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小规矩与大智慧:遇见《弟子规》
集20年研究心得和数百场讲座精华,让青少年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经典
ISBN: 9787559821249

出版时间:2019-09-01

定  价:48.00

作  者:王红相 著

责  编:黄珊虎 郭静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文化随笔

上架建议: 国学·普及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200 (千字)

页数: 288
图书简介

小规矩与大智慧:遇见〈弟子规〉》一书,从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入手,分析了儒家为人处世的规矩和价值观念,指导青少年从种种生活的规则中发现生存的智慧;同时抒发自己的对现实的观察和人生感悟,阐释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道理。全书涉及亲子、家庭、教育、学问、社会及文化心理等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对当代人了解传统文化经典起到了有益的桥梁作用,尤其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王红相,1970年8月生, 陕西杨凌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杨凌国学研究会主席,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多年来致力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工作,先后做了上百场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受到广泛好评。《讲读〈弟子规〉》系列讲座已被录制成网络在线课程,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17年10月出版散文集《如是我说》。

图书目录

一、题解:初见《弟子规》

1. 《弟子规》简介 / 003

2.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 / 004

3. 《弟子规》成书的时代背景 / 006

4. 《弟子规》的教化作用 / 008

二、总叙:《弟子规》的微言大义

1. 积极引导与反面壅堵 / 013

2. 圣人与本命年 / 015

3. 三教合流,儒是主流 / 017

4. 性善性恶的争辩 / 020

5. 人生的三重境界 / 022

6. 人生无非四件事 / 025

7. 人生的次序 / 028

三、入则孝: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

1. 《弟子规》背后的意识形态 / 031

2. 父母与孩子的辩证关系 / 033

3. 一味地顺着孩子会纵容他们的自私与冷漠 / 035

4. 适当的惩戒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 037

5. 四事八法 / 039

6. 曾子错了 / 041

7. 自己丢人就是给父母丢人 / 044

8. 多听父母的教诲 / 047

9. 子女能不能自己做主 / 050

10. 交易出来的孝子不是真孝子 / 052

11. 孝顺最难做到的是“色难”? / 054

12. 平常的事情最难做 / 057

13.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 060

14. 久病床前无孝子 / 063

15. 为父母守丧三年 / 066

四、出则弟:兄弟的相处之道

1. 我理解的“三从” / 071

2. 兄弟是手足 / 074

3. 兄弟相处的方法 / 076

4. 从朋友到兄弟 / 078

5.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 081

6. 长幼之节不可废 / 084

7. 避讳的本质是尊敬 / 087

8. 弟弟不能比哥哥聪明? / 090

9. 认清自己的不足,学会感恩 / 092

10. 哥哥不能和弟弟开玩笑 / 094

11. 客观公正对待身边的每个人 / 097

五、谨:立身从自律开始

1. 惜时与养生 / 102

2. 讲卫生就要严以律己 / 105

3. 要不要戴帽子 / 108

4. 衣着得体是一种修养 / 110

5. 挑食与节食 / 113

6. 年少不宜饮酒 / 115

7. 美比漂亮更动人 / 117

8. 无人时也注意自己的德行 / 119

9. 不怕困难,其实就不难 / 122

10. 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 / 125

11. “登堂入室”的正确方法 / 127

12. 不告而借谓之偷 / 129

六、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 说真话与说假话 / 134

2. 话痨子不得人爱 / 137

3. 说脏话与市井气 / 140

4. 眼见的不一定是真的 / 143

5. 讲诚信的人不轻易许愿 / 146

6. 飞短流长是一种恶习 / 149

7. 做最好的自己 / 152

8. 聪明人总是在反省自己 / 154

9. 和别人“攀比”的技巧 / 157

10. 好朋友是一生的财富 / 160

11. 有心无心之间 / 163

12. 掩饰过错其实是在推卸责任 / 166

七、泛爱众:让世界充满爱

1. 爱:兼爱、博爱、泛爱 / 172

2. 名望是自己挣的 / 175

3. 藏私与守拙 / 178

4. 不要轻视周围的每一个人 / 181

5. 喜新不必厌旧 / 184

6. 纵有财产千万,也只是一日三餐 / 186

7. 不要轻易打扰别人的生活 / 189

8. 不揭人短,不打人脸 / 192

9. 每天表扬别人三次 / 195

10. 愿意吃亏是大智慧 / 198

11. 感恩是一种人生智慧 / 200

12. 以势压人和以理服人 / 203

