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
毛尖说,你进入苏七七的世界,就会对她有一种迷信。这是苏七七的私人影院,她让电影渗入平凡日常,她为生活注入温柔的力量
ISBN: 9787559823618

出版时间:2019-12-01

定  价:46.00

作  者:苏七七 著

责  编:柏欲江 张小彩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文集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电影爱好者,散文、随笔读者。

上架建议: 影评散文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109 (千字)

页数: 256
图书简介

《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是电影学博士、知名影评人苏七七的第四本影评集。全书分上、下两辑,分别收录了作者观看国外经典电影以及中国具有影响力的电影的评论文字。上辑所选电影均是世界电影大师——包括伯格曼、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导演的经典之作;下辑所选影片多为青年独立电影,是实践作品,也是在电影爱好者中产生过巨大影响力的作品,包括一些争议性作品。影片的选取兼顾大众与小众、经典与突破,能一定程度满足不同爱好的读者需求。虽然是偏向专业的电影评论,但是因为苏七七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审美眼光,以及每篇评论前后偶尔出现的“个人化”表达,使得本书具有了私人化的、散文式的、自由、真实的风格,没有专业论文板着面孔的“一本正经”,更多了些发自内心的感触与领悟,亲切、从容、自在,能给读者带来比较好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无论是作为电影爱好者的参考读物,还是作为电影评论供导演、专业人士借鉴,或者作为感性的观影散文、随笔,都具有不错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苏七七,电影学博士,影评人,策展人。

图书目录

上 辑

伯格曼 /《呼喊与细语》 003

伯格曼 /《婚姻场景》 011

伯格曼 /《萨拉邦德》 020

伯格曼 /《假面》 028

塔可夫斯基 /《乡愁》 039

安哲罗普洛斯 /《雾中风景》 047

费里尼 /《访谈录》 054

侯麦 /《面包店的女孩》 062

希区柯克 /《美人计》 071

萨姆·门德斯 /《革命之路》 078

是枝裕和 /《步履不停》 087

伊莎贝尔·科赛特 /《无我生活》 095

下 辑

贾樟柯 /《二十四城记》 107

贾樟柯 /《海上传奇》 114

张暖忻 /《北京,你早》 122

许鞍华 /《天水围的夜与雾》 129

曹保平 /《李米的猜想》 138

顾长卫 /《孔雀》 147

梅峰 /《不成问题的问题》 159

邱炯炯 /《姑奶奶》 170

祝新 /《漫游》 178

黄文海 /《喧嚣的尘土》 183

陆庆屹 /《四个春天》 190

盛志民 /《再见乌托邦》 196

附录 205

代后记 224

序言/前言/后记

七七四十九

毛尖

七七。 少女七七。 阳光下的少女七七。 穿着碎花 裙子的阳光下的少女七七。 长发披肩, 裸踝赤足, 她 是一道光。

七七把自己这束光投到银幕上, 我们跟着她, 重 新走了一遍电影史。 令人绝望的伯格曼, 在七七的叙 述里, 突然有一种轻盈感。 她讲《假面》, 讲伊丽莎 白和阿尔玛的交流,“那种缓慢的渗透,那种情欲的无 耻与明亮,那种纵欲后的轻盈与空虚”,既讲出了伯格 曼的虚无感, 也揭示了这虚无的本质。 常常, 我坐在 七七对面听她讲一部电影, 情不自禁会想, 这个从小 丰衣足食的姑娘, 这个过着最好意义上中产生活的姑娘, 有爱火燃烧至今的婚姻生活, 有梦想和实现梦想的能力,她是怎么进入这么多晦涩阴郁的电影的?

有一次, 我们一起去度假, 约好了从她家出发。 上车的时候, 七七发现行李没带, 我就陪她回去拿, 进门发现, 家里空调没关, 桌上的水还冒着热气, 窗 也大开着, 她高高兴兴说了句:“幸好回来拿行李。” 毫无负担地关上门又走了。我在后面一路替她操着心, 追问她是不是用过煤气, 她却指着枝头的花, 说, 你看你看。

这是七七。见过她以后,再读到魏尔伦路遇兰波, 穿着拖鞋两人就去比利时,读到希区柯克忘了游乐园的 女儿喝酒到午夜, 也就很好理解。 茫茫人海, 总有一 群人, 他们专注又动人地漂浮在一个平行世界里, 他 们在我们这个世界用餐, 但在那个世界用心。 所以, 看七七的影评,你不用惊诧她怎么能够如此精准地定位 出男女主人公——尤其女主——的心思,因为本质上, 她就是电影世界里的人, 她通晓那个世界的语言, 熟 悉那个世界的地理, 她有他们每个人的门牌号码, 掌 握他们每个人的口音脾胃。 在人间和电影之间, 有这样一个人为我们通勤,对于读者,她写下的就是福音。

