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从前慢书系 跟着节气过日子·春
记录光阴里的匠心手艺 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ISBN: 9787559822505

出版时间:2019-11-01

定  价:69.00

作  者:成琳 编著

责  编:李佳楠 刘晓燕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现当代随笔

读者对象: 热爱传统文化和节气生活的都市中人

上架建议: 人文社科/传统文化/文化随笔/节气生活/匠人匠心//畅销书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150 (千字)

页数: 284
图书简介

本书以节气为主线,以匠人故事展现日常生活的传统文化之所在,是一部以匠心美意呈现中国人智慧的生活书。

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又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跟着节气过日子,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围绕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的时令节点,把节气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全面记录30位手作匠人对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追求,使传统文化在丰富多彩的当代匠人生活实践中得以存续,传达出他们的精致匠心和跟着节气过中国日子的纯粹之美。

作者简介

成琳,北京转转会女主人,华裔。出生于危地马拉,自小生活在海外。其父母因思念中国,给予她严格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及长,游历欧美,旅居日本,一路受不同文化美学基因滋养。她是建筑学博士,也是资深收藏家,喜爱自然、美食与艺术,更喜欢朋友。为了分享艺术与生活的美好,她在不同的国家居住时,总喜欢在自家举办派对,与朋友分享艺术与生活的美好。退休后,除了四处旅行外,时常逗留北京,与许多艺术家、收藏家、文人雅士过从往来。

图书目录

前言:跟着节气过日子

序:光阴里的中国智慧

立春

尝尝被我们遗忘,却藏在中国人骨子里的酒

每一次开窑,都是火与土的新生

爱上,才知茶滋味

将陶艺语言融入日常器物

内心里装着原野,朽木也会焕发新生

雨水

小方家的笋,大自然最好的馈赠

山里酿酒,酿的是唐僧也能喝的那种

一针一线, 绣出开满小花的山坡

旧时花生酥糖,每一口都尊重食物的本味

听着山风,枕着泉水,过一种自在轻生活

惊蛰

缂丝,光阴的果实

用金属器物重建美学与生活的关系

制一盒香就是为你写首风物诗

大器至极,则简

染一块布,喝一杯茶,村中岁月长

春分

山中的那座油坊

只用双手,让拿捏的痕迹爬满器物

这罐野生蜂蜜,只为最初的纯正

为了找到最好吃的一粒芝麻

以情为料木为碗,留住生活本来的味道

清明

这双手,注定与蓝有染

把古瓷片写进诗里

深入大山,只为追寻古茶树上那片鲜叶

将野草织入面料,留住记忆中的草木四季

乌饭香里蜜橘甜

谷雨

做陶如生活,踏实才能存活久远

从插画师走入非遗再设计的世界

这份“无添加”的心意,深深蕴藏在植物能量中

髹物成器,找寻漆艺在日常生活中的美

阿珂和她的肥皂们

有些情感只能从手中传递

----访转转会女主人成琳

序言/前言/后记

序言

光阴里的中国智慧

编者

二十四节气,唯中国所独有,它蕴含着农业文明的“时间智慧”。它让自然有了规律的细分,让一年有了分明的四季。二十四节气,说的是气候、物候,实际上,也是在说我们人类的生存之道,尤其是我们民族性格形成的底色和背景。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荣誉想必大家都像我一样引以为傲,通过这种形式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文明,需要我们用心灵触碰和感受其美好。

你还记得小时候常背的《二十四节气歌》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从“立春”的料峭到“夏至”的炎热,从“秋分”的落叶到“大寒”的风雪,作为古老智慧的传承,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鲜明体现。古人不仅据此来安排农事,还形成了诸如:咬春、踏青、祭祀、登高等民俗,更在季节的轮回中,感受着星辰的起落、草木的枯荣。

二十四节气,在四季轮回流淌,不曾虚度。那些关于生活的美好,都有四季岁月替我们好好珍藏。

应天时而动,就地利而兴。在与天地的对话互动中,中国人认识了自然,创立了二十四节气。从“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到“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二十四节气从最初的指导农耕生产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已经穿越了2000年的时光。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对于久居城市的现代人而言,“二十四节气”不只是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更多的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生活艺术”——尊重自然、感时应物的背后,我们还有一个细腻诗意的世界。它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四时的变化特别敏感的转转会女主人成琳,她每天的生活,不仅仅是穿衣吃饭,即使是家里的摆设、欣赏艺术品的心情、瓶中的花草、宴客的主题总是脱离不了与节气时令的关系。春天的嫩叶、夏天的艳阳,秋天的果实,冬日的白雪,都是我每天生活的载体,让我能够真切感知四时的变迁。时间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但永恒美丽的事物即使仅闪现一瞬也会长存于心中。

节气生活是全貌的,是鲜活的、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心觉的综合;节气生活不只是物质的享受,生活美学的实践更需要遵从自然规律,从启发个人的六感开始,只有从体验、动手、游历、行动才能将审美的历程真正实现。

