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王璜生随笔之三 直觉与素描
一部流动的当代艺术随笔录,窥见艺术灵魂的温暖素描
ISBN: 9787559887665

出版时间:2025-10-01

定  价:89.00

作  者:王璜生 著

责  编:张文雯
所属板块: 艺术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现当代随笔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艺术/随笔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149 (千字)

页数: 324
图书简介

本书为“王璜生随笔”系列之第三部,收录了作者近二十年来写就的随笔类文章。书稿中的文章,有对许江、方力均、刘小东、吴山专等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评论;有对昆特·约克尔、久保田博二、博伊斯、马克·吕布、安塞姆·基弗等国外艺术家的评述;也有对20世纪著名画家如吴冠中等人的回忆。全书语言质朴,富有温情,兼具可读性与趣味性,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视野和艺术观点,以及对众多中外艺术家作品的独特见解。

作者简介

王璜生,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出版有《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新美术馆:观念、策略与实操》等图书。

图书目录

喻红:时间内外的“女性”

方力钧:乱哄哄的“幸福想象”

修炼的张洹

许江:游思的眼光

刘小东:写生、经验与记忆

宋永红:观赏与被观赏

吴山专:质询艺术的本体

张大力:“真实”与“历史”

严培明:向着顶峰

陈琦:思维之物

陈曦:仪式化的“被记忆”

张小涛:微观时间

于幸泽:自在的玩物

吴松的酒瓶

陈传兴:不让、不辞、不歌

阮义忠:个人、时代与转捩点

黎朗:第三时间

安哥:另一种幽默

杨帆:青春美丽的寂寞

陈铁军:张力·意志与焦虑

胡志颖:文化权力的质疑和追问

再遇“小野洋子”

现实与真相:卡诺的质问

穿行:昆特·约克尔

久保田博二:在历史与现实的缝隙中观察中国

博伊斯的行动与理想

文化与人道的关怀:马克·吕布

伟大而平易的阿涅斯·瓦尔达

异向·魔幻的面孔:佩德罗·梅耶尔

罗杰·拜伦的“荒诞剧场”

达利:天才与怪才

“定格”现场与气息:安斋重男

诗性东方:赵无极

时空之隔:安塞尔姆·基弗

世说新呓:蒲国昌独白

依然林墉

王兰若:厚而润、闲而趣

静水深流:潘公凯

倔强、诚实、自信的王肇民

萧勤:生命归源

林丰俗:一方水土一方情

陈永锵:树、生命、年轮

蔡宝烈:苍茫的那山那水

汤集祥:现代人的乡土情思

曾松龄:真诚和自由的信念

阮荣春的画与识

一份认真,一种境界:孔六庆

肖凡神韵

一种文人关怀:陈履生

物性的生动与精神的真切:方楚雄

焦点·混沌:再谈黄国武

境由心造:庄小尖

梁蓝波的墨道世界

体验是一种文化态度:李纲

换一种角度:卢小根

神侃赵旭

“水墨”生活:樊枫

老阎的“老”

老胡的“绘事后素”

“酒仙”许培武

杜雄伟的乡土水墨

庄学本:还历史以尊严

生命如歌:记郭桓

他带着一片宁静走了

怀念吴老

吴冠中先生走了

有一种悼念叫永恒:送黄专兄

薛翔老友

后记

序言/前言/后记

这么多年来,我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总会遇到很多人,有的只是匆匆过客,有的则逐渐成为朋友,随着时间的流逝,新朋友又变成了老朋友。有的朋友几十年如一日相伴;也有的朋友虽然来去匆忙,却时常让我念起;有的朋友让我为其艺术而敬重、难忘;也有的朋友让我见其艺术而想象其人,做到了“艺如其人”。尤其像我这种在美术馆工作、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人,需要打交道的艺术家自然不少,艺术家各有个性,有张扬的,有内敛的,有真情流露的,有口若悬河的,也有不善言辞而偶尔挤出一堆想法的,当然,装腔作势的也不少。然其艺术却是最能见其真性情、真才华、真人品。于是,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我会因朋友的关系,工作的关系,感动与冲动的关系,还有一些有所感、有所怀的关系,随手写下一些“直觉”,这些直觉很朴素、很随性。我期望它们能勾勒出我内心直觉的印象与意象,从而形成一种“素描”。素描者,素之描也,即更直白、更随性的记述。

我总觉得,一个人的文字,无论他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以及写出的是什么样的东西,都与这个人的性格、知识、喜好、能力、修养等紧密相关。人无需强求自己,有感觉、有感受就写,写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写作,本质上并不是要写给别人看,也不是要让别人议论和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写给自己在闲暇无事时翻阅、品味和回忆的。特别是时隔多年之后,忽然有一天,我们翻读曾经记写过的人与事时,往事便会慢慢地浮现出来,人物的情态神貌、举止言谈,跃于眼前,记忆也被勾出来。特别是在多年后的某个时刻,我们与他(她)重逢,发现自己曾经对他(她)的记录和书写,曾经记录的对他(她)的事与艺术的感受,与现在的变化相比,会有很多不同之处。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感觉,不知是因为 时间的维度和空间的曲线变了,还是其中的人在变,包括我或他(她)及其所为都在变?

