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大地记忆丛书 阿倮欧滨:哈尼人一座灵魂的高地
一次对山地民族深情而隆重的集体祭祀
ISBN: 9787559822765

出版时间:2019-11-01

定  价:48.00

作  者:莫独 著

责  编:唐娟 邹婧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纪实文学

上架建议: 文化 纪实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151 (千字)

页数: 264
图书简介

阿倮欧滨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境内,是哈尼族的一座神山,也是海内外哈尼族人的精神图腾和心灵圣地,哈尼族的历史、文化、风俗,哈尼人的性格、信仰以及生活方式都可以溯源自阿倮欧滨山。围绕着阿倮欧滨山,作者对哈尼族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多角度的呈现和解读,包括哈尼族的起源、民族的神话与史诗、以梯田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以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代表的民族信仰以及丰富多彩的节庆风俗如六月节、长街古宴等。

作者简介

莫独,哈尼族,生于云南绿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国内外百余家报刊,并被收入多种年度选本。出版著作《守望村庄》《雕刻大地》《祖传的村庄》等15种。曾获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纪念中国散文诗90年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十佳)、“古贝春杯”河北省第二届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各级奖项40余种。参加全国第五、十届散文诗笔会,鲁迅文学院首届西南六省区市作家班学员。

图书目录

楔 子

第一章 一个故事和一位才貌双全的绝世美女

第二章 一部年历和一棵隔离天地的遮天大树

第三章 一支清流和一股贯穿古今的生命源泉

第四章 一座祭坛和一个山地民族的集体祭祀

第五章 一块圣骨和一件穿透灵魂的小小佩饰

附 录

后 记

序言/前言/后记

非虚构写作:叙述世界的可能性

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个荣耀,是瑞典文学院对非虚构作家的高度肯定,也给“民间写作”以最大的鼓励。阿列克谢耶维奇站在民间立场,写在“国家利益”驱动下的诸多个人命运。她采录的是受历史大事件影响的底层“小人物”的声音,倾听他们的“说法”,体验底层社会难以平复的生命苦难。由此,在中国兴起不久的“非虚构写作”,被重新认知。

何谓“非虚构写作”?广义上说,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真实反映现实的写作,即非虚构写作。它首先被西方文学界重视,且完全是独立的、忠实内心的、不服膺外来因素的写作,是不受干预和遮蔽的民间写作。

非虚构写作,不是写实散文,也不是游记,而是民间叙事文本,是反映现实的“见证文学”;不是集体的写作行为,而是作家个体的写作行为;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参与其中。体验和验证,是社会的实证主义(个体的经验主义)驱动下的一种写作,也可以是对社会大环境下底层的人文生态、农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田野调查。本质上说,非虚构写作是拓展了“向下”的写作。它让“民间的”视野宽阔且有纵深度。

非虚构写作,关涉人文地理和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由此带来了写作的难度:一是准确无误的信源。作家所需的,是一张精细的地图和一块精准的罗盘,进行缜密独到的研究。操作态度必须一丝不苟。二是不能添枝加叶。它的真实性在于呈现事件本身,否决主观臆断,否决编造与虚构。像小说般编排故事、像戏剧那样设置悬念,都要不得。在资讯快速传播的世界文化大环境里,写作者要有谦逊的文化品格和巧妙的文本策略。三是囊括所有。与文本内容关联的历史、自然、人文及细微生活呈现,都可以为文本写作服务。

这三个难度,考验作家的水准,检验作家的耐性,挑战作家的能力。不能有离奇,不能有编造,不能像 PS 图片那样,随意增添什么去掉什么,让原有的色彩失真,让原有的图像变形、模糊。杜绝设置个人意志主导的荒诞,但不能拒绝现实或历史存在的荒诞。当然亦不能否认特定的地理情境下出现的一些非同寻常的现象。好在非虚构文学不以情节取胜,它要的是真实记录。非虚构与虚构的区别,在于具体的操作。小说家以假设和真实掺杂,揭示人类的处境和命运的问题;非虚构作家是用事实告知人们“问题”的存在,通过写实,让我们认知、对证,消除疑虑。非虚构写作是“还原”世界的“观察笔记”。

