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挚爱之人被抑郁症困扰,你是否感到茫然无措、心力交瘁?不知该如何沟通,害怕一不小心就造成伤害;想尽力支持,却又担心自己也会被消极情绪淹没?
《撑起TA的晴天》正是一本专为抑郁症患者亲友所写的书。作者结合丰富的临床案例,从认识抑郁症的真实面貌开始,一步步引导亲友走出误区、掌握科学有效的陪护方法——包括如何沟通、如何设立边界、如何协助治疗、如何利用各种资源等,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本书还特别分享了“家属自我关怀”的实用技巧,帮助亲友在付出之余学会守护自己的内心能量,避免耗竭,从而更好地给予患者支持。对抗抑郁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争,科学陪护,让爱不再成为负担。
作者
(荷兰)胡布·布伊森,荷兰临床心理学家、老年心理学家和医疗保健心理学家,已出版 20 多本关于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的著作,多部作品已被翻译成德语、丹麦语、瑞典语、波兰语和捷克语等。
译者
张轶弛,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荷兰语专业,已出版译著《天马行空创意摄影:构思·拍摄·创作》《扭转现实:创意摄影的拍摄与后期处理》《血液传》等。
推荐序
引言
Part 1 认识抑郁症
难以用言语描述
抑郁情绪
失去兴趣和快乐
无价值感
睡眠障碍
食欲变化
疲惫不堪
行动迟缓或烦躁不安
优柔寡断或难以集中注意力
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念头
易受刺激、易发怒
焦虑或恐惧
过度关注身体健康
忧心忡忡
孤独
强迫性思维和行动
性欲减退或丧失
个例:情绪激烈
Part 2家人如何提供支持
抑郁症家人需要你的支持吗?
保持联系
不做评判
应该聊些什么?
慎给(廉价的)建议
不要替他做决定
约定一起做一些事
维持亲密关系
帮助家人控制饮酒量
抓住过去这条线索
治疗期间的支持
避免陷入“抑郁互动的怪圈”
一些其他建议
Part 3 抑郁症治疗方法
心理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人际关系疗法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
正念疗法
接纳与承诺疗法
首选哪种心理疗法?
生物疗法
运动疗法
药物疗法
首选哪种生物疗法?
如何选择治疗方法
先观察一下
如果症状没有缓解
重度抑郁症
电击疗法
慢性抑郁症
氯胺酮
经颅磁刺激
Part 4 突破难关,得到专业帮助
第一关:疾病认知
第二关:主动寻求专业帮助
第三关:家庭医生的准确诊断
第四关:接受适当治疗
第五关:找到合适的医生
三种低门槛治疗方式
网络诊疗
在线课程学习
心理康复互动应用
Part 5你的感受也很重要
焦虑与自我怀疑
绝望
悲伤
愤怒
负罪感
孤独
羞耻感
恐惧
积极情绪
Part 6 让自己坚持下去的秘诀
先给自己戴上氧气面罩
避免过于挑剔或过度介入
接纳自己的情绪
不要总是指望他人的理解
原谅自己的过错
通知你周围的人
活在当下
专注于可以解决的问题
保持社交联系 222
每天做些开心的事情
关注压力信号并认真对待它们
尊重彼此处事风格的差异
从信仰中汲取力量
参考文献
专有名词
声明
译后记
引言:你比专业人士更重要
“抑郁症是我一生中经历过的最不愉快的事。它剥夺了我感受快乐的能力,我的内心不再充满希望。这种致命的感觉与简单的悲伤截然不同。悲伤会给人带来痛苦,但它是心灵所需的一种健康情感,人类需要这种感受;而抑郁症则完全是一种病态的感觉。”世界畅销书作家、《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图书的作者J. K. 罗琳(J. K. Rowling)曾如此描述她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
你很可能是因为亲人患有抑郁症才打算阅读这本书的。要知道,你并不是唯一的一个。据统计,每五个人中就会有一人患有抑郁症。而事实上患抑郁症的人数远比这多得多。因为这个数据统计并没有包括数十万尝试通过酒精、毒品或药物(尤其是安眠药和抗焦虑药物)来对抗抑郁情绪的人,这些人也正在(或曾经)遭受抑郁症折磨。假设一个人平均有五到七个关系亲密的人(包括伴侣、孩子、父母、兄弟姐妹和最好的朋友),如果他一生中连一次作为患者或关系亲密的患者家属直面抑郁症的经历都没有,那他简直就和中彩票一样幸运。
如果你的伴侣、兄弟姐妹、孩子或父母患上抑郁症,那么你将会面临很多困惑。你可能会思考:患抑郁症是什么感觉?我能提供什么帮助吗?有哪些禁忌?我该如何通过寻求专业的帮助来支持我的家人?我如何让他得到有效的帮助?我应该如何保护自己才能确保我自己的情绪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本书便旨在帮助你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书想要传达的讯息是,你可以为你的抑郁症家人或朋友做很多事情,甚至比专业人士能够做的还要多。这不仅是因为相比专业护理人员,家人、朋友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更重要,更直接的原因是后者与患者相处的时间往往更多。为了接受治疗,患者会与心理学家这类专业人士接触,但通常每周相处时间不会超过一小时;在除此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里,患者总是和家人、朋友待在一起。因此家人和朋友的态度和支持更容易影响他们。