近两年来,程琳女士和她的转转会生活美学实验室,根据24节气的节奏与韵律,举办了各种展览与活动,就是希望从衣食住行的生活角度,跟随着大自然的韵律,进而追求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精神与形而上的生活。〝生活美学实验室〞并不是完美的,也不是成熟的,这是一个自我实践的过程与互动平台。在追求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大理念下,从自身做起,逐步透过更多人的参与,实践才能逐步完善的。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李汉秋说,新年迎春,端午迎夏,中秋节秋收有成,入冬冬闲,以过年为中心安享一年劳动成果。而这个年节体系,其实也恰是生命的流程图。在天人合一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成的节日,重视个体生命与自然节气和谐,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透过传统节日的内涵,阐述其与个人生命中每一特定成长阶段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不仅教会我们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更能唤起我们对生命本身的体悟,掌握自然的节奏与律动,主动安排自己生命的途程,不至于在多岔的路口迷失方向。

我们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与社会、与大自然是连动的,独乐乐不如乐乐乐,把生活过好,更需要把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这是生活美学的最高境界。因为岁时与节气正是中国人与自然生活的一种智慧,涵盖了不同地域、文化、情感的生活体系。

跟着节气过日子,这里面的寓意,不只是西方慢生活的哲学,更是中国人古老的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蕴含了敬天爱人的敦厚与永续发展。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不只是影响世界,寻求对传统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回归,更需要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重新找到与自然相处之道,寻求一种平衡、和谐、美好的生活方式。

跟着节气过日子,这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智慧,更应该成为口耳相传的传统。

前言

成琳

跟着节气过日子,其实是一种理念,旨在透过手作之美的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生活的态度以及信仰。手艺人,是中国式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者,也是中国日子的最好践行者。

转转会从2008年开始,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以推动生活美学、实践社会关怀为核心,举办形式多样的线上与线下活动。我们主张艺术应该进入生活,生活美学不是一种高调,而是在饮食起居、生活吟咏中与知交好友相过从往来,并在个人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实现。同时,我认为,国人的生活已经从追求物质进入了追求精神审美的阶段。属于精神生活的艺术,必须进入生活,必须成为千家万户的生活之中,艺术才能影响国人,才能成为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这个时代中,令人感到浮躁的事太多,迷失在金钱中的人太多。所幸,仍有默默坚守的手艺人,将生活变得富有美感和温度。

在以匠人文化闻名于世的中华民族,聚集着很多的手艺人。为了持续推动艺术进入生活,我们发起成立了“手作之美创业联盟”,这是一些认真生活、认真创作、认真创业的人,他们所从事的手艺,有一些已鲜有人知,其中有不少工艺濒临失传。包括独立设计师、陶瓷、铁匠、金工、锡器、织品、竹木器、珠宝制作、家具、纸制品、乡土食材、烘焙达人等各种手作匠人。他们中既有年轻的继承者,也有干了一辈子的老师傅。不管是沿袭古方酿酒榨油还是用传统方式耕作农田,他们都用手传递着对生活的爱与热情。

世界嘈杂,手艺人的心是安静的。他们都有一门手艺,专注于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做到极致。我走近他们的时候,看到的不是手艺本身,而是他们专注做事背后的宁静,那是手艺人细腻优雅的生活方式。也应该是中国人该有的生活方式。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说:“手艺人以拥有手艺的工作为荣,但又不愿意夸耀自己,制作正宗的作品才是他们引以为豪的。多数的手艺人都没有留下名字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在他们精心制作的作品上,却寄寓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期望。”所以,在手艺人身上,你看不到急躁和慌张。他们对艺术全情投入,在艺无止境的工作中上下求索,在年复一年的手艺钻研中,一心只为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即使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一件事,亦无怨无悔、无惧无畏。

手艺,手易,守不易。对于手艺人来说,手艺不仅是谋生工具,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坚守,一种信仰,一种责任。

在人们对现代化、商业化习以为常的今天,手艺只是一个途径,这本书想要借以表达的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和生活智慧,它的意义在于唤起读者对手艺人处境及其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关注。

我相信时光不尽,匠心不灭,手艺不止。

编辑推荐

中国人的智慧取自自然,“自然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明前茶,在每年的三月中旬到清明前采摘,所采的茶芽叶细嫩,色翠香幽,你几乎不用做什么,它就是一杯味醇形美的茶中上品。

大山深处的油茶林,不用施肥,也不用除虫,十月采收后,用传统的古法压榨工艺“木笼榨”,经十几道工序榨出来的山茶油总是自然纯正,沁人心脾,味道也最是绵久悠长。

乌黑朴拙的荥经砂器,粗粝的泥料在炭火中焚烧,每一个砂器都能看到泥与火的相互作用。清风雅雨间已有两千年历史,千锤百炼中付出的情感与时间,造就朴拙的器物之美。

......

这顺应节气的生活之中,有勤劳的耕作,有耐心的守候,更有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是我们都应该遵循的生活方式。-----萧萧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