尤其喜欢看七七说侯麦, 可惜她只写了一篇。 侯 麦的人物境况跟七七有点像, 有良辰美景, 有赏心乐 事, 他们很少真正地操心物质生活, 他们悬浮在侯麦 为他们定制的空气里,永远在讨论两难的人性和两性。 七七的观察特别一针见血,她说侯麦描写的都是中产, “更底层的人没有那么多力气心思在几个伴侣间周旋, 通常也不会有这么丰裕的性资源;而更高层的人, 更 骄奢淫逸荒淫无耻, 也没这么多道德问题萦心挂怀”。 七七就像侯 麦, 深 入, 直 接, 宽 和。 她从不夸大道德, 也从不反道德。 她不执着于现实主义, 但对蕾丝 似的苹果光也决不苟同。 所以, 尽管她的身心走着雨 后百合路线, 影评世界里的她, 却独有一种锋棱的理 智, 那种不骄不躁不娇不弱, 让她的结论都显得那么 对。 都是那么对。 同样看贾樟柯同样写顾长卫, 我常 常因为焦躁把彼此都烧煳,但七七斯斯文文就把他们的穴位给点了,“保持低成本”, 马丁·斯科塞斯对贾樟 柯说的这句话,七七聪明地把它强调出来,飞花摘叶, 兰花拂穴, 既能迷住欧阳克, 也能看呆靖哥哥, 就是这样的七七。 因此, 被七七说过的电影, 都得重新去看一遍, 错过的几部, 一定要找来看, 反正, 你进入 她的世界,就会对她有一种迷信。

七七四十九, 她定义了一个影评人最美好的一切: 沉醉。明澈。自由。纯真。锋利。坦诚。折腾。慎重。 丰富。准确。敏锐。骄傲。坚持。切肤。力量。深情。 克制。潮湿。孤独。激情。冷静。燃烧。催眠。天赋。 中肯。包容。强烈。温柔。矛盾。神秘。开放。不竭。 芬芳。理性。诱惑。忠诚。灿烂。平衡。梦幻。成熟。 鲜嫩。忧伤。年轻。欢欣。反讽。善意。饱满。自信。 以及,一点点坏。

编辑推荐

毛尖说,你进入苏七七的世界,就会对她有一种迷信。这是苏七七的私人影院,她让电影渗入平凡日常,她为生活注入温柔的力量

精彩预览

伯格曼/《假面》

那漫长的

从黄昏到黑夜到黎明的时光

《假面》被认为是伯格曼最神秘、最难懂的一个电影。我看了两遍电影,又做了点功课:看了《伯格曼论电影》中的回忆与评论,看了剧本,看了沈语冰《北欧电影哲人:英格玛?伯格曼》中关于《假面》的部分(一篇沈语冰的评论、一篇苏珊?桑塔格的评论、一个电影故事和一篇塞缪尔对伯格曼的访谈)。

这个电影的难懂,倒不在于现实、梦境与幻象的粘连、无从分辨。它人物极简单,场景也简单,叙事段只有十几个,主要的问题在于主题的暧昧难明:伊丽莎白到底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又和哪些问题粘连在一起?它是有可能解决的吗?在这个解决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和精神的各个幽微层面是如何展现的?它们又在多大程度上让问题变得更复杂?

《假面》剧情大体如下:伊丽莎白?沃格勒夫人是个演员,她在一次演出中突然失语,接下来进入一种卧床不起、不能说话的状态。阿尔玛护士来照顾她,并和她一起住到一个小岛上去,让阳光、海风与宁静来治疗她。阿尔玛感觉到伊丽莎白的善意,向她说起了自己的一段隐私,但在第二天的信里,她发现伊丽莎白把她当作了一个“有趣的研究对象”。深感受伤的阿尔玛与伊丽莎白爆发了冲突,她强迫伊丽莎白说话,伊丽莎白打她,她举起一壶热水,恐惧的伊丽莎白发出声音:“不!”夜里,沃格勒先生来访(这一段似真似幻),阿尔玛仿佛成了伊丽莎白的替身,与之对话、拥吻,又否定了这种“柔情”。接下来是著名的镜子戏:阿尔玛向伊丽莎白陈述她(伊)的生活与内心的惊恐。两次相同的陈述,一次拍伊丽莎白(丽芙?乌曼饰)的脸,一次拍阿尔玛(毕比?安德森饰)的脸。最后这两张脸合而为一。她们两个依然有冲突,阿尔玛在不断地坚定自己,却又陷入混乱之中。这时出现了医院的场景(大概是一个梦境),伊丽莎白终于跟着阿尔玛发出声音:“Nothing.”影片结束的时候,阿尔玛离开了小岛。

