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流域民国文献整理汇编》辑录嘉陵江干流及支流流经的陕西、甘肃、四川、重庆4省市73个市、县、区范围内,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期刊、政府公报、图书专著、未刊书稿等文献史料。内容包罗甚广,主要涵盖:各类政治局势报道、各级政府的政令文件和相关法规,各类军事团体的相关活动,反映各地金融、税收等财政问题的工商业史料,兴建各种基础设施的实施文件和各种工程工具的使用指南,各地特色农林业生产情况,各类表演艺术作品及文学作品,反映地方社会民生、风土人情的文献,对各区域地理情况和资源利用的调查报告,等等。
本书在现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按照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先左岸后右岸的顺序著录各区域相关史料。各区域史料按照出版时间先后排列,逐条对各资料拟定标题并详细注明卷数、刊期、页码等信息,以便研究者快速筛查。本辑为第四辑,共25册,包含重庆主城区1946—1949年时间段内相关资料,以及涵盖嘉陵江流域范围内多个市、县、区的嘉陵江流域综合文献资料。
任毅,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近年来主要围绕区域产业集聚、区域金融发展等方向开展研究。
易淼,男,1987年出生,湖北监利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志昆,重庆市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古渝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文化部共享工程重庆市地方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研究馆员。承担过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6个,主编《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联合目录》《重庆辛亥革命史》《巴渝文献总目》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辜雅,历史学博士,现任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在《民国档案》《史学月刊》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第四辑·第1册
嘉陵江干流(下③) 重庆主城(1946年)
渝号平剧全班人马忙于排演“双十节”演出节目
摘自《宝元通简讯》1946年第53期,14页
重庆延安木刻联展
摘自《报报》1946年第1卷第1期,49页
渝出版界提出主张
摘自《报报》1946年第1卷第1期,52页
重庆甲骨文展览会
摘自《报报》1946年第1卷第3期,65—66页
重庆物价指数表
摘自《报报》1946年第1卷第3期,76—77页
重庆至西南东南水陆交通现况
摘自《报报》1946年第1卷第7期,41—42页
胜利后的重庆金融市场
摘自《报报》1946年第1卷第12期,83页
陪都十年建设计划将先完成四项工程
摘自《报报》1946年第2卷第2期,33页
嘉陵江,长江干流上游左岸的主要支流,全长1345千米,流域面积16万平方千米,占长江流域面积的8.9%,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一级支流;流经陕西、甘肃、四川、重庆4省市70余市、县、区,在重庆市朝天门汇入长江;主要支流有涪江、渠江、白龙江、西汉水等。
关于嘉陵江的源头(正源),目前尚无定论。传统上认为,嘉陵江有两源:东源陕西省凤县代王山的东峪河和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齐寿乡齐寿山的西汉水。2011年10月长江水利委员会确认东源陕西省凤县秦岭代王山为正源。近年还有学者认为嘉陵江发源于甘南碌曲县郎木寺镇若尔盖草原的白龙江,2014年中科院将嘉陵江正源定位为白龙江,不过尚未得到地理学界确认。
嘉陵江流域内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山货特产也极为丰富。同时流域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十分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古城、古镇、古道及红色文化遗存遍布,历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在古代,嘉陵江作为沟通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关中平原与西南重要城镇成都、重庆的一条重要水上交通大动脉,发挥过重要的军事、经济、文化作用。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时期,嘉陵江作为国民政府陪都的经济、交通干道,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嘉陵江流域也经历了一次历史上规模相对较大的集中开发,并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国民政府迁渝后,嘉陵江流域成为陪都抗战重要的资源供给源和军事战略纵深地。出于战时需要和长期抗战的准备,政府各部及学界大量学者皆对嘉陵江流域的资源、地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其研究范围较为广泛。