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事件:批判理论的事件转向
以事件为线索,对马克思、福柯、阿甘本等思想家的理论进行全新阐发,发现和剖析现当代哲学的事件转向,发掘经典理论的新内涵。大学问出品
ISBN: 9787559883544

出版时间:2025-09-01

定  价:58.00

作  者:蓝江 著

责  编:楼晓瑜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哲学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哲学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160 (千字)

页数: 244
图书简介

阿加莎笔下的贵妇人为何会在目睹凶杀案之后语无伦次?如果《黑客帝国》中的尼奥吞下的是那枚蓝色的药丸,他的世界是否真的会一如往常?事件对于我们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事件处于我们的认知框架之外,促使我们去重新思考和面对世上的一切,而学者蓝江敏锐地发现了现当代哲学史上的事件转向。本书以事件为线索,对马克思、福柯、德勒兹、巴迪欧、齐泽克、阿甘本等人的理论进行全新解读,结合《千与千寻》《信条》等大众耳熟能详的影视文学作品,运用充满故事性的笔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发掘了经典理论的新内涵,阐发了事件的深层意蕴。这本书告诉我们,对事件的忠实,也就是对压抑与沉默的反抗;我们要始终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着事件,存在着改变,继而怀抱一腔希望,勇敢地面对不可知的未来。

作者简介

蓝江,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忠实于事件本身》《一般数据、虚体与数字资本》《如何思考全球数字资本主义?》;担任“左翼前沿思想译丛”“拜德雅人文丛书”“后人学译丛”主编,译著有《存在与事件》《王国与荣耀》《生命的尺度》等。

图书目录

序言 事件转向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事件 1

第二章 疾病、事件与治理:福柯论事件 30

第三章 德勒兹的意义-事件 57

第四章 巴迪欧的事件本体论与事件现象学 78

第五章 齐泽克:视差之见下的事件 130

第六章 阿甘本:作为事件的身体使用 160

参考文献 189

序言/前言/后记

序言:事件转向

齐泽克在《事件》(Event)一书的开头,提到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命案目睹记》(4.50 from Paddington)的一个情节。两辆相对而行的火车都在一个车站停了下来,一位贵妇人正在车厢里享受着下午恬静的时光。突然间,就在这个火车站里,她透过车窗向另一辆列车望去,她看到了一个她此前从未见过的令人惊悚的场面:一位男士在对面车厢里将一名女士摁倒在地,并杀死了她。惊慌失措的贵妇人选择向火车站的警员报警。当警员耐心地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时,这位贵妇人几乎是语无伦次地向警员说了一堆鸡零狗碎的话。是的,贵妇人在面对警员时是语无伦次的,这恰恰是齐泽克最为关心的地方。因为另一辆列车上的命案对一个警员来说或许已经司空见惯,但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被包裹起来的静谧生活中的贵妇人来说却不是如此。她的语言和思维框架根本没有为对面车厢里的凶杀案留下任何空间,以致她甚至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她刚刚目睹的一切。所以,齐泽克才总结道:“这可算最简单纯粹意义上的事件了: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件骇人而出乎意料的事情突然发生,从而打破了惯常的生活节奏,这些突发的状况既无征兆,也不见得有可以察觉的起因,它们的出现似乎不以任何稳固的事物为基础。”正如齐泽克所说,事件打破了日常生活的连续性假象,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我们宁静世界的天空。事件的强势刺入,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来临;恰恰相反,事件在我们的世界里,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上撕开了一道口子。这道口子如同一道创伤,深刻地刺入我们的心灵和身体之中,促使着我们去重新思考和面对世界上的一切。这就是事件!或者说,这就是我们在事件发生之后去面对世界的态度和行为。

显然,我们今天的哲学和思想经历了一场事件的转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事件仅仅是我们今天才开始面对的问题,而是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事件,一个断裂性的事件,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事件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并重新反思曾经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我们已经无法将对事件的思考简单地还原为某种先验的观念论或朴素的经验论的思维,或者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某个神灵的意志或第一推动力,事件本身就是这种力量。无论是先验的观念论还是朴素的经验论,实际上都无法简单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面对在我们的认识框架和存在框架之外的某个溢出(excess),即一个无法还原为既定存在和认识框架的残余物(surplus)?这就必然迫使我们转向对事件的思考,事件是我们常规知识和普世化框架的例外状态,也正是这种例外状态,让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本雅明、福柯、拉康、德勒兹、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克劳德·罗马诺(Claude Romano)等思想家将他们的目光转向那个难以捕捉的事件,去思考事件带来的哲学问题。

一、为什么是事件?