八、亲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1. 性善还是性恶? / 209

2. 《论语》中的仁 / 212

3. 物性不齐是自然状态 / 215

4. 直言正色是君子 / 218

5. 由己与恕人 / 221

6. 克己复礼就是克掉多余的欲望 / 224

7. 老师不仁,学生当如何? / 227

8. 仁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新思维 / 229

9. 我们真能做到孔子的要求吗? / 232

九、余力学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 君子学的是什么文? / 237

2. 有才无德之人是浮华的人 / 240

3.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243

4. 上口、顺眼、会心 / 246

5. 这山望着那山高 / 248

6. 水到渠成 / 251

7. 动手与动口 / 254

8. 焚香净手是心存敬意 / 257

9. 爱书是君子之风 / 260

10.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264

11. 自己不争气,神仙也救不了你 / 266

12. 人皆可以成尧舜 / 269

后 记 / 272

序言/前言/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自序)

关于《弟子规》,常见的有两种意见:一种比较尖刻,认为《弟子规》观念陈腐,早已过时,根本不值得一读;另一种相对客观,认为《弟子规》瑕瑜互见,亮点与糟粕杂陈。大约有些阅历的人,从心底瞧不起《弟子规》而不愿意细读;想读的,又得不到恰当的引导。特别有名的学者,大多喜欢讲《论语》,讲《道德经》,如果没有特别的要求,愿意讲《弟子规》的,不多。以《弟子规》为依托讲传统文化,颇有一些风险。

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各人不同,有些甚至互相冲突。有些人,把自先秦传下来的古籍,无论是文史哲的哪一家学问,都视为传统文化;也有人把各种技能技术,诸如棋琴书画、武术中医,杂技曲艺等,视为传统文化;更有人把生活中的流行行为,诸如品茶饮酒,视为传统文化。似乎传统文化无所不包,什么都可以装进去。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传统文化是大树,各家学问、各种技能是树上的果儿。但学习传统文化,如果只看着果儿眼馋,而不去追根溯源,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人性文化,最看重人,个性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共性。一群人相处,个性如果损害了集体的和谐,就要受到严格的规范。因此,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文化背景里,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并不相同。职务不同,要求不同:做官的,所受的束缚自然就多;普通民众,至少在表面上,要求相对较少。角色不同,要求也不相同:父亲通常要严格,母亲则往往慈爱,兄长必须庄重,弟弟却多半可以调皮;但,父母疼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弟弟尊敬哥哥,哥哥保护弟弟,却是一定的。

人有善恶:心里想着善,看什么都好;心里装着恶,看什么都不好。物分正邪:正处着眼,无有不正,邪处着眼,全是邪恶。事有大小:大处着眼,全是大事,小处着眼,全是小事。把什么事都当成了大事,人就小心翼翼,举轻若重;可把什么事都当成了小事,人就会举重若轻。其实,物就是那个物,事还是那些事,所谓正邪与大小,只是人的态度。

我讲《弟子规》很多年,对于它的认识,逐渐深入。客观地讲,《弟子规》里确实有些东西是不好的。如果本着学习的态度,好的可以学,不好的可以绕开,甚至可以从反面得到一些经验或者教训。可如果本着挑刺儿的态度,不好的固然不能学,好的也可能要打不少折扣。学习传统,知识固然重要,知识之后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弟子规》是小学生的启蒙读本,不是为了识字,而是要确立一种规范。有人说,《弟子规》里讲的规矩,即便是成年人,也不能完全做到。但做不到,不等于不好,成年人做不到,是因为没从小养成好习惯,习惯养成了,这些事做起来自然而然。《弟子规》里面讲了113件事情,全是日常琐事,可道不远人,小事情里有大道理,小规矩中有大智慧。如果能够以《弟子规》为依托,在讲规矩的同时,全面解读文化现象,尝试厘清现象背后的原因,使孩子们知道遇到了事儿,一般情况下怎么样想,怎么样做,应该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这就是我写本书的初衷。

2019年6月9日

编辑推荐

《小规矩与大智慧:遇见〈弟子规〉》一书,以传统文化传承中被忽略已久的《弟子规》为依托,结合现实,对《弟子规》中的内容和背后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阐发。作者以优秀传统文化的规则和观念,教人培养良好习惯;对当下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社会风气,也多有批评反思。此书的出版,有助于青少年提高认识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精彩预览

多听父母的教诲

父母的“呼”,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事,一种是没事,但儿女往往不知道父母有事没事。有事的时候,立刻为父母办了;没事,有可能是父母想见儿女了,也有可能是年龄大了,本来有事,孩子来了,却忘了,一两次还好,次数一多,可能就有人要烦。看过一个故事,说是父母叫了女儿三次,都没事,女儿烦了,认为自己忙得跟啥一样了,而父母净添乱。可后来无意间看到母亲的日记,写到了她小时候没事就叫妈妈,一天能叫几十次,妈妈总是很耐心,也很开心。女儿忽然就很惭愧。父母老迈以后的“呼”,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做儿女的不应该烦。所以,“父母呼,应勿缓”,还是很应该的。