这个电影当然是不可复述的,甚至看伯格曼自己写的剧本,都和电影是两回事。按伯格曼的说法:“拍电影会成为我的表达方法……我突然有机会能和周遭的世界沟通,这种语言在灵魂之间传递,在感觉上几可逃脱知性的限制。”对于他的电影来说,需要的不是分析(虽然这个笔记似乎也在分析,但这个分析只是路途)。我现在忽然非常能理解他在访谈录里所说的:“电影只是一种游戏,一种发泄方式——不是理解力——也不是理智——”塞缪尔一直谈对他的电影的“理解”时,甚至激怒了他:“我从不要求人们理解我的电影……我拍电影是为了使用它们。它们不是为了来世;它们是为了当下、为了有用。……我的冲动与理智或象征主义毫无关系;它只与梦想与渴望、希望与欲望,与激情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苏珊?桑塔格不是伯格曼的好观众。沈语冰更好一点,他认为在看这个电影时,“情感效果提供了一种大致的效用等价物”。他在这个电影中看到“极端的,甚至有些粗暴的诚实的问题”。“《假面》给观众带来激动,给观众制造麻烦,同时也刺激着观众:但它并不压抑观众。”——这些话我觉得很贴切。

伯格曼在这个电影里要面对什么问题呢?是什么问题让伊丽莎白不说话呢?在我看来,问题是双重的,一个是作为人的问题,一个是作为艺术家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普泛而深刻的;第二个问题带有特殊性,是一种在对自我身份的确证与体认中产生的新型焦虑感。

伊丽莎白在电影中是不说话的,所以情节只能在别人对她为什么不说话的推定里前进。医生认为伊丽莎白厌倦了扮演,是不是仅止于此呢?电影里有两个穿插的部分:一个是越南一个僧侣自焚的纪录片,一个是一张纳粹将枪对着孩子的照片。她的扮演的无意义,是在一种对照中呈现出来的。这对于伯格曼来说,也是道德上的一个难题:“我的艺术无法融解、转化或忘怀在照片中的那个小男孩,以及为信念而燃烧的那个男人。……我从不能对那些画面释怀,它们让我的艺术成为狡诈的把戏,一种漠然的玩意儿。”“于是我觉得从我嘴里出来的每个声音、每个字都是谎言,是空泛乏味的剧作。只有一件事可以拯救我,使我不致绝望、崩溃。那就是,保持沉默。探索沉默背后的清澄,或起码设法收集还可以找到的资源。”

伊丽莎白只是观看这个问题,她无法进入与解决“真实”的纪录片与照片中的问题。她渴望与追求的“真”,只能在另一个维度进行。这个世界不完全能“去假存真”。“真”是在关系中呈现的,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一种纯粹的“真”在于彻底的敞开、完全的理解,抛弃那些夸张的词语与语调。

阿尔玛接着给她提供了这个维度的“真”。那漫长的从黄昏到黑夜到黎明的时光,窗外下着雨,在玻璃上绘出清晰又模糊的纹理。她们喝茶,然后喝酒,阿尔玛说了她的故事:她的男友,她的一次纵欲与流产。这个部分拍得极其优美:那种缓慢的渗透,那种情欲的无耻与明亮,那种纵欲后的轻盈与空虚。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一盏灯,伊丽莎白倚在床头抽烟,阿尔玛在暗影里。语言在空气中穿行。一幕幕在想象中呈现,而带着如此的虚无感。不但狂欢难以停驻,连负罪都不能。

这是两个人之间的渗透。伊丽莎白的自省与怀疑渗透到阿尔玛那里去了,而阿尔玛的状态也渗透进了伊丽莎白,她温柔地对她说:“去睡吧。不要在桌子上睡着了。”她来她的床边看她,像一个雾中的女神。

为什么第二天伊丽莎白要否定她说过做过的呢?而且如此无辜,仿佛那只是阿尔玛的梦境。接着,阿尔玛读了伊丽莎白写给医生的信,伊丽莎白把她的隐私告诉了别人,而且把她当作了一个有趣的观察对象。这激怒了阿尔玛,当然,她觉得伊丽莎白“利用”了她。而这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家的劣根性:一发现某种“真正的”情感,就像贪吃蛇一样胃口大开,追逐,咀嚼,让它成为自己与自己的艺术品的一部分。温柔与善意,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伊丽莎白的假面?但她确乎又是温柔与善意的。她只是不能控制自己的天性与本能。

阿尔玛的报复直接而孩子气,她扫地上的碎玻璃时漏了一片,就让它留在那儿。伊丽莎白过来过去,终于踩到了,流血了。她看向阿尔玛,阿尔玛沉默不语。这是无意的,又是有意的伤害。