与“事件”最紧密相关的概念是“无中生有”(ex nihilo)。在古罗马思想家那里,拉丁语的ex nihilo是相对于ex materia和ex Deo这两个说法而言的。ex materia是从现有的既定材料中生产出某个东西,如将刚刚采伐回来的原木制作成一张木桌子,这种木桌子就是ex materia。除了以现实的物质材料生产出的某种东西是ex materia,一些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算是ex materia,如人民组成的国家,或者一个新的城邦。ex Deo则是来自神灵的东西,其中蕴含着神的意志和恩典。当然,在中世纪的基督教的解释中,神的恩典也可以分为特殊恩典和一般恩典。特殊恩典是极其稀少的,表现为神的意志在某些对象上的直接体现,如《圣经》中的耶稣让盲人可以重新看见世界,让瘸子能够重新像一般人一样走路,就属于特殊恩典。这类恩典的确是ex Deo,它来自神,但是极其稀少。那么,ex Deo更重要的含义就是一般恩典。神不直接干预世界,就像柏拉图《法律篇》末尾的那个雅典客人强调的那样,神的恩典在于“我们的灵魂理论,我们说过,一旦运动有了一个起点,那么任何事物都将从这种运动中获得它们持久的存在。我们还说,行星和其他天体在心灵的推动下有序地运动,心灵对事物作了安排,确立了整个框架”。这种一般恩典,一方面是通过雅典客人口中的卫士(guardian)来实施的,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对整个世界的安排来实现的。在雅典客人的口中,学习神学是崇高的,之所以崇高,正是因为神学包含了神灵对世界的安济(economy),而这种安济是以法律或规律的形式出现的。这样一来,普通人只需要依循着这些法律或规律,就能够走向完善。换句话说,《法律篇》最核心的议题实际上就是作为一般恩典的ex Deo,即按照上帝的安济来治理世界,人类和世俗世界的任何创造行为和活动实际上都是上帝的安济的奥秘,即依从上帝的恩典来行事。在这个意义上,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制造出来的木桌子不仅是ex materia,也是ex Deo。我们按照上帝恩典下的安济,遵从了其规律,实现了一般恩典的具体化,而人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寻找上帝的安济的奥秘,寻找支配着自然世界和城邦世界的一般规律,并依照这种一般规律行事。这种作为一般恩典的ex Deo,不仅支配着中世纪诸多神学家的思维,也支配着启蒙运动早期的一些科学家的思考。在他们看来,上帝所缔造的世界如同一块精细运转的钟表,而科学的目的就是发现这块钟表的运行规律。

这样,无中生有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无中生有不仅意味着不是从既定的材料和秩序创造出某种产品,而且意味着不依赖于所有的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人类的法律,甚至不依赖于神的意志。无中生有意味着一种在既定的规律和框架之外的创造,它不是现成在手的存在,也不是从客观规律和法则中衍生出来的可能性;它意味着一种纯粹的发生(genesis)。在古代犹太思想家斐洛(Philo)那里,无中生有实际上指向的就是原初的创世事件,斐洛在《论〈创世纪〉》中说道:“摩西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在这里,‘起初’这个词并非如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具有时间意义,因为在有世界之前不会有时间。时间与世界同时产生或在世界之后产生……由于‘起初’这个词在这里不是指时间的开端,所以它像是在指某种秩序。所以‘起初神创造天’相当于‘神首先创造天’。”斐洛在这里谈到的“起初”,就是无中生有。在这里不仅没有任何具体的实体,也没有天。这里的“天”显然不是指实体意义上的天空,因为斐洛很快就继续写道:“创世主首先造出无形体的天和不可见的地,以及空气和虚空的理念。”显然,天是一种无形体的概念,但在这个天之前,没有时间,也没有阿那克西米尼所说的无形(apeiron),那里只有无(nihilo),一种作为整个世界架构的无。具体的物体以及作为神的一般恩典的普遍规律和法律,都出自这个天,这个天或者原初意义上的虚空,就是“无中生有”。实际上,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提到的chora,也是一个先于具体物体和自然规律、城邦法律存在的“空”的概念,在这个空的架构下,才诞生了万物。

尽管古希腊哲学和中世纪神学的本体论都试图寻找这个最原初的ex nihilo的天,将其当作我们这个世界的第一动因(primum movens),但是,启蒙哲学之后,对第一动因的探索转向了先验的认识论框架,即事物的可知性,完全不可知的事物被排斥在现代认识论的框架之外。虽然现代启蒙和科学认识论为不可知的事物留下了地盘(如康德的“物自体”概念),但哲学最根本的任务已经发生了变化。形而上学家关心的是如何在理念的带领下,实现世界的整体知识性关联。在这个时代里,世界的万物都被还原为一个理想的因果关系的存在巨链,而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探索这个巨链的原理,并依照这些原理去创造事物,去有序而连贯地实现世界的进步。于是,一种进步主义的世界观出现了。在理性和科学的标准下,世界被划分成文明世界和蒙昧世界,而各个文明、各个种族之间的关系,被表达为因果性的线性关系。当绝对精神降临的时候,世界的万物都被还原为必然性和合理性,世界时代的最终蓝图让位于绝对理性的乌托邦,人类的自由也变成了顺从于大写理性的自由。我们需要的恰恰是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感悟到的那种伊壁鸠鲁或卢克莱修式的原子的偏斜运动,而不是德谟克利特式的恒定符合既定轨迹的原子运动。

