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三国演义〉与正史》手稿(影印本,全5册)
《〈三国演义〉与正史》为刘乃和先生本科和硕士毕业时的论文手稿,此次为首次影印出版,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为论文定稿,二为论文初稿。《〈三国演义〉与正史》是一部系统、全面考辨《三国演义》史料渊源的开创性学术著作。作者在陈垣先生指导下,以史源学方法深入比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献,逐条析出演义叙事与史实之间的对应、衍变与差异,清晰揭示出《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演变路径及创作逻辑,可为读者参研提供一手资料。
ISBN: 9787559884121

出版时间:2025-08-01

定  价:4980.00

作  者:刘乃和 著

责  编:张佳,冯宇航
所属板块: 古籍文献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史

读者对象: 历史爱好者

上架建议: 历史/中国史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字数: 2420 (千字)

页数: 2420
图书简介

《〈三国演义〉与正史》为刘乃和先生本科和硕士毕业时的论文手稿,此次为首次影印出版,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论文定稿和论文初稿。

从内容上看,《〈三国演义〉与正史》是一部系统、全面考辨《三国演义》史料渊源的开创性学术著作。作者在陈垣先生指导下,以史源学方法深入比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献,逐条析出演义叙事与史实之间的对应、衍变与差异,清晰揭示出《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演变路径及创作逻辑,可为读者参研提供一手资料。

为更好地呈现手稿原貌,此次出版同时择选有彩色插页二十余幅,直观展示现存手稿函盒、封面、内文典型页面以及与之相关的珍贵历史照片。除内文书影,亦在书前冠以刘乃和所撰《〈三国演义史征〉缘起》,在书后收录邱瑞中先生为本书所作后记,以为读者了解论文撰写背景、过程等信息提供帮助。

从文献整理角度看,该论文初稿和定稿中保留有丰富的修改痕迹,既有作者基于史料搜集和思维发散做出的修改,也有导师陈垣先生从专业角度进行的指导。这些修改痕迹是论文不断打磨和完善的宝贵印记,不仅有助于还原刘乃和基于扎实文献学基础研究《三国演义》史源的完整脉络,同时彰显出我国历史文献学重视文献史料整理、研究的严格训练和导师用心指导学生的优良传统。

从手稿学角度来看,《〈三国演义〉与正史》在理论层面具象化了手稿的生成与修改过程,例如书中保留的多处附条及修改痕迹,生动展现了从初稿到定稿的动态过程,成为研究手稿形态学与类型学的实证载体;同时,该论文手稿得到了陈垣、孙楷第等学人的大量指导,反映了手稿与学术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手稿社会学提供了典型案例。

从书法艺术角度看,该手稿集中展现了陈垣、刘乃和的书法功力与格调,为研究他们的书法特征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陈垣先生的书法在学界久负盛名,刘乃和长期追随陈垣先生,其书法亦遵从先生教诲,展现出扎实的基本功和个人特点,是民国闺秀学人书法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作者简介

刘乃和(1918—1998),天津市杨柳青人,1943年本科毕业后进入辅仁大学史学研究所深造,师从陈垣,1947年获史学硕士学位,在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妇女史、陈垣研究等多个领域有所建树,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教授等职。近年来被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收录于《世界名人录》《世界5000名人录》及《世界妇女名人录》,学术成就获得国际认可。

图书目录

第一册

《三国演义》与正史(定稿)(一)(第一回至十三回)

第二册

《三国演义》与正史(定稿)(二)(第十四回至三十八回)

第三册

《三国演义》与正史(初稿)(一)(第一回至三十八回)

第四册

《三国演义》与正史(初稿)(二)(第三十九回至七十七回)

第五册

《三国演义》与正史(初稿)(三)(第七十八回至一百二十回)

附:《〈通鉴胡注表微〉校稿》书影

刘乃和《〈三国演义〉与正史》后记

序言/前言/后记

《三国演义史征》缘起

三国人才鼎盛,武勇智术,瑰伟动人,故事迹物语,早为世人所乐道。赵瓯北《廿二史札记》谓“晋宋南北朝以还,已道关张之勇”;《刘宾客嘉话录》详载武侯八阵图,则其事之风行社会,由来久矣。

