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清案探秘 宫闱秘闻(附光盘)
《百家讲坛》首位“80后”学者直击清朝重案现场,还原潜藏历史真相
ISBN: 9787549567232

出版时间:2015-06-01

定  价:32.00

作  者:唐博 著

责  编:刘春荣 张少军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历史普及读物

读者对象: 各个知识层面的读者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170 (千字)

页数: 228
纸质书购买: 天猫 当当
图书简介

慈禧是怎样从一个嫔妃上升为垂帘听政的老佛爷的?英国两次派遣大使与清朝商议贸易问题,为何会因跪不跪的细节谈崩?顺治当年有没有出家?孝庄与多尔衮究竟是何关系?雍正帝是否篡位?乾隆帝的生母究竟是不是甄嬛?光绪帝又是不是被慈禧害死的?大太监安德海和李莲英有何不同?……

央视《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唐博博士,循着悬案的蛛丝马迹,为您揭开一件件曲折离奇的清宫谜案,还原历史真相。

作者简介

唐博,历史学博士,财经专栏作家。《百家讲坛》首位“80后”学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师从戴逸教授,主攻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城市史,曾参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现供职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出版《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亲历三百年:明朝皇帝回忆录》《住在民国:北京房地产旧事》等多部专著,发表《18世纪中国政治视野下的“张元隆案”》《天桥平民住宅及其制度构建》《晚清上海“地产大王”徐润的房地产投资》等120多篇论文、译文和专栏文章。

图书目录

前 言

第一集 顺治去哪儿了

第二集 决定康乾盛世的那一夜

第三集 乾隆生母之谜

第四集 英使觐见之谜

第五集 乾隆长寿之谜

第六集 嘉庆遇刺之谜

第七集 垂帘听政之谜

第八集 光绪死亡之谜

第九集 晚清太监之谜

后 记

序言/前言/后记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里,既有波澜壮阔,也有风云诡谲,既有盛世华章,也有屈辱经历。许多故事至今仍众说纷纭,悬而未决。

皇宫大内,是当时百姓心中最神秘的殿堂。任何有关宫廷生活的小道消息,都会成为寻常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成为文人墨客反复演绎的对象。顺治有没有出家?雍正是不是篡位?乾隆的生母是不是甄嬛?光绪是不是被慈禧害死的?该怎么评价慈禧身边的大太监安德海、李莲英?稗官野史和清宫戏里的描述是否可信?这些悬案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又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哪些启迪呢?

唐博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第一位“80后”主讲人。今儿起,将由他给大家讲讲皇帝身边的那些事儿,带领大家一起揭开宫廷里的《清案探秘》。

编辑推荐

1.《百家讲坛》首位80后学者、清史泰斗戴逸先生关门弟子唐博,政治+财经+民生=绝对不一样的清案探秘。

2.慈禧是怎样从一个嫔妃上升为垂帘听政的老佛爷的?英国两次派遣大使与清朝商议贸易问题,为何会因跪不跪的细节谈崩?从政治、外交的角度,解读宫闱秘闻,让读者大开眼界。

3.随书附赠《百家讲坛》节目光盘,并补充大量珍稀图片

精彩预览

第四集 英使觐见之谜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和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政府先后派出两个使团,穿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来到中国。第一个使团由乔治•马戛尔尼勋爵领衔,史称“马戛尔尼使团”,它是打着给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而来,全团近七百人,是英国政府史上最大规模的外交使团;第二个使团由阿美士德勋爵领衔,史称“阿美士德使团”。

马戛尔尼使团不远万里来到北京,仅仅是为了祝寿吗?还有没有更重要的目的和任务呢?乾隆皇帝是怎么接待他们的?传说乾隆皇帝要马戛尔尼等人在觐见时必须磕头行礼,马戛尔尼做到了吗?如果没有磕头,会不会让这场历史性会见不欢而散呢?马戛尔尼使团没做到的,阿美士德使团能做到吗?

