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历史哲学长久以来一直为中文学术界所忽略,往往被视为过渡到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桥梁,而不是一套成熟的理论。但这确实是个很不幸的误解,因为康德历史哲学自成一派,与黑格尔、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分属不同的类型。康德本人虽未撰写一部讨论历史哲学的专著,但有八篇重要的文章直接涉及历史哲学。
本书包括这八篇文章的译文及注释,并在书末附有详细的研究书目供读者参考。通过本译作,读者可以了解康德的历史观、对“启蒙”和“人类意志”的独特理解、对“永久和平”的追求,以及康德哲学系统中“自然”的终极目的。
以研究康德哲学为志业的学者李明辉先生,留学德国获得哲学博士后,致力于康德著作之翻译,且不时核对三种英译本及何兆武先生的中译本,直接从德文精心翻译并修订译文,终以此译本贡献于读者。"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4.22-1804.2.12)
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1740年,就读于哥尼斯堡大学。1746-1755年,担任家庭教师。1755年,获得哥尼斯堡大学硕士学位(相当于博士),留校任教。1797年,年老力衰,终止授课。
在哲学方面,康德继承启蒙哲学传统,综合欧陆唯理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形成其批判哲学,开启从费希特到黑格尔的德国理念论;就其原创力和影响力而言,洵为近代西方哲学家人。“回到康德去!”——无论是康德的追随者还是反对者,皆如斯说。
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道德底形而上学的奠基》《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等。"
"译者序 / i
导论:康德的“历史”概念及其历史哲学 / v
凡例 / xxxiii
康德著作缩写表 / xxxiv
在世界公民底观点下的普遍历史之理念 / 001
答“何谓启蒙?”之问题 / 021
评赫德尔《人类史底哲学之理念》、二卷 / 031
人类史之臆测的开端 / 063
论俗语所谓: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不适于实践 / 083
万物之终结 / 131
论永久和平—— 一项哲学性规划 / 151
重提的问题:人类是否不断地趋向于更佳的境地? / 203
参考文献 / 225
人名索引 / 265"
"译者序
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出现一股重新评估康德历史哲学的热潮。其直接原因是1995年康德《论永久和平》一书出版两百周年之际,西方(尤其是德国)哲学界举办了不少研讨会,并且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举例而言,在1995年于美国孟菲斯(Memphis)举办的第八届“国际康德研讨会”中,大约有半数论文直接或间接涉及康德的历史哲学。而自1990年代起,“欧洲共同体”逐渐转型为“欧洲联盟”,使康德“永久和平”之理念似乎显示出某种程度的现实性,而不再仅是哲学家的梦想,故这种讨论也延伸到西方政治学与法学之领域。但这些讨论与研究成果迄今尚未在中文学术界引起多少注意,因而也未能为中文学术界所吸收与借鉴,殊为可惜。
译者于1994—1995年在台湾“国科会”之资助下赴德国波恩大学访问时,便开始留意康德的历史哲学,并广泛搜集相关的讨论与研究成果。其后,译者还多次利用莱比锡德意志图书馆(Deutsche Bücherei)、莱比锡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继续搜集相关的资料。迄今为止,译者在这方面所搜得的研究资料在数量上相当可观,其详目见本书所附之《参考文献》。1998年台湾“国科会”人文处黄荣村处长开始推动西方经典之译注计划,邀请译者参加,译者便决定乘此机会译注康德有关历史哲学的论文。译者负责的计划于1998年6月至1999年5月及1999年8月至2000年7月分两年执行(计划编号:NSC 87-2418-H-001-023-D8;NSC 89-2420-H-001-004-D8),本书即是其执行成果。
本书译注了康德关于历史哲学的八篇论文。其中,《答“何谓启蒙?”之问题》是旧译,曾发表于《联经思想集刊》第1期(1988年5月),页1—12,在本书仅作体例上的修订。其余各篇之译注均从未发表过。其实,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何兆武教授已做过同样的工作,即其所译之《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一书。何先生是翻译界之前辈,有几部水平不错的译作。他为人谦和,于1991年在德国慕尼黑与译者初次见面时,即以此书相赠。但译者仍决定重译这八篇论文,其理由有三:,何先生之专长并非康德哲学,故其译文未达到可供精读的严格学术要求;第二,他的德文水平虽已达到相当的程度,但是康德所使用的十八世纪德文绝非一般的德文水平所能应付,故其译文不时仍有失误;第三,不同的翻译者表现不同的风格,我们的译文在风格上与大陆学者之译文必有不同,故经典之重译仍有其意义。