为达到效果,作家需要取消片面性的主体认知。花些时间,迈出步子,深入实地,不厌其烦地去挖掘原始事件,或是陈年旧事,或是历史典藏,或是正在进行时的社会和个体事件,把故事的碎片,拼接成一块完整有序的图谱,厘清规则或不规则的脉络。复活记忆,复原意识,让心灵方向和智性写实找到一个理想的出口,引人入胜,将读者带进一种奇异的、令人难以抵达的神秘地带。

普林斯顿大学新闻学教授、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认为:非虚构作家是通过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地点与读者沟通。如果那些人物有所发言,你就写下他们说了什么,而不是作者决定让他们说什么。你不能进入他们的头脑代替他们思考,你不能采访死人。对于不能做的事情,你可以列下一张长长的清单。

而那些在这份“清单”上偷工减料的作家,则是仗着那些严格执行这份清单的作家的信誉,在“搭便车”。

非虚构作家是行走作家,但行走作家不一定是非虚构作家。非虚构作家以亲历的写作,比闭门造车、虚构编撰的作家更应该受到尊重。或许,契诃夫的《萨哈林旅行记》是较早的非虚构作品。而爱默生、梭罗、约翰?巴勒斯、巴斯顿等自然主义作家,亦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他们以自然为师,以时代为镜,以真实笔录记载自然天地大境,提纯思想要义。文本呈现的是自然乡土对人类情感的培育、人类自觉的心灵在天地间弥漫的道德感。它与利奥波德“生态道德观”和约翰?缪尔“自然中心论”之理念相符合。

主体审美视域,离不开外部世界的浸染。作为非虚构写作者,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所顾忌和惶惧。比如:社会恶性发展对人类精神和情感的破坏;世界观的偏离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冲击;大环境下的经济竞争带来的非常规手段的博弈;大众化民生本态与小众化生存状态之差异等。在田野的探研和调查过程中,民生环境、人文历史,都将活脱于文本。自由的素材,忠实的经验,直抵时代的痛处。以独特的语境,“敞开”许多被历史和现实“遮蔽”的东西。

作家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关怀者、监督人,是社会变革的体验家。但有时候,作家的行为体验,会带来道德困窘。面对休养生息的民生,是否影响了其本态的生活?叙事与析理,全景式的呈现,又会不会陷入迷惘?心境的外在延伸,又必然要展示它的客观性——格雷安?葛林式的抵达之境,列维-斯特劳斯式的抵达之思,约翰?贝伦特的抵达之梦,奈保尔式的抵达之谜等。超越“本我”局限,注重“原象文本”,是非虚构写作意义的真髓。当然,我们不是为了苛求意义本身,而是注重大大小小的生活场景所反映的真实的民生本态。它不是写意画,它是精雕细描的工笔。小生活也是大生活,小场景的现实故事即是大场景的历史。一个脚印,就是一行文字;一个身影,就是一个段落。

因此,“大地记忆”非虚构作品,以主体写作与大地文本联系为主旨,亲历边缘,为社会记录田野调查式的生存之相。精确和准确,细致和缜密,都应该毫不含糊。

这套书由作家担任主编,也是因为作家对作家的熟悉、了解,有针对性约稿、有针对性选题,关注那些不被关注的地域和群体。

所选作家,都是有着多年丰富民间写作经验的作家和注重田野调查的人类学者。由此,编辑这套书的深意就不言而喻了。即为了留住此时代与彼时代的记忆,让文本有效地成为岁月变化的证词。这些作家在珍贵的调研中,以沉静的讲述,将秘密解蔽、敞开、呈现,真实道出了一个客观的、具体的、不加伪饰的、被无数理念改变了的大地状态,记录下人们共同的记忆、一切可能的集体印象的存在。