那么还能怎么办呢?阿尔玛揭露了伊丽莎白的虚弱内里,又追在她身后请求原谅。夜里,沃格勒先生忽然出现。在对话中,阿尔玛渐渐“替代”了伊丽莎白。屏幕上有三张脸,伊丽莎白的脸在后景,看着前景的阿尔玛与沃格勒先生;然后又换到前景,后景是阿尔玛和沃格勒先生。这是一出戏剧,所有的柔情都是真的,又都在“扮演”与“观照”中被摧毁。“柔情”是种软弱的东西,但伯格曼也太狠了,他把感伤主义表达得那么准确——就只是准确,然后又斩钉截铁地否定。

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呢?如果连这样的柔情都可扮演,如果妻子、情人、女演员,都是熟稔的角色,那么还有什么角色是连伊丽莎白都畏惧的、不能扮演的?这时,影片开头时的小男孩在电影中的重大意义浮现出来。孤单的、害怕的小男孩,他在小床上戴起眼镜看书,妈妈在哪里呢?隔着玻璃,有一张模糊的、巨大的脸。他伸手轻轻地抚摸玻璃。在这个部分里,伯格曼居然又把问题倒回到自己的童年去了。《魔灯》里有这么句话:我(伯格曼)非常依恋她(妈妈),而她怀着一种警惕。这时候问题变得复杂:对于电影里的伊丽莎白来说,她抗拒她的孩子,她没法扮演一个好妈妈,她的扮演在某些层面是无意义的,在某些层面又是无效的——天真的孩子对感情永无餍足,需要并且能辨别出什么是“真”。而对于电影外的伯格曼来说,这是他最大的问题,他似乎一直都还是那个“饱受惊吓、折磨、冷酷的孩子”,同时怀着对这个孩子的爱。

阿尔玛有一段很长的台词,用来陈述这个问题。这段陈述说了两遍,一遍画面中是伊丽莎白的脸,一遍画面中是阿尔玛的脸。灯只打在半张脸上,最后,两张脸合而为一了。把额发撩上去的阿尔玛,和伊丽莎白很相像。阿尔玛似乎还在挣扎,还想保持自我,但又陷入混乱中。在一个很清晰的梦境里(也未必是梦境),她们两个平和地待在病房里。阿尔玛说:“Listen to me, try repeat after me. Nothing.”伊丽莎白张开嘴唇:“Nothing.”

影片的末尾:阿尔玛离开了小岛。孩子的手摸着玻璃后的巨大人脸。胶片放映机发出咔咔声。

现在,最让我困惑的问题是:伊丽莎白的沉默,最后怎么被归结到与孩子的关系上?影片的难解之处,在于问题看似不变,实则转换了好几次。没有解决的部分还在后面重现。伊丽莎白发现了扮演的问题,她对虚假的批判,在柔情被否定的那个部分得到了最深入的体现,但更难的不是批判虚假,而是如何不戴假面地面对这个世界中最残酷与最无助的部分。伊丽莎白的这两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因为这个故事是通过两个女人之间的沟通来进行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本来不是问题的东西倒呈现出来了,并显示出了力量:当两个人互相怀着善意并且有一种敞开与理解时,不管中间是不是走了一点弯路,这个弯路是不是带来了伤害、流血与暴力,终归她们之间,还是有了一种合一、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借鉴。这种借鉴不是开头时那样温情的,而是带着痛苦的挣扎、歇斯底里的愤懑,但也许能在离去后、平静后,实现和解吧。丽芙?乌曼与毕比?安德森在电影中的关系,是令人感动的。

回顾这个片子时,脑子里光影流动:阳光下明亮的海滩,丽芙温柔的眼睛与嘴、雀斑、皱起的眉头。她躺在地上看着镜头时,镜头中是一张转了九十度的脸,只有两个对面侧躺的人才能用这种角度对视,那么亲密又那么遥不可及。毕比?安德森在车里读信,她读一段,停一停,再读一段。有一个滴答滴答的小声音缓慢而固定地响,平静中隐藏着痛苦与抓狂。还有那段从昏到晨的光影变化,如此温柔,连伯格曼都拍了几个镜头的裙裾、窗帘,因为这个段落里有一种非常温柔的、织物般的女性美。他怎么能体会!他说:“在我看来,在《假面》与后来的《呼喊与细语》中,我已随心所欲了。而且由于我在工作时觉得自由自在,我触及言语不能形容的秘密,那就是只有电影摄影才可以沉浴在光线当中。”

在看电影、看书、想着这些问题的时候,忽然有一刻我想起,伯格曼已经不在了。悲从中来,眼睛湿了一下。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