这是两个大国的历史性碰撞,意义非比寻常。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康乾盛世的巅峰时代,经济总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国库充盈,四海臣服,威加海内。然而,外表的光鲜掩饰不了内在的腐朽。当时的中国在骤变的世界大势面前迷失了方向。

当时的英国,正在经历着工业革命的深刻洗礼,工业生产效率成倍增长,纺织品面临滞销危险,急需对外开辟新市场。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广袤土地、众多人口、悠久文明和深厚积淀的国度,它既动心,又担心。

二十三年间,清朝的两代皇帝面对英国的两个使团,究竟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两场历史性的碰撞,引发了怎样的后果呢?对中英两国的历史命运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又会带来哪些启迪呢?

让我们回到两百多年前,一起揭开英使觐见功败垂成的种种谜团。

一、万里迢迢欲何为

我们先来解释第一个问题:马戛尔尼使团万里迢迢来中国,究竟意欲何为?

中国的海外贸易由来已久,但跟英国人打交道比较晚。直到明朝崇祯年间才有了第一次接触。崇祯十年(1637年),英国武装商船队开到广州虎门,开炮射击,抢劫市镇,强迫贸易,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这次接触很不愉快。

清朝康熙年间,朝廷开放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四口对外通商,分别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管理来往商船,征收关税。英国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深受青睐。

清廷虽然开放了四个口岸,但只有广州固定面向洋人。在广州做外贸生意的中国商人,主要是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他们到内地收购瓷器、茶叶,辗转千里运到广州卖给英国人,不仅增加了运费成本,还得赚差价,收服务费。面对这样的特许经营,英国商人根本没机会货比三家,不仅少赚很多钱,而且导致英国市场的茶叶价格居高不下。另外,广州的关税较高,粤海关官员还经常索要规礼,也就是小费,让英国商人不胜其苦。英国国内主打的棉织品已经生产过剩,因此英国商人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而广州地处南国,天气炎热,不怎么需要棉织品,相反,英国商人每年都得拿出大把银子去买中国的瓷器和茶叶,这样就造成了严重的贸易逆差。

乾隆时期的广州黄埔港

要想打破广州单口垄断的局面其实不难,只要多开放几个口岸即可。英商看中了浙江和宁波,那里靠近中国的丝绸产地苏杭和茶叶产地江西、福建。到宁波做生意,既可就近采购,节省成本,又能逃脱行商的盘剥和粤海关的敲诈。英国的棉织品还可就近卖到内地,打开华北市场,减少中英贸易逆差。其实,宁波的官员对富得流油的广州粤海关羡慕嫉妒恨,也想扩大外贸,赚取更多税收,所以对英国商船很欢迎。结果,还真有不少商船跑到浙江来做生意,双方各取所需。

英国人算盘打得很精,可一旦把船开到宁波去,广州的粤海关和行商就赚得少了,肯定不同意。而乾隆皇帝觉得,如果放任这些洋人在中国沿海随便做买卖,对国家安全没好处。于是,一个是既得利益集团,一个是政治挂帅的皇帝,双方一拍即合。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朝廷一声令下,关闭其他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对在广州做生意的中外商人做出了严格限制。这在历史上称为“闭关政策”。英国方面虽然去找广东官府交涉,却没能改变这个局面。

到了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生产效率成倍增长,过剩的棉纺织品越来越多,卖不出去。结果,资本家面临破产的危险,政府从棉纺织业收来的赋税也越来越少,工人得不到应有的工资,罢工骚乱时有发生。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缓解棉纺织业困境等现实因素的考虑,英国政府必须想办法开辟新市场。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于是,英国政府准备正式派一支外交使团,跟中国最高决策者谈判,以求开放市场。至于这个使团的特使(团长),英国政府看中了马戛尔尼(1737-1806年)。

马戛尔尼出生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毕业于都柏林大学三一书院,曾在俄国、印度等地担任外交官,跟外国的商界、政界打交道的阅历非常丰富。英国政府认为,马戛尔尼是最合适的特使人选。国务大臣敦达斯给他下达了训令,除了明确出访任务和谈判条件外,还在礼节问题上提出,“要服从中国朝廷的礼仪,既不要损害自己君主的尊严,又不要被礼节上的小事束缚住手脚”。

临行前,马戛尔尼还准备了一份辞藻华丽的国书和众多精美礼品。其中,送给皇帝的礼品有十九件,包括地球仪、铜版画、铜炮、望远镜和战舰模型等。他认为,这些东西既能结乾隆君臣的欢心,又能展示英国的国力,帮谈判加分,更能刺激中国人对英国产品的消费欲望,以打开中国市场,促进英国经济繁荣。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初十日(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使团从朴茨茅斯港起航,奔赴万里之外的中国。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呢?