译者如此说,并无意唐突前辈,亦非意谓自己的翻译已臻理想。因为经典翻译所要求的条件甚高,翻译者不但对经典文字要有充分的掌握能力,对于经典内容的理解亦须有专业水平,缺一不可。理想的翻译者应同时是研究者,翻译与研究好同时进行。再者,经典之翻译往往一译再译,而后出转精。以《纯粹理性批判》之英译本为例,过去通行的Norman Kemp Smith译本(1929年初版)近年来已逐渐为Werner S. Pluhar、H. W. Cassirer与Paul Guyer/Allen W. Wood之新译本所取代。Pluhar 在其译本底《译者序》中便指出:Smith译本之问题不但在于误译、漏译、不够精确等显而易见的缺点,还在于他以自己的风格取代了康德本人底风格;故在英语世界累积了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之后,Smith底译本已不能满足学术界之要求。同样地,本书所译的八篇论文早已有不同的英译(见《参考文献》),其中较完整的译本有以下三种:
Lewis White Beck(ed.): On History. Idianapolis: Bobbs-Merrill 1963.
Hans Reiss(ed.): Kant’s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Ted Humphrey(trans.): Perpetual Peace and Other Essays. In-dianapolis: Hackett 1983.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时核对这三种英译本及何兆武先生底中译本,同样证实了这些译本已不能满足目前学术界之要求。近年来,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在Allen W. Wood与 Paul Guyer 之主持下,正进行全面重译康德著作之工作。这是英语学术界在累积了数十年康德研究之成果后,必然会出现的要求。
本书除包括以上八篇论文之中译以外,译者在每篇译文之前均加上《译者识》,说明:(1)康德撰写该文的背景、动机与经过;(2)该文所引起的回响;(3)该文之出版过程与版本。而在译文中,译者又加上《译注》及《译者按》,其中包括:(1)人名、地名、典故之出处;(2)重要概念之简要说明;(3)文字校勘;(4)其他必要的补充说明。译者之注释广泛采纳了《参考文献》、二项所列康德著作底各种选集及译本之附注,尤其是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编者之附注。由于这些注释多半涉及事实及基本资料(如姓名、生卒年代、著作、出处等),无所谓原创性,且各种版本之编辑者或翻译者往往相互转引,故若非必要,译者往往径自引用,而不一一注明二手资料之出处。兹特加声明,以示无意掠人之美。此外,译者过去曾撰写《康德的“历史”概念》一文,刊于《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1995年9月),页157—182。兹将此文加以修订、补充,易题为《康德的“历史”概念及其历史哲学》,作为此译本之《导论》。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承蒙德国友人Christian Meyer(麦立昂)及Fabian Heubel(何乏笔)之协助,借此译本出版之机会特申谢忱。译者希望此一译本能达到学术翻译所要求的严谨程度,以供不懂德文的读者研究参考之用。然译事甚难,得失往往在寸心之间。读者若发现此译本有不当之处,尚祈不吝指正,以期日后有机会修订。
李明辉
2001年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至于康德的影响,可以说整个十九世纪的哲学思想都围绕他的猜想展开。
——[美] 威尔·杜兰特
康德正是由西方文化通向中国文化的巨人。
──殷海光
康德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个与*探索时间性这一维度的人。
──[德]海德格尔"
“永久和平”可能吗?重新审视长久以来被忽略的康德历史哲学 资深康德研究学者李明辉先生精良译本
"康德历史哲学著作精良版本。译者李明辉先生致力于康德哲学研究多年,本书直接译自德文,并核对三种英译本与何兆武先生中文译本。每篇译文之前均加上《译者识》,说明原文写作背景与影响,译文注释详尽,凡重要概念、典故均予以说明。书末附有研究书目,供读者参考。
康德历史哲学自成一派,但长期为中文学术界忽略与误解。本书辑录八篇康德重要文章,读者可以经由本书了解康德的历史观、对“启蒙”和“人类意志”的独特理解、对“永久和平”的追求,以及康德哲学系统中“自然”的终极目的。"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