唐时里巷间,有说古话者,已常含三国故事,如李商隐《骄儿诗》谓:“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至宋而说话之风更盛,说三分已不属于讲史,而独立成为专科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五《京瓦伎艺》条云:“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五代史。”《东坡志林》一《涂巷小儿》条云:“听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金元杂剧亦常用三国时事,说唱扮演,传播益广,人物性格,早有定型,不独妇孺皆知,即素鄙视小说之士大夫,亦于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如王应奎《柳南随笔》,言庞统死于落凤坡之妄,而明《广舆志》已收之。王士祯诗集,且有落凤坡吊庞士元之作。《随园诗话》五记崔念陵进士责关公华容道上放曹操。何屺瞻作札有“生瑜生亮”之语,毛西河诮其无稽。某孝廉作关庙对联,用秉烛达旦事,非仅文人习用,即在政治上军事上,亦时有甚大效力。陈康祺《郎潜纪闻》,言清初敕命译《三国演义》为满文,武将不识汉文,多得力于此。蒋瑞藻《小说史考证拾遗》,引阙名笔记云:“满洲自认为刘备,蒙古自认为关羽,借以羁縻蒙古,二百余年,蒙古不侵不叛,实基于此。”则其故事浸成典故,人物崇为模鉴者,已非一日,是以至明代而被目为四大奇书之一也。

三国故事在唐宋间,虽已有说话人取为题材,及《三国志平话》出,始有文字刻本。其书久佚,一九二八年在日本内阁图书寮发现一部,始得借归传印,故一九二三年,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时,尚未及见也。

书三卷,不著撰人名氏,为元至治间建安虞氏新刊全相平话汇刻之一。其文结构粗简,辞句拙朴,事多荒诞无稽,人名地名,触处皆谬,然于三国事迹,则大体完备。罗贯中《三国演义》根据史籍旧事,而能有活动生花之笔者,实基于此书也。

罗氏名本,字贯中,钱塘人,见郎瑛《七修类稿》廿三《辩证类》及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四十五,为施耐庵门人。王圻《续文献通考》则以为名贯;《录鬼簿续编》则以为别号湖海散人。太原人,生于元至正间,至明永乐时仍健在。周亮工《书影》卷一,则以为生于洪武初。罗氏盖一生不遇之才人,或因当时重受压迫,甘心隐遁,不愿涉及政治,故在政治史上未见任何记载,生平事迹,亦无从明了,仅知其性孤高,长于乐府词曲。所作杂剧,今仅存《风云会》一种;所作小说,仅存五种,其中以《三国演义》一书,最为细腻。

罗贯中以《三国志平话》传说离历史愈移愈远,甚背史实,乃廓清荒诞及无稽事实,从新添入《陈志》《裴注》材料,对于传说描写动人、情节曲折等之处,仍加采取。所作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故能雅俗共赏,《演义》出而《平话》渐消漠无闻矣。

《演义》最早刻本为弘治七年(一四九四),前有金华蒋大器庸愚子及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关中张尚德修髯子二序,今通称“弘治本”者,盖将修髯子序抽出。据马廉先生所见,尚有此序,故本论文称之为“嘉靖本”也。此刻本分二十四卷,每卷十节,共二百四十节,每节有一标目,目皆单句,句有七字或八字,今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本。

据郑振铎《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之中国小说戏曲》篇及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报》第七卷第五期载马廉《旧本〈三国演义〉版本的调查》二文内云,今所发现之明版《三国演义》,有十种之多:有周曰校刊本,夏振宇刊本,余氏双峰堂刊本,郑少垣刊本,杨起元刊本,杨美生刊本,郑以祯刊本,吴观明刊本,宝翰楼刊本及熊飞《三国》《水浒》合刊本。节目虽皆为二百四十节,而有十二卷及二十卷者,自吴观明刊本后,并目二条为一回,即将每回标题合二条标题为一联,成一百二十回,然原句皆未动。郑以祯、吴观明、宝翰楼三种,皆为李卓吾先生批评本,其嘉靖本原载史官、后人、古人、宋贤、前贤、胡曾先生、邵康节先生诸诗,共三百三十余首。自周曰校本后,诸本所载,加入周静轩诗凡七十一首,周诗所咏,皆为以前三百余首诗所未咏到之处。自嘉靖本之后,虽有此数种刻本,除评语诗句及插图有变动、有加减外,文字均无大改变,李卓吾对其文深有不满处,亦仅加以严厉之讥弹,而未曾擅加删易,直至清初康熙年间,毛宗岗始有较大之增动。