我们应该感谢这些作家以辛勤的脚力和心力,写出他们生命中的重要作品,为我们捞回正在消逝的民生本来的存在。

这是对“记忆之死”的抢救,亦是对“国民记忆”的抢救。

这就是我们所认知的非虚构文本最重要的写作价值和存在价值。

编辑推荐

一部解读哈尼族阿倮欧滨神秘文化的开创性作品

阿倮欧滨,哈尼族一座不朽的神山

一个海内外所有哈尼族人的精神图腾和心灵圣地

孕育了哈尼族独一无二的历史与文化

见证着哈尼族的前世今生与沧海桑田

精彩预览

逃婚:一个女人的情爱追求

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传说,简收出生在哈尼美丽富饶的故园诺玛阿美。诺玛阿美是哈尼人的发祥地之一,那里,一年四季风调雨顺,阳光普照。勤劳善良的哈尼人,把寨子建在水边的平地上,尊老爱幼,安居乐业,过着安详而幸福的生活。寨子里有个人家,当家的男主人叫那简。在一年美好的十月,在十月一个美好的属羊日里,那简家添增了一个女儿。根据哈尼族父子(女)连名的取法,那简给女儿取名叫简收。简收有个同胞兄长叫简处,生来就有些愚鲁,并且越长越笨,越来越蠢。简收却跟哥哥截然相反,不但越长越美丽,而且越长越聪明,成为远近闻名的聪慧女子,引来络绎不绝的求婚人。“白云怀了她的身体,风雨孕育了她的骨肉。生出来雷声滚滚,脱胎出生后震动了天。天神奥玛给了她聪明,地神咪玛给了她智慧,太阳月亮给了她美丽的样子,她是阿培明烟的后人。”(《都玛简收》)

关于简收的身世,在当地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版本:

简收上有九个哥哥,全家就她一个妹子。哈尼族一母同胞所生的兄弟姊妹,姊妹对兄弟统称阿么,兄弟对姊妹统称都玛。简收就是她的阿么们唯一的都玛。简收从小死了爹娘,九个哥哥都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年幼的简收居无定所,食不饱腹,不但没享受到一个小都玛应有的温暖,反而每天被哥嫂们轮流使唤,今天为这家背水,明天为那家背柴,瘦小的身子像一只小陀螺,成天忙得团团转,遭受着哥嫂们不分早晚的虐待。但她从没有什么怨言,快乐地成长着。冬去春回,日月如梭,十几年过去,在饥寒的苦水里泡大的简收,却出落成一个当地绝色的美女。

最终,两个版本殊途同归。

简收的美名传扬四方,四面八方的青年慕名纷纷前来求亲。但简收有着自己的意中人,从小青梅竹马一起放鸭放牛长大的伙伴普兰(有的版本叫拉额)。父母和兄长或者哥嫂们却把简收当作摇钱树,把她许配给了当地有权有势的一个头人,一个老财主。爱情被强势侵凌,心上人被财主害死(有个版本里的男主人公是因为畏惧强权而退缩,拱手把简收送给了财主)。为了抵抗强权,维护爱情和婚姻神圣的尊严,倔强的简收逃出财主的樊笼,形单影孤被迫走上茫茫的逃婚旅程——一路走走停停,也不知走了多少年,走过多少地方,到过多少村寨,都玛简收尝尽了人间的甘苦,悟尽了炎凉的世态。而这过程中,她也把自己懂得的纺织和山地稻作农耕等技术传授到各个地方,把自己的智慧,播种在四面八方。都玛简收的美貌令世人称羡,都玛简收的聪慧令世人惊讶,她被称为“咪达搓昆”,即凡间智者,世上奇人。但没有一个地方能让简收放下行走的念头,没有一个村庄能使简收停住前行的脚步。拄着开着黑色花朵的芦苇拐杖,从一处到一处,从一地到一地,简收孤独而凄凉地继续行走在浪迹的路上,奔波在逃婚的途中。

又经过一座座村庄,路过一个个寨子。这天,简收衣衫褴褛,饥渴交加地来到阿倮欧滨的山林里。这里,古木苍天,草木青青,溪水潺潺。在浓密的林间,百鸟合鸣,百花绽放,和风轻轻地在林间穿梭,穿过垭口,凉凉地掠过简收燥热的面庞。一股清洌的泉水,汩汩汩地欢叫着从树脚下淌出来,灌进前下方不远处荒草密罩的幽塘里。简收心有所安,把拐杖插在水中,俯下身,双手合拢大把大把地捧起甘洌的清泉痛饮。等她喝饱水休憩够欲上路去拔拐杖时,那小小的芦苇秆却牢牢地长在泥水里,越拔越牢,越拔越长,越拔越粗。

面对突然的变故,回想自己的经历,想到炎凉的世态,想到无望的爱情和绝望的婚姻,简收对拐杖下了毒咒:“不过三朝,树梢长到九霄云外;不隔三天,根茎穿过波里家门前。大树

就叫缩最禾土玛绕。”(《都玛简收》)随着简收的话音,顿时,小小的芦苇秆长成遮天大树,把大地遮得一片黑暗。

瞬间,随黑暗的来临,简收从阿倮欧滨消失了,从人世间消失了……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