一般而言,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很少“麻烦”他们,但凡自己能做的,通常都自己做了,时间一长,孩子也就不太理会父母了。父母让做的事情,能做,也很勉强,不能做的当然是理直气壮了。适当的时候,父母得遛遛孩子,有事没事叫一叫。让孩子做做家务,不是说孩子一定要做家务,但不会做,以后独立生活了或成家了,会有很多苦头等着他们。做家务是一种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学会很多东西。现在的家长,总是怕耽搁了孩子的学习,总觉得孩子只要学习好了,以后什么都会好,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父母包办了一切后,孩子就会慢慢地习惯自私与冷漠,“父母呼”,都不应,何况别人!而对于吩咐他们的事情,常常是听见了也装作听不见,能推也就推了,长此以往,责任心、合作意识就越来越淡。父母得认识到这个后果,而孩子也得学会时不时地反思一下自己的内心,懒惰会毁了自己的前程。

对于父母的教诲,现在的孩子通常不以为然。其实不光现在的孩子不愿意听父母的教诲,以前也有这样的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对父母的教诲有一个从盲目接受到怀疑,再到不屑,再到追悔的过程。我们小时候,会觉得父母是无所不能的人,几乎所有的小男孩,都崇拜过自己的爸爸。十多岁,觉得他们也有所不能。二十多岁,觉得他们什么都不对。三十岁过了,慢慢觉得可以理解父母的那些不对。四十岁,觉得父母还是对的多。五十岁,可能又要觉得父母总是对的。六十岁了,父母要走了,或者已经走了,回想起来,会觉得父母是那么地智慧,简直是无所不能了。对父母态度上的转变,是我们人生阅历不断增加的结果。

古时候,有身份的人家,大门都朝南开,门口通常要修一堵影壁墙,叫南墙,出了头门,得拐着弯朝左或朝右,直走,就会撞上南墙。可惜的是,有的人是属驴子的,犟,二十岁以前逆反,更犟,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只有撞着南墙才会回头。有些人甚至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告诉孩子,找对象结婚的时候,要综合各方面情况,多加考虑,可是孩子很少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到底谁对呢?经历过了,自然就知道了。人情之复杂,不是年轻人能看透的,多听听父母的教诲,借鉴他们的人生经验,会少走很多弯路。父母不在了,我们才会知道,能够听着父母的教诲成长,是一种多么大的福分!

衣着得体是一种修养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吃饭穿衣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吃饭是为了活命,人活着才有一切;穿衣是为了保暖,衣不蔽体的时候,不可能有尊严。但几千年的历史下来,吃饭穿衣也成了文化。文化从来都不能看表层,深层次的东西更重要。比如,吃的东西只是个食材,怎么吃,和谁吃,吃了干什么才是文化;穿的东西是衣服,但怎么穿,什么时候穿,为什么而穿才是文化。

《诗经?卫风》里有一首诗:“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意思是女人的穿衣打扮是为了爱情,穿衣与爱情有什么关系呢?人类社会,男人首先追求的是视觉感受,好看了,才起了爱的冲动,现在的眼缘,或者叫颜值,其实是一个意思。美和爱,成了附着于衣服之外的两个重要的文化要素。

穿衣成了文化,保暖的本来目的反而退居其次了。有些衣裳,比如泳装或者时装,在特定的场合穿,才会产生美感;而在特别庄重高雅的场所,大概也不能穿得太过随便吧。所以,穿什么样的衣裳,得看场合。作为普通人,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经验:有些人,浑身名牌,可咋看都别扭;可有些人,衣着华贵时美,衣着朴素时也是怎么看怎么舒服。究其原因,与人有关,确切地讲,与人的修养有关。心地善良、格调雅淡的人,穿什么都会干干净净,通体散射的,不是衣服的华美,而是人格的魅力。

穿什么样的衣裳招什么样的人,风月场所的站街女,不管她穿得多么华美,品位一定不高,接近她的人,也一定不会是谦谦君子。现在很多人穿衣打扮,求的是炫酷,搏的是眼球。好好的衣裳,剪个洞,觉得是时尚,更有甚者,干脆就奇装异服,衣着暴露,把身体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光是女生,男生也有。我做教师二十多年,见过太多的孩子,稠人广众之中穿个短裤,上课的时候穿拖鞋,这些都不是好习惯。女人在特定的场合露出肚脐,可能很美,但什么场合都露,一定不美;男人不分场合地光个膀子,并不一定表现出粗犷豪爽和男子气,相反可能更表现出没有教养。