二、男儿膝下有黄金

马戛尔尼的事前策划和细致准备,乾隆帝当然不知道。在乾隆眼中,英国使团既然打着给自己拜寿的旗号,那就跟朝鲜、暹罗等当时向中国称臣的国家一样,是来进贡效忠的。不过,英国地处偏远,来一趟不容易。既然来了,就要热烈欢迎,好生款待。于是,乾隆帝下令,破例允许使团的船只进入沿海任何口岸,要求地方官员做好接待准备。

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政府在远东地区做生意的特许商。为配合马戛尔尼使团的行动,特地向清朝两广总督福康安写了一封信。虽然言语谦恭,但称呼中英两国君主时不分高下,平等相待,而且说明真实来意就是构建中英两国的外交关系。

乔治•马戛尔尼画像

眼下,福康安正在西藏打仗,这封信就转到了广东巡抚郭世勋手里。郭巡抚看了这封信,有些为难。如果原原本本地奏报朝廷,乾隆帝肯定不高兴:远来小邦,怎能跟我天朝平起平坐呢?可是,郭巡抚长期跟英国人打交道,知道英国是海上第一强国,平等交往似乎也没什

么错。

于是,郭世勋将这封书信的译文加以修饰,添了许多吉祥话。正是这样一封口气和意思都变了味的书信,蒙蔽了乾隆帝,让他以为马戛尔尼使团就是来祝寿的。

乾隆帝虽然八十多岁了,但不糊涂,大概他也听说过英国是海上霸主。他觉得,既然英国派使团送上门来,应该借机炫耀下“天朝的威严”。就这样,乾隆帝让沿海口岸在欢迎使团的同时,整肃海防,严阵以待,既要展现八旗军容,又不能因此扰民。沿海各省督抚领会圣意,时刻跟踪和奏报使团的行踪。不过,由于语言不通,只是迎来送往,接洽并不深入,他们对使团的真正来意也不清楚。

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十八日(1793年7月25日),马戛尔尼使团抵达天津大沽口,登岸后受到直隶总督梁肯堂,钦差大臣、长芦盐政徵瑞的隆重欢迎。 然而,双方的分歧很快就出现了。

乾隆帝老年朝服像

马戛尔尼一行跟着梁肯堂、徵瑞等人抵达天津,乘船沿白河向北京前进。船上插“英吉利贡使”旗帜。马戛尔尼觉得不对头,又怕惹麻烦,只好不吭气。

七月初六日(8月12日)梁肯堂在奏折里说:

该正副使(在筵席中)向(皇)上免冠叩首,并令通事转向臣等告知,初入中华,即蒙大皇帝种种恩赐,今又给以筵宴,实在感激无地。

梁肯堂提及的“免冠叩首”,乾隆帝有点怀疑,就下了一道谕旨。其中讲道,不管马戛尔尼是否懂得清朝礼节,抑或是英国的习俗就是脱帽鞠躬,必须在赴宴的时候,要他结结实实地磕头。听说英国人是用布扎腿,跪拜不便。那就在行礼前松开布条,行礼之后再扎上好了。如果他坚持脱帽鞠躬,就要婉言相劝,告诉他其他来北京进贡的国家,无论是使臣还是国王,都要对皇帝三跪九叩。如果他不磕头,那大老远地跑来进贡,未免让别的国家耻笑,朝堂大臣不容。

既然皇上发话了,徵瑞就得奉旨办事。七月初九日,马戛尔尼使团来到北京东郊的通州附近。徵瑞前来拜会,传达了圣旨:觐见皇帝时,应按中国礼仪,行三跪九叩礼。方法是双膝跪地三次,每次叩三个头。任何国家朝贡,都不能免此大礼。

马戛尔尼直接答道,我们愿意按照向本国国王行礼的方式,向清朝皇帝行礼。不过,英国的礼仪有所不同,不是下跪磕头,而是脱帽鞠躬。后来,双方几次交涉,徵瑞还派人给使团做示范。马戛尔尼就是不同意磕头,坚持鞠躬行礼。

七月十九日,马戛尔尼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如果清朝皇帝能派出一位官衔跟我相当的大臣,穿着朝服在英国国王的画像前行三跪九叩大礼,那我就向清朝皇帝三跪九叩。 徵瑞一听,脸都气绿了。在他看来,英国国王算老几,怎能跟大清皇帝享受同等待遇!大清臣子膝下有黄金,跪爹跪娘跪皇上,凭什么给你的国王下跪啊!