所取得的成果较为详尽地记载了当时嘉陵江流域的地理构造、地形、水系、气候、土壤、物产、人口以及经济民生、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并包含大量的历史绘制地图和历史照片。这些研究成果除部分形成专著外,大量以论文、报告、文章形式发表于当时的期刊、报纸或内部资料中,而这些文献资料是本次辑录整理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当时在北碚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的地理学者李承三等人经过艰辛的科学考察撰写的《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上卷为自然地理考察研究成果,下卷为人文地理考察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嘉陵江流域的地形、经济人文地理概况,至今仍被地理学界公认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性著作。由杨克毅、朱克贵、谢觉民等所著的《川东地理考察报告》,考察了东以重庆云阳间的长江河谷为界,西以渠县—合川之渠河为界的22个县(市),报告介绍了长江与渠江及嘉陵江的一部分流域之构造、地形、水系、气候、土壤、农业、物产、人口与聚落等方面的情况,亦是这一时期嘉陵江流域地理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学者马以愚实地考察研究所著的《嘉陵江志》,是作者自重庆溯流而上,历尽艰辛对嘉陵江干流作全程实地考察,并结合历史文献对沿岸名胜记述与考证的成果,至今仍不失其学术价值。而《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概况》则是研究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先生进行民国乡村建设不可多得的原始文献。
嘉陵江流域在抗战期间居于后方交通的主干道,从军事上来看相对安全,该区域地理面积广阔,其优良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重庆国民政府重要的资源供给源。为此,当时的政府、科研机构组织人员对该地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兴办了众多厂矿企业,其煤矿、水电为工业贡献了绝大部分能源,而其他轻重工业,如粮食、林木业等也得到了空前发展。这些发展状况都在当时的各种期刊杂志中有相应的体现,如流域内矿产勘探开采情况,贸易、水文、社会情形,水道航运、水力开发、水陆联运、桥梁建设等,流域内一些大型的重要厂矿企业的相关经营情况、建设调查情况,以及其他个人游记、历史人文、艺术作品,等等。
宜昌失守后,宜昌至重庆的水运也被封锁,通过三峡段进入大后方不再容易,嘉陵江成为沟通大后方南北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其贸易线路经过该区域后可以北向过道陕西、甘肃,抵达哈密,并沟通苏联,对抗战持续的物资需要是一个重要保障。为此,江汉工程局与陕西水利局于1939年兴办“嘉陵江水道治理工程”,对嘉陵江河道进行系统整治以通航运输,成效卓著的“重庆—广元”段事实上成为这条线路的核心。为了打通嘉陵江水运并提升运力,国民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嘉陵江水道工程处”,对嘉陵江进行治理和维护,嘉陵江的疏浚工作也一直持续到1944年才完成。这些内容也都在当时的各种史料中有所体现。
《嘉陵江流域民国文献整理汇编》收集了民国时期嘉陵江沿线各省、市、县地方关于军政时局、历史人文、地理生态、农林物候、经济建设、水文交通、河道航运、河流治理、水利工程的相关史料,以及该时期特有的红色人物史事、嘉陵江水道整治和水陆联运、厂矿企业和工业发展、开发历程和政策、资源调查以及研究概况等各方面的历史资料,力求对嘉陵江流域民国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为嘉陵江流域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资料,以促进嘉陵江流域的发展。
本书旨在为学者研究嘉陵江流域自陕西经甘肃至四川、重庆16万平方千米流域内近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提供丰富的一手文献资料。期以通过对嘉陵江流域民国文献的系统整理,为嘉陵江流域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资料,以促进嘉陵江流域的发展。
嘉陵江,长江干流上游左岸的主要支流,全长1345千米,流域面积16万平方千米,占长江流域面积的8.9%,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一级支流;流经陕西、甘肃、四川、重庆4省市70余市、县、区,在重庆市朝天门汇入长江;主要支流有涪江、渠江、白龙江、西汉水等。
关于嘉陵江的源头(正源),目前尚无定论。传统上认为,嘉陵江有两源:东源陕西省凤县代王山的东峪河和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齐寿乡齐寿山的西汉水。2011年10月长江水利委员会确认东源陕西省凤县秦岭代王山为正源。近年还有学者认为嘉陵江发源于甘南碌曲县郎木寺镇若尔盖草原的白龙江,2014年中科院将嘉陵江正源定位为白龙江,不过尚未得到地理学界确认。
