个似曾相识或完全陌生的情景,低调地高傲着,卑微地幸福着。然后,可以心有灵犀地微笑,可以没有理由地流泪,你是自己的主宰,是自己的主人和仆人。
因为,更多时候,我们只是读诗,只是感悟,只是甘愿被击中。这就让诗歌阅读成为诗意的享受,哪怕被刺痛也痛得酣畅淋漓。我们需要的是进入诗歌,获取诗意,涅槃心灵。
当然,进入一首诗,有秘境;打开一首诗,有诗眼。而探路秘境,找到诗眼,需要敏感的心灵,当个人情趣与独特体悟完美碰撞,就会擦出灵感的火花——读诗也是需要灵感的。此外,还需要经验。这经验不是凌空蹈虚指手画脚的理论,而是智慧和灵性。经常读诗的人,自然而然就会生出慧眼,对诗歌的感悟往往无师自通,浑然天成。
因此,读懂一首诗,哪怕是艰涩、诡谲的诗,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一点不难,阅读障碍的扫除,全凭内心。
我读诗时,从不板着面孔和居高临下,不俯视也不仰视,而是与诗歌平行,与诗人平行。诗有高下,诗心平等。当然,很多时候是要跳出来的,从当局者之迷跃上旁观者之清。这很重要。
认真地读诗源于2015 年1 月,在微信公众号“@ 北滘”(后为“爱北滘”)上开设“佳发读诗”专栏。当时读诗微信公众号不少,主要分为朗读的“读”和解读的“读”。而解读的“读”,特别是解读一首诗的形式,其受欢迎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朗读的“读”。对此,我丝毫不惊讶,从“爱滘”到“解读”,“佳发读诗”的受捧,特别是那些不是文学界的人士,说每期必看成为我的铁粉,让我甚感欣慰。
当然,我知道,朋友们喜爱的不仅是读到了一首好诗,更在于我的解读和鉴赏方式,或者说悟诗方式。诗是要朗读的,但仅仅停留在声音上肯定不够,必须边听边看着有信息和情感的方块字,才是完备的。也因此,由广东电台南方生活广播和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制作的“好听·周末”之“诗人在线”节目,热度之所以能持续多年,正在于采取了“听诗,读诗,说诗”的形式,除朗诵外,有诗人推荐,诗人声音,满足了听众进一步了解诗歌的需求。
对此,我同样十分欣慰,本书所解读的数十首现代诗,有近一半在“诗人在线”播出,能为普及诗歌做些事情,我觉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对,我对所解读的诗歌的选择,就是考虑了普及性因素的。其中有著名诗人的作品,也有并不著名却一直坚守在诗歌创作现场的诗人诗作,我觉得这样更接地气,更能让人感受到诗歌脉搏的跳动。这就是在场,让诗人和读者一起在场。其中一些诗人多有探索和先锋之作,但不在我解读的选择范围,我选择的是有普及意义的作品。
因此,我说,这样来读现代诗,你也可以。
朱佳发
2019 年4 月8 日于顺德
本书是“诗想者”2019年继郁葱《好诗记》之后推出的一部诗歌点评集。提供了一种解读现代诗歌的路径,一种进入现代诗歌教科书式的鉴赏方式。
阳光只抵达河流的表面
于 坚
于坚(1954— ),出生于云南昆明。“第三代诗歌”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对一只乌鸦的命名》《零档案》,散文随笔集《人间笔记》《棕皮手记》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年度杰出作家奖,台湾《联合报》第十四届新诗奖,人民文学诗歌奖等。作品被译入法、日、德、英及荷兰等。
阳光只抵达河流的表面
只抵达上面的水
它无法再往下 它缺乏石头的重量
可靠的实体 介入事物
从来不停留在表层
要么把对方击碎 要么一沉到底
在那儿 下面的水处于黑暗中
像沉底的石头那样处于水中
就是这些下面的水 这些黑脚丫
抬着河流的身躯向前 就是这些脚
在时间看不见的地方
改变着世界的地形
阳光只抵达河流的表面
这头镀金的空心鳄鱼
在河水急速变化的脸上 缓缓爬过
2017 年4 月23 日,顺德,作为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得主,于坚与谢有顺在北滘文化中心音乐厅进行了一场题为“百年新诗的荣光”的对话。在写诗与读诗日益变得轻量化、娱乐化的时代,于坚重申“不学诗,无以言”,重申诗人作为“文明祭司”的使命:“诗必须承担在技术时代持续招魂的责任,诗人必须像屈原那样对古老的价值进行世俗的、在场的辩护。”
于坚的这首《阳光只抵达河流的表面》,就是对“古老的价值”进行“在场的辩护”——“在时间看不见的地方”,看见“古老的价值”,看见“改变着世界的地形”的力量。这力量就是“要么把对方击碎 要么一沉到底”的重量,以及“像沉底的石头那样”,处于黑暗中的“黑脚丫”,以下沉的重量和力量,“抬着河流的身躯向前”。
这就是古老的价值,它是“可靠的实体”,不像“阳光”,炫丽却又虚无,无法把握;它“介入事物/ 从来不停留在表面”,不像“阳光”“只抵达河流的表面”。
当然,大自然中生命所需的“阳光”也具有古老的价值,只是在这儿,阳光不再是阳光,或者说此阳光非彼阳光,它被诗人解构成了某种虚浮的存在,只在表层滑过的浮光,再绚烂,也不过是“镀金的空心鳄鱼”,徒有其表。
至此,我们可以说已经进入了这首诗歌,很容易地就理解了一直被我们忽略了的古老的价值:远离聒噪和虚华,脚踏实地、深入本质,在沉潜中积蓄力量,不为人所知地做着改变世界和生活的事,游离在诱惑之外和时间之外——以时下流行的说法,也叫“工匠精神”。