也许,唯有这写下来的文字没有多少变化,还是那样,白纸黑字。然而,读它的人在变,对它的理解与感受也在变,文字涉及的人,我和他 (她),与文字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中。想象一下,在这种充满变化与不确定性的关系中,这种被记录下来的创造性文字与图像,才是生命历程中的意义所在。

因此,我将这些记录“直觉”与“素描”的文字拿出来,让它们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中自由 生长,重构更多的不确定性。

2023 年 7 月 26 日于广州湖上绿川

编辑推荐

一、美术馆长的“朋友圈”视角,揭秘艺术圈真实生态

作者王璜生作为执掌多家重要美术馆的馆长,以“圈内人”身份记录了与国内、国际近七十位艺术家的深度交往。读者可透过权威而亲切的视角,窥见名作背后艺术家的真实性格、创作困境与精神世界,满足读者对艺术圈“幕后故事”的好奇。

二、“文学素描”式写作,艺术评论也能温暖好读

书中深入浅出地揭秘了许多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作品背后的观念与故事。无论是当代艺术中的先锋、抽象概念,还是艺术作品呈现的哲学思考,作者都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的钥匙,帮助读者看懂当代艺术,洞悉其与社会、生命的内在关联。

三、三十余载艺术现场实录,一部行走的当代艺术史

文章时间跨度达三十年,串联起中国当代艺术的关键节点。从中国当代艺术的萌芽、发展到全球化语境下的创作探索,本书既是个体记忆,更是见证时代文化变迁的“动态档案”,具有独特的史料与收藏价值。

精彩预览

诗性东方:赵无极

英国美学家哈罗德·奥斯本曾指出:“一个艺术家或一群艺术家有意识地和故意地选择抽象时,就是‘有意的’抽象,它已经成为20 世纪艺术的主导特征,而且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流行。”

20 世纪的中国,是全球视野的中国。对于中国的艺术史和中国的艺术家而言,同样面临着这个世界许多共通的问题。只不过,各国艺术家思考问题的起点不同,解决问题的角度 不同,由问题而提出新问题的方式也不同。20 世纪中国的代表性艺术家们,在这众多问题和挑战、路向和选择的文化情境中,他们的起步、经历、机会和产生的意义,都在彰显着中国美术在 20 世纪的世界美术中所扮演的角色。

赵无极所走的艺术道路就极具代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东方艺术家对 20 世纪世界潮流——抽象艺术回应的缩影。在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交汇、对话中,他以独特的艺术观察方式和表达方式,彰显了东方的文化精神。在20世纪的尾声,抽象表现主义经历了康定斯基、波洛克等一系列灿烂时期之后,人们记住了这位重要的抽象主义艺术家,记下了他来自东方。

赵无极,1921 年出生于北京。这一年,距抽象艺术先驱之一康定斯基写下抽象艺术纲领 性理论《论艺术里的精神》一书已经过去 10余年(此书写于 1910 年,1911 年出版;而此书 翻译成中文出版于 1986 年,此时赵无极已年过花甲)。赵无极 14 岁时入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的是西洋画。在 6 年的学习过程中,他的外籍老师教他的是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写实画风。当时,中国美术界迫切关注的问题是 如何以写实的方式,包括用观察方式和描绘方式来“医治”中国美术“虚弱的痼疾”,希望以“补课”的方式走进世界的潮流。然而,赵无极这位从小就推崇敬佩中国宋代伟大画家米芾的学子,他从米芾那里学到了“用另一种眼光观察”这一艺术家最重要的品格。面对机械的写实主义教育,他有意叛逆,表现出对色彩、笔触、构图的力度和感情的关注。1941 年,他创作了《婚礼》,其干脆泼辣的用笔和强烈的色彩对比,采用了蒙克式的表达,表现出深深的徘徊和困惑之感。20 世纪 40 年代,赵无极的表现主义倾向已经形成,在他充满力度的笔触和构图中,充分体现出那个年代部分艺术家敏感、焦虑以及困惑的心灵。这种共同倾向,可以从 1942 年在重庆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的“青年画家联展”中看出。参加这次画展的青年艺术家有林风眠、关良、丁衍庸、李仲生、倪贻德和赵无极等,他们的表现主义倾向成为超越 传统和叛逆现实的重要标志。