嘉陵江流域内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山货特产也极为丰富。同时流域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十分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古城、古镇、古道及红色文化遗存遍布,历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在古代,嘉陵江作为沟通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关中平原与西南重要城镇成都、重庆的一条重要水上交通大动脉,发挥过重要的军事、经济、文化作用。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时期,嘉陵江作为国民政府陪都的经济、交通干道,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嘉陵江流域也经历了一次历史上规模相对较大的集中开发,并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国民政府迁渝后,嘉陵江流域成为陪都抗战重要的资源供给源和军事战略纵深地。出于战时需要和长期抗战的准备,政府各部及学界大量学者皆对嘉陵江流域的资源、地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其研究范围较为广泛。所取得的成果较为详尽地记载了当时嘉陵江流域的地理构造、地形、水系、气候、土壤、物产、人口以及经济民生、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并包含大量的历史绘制地图和历史照片。这些研究成果除部分形成专著外,大量以论文、报告、文章形式发表于当时的期刊、报纸或内部资料中,而这些文献资料是本次辑录整理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当时在北碚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的地理学者李承三等人经过艰辛的科学考察撰写的《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上卷为自然地理考察研究成果,下卷为人文地理考察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嘉陵江流域的地形、经济人文地理概况,至今仍被地理学界公认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性著作。由杨克毅、朱克贵、谢觉民等所著的《川东地理考察报告》,考察了东以重庆云阳间的长江河谷为界,西以渠县—合川之渠河为界的22个县(市),报告介绍了长江与渠江及嘉陵江的一部分流域之构造、地形、水系、气候、土壤、农业、物产、人口与聚落等方面的情况,亦是这一时期嘉陵江流域地理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学者马以愚实地考察研究所著的《嘉陵江志》,是作者自重庆溯流而上,历尽艰辛对嘉陵江干流作全程实地考察,并结合历史文献对沿岸名胜记述与考证的成果,至今仍不失其学术价值。而《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概况》则是研究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先生进行民国乡村建设不可多得的原始文献。
嘉陵江流域在抗战期间居于后方交通的主干道,从军事上来看相对安全,该区域地理面积广阔,其优良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重庆国民政府重要的资源供给源。为此,当时的政府、科研机构组织人员对该地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兴办了众多厂矿企业,其煤矿、水电为工业贡献了绝大部分能源,而其他轻重工业,如粮食、林木业等也得到了空前发展。这些发展状况都在当时的各种期刊杂志中有相应的体现,如流域内矿产勘探开采情况,贸易、水文、社会情形,水道航运、水力开发、水陆联运、桥梁建设等,流域内一些大型的重要厂矿企业的相关经营情况、建设调查情况,以及其他个人游记、历史人文、艺术作品,等等。
宜昌失守后,宜昌至重庆的水运也被封锁,通过三峡段进入大后方不再容易,嘉陵江成为沟通大后方南北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其贸易线路经过该区域后可以北向过道陕西、甘肃,抵达哈密,并沟通苏联,对抗战持续的物资需要是一个重要保障。为此,江汉工程局与陕西水利局于1939年兴办“嘉陵江水道治理工程”,对嘉陵江河道进行系统整治以通航运输,成效卓著的“重庆—广元”段事实上成为这条线路的核心。为了打通嘉陵江水运并提升运力,国民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嘉陵江水道工程处”,对嘉陵江进行治理和维护,嘉陵江的疏浚工作也一直持续到1944年才完成。这些内容也都在当时的各种史料中有所体现。
《嘉陵江流域民国文献整理汇编》收集了民国时期嘉陵江沿线各省、市、县地方关于军政时局、历史人文、地理生态、农林物候、经济建设、水文交通、河道航运、河流治理、水利工程的相关史料,以及该时期特有的红色人物史事、嘉陵江水道整治和水陆联运、厂矿企业和工业发展、开发历程和政策、资源调查以及研究概况等各方面的历史资料,力求对嘉陵江流域民国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为嘉陵江流域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资料,以促进嘉陵江流域的发展。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