李渔写过一本特别有趣的书《闲情偶寄》,里面说起女人的美时,提出了一个概念:态。女人有态,三分美成七分;无态,七分美只有三分。态的养成,与生活经历、审美趣味有关,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文化修养。衣着得体,首先是一种修养。

女人的美,与衣着有关,男人也一样。华贵是给别人看的,穿的是炫耀;故意的朴素也是给人看的,满足的是虚荣。穿衣打扮,自己舒服才是最重要的,舒服的感觉来自自然而然。奇装异服也好,平常装扮也罢,得体最好,得体了自己才舒服。得体的打扮,不仅需要修养,更需要冲淡谦合的心态。历史上也有人把华美的奇装异服穿出了特别的味道,后世人却特别敬仰他的人品与文品,这个人就是屈原。

感恩是一种人生智慧

年轻的时候,喜欢看武侠小说,特别喜欢激烈的打斗与血腥的杀戮。年龄渐长,心性柔软,却越来越喜欢其中的爱恨情仇了。我最喜欢的武侠人物是令狐冲,他自由自在,至情至性。令狐冲受了师父那么多的误解与迫害,却依然记着他的养育之恩。大约,只有他这样的人,才配拥有那种与世无争的神仙眷侣吧。仇恨之于令狐冲,像是过眼的云烟,而别人对他的恩德,却是深埋心里的种子,一沾风雨阳光,就会茁壮成长。

人生也是江湖,恩与仇并不能截然分开,无恩生不成情分,无仇结不下缘分。执着于恩仇的人,才会有宁折不弯的意志与成就大事的动力。武侠里的结局,多半是报了仇的英雄表面上风光无限,其实却是穷途末路,剩下的只有无比的孤独。人的心眼里,可以有仇恨,但更应该有恩情。仇恨,会带来血雨腥风;而恩情,却会带来和风细雨。缘起的心性不同,结局也迥然不同。

心怀感恩的人,是善良的人。别人对他的好,他记得;对他的不好,却会看轻,甚至忘记。事有善恶,人分好坏,可善与恶、好与坏,很多时候并不能截然分清,它们是搅在一起的。有时候,善念反而是作恶的源头,恶行也会成就大善。《法华经》记载,在释迦牟尼修行的过程中,他的一个叛逆弟子提婆达多,总是在不停地打击、阻挠、破坏。佛祖说这是对他逆向的帮助,是一种磨炼,也使他最终成佛,所以有大功德。提婆达多后来也成就了佛果。

佛祖有大慈悲,令狐冲也有大慈悲,但他却不是佛教徒。令狐冲是一个兼容了佛道儒思想的人物形象,参透了生死的彻悟、独孤求败的武功、养育之恩的亲情,最终与所爱的人归隐山林,这是他的全部人生。他的心里,仇恨只在一时,而爱,却持续一生。有爱就会有恨,有恨当然有爱,爱了就想占有,恨了只想毁灭,与其恨一生让自己不痛快,不如放下来。恨了别人,别人未必怎样,而你却伤痕累累了。人的一生,放不下的东西太多。所以总在纠结,执着是一种贪念,破了,境界会豁然开朗。

感恩是一种人生智慧。一般的人,感恩的对象,只是对自己提供正向帮助的人。父母给了生命,朋友资助事业,老师传道授业,这些人固然是我们生命里的恩人,可那些对你讽刺挖苦、打击报复的人,也未必就一定是你的敌人。从这个意义上,恩义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顺水推舟,助你前行;二是逆水荡舟,阻你前行。助推你的人,是事业的下限;阻挠你的人,是事业的上限。前者的恩义是明显的,而后者,已经超越了恩义。如果生命中只有顺境,事业难以长久;有了逆境的磨砺,才可以让生命更加顽强。助推是一种助力,而阻挡,却是一种成全。

感恩是强者的心态,不是一味地忍让,委屈自己,而是不断强大自己。内心足够强大,一切都是风轻云淡,谁也伤不了你,能伤你的,只有你自己。常怀感恩,就是要跳出既有的束缚,在一个更高的视阈看待过往。身处红尘,难免羁绊,心眼自然就小;站在山顶,云舒云卷,心胸当然开阔。有些人,总觉得他对所有人都好,别人对他好,那是应该,对他不好,就是欠着他的账了。这是心智蒙灰的错觉。世间的好与不好,对个人而言,既是必然,也是助缘,摆脱了自私与狭隘,才能成就生命的圆满。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