抑郁症不仅会影响患者,也会影响他们身边的人。抑郁症会使患者屈从于它的规则:行为优柔寡断,过度消极、极易受惊、逃避退缩,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与热爱。患者一些异于常人、通常不太令人愉快的行为可能会对你的心情产生较大影响。压力、误解和愤怒可能会令你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甚至开始疏远家人。
有研究表明,有四分之三的抑郁症患者陪护人员会时常感到情绪低落或心情沉重。对此你应该不会感到惊讶。当你的家人陷入抑郁症危机时,他们通常会面临人际关系的压力。几乎所有的身体和精神疾病都会导致病人更关心自己而非他人;对抑郁症患者来说这种情况更甚。抑郁症的本质是使人更关注自己的内心。先前的给予与索取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患者所拥有的有限精力需要用于平复自己的情绪。不仅如此,抑郁症还会耗尽患者身边人的精力。毕竟情绪是会传染的。内疚感、不安全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烦恼以及恼怒……患者所遭受的所有负面情绪同时也会折磨他身边的人。出于上述原因,相较于其他疾病,抑郁症更容易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本书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些避免出现心理问题的技巧和策略,心理问题不仅可能使我们失去家人,也可能使我们失去自己。书中的许多建议都来自和大家处境相同的朋友,但这并不意味着书中的所有内容都适用于每一个人或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这也不是必须的,即便你仅能从书中找到一两个有用的技巧,通常也会让你看到希望和受到启发。
为了提升本书的可读性,我会在书中统一使用“他”来指代抑郁症患者。当然,不是只有男性才会得抑郁症,书中的“他”也可以指代“她”。
胡布·布伊森
于蒂尔堡,2017年11月
——《撑起TA的晴天:当你爱的人深陷抑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9月
与患者家属对话,为他们科普相关知识,这可能是很多心理咨询从业者未予以足够重视的一个方面:抑郁症的治疗除了患者的配合,其身边人的理解和支持也非常重要。
——刘爱民(二级心理咨询师)
这本书打破了抑郁症“个人困境”的刻板认知,将患者与家人的双重叙事交织成网,让我们看见:对抗抑郁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争。
——张轶弛(本书译者)
一直以来,可能很多人都对抑郁症有误解,甚至将其种种表现与“矫情”画等号,表示很难理解。但随着近些年抑郁症患者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得到相关普及,也开始对抑郁症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与患者关系亲密的家人、朋友,开始逐渐关注和正视这种心理疾病,并试图去理解与帮助患者。但他们往往会有很多疑惑和顾虑:我真的能理解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吗?他们需要我提供怎样的支持和帮助?如果与患者走得太近,我会不会也受负面情绪影响?或者就放任不管?……
正如本书译者张轶弛所言:“对抗抑郁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争。”除了抑郁症患者,他们身边的陪护者——家人、朋友同样需要帮助。这也正是荷兰资深心理学家胡布·布伊森写作这样一本小册子的初衷。作者以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自始至终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娓娓而谈。不管是对抑郁症表现的分析、治疗方法的介绍,还是对家庭支持重要性的强调和具体技巧的分享,都明白易懂、简单实用,让读者迅速武装自己,为支持患者做好准备;同时以同样的分量聚焦患者家人的种种身体和情绪反应,提醒家人“先给自己戴上氧气面罩”,指导家人避免自我牺牲式的陪护,而是学习与患者并肩战斗,一起成长——因为家人的心理健康和家庭的和谐氛围,才是患者康复的最大希望。
所以,这绝不是一本干巴巴地讲解抑郁症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与科学温度的家庭关爱指南,更是一本渡人先渡己的心灵疗愈手册。
当身边的人陷入困境,我们很难袖手旁观。当我们听到或看到别人痛苦时,我们会自动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或说些什么:“他不会无缘无故向我倾诉他的困难,他应该想要建议或解决方案。”但建议真的是TA需要的吗?(编者按)
管住嘴:慎给(廉价的)建议
回想一下你人生中的困难时期:例如,你爱的人不爱你、结束一段恋爱关系、遭遇背叛、求职失败、失业或失去至亲。在这段时期,是否有人主动给你提供过建议?如果有,这些建议对你有什么帮助吗?