使团抵达北京,把大件礼品都摆在了圆明园陈列,小住了几天后,就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参加万寿庆典。可是,行礼的事还没着落,大臣们都很着急,大家只好搬出乾隆帝身边的红人——军机大臣和珅出马。

八月初五日,和珅首次会见马戛尔尼,当面否决了对等磕头的提议。两天后,俩人再次会面。流传至今的记载却有了不同版本:

英方的记载是,和珅同意马戛尔尼对乾隆帝行英国的脱帽鞠躬礼,并约定八月初十日(9月14日)首次觐见皇帝。中方的记载是,马戛尔尼同意在觐见乾隆皇帝时三跪九叩。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呢?咱们还是看看那天的现场实况吧。

英使觐见乾隆景象

八月初十日凌晨寅时(清晨四五点钟),马戛尔尼和随员一起从驻地启程,前往避暑山庄万树园,准备觐见乾隆帝。半个时辰后,使团抵达山庄门前。马戛尔尼走出轿子,跟着陪同官员一起来到万树园等候。随行的只剩下使团秘书斯当东爵士及其儿子小斯当东。此时,皇子皇孙、各国使节已经到齐。

接见仪式将在万树园内的一座大帐篷里举行。礼乐声后,乾隆皇帝乘坐无盖肩舆,在众多侍卫的簇拥下来到万树园。马戛尔尼提前走出帐外,迎接圣驾。当乾隆帝经过人群时,大家全都跪倒了,接下来就是三跪九叩。

大家都跪了,马戛尔尼如果还坚持站着不跪,在那个场合里将会“鹤立鸡群”,何等尴尬!他和斯当东爵士只好从众,“单膝下跪,把头低在地上”。

虽说事后马戛尔尼等人在向英国政府的汇报中有意强调,单膝下跪与三跪九叩在“动作上的不同”,但他们都回避了这一动作是否重复。大家可以想象,既然大家都三跪九叩,你如果只坚持单膝下跪一次,显然不合拍。所以,他们只能跟着三跪九叩的节奏不断重复。只不过,跟别人不一样的是,他们没有双膝跪倒叩头,而是重复单膝下跪、以头向地的动作, 即“九次单腿下跪,伴随着九次鞠躬向地”。

乾隆帝在大帐篷里坐定后,大家也各就其位。在专人引导下,马戛尔尼双手捧着装有英国国王书信的精美盒子置于头顶,从御座旁拾级而上,呈给乾隆帝。乾隆单手接过,但并不启封阅读,而是随手交给旁边的御前大臣。御前大臣也不拆阅,而是放在皇帝宝座旁边的垫子上。

乾隆帝拿出一柄如意交给马戛尔尼,请其转赠英国国王。马戛尔尼收下后,也取出两块镶嵌钻石的金表献给乾隆帝。接下来,马戛尔尼向乾隆帝介绍斯当东爵士和其他成员。大家逐一行礼,接受赠礼。只是,所有的谈话都必须经过翻译。乾隆帝可能觉得这样有点麻烦,就问使团里有没有会讲汉语的人。马戛尔尼立即推荐了斯当东爵士的儿子——年仅12岁的小斯当东。乾隆帝很高兴,就把他叫到跟前试讲汉语,随后解下自己腰带上的一个槟榔荷包相赠,以表喜爱之情。

觐见仪式结束后,马戛尔尼等人回位,宴会正式开始。席间,乾隆帝把马戛尔尼和斯当东叫到跟前,亲自温酒碰杯,寒暄一番,问及英国国王的年龄。宴会结束,乾隆帝起身离开。在斯当东爵士的印象中,乾隆帝虽然年迈,但情绪不错。

小斯当东回忆中的英使觐见乾隆景象

其后两天,马戛尔尼在和珅等大臣的陪同下,在承德参观。八月十三日是乾隆帝83岁寿辰,马戛尔尼再次前往避暑山庄参加万寿庆典。在礼乐声中,全体人员向皇帝宝座方向行三跪九叩礼。马戛尔尼一行该怎么办?