或许,这正是尼采用闪电来形容事件的原因。让那种不曾在既定轨迹上出现的力量以具体的形态呈现出来,尼采期望的不仅仅是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而且是“闪电对我们自己的触动”。显然,在今天,我们大可不必像斐洛那样,追溯一个原初的创世事件,在那次事件之后,今天世界中的万物及其规律,都被视为创世事件的结果。而作为世俗世界中的有限的芸芸众生,他们只能像柏拉图笔下的雅典客人一样,去尽可能地切近神对世俗世界的安排,在一个稳定而有序的时空秩序下,实现向彼岸的泅渡。然而,尼采的主张在根本上否定了斐洛式的架构。在后来的法国的福柯、德勒兹、巴迪欧那里,说法应该是:不仅存在着事件(event),而且存在着诸多事件(events)。事件不是单一的,事件的结果,即我们眼下的现实世界,绝不是某一个创世事件一次性地形成的。在创世事件之后,事件不断地发生,事件构成了无数的转折点,让我们不断地从事件中去领悟新的力量。

当然,事件不同于事物。现代认识论往往喜欢将事物或主体孤立起来,从一个茕茕孑立的物体中,探索物体的原理。这样,关于物体的认识,仅仅是关于这个物体的认识;天空的那一道闪电,也仅仅是一种大气物理学的现象。然而,事件绝不是这样,一道闪电不仅与那片乌云有关,也与大地上的树木有关,甚至与几个在大路上踽踽而行的人有关。在闪亮的光芒带来轰隆隆的雷声之后,那几个行人显然也产生了对这种气象学现象的感触(affect)。在这个感触中,行人、树木、道路甚至草丛中的蚱蜢都可能成为这道闪电的共同见证者。在这些因素中,我们关心的不是带有电荷的云层相互接触产生的具有物理学因果关系的自然现象,而是闪电将世界统一为一个事件性世界,或者德勒兹意义上的解域化(deterritorization)的世界。正如克劳德·罗马诺所说:“于是,事件就是将自身展现为穿越天空的明亮的痕迹(trail),并直接消逝。所发生的一切导致了世界之中的诸多事物的改变。”事件不仅仅是孤立的物体或主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事件划破了我们生存的天空,如同一道伤痕,永远地留驻在我们的世界之中,也留驻在我们的认识论架构之中。在事件发生之前的虚伪的静谧为触目惊心的事件所打破,事件让世界背负上了它的印记,并彻底地让我们赖以生存的无形的chora或“天地”发生了改变。这样,事件哲学的转向,不仅仅意味着对必然性哲学的打破和对至高无上的理性规律的挑战;更重要的是,事件带来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让我们可以通过事件留下的痕迹,看到一种曾经被视为不可能的事物的出现。

编辑推荐

在影片《黑客帝国》中,主角尼奥通过吞下一枚红色药丸,回到了真实世界,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冒险。无独有偶,诺兰执导的影片《信条》也运用了同样的药丸设定,主角在吞下一颗银色药丸之后便昏迷过去,他醒来时已然成为“信条”组织的成员,开始了他的冒险。这些颜色不同的药丸,都在电影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向人们宣告:事件已经发生!

从伊萨尔河畔的樱桃树、精神病院等现代管理技术的诞生,到油屋世界里的身份转换、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奴隶起义,再到《斜屋犯罪》中的斜屋、在电气化时代成为历史的燃灯人,作者结合一系列耳熟能详的案例,对马克思、福柯、德勒兹、巴迪欧、齐泽克、阿甘本等人理论中的事件转向进行了精彩的剖析。他的行文方式如同在讲述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他巧妙地以《千与千寻》《黑客帝国》《暗黑》等影视文学作品为例,将高深的理论融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例子中,化难为易,阐发经典理论的全新内涵,带领人们在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中捕捉哲学反思的一闪灵光;同时,也对这些经典的影视文学作品作了新的解读。

正如作者所言,事件就像一道闪电,它划破乌云密布的天空,照亮污浊的大地,让人们看到远处的海洋;而我们应当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着改变,存在着事件。读罢这本书,相信各位读者会对事件有新的认识,相信诸位也会和这些哲学家一样,拥有质疑当下秩序的胆量,拥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并对不可知的未来怀抱希望!