在讨巧的技术主义时代,笨拙地前行和甘于寂寞的沉底作风,逐渐被忽视和鄙夷,人们要光鲜,要速度,要被看见,要迅速证明什么,唯独“缺乏石头的重量”,缺乏“一沉到底”的耐心和决绝。而很显然,这首诗并非在说理,而是诗人在场的独特发现。在场,在火热和寂寥的现场,让诗人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同身受,而不是臆想和闭门造车;发现,就是看见,洞悉一切糟粕和价值,能在黑暗的底层,“在时间看不见的地方”,触及事物的本质,掂量事物的重量和力量,继而重拾被遗忘的“古老的价值”。
春天,十个海子
海 子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15 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 年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 年3 月26 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 岁。从1982 年至1989 年不到7 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著有诗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许多人都会错过春天,但诗歌不会,即便曾经吞噬过神话一般的诗人的春天,诗歌也不会缺席。
今天是海子忌日。26 年前的今天,1989 年3 月26 日,天才诗人在其25 岁生日两天后,于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随身携带的遗言是:“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难道与春天有关?
不管怎么说,今天,这个春天,我们要读诗,要读海子的诗,我们要用读诗的方式缅怀诗人,敬畏带给我们心灵震撼的诗歌。并且,不要默念,我们要大声地朗诵,以诗歌的“怒吼”唱响海子曾经追问的“曙光”,将海子曾经(或许困扰一生)的“悲伤”、“疼痛”、绝望和“死亡”驱赶。
没错,我们要大声诵读的,正是这首《春天,十个海子》,海子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首诗。在这首诗里,诗人犹如困兽一般“低低地怒吼”“野蛮而悲伤”“野蛮而复仇”,在春天“复活”的“十个海子”,也只剩“最后一个”。这“最后一个”海子,却是“黑夜的儿子”,他“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嗅到海子走向死亡的决绝气息。如果说世界对诗人是绝情的,那么,诗人会以更绝情的方式还击这个世界,当然,诗人的绝情是无助的,往往是让他人无法挽回的自戕。或者说,当诗人,尤其天才诗人写着写着,突然觉得要进入最后的灵魂诗行时,他便会以另类的方式去完成它——或疯掉,或自杀。
一个诗人的到来和离去,是造物主安排的一次危险而完美的行为艺术。对此,诗人本身无法预料,他听凭的是诗性的召唤和诗神的引领,就像海子15 岁进入北大时,他或许不知道日后会成为诗的天才,更不知道十年之后的飞翔方式。
而诗人的死是一种再生,那“高高堆起的”“谷物”,便是他的诗句,它“繁殖”的不是“空虚”和“寒冷”,而是充盈和温暖。
因此,在这个春天,我们要让十个海子重新复活;在所有的春天,我们要像海子一样,“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并且,我们要让乡村温暖,要让每一个人温暖而幸福。“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要像“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的西藏一样,“在这一千年里我只热爱我自己”(《西藏》);即便在今夜,在德令哈,
“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即便“两手空空”,我们也要像海子一样,“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日记》)。
当然,在这个春天,我们只是读诗,无论我们是不是诗人。
海子是当代诗歌的一座高峰,高峰也许是用来仰望的,而不是用来超越的。因此,我们没必要太悲观于当代诗歌的现状和未来,只要有心,便有诗。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诗歌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只要保持对诗歌宗教般的虔诚,怀揣诗歌精神,那么,诗永在,诗性人生永在。
许多年之后,海子自杀地秦皇岛办起了海子诗歌艺术节,海子路过时留下一首“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诗歌的德令哈,也办起了海子青年诗歌节。海子已经作为一种象征,在中国这个诗歌国度绽放光芒。沐浴着诗歌光芒的人们,唯有虔诚地热爱诗歌、热爱生活,敬畏诗歌、敬畏灵魂,让自己成为伟大诗句的一个词,我们才可以说,诗歌是我们的难兄难弟,犹如我们不离不弃的苦难生活。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