英方的记载里,有说行了屈膝礼,有说行了深鞠躬礼。中方的记载里,军机章京管世铭说马戛尔尼一行“一到殿堂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嘉庆皇帝后来也坚称马戛尔尼行了三跪九叩礼。在我看来,大家都跪倒磕头,只有一个人搞特殊,恐怕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很可能跟前次一样,单膝跪倒,头碰地面九次。

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虽说敦达斯事先有过训令,让马戛尔尼必须维护英国国王的尊严,可为了完成此行的使命,他还是在清朝的礼仪规矩面前屈服了。然而,他的让步能否换来使命的圆满呢?

三、话不投机半句多

这几天,马戛尔尼一直希望跟和珅进行外交谈判,把英方的条件摊牌。可和珅很滑头,总以“回北京再讨论”为由加以搪塞。 马戛尔尼心急火燎,于是决定先回北京,再做定夺。

生日过完,乾隆帝消停了,开始读英国国王的国书。他发现,这国书的内容里锋芒毕露。英国国王提议英方派人在北京常住,这让这位老皇帝警觉了起来。他又想起马戛尔尼为了磕头与不磕头的问题,对和珅、徵瑞等大臣态度强硬,因此,乾隆帝觉得英国人“异言异服,逗留京城,或其心怀窥测,其事断不可行”。他立即传谕各省督抚严加提防,避免使团成员和在华英商串通勾结,借机惹事。

八月二十二日,马戛尔尼一行回到北京。三天后,乾隆帝就传旨,要求使团于九月初三日离京走人。坏了,敦达斯交给他的事情还没办呢!不行,必须跟和珅摊牌了。

想约和珅?人家日理万机,忙得很。好不容易约上了,马戛尔尼跑到皇宫,一等就是三个小时。就在马戛尔尼等到不耐烦,甚至崩溃,打算离开之时,和珅出来了。

和珅把他领到太和殿。这里放着一些桌椅,上面摆满了各种物件。和珅传令,一会儿派人把这些物件送到使团驻地。都有哪些物件呢?有乾隆皇帝对英国国王的谕旨,有皇上赐给使团成员的礼品,有使团赠给他和珅的礼物。马戛尔尼见此情景,心都凉了。他知道,这不光是撵人走、退礼品的做法,还是要断交的节奏呀!

马戛尔尼希望跟和珅再谈谈条件,和珅摇摇头:你还是把想说的写成书信给我吧。

回到驻地,马戛尔尼垂头丧气,只好看看那份谕旨里讲了啥。他发现,这谕旨其实就是清廷给英国国王书信的复函。里面就一个意思:英国没必要派人常驻北京,照顾中英贸易,因为天朝啥都不缺,不需要英国置办。话说得很高傲,让马戛尔尼很无奈。

看罢谕旨,马戛尔尼赶紧起草了给和珅的书信,希望清廷答应英国政府的六项要求:

第一,增开舟山、宁波或天津为通商口岸。

第二,允许英商在北京设立货栈,出售商品。

第三,为英商提供舟山附近的一个小岛或一小块空地,用来存放货物。英国人不驻军,但希望跟中国人分区居住。

第四,允许英商常驻广州。

第五,降低粤海关的关税。

第六,为英商提供纳税清单,免除额外加征的规费。

按照今天的眼光,这六条要求基本体现了自由、平等的贸易原则,起码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一谈。然而,在乾隆帝看来,一个来祝寿和纳贡的使团,不仅拒不执行三跪九叩大礼,而且提出了一大堆咄咄逼人的外交和商业要求。这还了得?!

