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讲如何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随笔集。
本书借鉴培根随笔的标题与写作风格,聚焦世俗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筛选出古今中外百余位名人的著作或故事,并结合作者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的理论研究和社会阅历,解答生活中的困惑,提出可以指导工作学习的观点和做法。
大部分人虽然不一定能够成为名人,但都可以学习借鉴名人的思想智慧,像他们那样去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更为深刻地观察时代的变化,更为清醒地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并开启一个更有活力、更有益于社会的人生。
郝清杰,男,1972年生,河北内丘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秘书长。出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等著作。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大家谈》《高等教育学学科博士生培养大家谈》等图书。
前? 言 向名人学习001
一、名人指导做小事002
二、阅读经典就是与高尚的自我对话004
三、借助百位名人慧眼成就美好人生006
第一编?谈做事
第一章?谈做小事003
一、做小事应该循大道004
二、偶然性中的必然性006
三、循大道做小事是福009
第二章?谈原则013
一、成功人士的行事法宝014
二、始终坚持正确的原则016
三、人生行稳致远的压舱石017
第三章?谈错误022
—、敢于承认错误023
二、勇于分析错误025
三、善于纠正错误027
第四章?谈反面意见033
一、养成听取不同意见的好习惯034
二、善于倾听反面意见是好传统035
三、与相反观点碰撞可以丰富思想037
四、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039
第五章?谈慢变量044
一、长期主义是基本方针045
二、慢变量是根本变量046
三、成功人士最重要的特质048
第六章?谈失败051
一、败事多因得意之时052
二、失败是人生的分水岭053
三、与千百次失败为伴侣055
第七章?谈专业分工058
一、现实社会是不分专业的059
二、内行与外行的辩证关系061
三、内行和外行本质上是同行062
第二编?说学习
第八章?说不谋而合069
一、不谋而合初体验070
二、不谋而合再印证073
三、接近真理才能不谋而合076
第九章?说写文章080
一、写文章的最高境界081
二、高水平文章是干出来的084
三、修改文章要过面子关085
第十章?说宣传090
一、多用“应该”更有说服力090
二、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093
三、思想宣传的科学方法096
四、宣传的科学与科学的宣传099
第十一章?说反封建103
一、同“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104
二、尊重历史不是赞扬封建毒素105
三、肃清封建主义残余107
四、不做精神奴隶108
第十二章?说青春111
一、老人亦可风华正茂111
二、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113
三、追求美好事业的人永远年轻115
第三编?论做人
第十三章?论普通人 111
一、具备健全学识的人更重要124
二、先成人后成才125
三、成长为高素质的普通人127
第十四章?论忠诚132
一、对工作忠诚就是对我的忠诚133
二、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135
三、干工作的三个层次137
第十五章?论聪明141
一、最不聪明的一件事 142
二、真聪明还是假聪明坏聪明143
三、貌似聪明者不宜担任要职144
第十六章?论幸运147
一、十八岁不能决定人生八十年148
二、幸运多是十二分努力的结果150
三、付出常人三倍的努力151
第十七章?论命运155
一、命运的一半归我们支配155
二、在命运的颠沛中见气节156
三、成为自己命运之舵手158
第十八章?论修养160
一、坚守终生的美德161
二、周总理的修养要则163
三、指导自己的修养要则164
第四编?讲马克思主义
第十九章?科学真理流行全世界171
一、科学真理无国界172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75
三、科学要与各国国情相结合178
第二十章?人类文明的领航者 182
一、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结晶183
二、殊途同归的崇高价值理念185
三、科学批判与建设原则相统一188
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90
第二十一章?行稳致远的生活方式193
人生可以有多维度194
二、信马列才能行稳致远195
三、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198
第二十二章? 历史合力论201
一、解释历史现象的科学方法202
二、对个人同样有深刻启示204
三、个体可以大有作为205
第二十三章?系统而实际地掌握科学理论 208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209
二、突出问题导向212
三、发扬大无畏的科学精神215
四、坚持“小题大做”218
结语 一个人可以走多远221
前言 向名人学习
2020年元旦,我刚好读完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1916—1970)的《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虽然一些介绍称这部作品出版后影响力经久不衰,已成为研究美国政治传统的必读佳作,但是,通读下来却发现,书中既有不少值得深思的真知灼见,如“美国政治英雄不是石膏塑成的神像,而是脆弱且有争议的活生生的人物”,“在民主社会中,对待政治领导的态度,苛求毕竟比过分宽容要令人安心一些”等,也有很多冗长而无聊的描述,全然没有黑格尔哲学著作的深刻,也没有狄更斯经典小说的风趣。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总结过的:“所有伟大的著作都含有枯燥的部分,所有伟大的人生都含有乏味的努力。”当然,通读这样一部经典著作,结合自己近些年来的研究思考,还是有不少的感想和收获。最大的收获是想明白了一个大家比较熟悉,但是不一定正确认识的问题:作为普通人,我们为什么要向名人学习?为什么要阅读经典著作?阅读经典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启示?
一、名人指导做小事
名人毕竟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很普通,都要从事日常的小事。但是,同样是一件琐碎的事情,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态度去做,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是某一位名人,也来做日常的琐碎小事(实际上名人也是要做小事的),效果会是什么样的呢?一般来讲,一位名人做日常的琐碎小事,特别是他擅长专业领域的小事,通常会比普通人做得更好,这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名人或者拥有广博的知识,或者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进一步设想,如果日常的实际工作或琐碎小事,都让名人们来做,那么,整个社会的面貌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改观。
但是,名人在现实生活中毕竟只是极少数,不可能代替所有人做所有的事。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名人们不也是从一件件普通的小事做起来的吗?不是在做千万件小事中获得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把这些经验教训上升到原则理念的更高层面,运用到做大事中来的吗?不是通过做成这些大事,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吗?