精彩预览

事件已经发生:齐泽克的事件理论

齐泽克的事件理论秉承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以大他者为中心的象征界介入实在界的时候,不仅生成了被象征秩序询唤的主体,也将生命、欲望、力比多一分为二,被阉割掉的部分被称为主体永远失却的对象a。在齐泽克那里,对象a成为实在界被象征化之后的剩余物,证明了主体不可能完全被象征秩序的意识形态消化,而对象a的存在成为事件发生的原点,它让象征秩序的崩溃成为可能。不过,仅有对象a不足以触动既定的象征秩序。如果让事件成为可能,必须形成另一个象征化过程,让不可能被感知和言说的对象a,在新的象征秩序下呈现出来,从而形成不同视角下的视差之见。这样,真正的事件的发生,依赖于新观念的发明,依赖于新原则的诞生,让不可消化的剩余物在新原则中得以出现。也只有在那一刻,我们才能说诞生了新的普遍性,以及诞生了新的事件。

2020年克里斯托弗·诺兰带来的新作《信条》再一次向我们展现了这位鬼才导演的奇思妙想。不过,我们在这里更为关心的并不是作为电影中核心装置的逆转机导致的负时间和正时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在最后利用逆转机对萨托尔的毁灭装置施行的钳形战术;而是在影片的开头,在主角还是一个CIA特工的时候,他由于乌克兰歌剧院恐怖袭击事件而被乌克兰安全部队抓获,在面对对方的拷问时,他吞下了自己同事手中剩下的药丸,选择自杀。然而,这枚银色的药丸并未将主角带向天国。在一艘渡轮上,他被告知成为“信条”组织的成员,并同时了解了逆转机的事情。似乎一切的改变,都源自那枚银色的药丸。

药丸的设定,实际上也在沃卓斯基姐妹的《黑客帝国》中出现了。当主角尼奥被带到墨菲斯面前时,墨菲斯提供给尼奥的也是两枚药丸,一枚红色,一枚蓝色。按照影片的设定,吃下了蓝色的药丸,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但是尼奥一旦吃下红色的药丸,便会从这个虚拟世界中退出,回到一个所谓真实的世界。“他看到的是一个破败不堪的景象,一个狼藉一片的废墟,即全球大战后残垣断壁的芝加哥。反军领袖墨菲斯语含讥讽地向他致意:‘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事实上,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尼奥吃下了蓝色药丸,情况会更有趣。尽管红色药丸的力量在于立即将主角尼奥从虚拟世界拽回荒漠般的现实世界中来,这也是电影观众所渴望看到的效果。但是,如果尼奥吃下的是蓝色药丸,真的什么也不会发生吗?吞下蓝色药丸的尼奥在返回虚拟世界之后,真的会像往常一样过着他那庸俗乏味的日常生活吗?问题的关键是,墨菲斯在尼奥面前摆出蓝色药丸和红色药丸的时候,尼奥已经丧失了回到他原来的日常生活的可能性,他日常生活的轨迹在他看到两颗药丸的时候已经被打破,即便他吞下的是什么也不会改变的蓝色药丸——墨菲斯的话和药丸已经在尼奥心中形成了抹不去的痕迹。在日后浑浑噩噩的生活当中,选择药丸的画面会始终在他脑海里浮现。也就是说,他已经被植入(inscripted)一种观念(notion),也正是这种观念让他无法回到过去的日常生活,即便他的身体仍然如同过去一样在那个逼仄的虚拟空间里蠕动着。那么,这里产生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看来,只有尼奥吞下红色药丸回到真实世界才算是事件。然而,现在多出了墨菲斯摆出两颗药丸的剩余效应,蓝色药丸实际上也是事件。它是拉康意义上的阉割事件,就像妈妈警告一个小孩不要触摸电线一样,即便那个小孩不会去摸电线,但每次经过电线的时候,他都会忍不住望向那根被妈妈警告不要触摸的电线。由于妈妈的警告,原来没有被小孩问题化的电线作为一个被阉割的观念事件性地植入小孩的头脑中。从此之后,小孩子在想象世界中建立起与那根不允许触摸的电线的关联,甚至这根电线会在小孩的梦境中出现。同样,尼奥在想象世界中已经与两颗药丸的画面永恒地衔接在一起,即便他没能吞下红色药丸,事件依然在他那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和《信条》一样,实际上,真正的事件并不是发生在主角吞下药丸的那一刻,药丸只是一个标记,而非事件发生的动因。换言之,在两位主角吞下药丸的那一刻,事件已经发生,并向我们展现了它那不可磨灭的痕迹。然而,无论是《信条》中的银色药丸,还是墨菲斯手中的蓝色药丸和红色药丸,它们似乎都在向我们宣告一个事实:事件已经发生!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