九月初三日清晨,马戛尔尼使团离开住所,前往通州。和珅等人到朝阳门送行。同日,乾隆帝发出了致英国国王的第二份谕旨。他不仅以轻蔑的口吻全盘拒绝了马戛尔尼的六项要求,还加了一条:禁止英国人在中国传教。这意味着,马戛尔尼使团在北京的外交努力归于失败。

马戛尔尼离开北京后,沿着运河南下来到杭州,然后转乘马匹和舟楫,途经浙江、江西、广东,最后来到广州,乘船回国。沿途之上,各地督抚奉旨接待,不但规格降低,而且严加防范。使团成员安德逊事后回忆道:“我们进入北京时好像是穷极无依的人,居留在北京的时候好像是囚犯,离开时好像是流浪者。” 那种感觉,真是糟糕之极。

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日(1794年1月10日),马戛尔尼等人乘船驶离广州,八个月之后,他回到英国,结束了长达两年的远东之旅。

四、不磕头就别见面

威廉•皮特•阿美士德画像

马戛尔尼使团没有解决中英贸易中的痼疾。其后,这些矛盾日益升级,演化为不断的贸易摩擦。清朝屡屡以停止两国贸易作为反制措施。英国政府知道,一旦贸易叫停,英国商人最吃亏。因此决定派遣由国王侍从官阿美士德勋爵领衔的使团访华,缓和两国政治关系,商讨两国贸易问题,稳定和扩展对华贸易。嘉庆二十一年正月十一日(1816年2月8日),阿美士德使团从朴茨茅斯港启程。

虽说阿美士德是一把手,但使团里真正跟中国人打过多年交道的只有二把手小斯当东。虽说12岁那年他曾跟随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而且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赐,但如今他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任职,对华态度强硬,经常挑起贸易摩擦,因此,嘉庆帝并不喜欢他。

在来中国的路上,使团议定向清廷提出两项要求:一是派遣使节设馆常驻北京,二是争取增开一两个通商口岸。

有了接待马戛尔尼使团的不愉快,嘉庆帝在听说阿美士德使团即将到访后,根本就没什么兴趣。等使团来到天津,工部尚书苏楞额作为接待大臣,要求使团成员见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阿美士德提出,行礼没问题,但方式应当参照马戛尔尼访华的先例。至于那个先例是什么,马戛尔尼有没有磕过头,除了小斯当东,其他人都没见过。而小斯当东呢?耍了个滑头,借口当时年龄太小,记不太清,回避了这个话题。

对于是否磕头的问题,使团里有人觉得,英国政府曾表示,只要能达到出使目的,使团人员可以按照清廷要求行礼。既然英国政府默许,那就没必要再讨论了,人家让磕头就磕呗。但小斯当东不同意,真要磕了头,只会有损英国的尊严,伤害英国的对华贸易。

阿美士德知道,拒绝磕头就会惹怒清廷,到头来没法完成出使任务;然而,小斯当东跟中国人打交道多年,号称“中国通”,他的意见又不能不听。几经权衡,阿美士德还是采纳了小斯当东的意见,决定拒绝行三跪九叩大礼。

嘉庆帝听说此事,非常生气,传旨把苏楞额臭骂一顿,说如果阿美士德到了北京,还拒绝行礼,那就先将使团赶走,再把苏楞额就地

免职。

苏楞额惶恐不安,一面奏请恕罪,一面继续谈判。阿美士德表示,只同意三次单膝下跪,每次下跪后三俯首,这是底线了。虽然比鞠躬强点,但距离三跪九叩还差得远。

使团抵达通州,奉旨迎接的理藩院尚书和世泰等人恭候多时。和世泰表示,如果使团拒绝三跪九叩,那就立即回国。阿美士德毫不示弱,送上英国国王的书信,要求呈给嘉庆皇帝。和世泰担心,如果就这么把使团赶走,不就显得自己无能吗?将来在皇上面前免不了挨训。然而,人家英国人拒绝行礼,这可怎么办啊?

他思忖再三,给嘉庆帝写了份奏折,说阿美士德同意三跪九叩了。嘉庆帝闻讯大喜,传旨安排英使觐见。就这样,和世泰领着使团进入京城。阿美士德很纳闷:我不是拒绝三跪九叩了吗?你们怎么还领我们进京啊?和世泰说,听我安排就行了,别的甭管。

和世泰确实说了谎,为了圆这个谎言,他制订了一套计划:他陪使团连夜进发,次日凌晨抵达圆明园外。届时,阿美士德等人一定疲惫不堪。然后带他们觐见,在正大光明殿上把他们强摁着屈膝磕头,稀里糊涂完成大礼,即可交差。