再设想一下,如果某位名人能为我们普通人出谋划策,指导我们做好小事,那么,我们一定会比自己摸索做得更好。
当我们在政治领域遇到重大问题时,如果能得到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等革命家的指点,那么,我们可能会对时代的风云变幻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经济领域面临挑战时,如果能够让亚当·斯密、熊彼特、凯恩斯等经济学家来出主意、想办法,那么,我们可能会更深入理解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
在文化艺术领域面对形形色色的新思潮、新流派时,如果有丹纳或鲁迅为我们传经送宝,那么,我们可能会对这些新思潮、新流派有全新的见解;
当内心陷入迷茫或忧郁时,如果有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斯金纳等心理学家为我们揭开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奥秘,那么,我们可能会找到现代灵魂自我拯救的有效途径……
二、阅读经典就是与高尚的自我对话
事实上,名人又是不可能亲自去指导每个普通人做一件件小事的。
那么,通过阅读名人的经典著作,学习名人的思想品格、行动原则、做事方式方法,把他们的经典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智慧和工作方法,在他们的全方位启示下,我们做小事一定会比以往的效果要好得多。
名人的人生经历、思想智慧凝聚起来,就成为人类文化史上传承下来的经典著作。在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时,我们就会发现普通人的思想与这些名人的心是相通的。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爱默生在《爱默生人生十论》中的一段话,充分说明了普通人与名人的思想相通的内在原因:
但人们往往不够自信,经常擅自摒弃了自己的思想,就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东西。但在天才的
每一部作品中,人们认出了似曾相识的东西,那正是我们自己抛弃了的思想:它们带着某种疏远的威严回到我们的身边。当人们知道了伟大的艺术作品对我们的教益不过如此而已,就应该明白要心平气和坚定不移地坚持我们自发的印象。不然,当有朝一日,一位陌生人非常高明地说出恰恰是我们一直想到和感到的东西成就了他时,我们将被迫从别人那里取回我们自己的见解,并感到懊丧异常。
名人名言所讲的,恰恰就是我们意识到、但未能如此精辟深刻表达出来的思想认识。所以,与其说是在学习名人的思想,不如说是借助他们的思想来发掘蕴藏在我们普通人内心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经典著作,就是与未来的、更智慧的、更高尚的自我对话。
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不在于你能否背诵出这些语句,而在于你是否已经理解其思想精髓,即使忘记了这些语句,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同样的思想观点表达出来;在于你能否运用这些思想智慧来指引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
进而言之,作为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领航者。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是如此,我们在阅读中一定会发现一个智慧、高尚甚至伟大的自我。
这应该是我这些年来阅读名人经典,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得到的最深刻的启示。
三、借助百位名人慧眼成就美好人生
因此,我们应该向名人学习:
学习黑格尔在哲学领域中的思想智慧;
学习培根在人生历程中的真知灼见;
学习爱因斯坦站在自然科学顶峰对人类未来的睿智见解;
学习毛泽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学习周恩来用丰富社会实践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风貌;
学习鲁迅在思想领域批判腐朽旧世界开创文化新方向的文人风骨……
向这些名人学习,应该是一个普通人走向成熟甚至伟大的必由之路。
虽然大多数人不一定能够成为名人,但是所有的普通人都可以学习借鉴名人的思想智慧,像他们那样去工作和生活。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对于普通人而言,就可以更为全面深刻地观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云变幻,更为清醒冷静地面对千姿百态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开启一个更加充满活力、更有益于社会进步的美好人生。
读名人的经典著作,是学习名人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不同的年龄,我们读经典也会经历不同的层次和阶段:
20岁之前,在学校里学习时,我们读经典,读到的是经典作家在讲什么。可能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他们讲得太深奥了。
从学校毕业之后,30、40岁,在社会现实中摸爬滚打时,我们读经典,读到的是经典作家为什么会这样讲,有时也会产生疑问:他们讲得对吗?
50岁之后,人到中年,经历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风风雨雨,我们读经典,读到的是经典作家的睿智和远见,甚至是语言背后的时代脉搏。不时会有这样的感慨:他们讲得太深刻了!
60岁之后,步入退休阶段,回首人生的起伏跌宕,我们阅读经典,应该可以读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可以与经典作家对话交流,甚至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注解、验证、创新经典。这时可能会有这样的冲动:在某些问题上,我们可以比经典作家讲得更明白、更深刻。
总之,通过阅读人类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一系列经典著作,一个人就可以在自己的有限人生经历中,感受身心的辽阔,体悟世界的奥妙,展望未来的美好。
这些年来,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利用工作之余的空闲时间,阅读了近百位名人的著作和文章,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看到各类人群的辉煌与沉浮,对于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有了不少认识和思考。把这些思想和认识集中梳理出来,形成了这本学习经典和体悟人生的小书,呈现给大家。这本书的每一个话题和每一个章节提出的主要观点,都至少有三位不同领域的名人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进而形成不谋而合的共识,得出殊途同归的结论,具有普遍性的启示和引领意义。
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思考与研究,与热爱生活的各位朋友,借助中外名人之慧眼,观察时代之风云变幻,看透人生之跌宕起伏,引领普通人过上美好生活,在岁月静好中成就各自的事业,安度期望中的人生年华。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我们仍然需要学习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才能共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该书通过阅读名人经典而总结出来的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思考和学习。
——郑大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孟子曰:“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这是名人的主要特点,也是他们给后人的重要启示。学习名人,以完善人格;阅读经典,以修身齐家,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谢维和,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经典,不只是文字,更是人生的体验、思想的凝结。品经典,既是与名人的心灵对话,又是和时代精神的共鸣,更是走向未来的具象路径。
——仰海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
。。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