你明白我的意思。面临个人问题时,我们都讨厌别人胡乱给出建议。这种做法会激怒我们,因为它传达的信息如下:“对于你苦苦思虑的难题,我无需深思就能够为你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这种建议使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事情显得无足轻重,也会引起恼怒,因为它将双方置于不平等的关系中。我们会感到给出建议的人仿佛站在高处,摆出一副“你不知道的我都知道”的先知姿态。更糟糕的是,建议的出现往往会打断倾诉,令倾诉者不悦:“我本来还有一肚子话要说,你却用建议堵住了我的嘴。”结果谈话也就草草结束了。
尽管深知其害,但我们与抑郁症患者打交道时,最常犯的错误仍是给出建议或忠告。深受欢迎的德国精神病学家曼弗烈·吕茨曾指出:“抑郁症患者不仅要遭受抑郁症的折磨,还要遭受‘正常人’的折磨,‘正常人’所谓好的建议才是真正令抑郁症患者难以忍受的东西。”这类建议要强调的重点往往只有一个:不要放弃,要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振作起来”“乐观一点”)。但这样的评论对抑郁症患者并没有任何帮助——他要是真能做到,早就做到了。
既然我们自己也非常讨厌被提建议,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件好事,可以帮助我们克制这种行为。
一个原因是,当我们听到或看到别人痛苦时,我们会自动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或说些什么。“他不会无缘无故向我倾诉他的困难,他应该想要建议或解决方案。”因此,我们提供建议是因为我们认为对方希望以这种方式得到帮助。
另一个原因是,无论以何种形式为他人提供帮助,都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我们的大脑甚至会因此分泌让我们感觉快乐的化学物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建议,我们可能无法帮到别人,却帮助了自己。毕竟人总是自私的,通过提建议,我们将球再次传回给了对方:“我已经听了你的故事,并给了你建议,现在该轮到你了。”这样做也能让我们摆脱无能为力的感觉:“我还是可以做点什么的。”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大脑更喜欢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问题的性质如何,我们总是希望尽快解决。尤其是当我们遇到可能影响自己并威胁自身幸福感的困难时。因此,当面对悲伤和心理困扰时,我们的大脑会疯狂寻找消除痛苦的方法。这是人类固有的思维方式,因此也是一个永恒的、普遍的事实。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克制自己提建议的冲动真的很难。和其他人一样,即使是作为专业人士的我,也曾多次通过提建议去应对家人和朋友的心理困扰。我很早就意识到建议对他们来说并无助益,但我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想提建议。我也承认,尽管我清楚自己不应该这样做,但我控制不了自己——当身边的人陷入困境,我很难袖手旁观。尤其面对的还是自己深爱的人时,我们更是希望能够迅速缓解他的痛苦。
因此原谅自己,我们曾经犯过错,未来可能还要犯这样的错。但请一定有意识地告诉自己不要再这样做。当建议就要脱口而出时,请闭上自己的嘴巴。
好心的朋友和亲戚对抑郁症患者说“振作起来”,就像对婴儿床上哭泣的婴儿说“别哭”一样。我们无力振作起来。并不是我们不想,而是我们做不到。但与摇篮里的婴儿不同的是,成年人的大脑已经足够发达,所以我们知道自己应该这样做,并且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做到。然而接下来的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挫败,从而陷入深深的绝望。家人和朋友每一个轻蔑的眼神、每一次恼怒的叹息,都会让夜晚变得更加寒冷、漆黑。
抑郁症有其独特的病理,而过度关注自己就是其症状之一。指责重度抑郁患者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自怨自艾,就好比指责哮喘患者呼吸困难一样残忍。
(Sally Brampton,2008)
不该说的话&该说的话
×不该说 √该说
情况还不算太糟糕。 这听起来真是太糟糕了。
事情还没发展到那一步。 这对你来说也太难了。
情况可能变得更糟。 真希望能为你做些什么。
黑暗的尽头终将出现光明。 我会陪你熬过去的。无论如何,我都会尽我所能来帮助你。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相信我。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只要你需要,我会一直在。
你知道这些总会过去的。 我爱你(拥抱)。我一直在你身边。
你需要找点盼头。 生活有时就是如此不公和艰难。要不要一起出去走走?
接受现实吧。 有些事无法理解,也无法承受。
你对此无能为力。 这听起来实在太难了。
这是老天的安排。 这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也许现在关上一扇门,是为了给你开一扇窗。 现在考虑未来还为时过早。我可以等。先做好今天能做的事吧。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忙。
生活本就如此。
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我就住在附近,只要你一个电话,我就会开车来见你。你并不孤单。
振作起来。 没关系。这需要时间,很多时间。
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事。 你承受的痛苦远超我的想象。
你不是唯一得这种病的人。 你正在经历如此困难的时期,我很担心你。
放下过去,继续向前。 多希望这一切能有所改变。
(来源:Claudia J. Strauss,2004)
你可能会问自己,如果不能提供意见或建议,也不宜说空话套话,那我该说些什么呢?上面的表格可以给你一些灵感,你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可以替代“错误”的陈述或表达的话语。还要记住,你并不总是需要说点什么。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在电视上听到的荷兰记者英格·迪普曼(Inge Diepman)说过的话。当时她失去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朋友们想要来安慰她,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她对他们说:“直接过来就行,我会用我的故事和泪水来填满这些空白。”
——《撑起TA的晴天:当你爱的人深陷抑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9月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