凌晨5点半,使团抵达圆明园外。6点半,嘉庆帝传旨接见。和世泰说,接见提前了,只允许阿美士德带三个人进去。

眼看计划就要成功了,阿美士德突然提出:赶路走了一夜,大伙太累了,况且觐见所需的服装和国书还在路上,所以现在不能马上进去,请求明天再觐见。末了,阿美士德特地强调,他是不会行三跪九叩礼的。

这时,和世泰一使眼色,一群官员扑了过来,拽着阿美士德等人就往圆明园里走。阿美士德等人当然不乐意,哇哩哇啦地大叫起来,那意思大概是说“官府抓人啦”“我就不磕头”之类。眼看双方就要扭打在一起了。

一旦双方打起来,很有可能把圆明园里的皇上给惊了驾,那可是大罪。和世泰怕事情闹大,对自己没好处,只好下令收手。计划就此失败。

如意算盘落了空,还得想办法把今天糊弄过去啊。于是,和世泰只好独自上殿告诉皇上,说英使走了一夜,脚疼得厉害,没法接见,希望改明天。他知道,即便明天接见,阿美士德也不会磕头。于是,次日传见,他就借口阿美士德拉肚子;第三次传见,他又说阿美士德病倒了,不能接见。嘉庆帝说,一把手来不了,那就见二把手吧。和世泰又说,二把手也病了,没法觐见,要等一把手病好了一同觐见。

嘉庆皇帝一看,这叫什么事啊!和世泰你搞什么名堂?他很生气,传旨将阿美士德使团遣送回国,和世泰等人交部议处。虽说后来嘉庆帝收了使团的礼品,并回赠了一些礼品,还破例允许使团跟马戛尔尼当年离开的路线一样,沿大运河南下,从广州登船回国,但阿美士德此行的外交收获甚至还不如马戛尔尼。就因为磕头的问题,他连皇帝的面都没见着,更没机会谈条件了。

五、成败得失论英雄

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的使命都没有完成,没能改变广州的贸易局面,但也并非一无所得。两个使团在返程途中,都经由陆路南下,穿越中国腹地,广泛了解沿途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情况。

西洋画中的乾隆朝官场

回国后,马戛尔尼使团的成员们纷纷撰写访华回忆录。这一方面推动了英国人研究中国的兴趣,推动了英国乃至欧洲地区汉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逐步改变了欧洲人对中国完全仰慕的情绪,“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趋于冷却。

阿美士德使团来华途中,深入渤海沿岸测绘水道,取得山东到辽东一线的沿海航道详图;回国途中,又测量镇江、瓜洲、金山一线的长江水道。他们搜集的这些情报,为英军在鸦片战争期间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阿美士德在回国途中,在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上见到了被流放至此的拿破仑。他对拿破仑说:“在中国,看似是一片太平盛世,实际上沿途的许多盛世景象都只是摆出的花架子。看似是东方的头号强国,实际上是积贫积弱之邦。”

拿破仑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说了两段很经典的话:

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以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不单中国,其他国家,诸如美国,都会在这个世纪中叶或下个世纪崛起,一味靠海上霸权争雄世界,最终再强的霸权也会没落。

会谈不欢而散,但拿破仑的预言却在百多年后应验。只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中国,在这两场外交活动中,表面上趾高气扬,其实都是以失败告终,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我把这些遗憾概括为三点:

第一,礼仪之争的失败。双方在礼仪问题上反复争执,马戛尔尼最后的行礼方式是“九次单腿下跪,伴随九次鞠躬向地”,守住了英国臣民觐见国王单腿下跪、深深鞠躬的底线,只在行礼次数上让了步,既没有损害国王的尊严,也没有降低使臣的身份。中方的记载虽然强调马戛尔尼确实磕头了,但乾隆帝并不满意。马戛尔尼的九次“单腿下跪,鞠躬向地”,毕竟跟“三跪九叩”的传统大礼不同。这让乾隆失去了向英国炫耀国威的机会,也成了乾隆对马戛尔尼使团态度骤变的重要原因。这样的行礼方式,乾隆可以默许,嘉庆却不同意。嘉庆被和世泰再三蒙蔽,最后老羞成怒,对阿美士德使团拒绝接见,直接赶走。礼仪之争,其实争的是面子。面子的事,要么灵活处置,要么严守原则,瞻前顾后要不得。