随着 1948 年移居法国,赵无极的艺术开始了新的历程。欧洲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及巨匠名作,对赵无极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进入巴黎文化圈,并融入那种浓 郁的世界文化焦点和中心的氛围中,不仅极大地扩宽了他的视野,同时他也逐渐被认识和接 受,这无疑是赵无极此后站稳脚跟并创造辉煌的决定性因素。赵无极自己经常说,他是通过 西方重新认识东方的:“如果说巴黎的影响在我作为艺术家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是无可否认的, 我必须说,随着我思想的深入,我逐渐重新发现了中国……或许悖谬的是,这种深远本原的 归复,应该归功于巴黎。”他还说:“我却服从于两种传统。”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也有意义的悖论。赵无极,通过一种传统的学习而加深了对另一种传统的认识,通过现实中的西方文化复归了深远的东方精神。他四处游历,远涉重洋,追寻的是向西方或世界文化的学习和融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并突显了自己的东方情怀,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重新发现东方的艺术坐标。

实际上,这恰恰是一种殊途同归的现象。 自 20 世纪末以来,西方的文化界一直在向往 东方,并寻觅东方。他们带着或猎奇或虔敬的心态走近神秘而遥远的东方,然而所获得的总是带着西方文化隔阂所认识到的东方。因此,赵无极在西方画坛的出现,一个以西方的现代表现形式,以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语言表达东方情怀的艺术家,无疑是西方艺术界所易于接受且极可能获得认可的。这样,赵无极的艺术以一个“东方”的身份被西方接受,从而确立了其在艺术史上的位置。

20 世纪 50 年代,赵无极从克利那里领悟到抽象符号的趣味,并尝试着以这样的符号来 表述一个东方人对西方文化的那份陌生感和隔离感。他通过画面中孤独的木船在斑驳的海湾上航行,以及孤寂的塔楼在漠漠的背景中错落地隐没,营造出一种由陌生而导引出来的神秘气氛。很快,他将符号的运用进一步转向中国古文字的变异抽象,在类似甲骨文或金文的符号中,衍生着内敛的紧张感,仿佛流露出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传统所存在的冲突紧张的心理。在经历了 1957 年访美游学之后,赵无极画面中的符号逐渐隐化乃至消失,抽象表现成了他此后的艺术主导。进入 60 年代之后,这种内敛的张力似乎被一种外力击破,他的画面开始纵横自由起来,横向的力拓展出一片雄浑而开阔的境界,其于 1964 年创作的《向爱德加 ·瓦莱斯致敬》一画,表达了他对这位演奏风格雄浑而澎湃的音乐家的敬佩。此后,开阔、壮丽、悠扬的境界也成了赵无极追求的美学思想。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初期,赵无极一直在探索与中国水墨画有一定关联的抽象表现。 这一时期,无论是在他的油彩还是水墨作品中,他都频繁使用以黑色为主的色调,使画面看上去有硬度和力度,同时营造出压抑和焦躁的感觉。然而,从 70 年代中期起,他的画作风格发生了显著的转变,画面一下子明亮而空灵起来,似乎注入了充满东方意境的诗。我们注意到, 赵无极的朋友圈中有不少诗人,他甚至经常为诗人朋友的集子画插图,可见,他对诗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钟爱。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诗的文化,也可以说,东方的艺术是诗的情怀的体现。赵无极的艺术之所以会被认为是东方的,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这种诗的情怀与艺术的融合,在他的画面上,我们总能感悟到诗的意境、诗的韵律、诗的沉吟和诗的壮丽无边。

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代表康定斯基经常用音乐来诠释他的作品。他强调艺术应该表达音乐 的感觉,表达旋律、节奏、音色。音乐之于西方的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崇高的标志。在音乐中,我们陶冶了灵魂,充溢了感情。西方的抽象表现艺术,也常常将音乐视为表现的最高境界。 在音乐中,在抽象艺术中,澎湃充沛的感情得到了自由的宣泄。而东方的艺术,尤其是赵无极的抽象表现艺术,以诗的境界来体现东方精神,以诗的韵味、意境、情怀来涵养人类平和、永恒的心灵。

这也许就是东方赵无极艺术的意义所在。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