第二,谈判机遇的丧失。这两个使团的到来,是英方以平等姿态,通过外交途径提出发展以贸易为主的双边关系,并提出了一整套方案。对此,清朝皇帝并没有拿出足够的耐心进行周旋,而是在礼仪之争失败之后,在不了解对方谈判底线的情况下,一股脑地全部拒绝,从而丧失了与英方平等对话解决贸易争端,并由此推动中国主动步入近代化进程的历史性机遇。其实,为了增加通商口岸,打开华北市场,英方甚至打算以放弃鸦片贸易作为交换,清朝君臣对此一无所知。中英贸易固有的体制冲突和结构性矛盾犹存。所以说,当机会摆在你面前的时候,只要有好处,一定要努力抓住。

第三,闭上看世界的双眼。使团带来的礼品,充分体现了工业革命时代英国的科技水平。尽管嘴上瞧不起,但清朝君臣心里还是很紧张。乾隆就曾感慨,“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最为强悍”。不过,尽管有危机感,但乾隆和嘉庆的第一反应不是给臣民创造了解世界、知己知彼的机会,而是严防死守,戒备西方的军事威胁。跟康熙相比,乾隆和嘉庆似乎都只是文科生,对理科一窍不通,而且不感兴趣,这就让他们在面对西方科学技术之时,只是视而不见。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发现马戛尔尼使团赠送的火炮和炮弹仍然放在那里,完好无损,从未用过。所以说,封闭保守必然落后挨打,开放包容才能自立自强。

这三点遗憾,是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意识形态和天朝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长期奉行闭关政策必然导致的结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留住这段英使觐见的历史记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英使名片

(一)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1737-1806年)

出生地:爱尔兰

家庭出身:苏格兰贵族

职业:外交官

毕业院校:都柏林三一学院

进修院校:伦敦坦普尔大学,师从荷兰伯爵亨利•福克斯

外交经历:

1764年,英国赴俄全权特使

1765年,英国议会议员

1769年,爱尔兰议会议员、爱尔兰事务大臣

1772年,辞去议员、大臣职务,受封骑士爵位

1775年,加勒比群岛总督

1776年,受封马戛尔尼男爵,进入爱尔兰贵族行列

1780年,印度马德拉斯总督

1786年,拒绝出任印度总督,返回英国

1792年,受封马戛尔尼伯爵

1792-1794年,英国赴中国全权特使

1795年,英国政府密使,出访撒丁王国,商议反法同盟事宜。再次受封马戛尔尼男爵,跻身英格兰贵族行列。

1796年,好望角总督

1798年,因健康状况辞职。

与中国的另类缘分:

2008年5月,乔治•马戛尔尼的后裔简•马戛尔尼(Jane Macartney),作为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参与了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

(二)威廉•皮特•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Amherst,1773-1857年)

出生地:英格兰索美塞得郡的巴斯

家庭出身:高级军官(父亲和叔父都是陆军将领,父亲任中将,叔父曾任弗吉尼亚和英属北美洲总督,阿美士德继承其叔父的勋爵爵位)

职业:外交官

毕业院校:牛津大学

内外经历:

1797年,继承阿美士德勋爵(世袭男爵)

1804-1813年、1815-1823年、1829-1835年,寝宫侍臣(其间1809-1811年任那不勒斯宫廷使节)

1815年,枢密院顾问官

1816年,英国驻华全权公使

1823-1828年,印度总督

1826年,晋升阿美士德伯爵

(三)小斯当东(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 ,1781-1859)

出生地:英格兰索尔兹伯里

家庭出身:外交官,父亲为乔治•伦纳德•斯当东(1737-1801),马戛尔尼使团副使

职业:外交官

外交经历:

1792年,随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访问

179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代理处文书

180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代理处货物管理人

180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代理处中文翻译(其翻译的《大清律例》英文版在英国出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文翻译成英文的著作)

181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特派委员会主席

1818年,英国议会下院议员(1826-1830年落选,1833-1837年两度落选)。

1852年,退休

和中国的缘分

香港中环的士丹顿街,以及香港仔的士丹顿湾,均是以小斯当东的名字(谐音)命名。

参考文献

[英]Sir G.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英]爱尼斯•安德逊著,费振东译:《英使访华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法]阿兰•佩雷菲特著,王国卿等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

朱雍:《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18世纪的外交与中国命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