毛宗岗字序始,长洲(今苏州)人。其所评《三国》现存本前,皆有顺治元年(一六四四)金圣叹序,除署宗岗名外,并有“圣叹外书”及“声山别集”字样。声山为宗岗父,即曾评《琵琶记》者。郑振铎《三国演义之演化》及郭箴一《中国小说史》,皆谓毛宗岗字声山,实误。所以孙楷第先生《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一文(见北平师范大学《小说史参考》),谓或为毛声山曾评《三国》未竟,而宗岗继成之也。宗岗与金圣叹同里,圣叹评《水浒》自托古本,颇为时人称赞,故宗岗起而效法,乃取《三国》评之。其评定《三国》亦自托古本,凡增删之处,皆云根据古本,以正今之俗本,实则所谓俗本者,即李卓吾评本也。所改者可分整齐回目、润色文字、增删事迹、削除论赞诗文等数项,现通行本凡例,皆曾言之。所增之事,如秉烛达旦、管宁割席、康成诗婢等;所增文字,如孔融《荐祢衡表》、陈琳《讨曹操檄》等;所删之事,如诸葛亮欲烧魏延于上方谷、诸葛瞻得邓艾书而犹豫未决等;所删之文,如钟繇、王朗颂铜雀台诗,蔡瑁题馆驿屋壁诗等。所增之事,多取自《世说新语》,惟亦有历来世所艳称,或史所记载,颇合小说口味,而毛反不取者,如曹操自惭形陋,捉刀见使;曹植托梦荐枕,洛神感赋等。又有罗本实误,而毛氏不改者,如焦触名,罗本因取《三国·魏志》点句错误,作乌桓触,将部落名为姓氏;又罗本以颜超求寿,误作赵颜求寿,见《搜神记》,毛氏皆未能改正。又如关彝、张遵,为羽、飞之孙,蜀亡皆殉国战死,罗本皆曾注明,毛本虽常欲为蜀夸张,然此羽、飞之裔,则仅用其名而不为之加注世系,致关兴、张苞皆早亡,事无足述,而反为世所称道;关彝、张遵,为国战死,乃反寂寞无闻,亦千虑之一失也。惟毛氏将回目二句改为对偶,一新耳目,文字词藻,多所饰润,确较旧本细密雅洁,简纯流畅;且删去李卓吾批语,易以毛氏自己新评,所评虽过于袒刘抑曹,而多投合时尚,故毛氏本出,遂代旧本而盛行于世。

金圣叹本姓张,后改姓金,名喟,一名人瑞,圣叹乃其字也。毛本《三国》前,有金氏序云:“天下才子书有六:《庄子》《离骚》《史记》《杜律》《水浒》《西厢》,乃各作批评,其《水浒》《西厢》两种,颇为世俗传诵。”序中并云:“驾于此六才子书而上者,应为《三国演义》,故名之为第一才子书。”于是《三国》遂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三国演义》续书甚伙,而较著者明有《三国志后传》十卷,不书撰者姓名,所记以刘曜事为主,谓曜为北地王谌幼子,事续《三国演义》,愤蜀之亡,故托曜为其后胤,以图取快泄愤,其事多荒诞不经。又有《后三国志》,即《东西晋演义》,亦失撰者姓名,体例似《三国志平话》,叙西晋全代,然东晋则叙至建国而止。清朝则有梅溪遇安氏撰《三国志演义续编》,共三十回,乃叙仙女石珠事,与三国无关,而其时代衔接三国,故名。雍正间坊有名《通鉴二十四史通俗演义》,为新昌吕抚字安世着,自开天辟地,直叙至清雍正间。全书仅六册,四十四回,三国一节,自十八回下半至二十回,事虽甚简,而文则多节取《通鉴》,尚便于阅读。

一九二六年,浙东蔡东藩著《历朝通俗演义》,会文堂刊本,其三国一节,包括于《后汉通俗演义》中。后汉三国,共一百回,自六十回起,为三国部分。内容完全依据史书,凡罗氏书之异于史,而夸饰描写者,皆不采入,故其序中,谓可作历史参考。文笔亦颇生动。一九四一年,商务印书馆“小学生文库”中,有陈友琴删节《三国演义》,以为小学生课外读物,而删节甚少,回目亦仍旧。一九四五年,开明书店为选择中学生课外国文读本,乃出版洁本小说,所选者有《红楼梦》《水浒》《三国》三书。《三国》乃周振甫所叙订,将《三国演义》大删特删,去其神怪、违情、失实、繁冗部分,并换其回目,改为六十回,每目以四字作题。而所删过多,致有叙事不接,文气散漫之病。

又一九二五年,祁阳周大荒撰《反三国志》,全属子虚,无中生有,寇魏屈吴,列蜀汉于正统。尤于马超,特加夸耀。谓蜀一统中国,关羽、庞统辅刘禅子登基,司马徽、崔州平等各列高位。中间夹叙管宁投海、曹操称帝,荒诞怪异,无事可征,文人无聊,借以写心胸抑郁而已。

吴县王非,字大错,一九二二年,曾有《考证三国演义》一书,东方图书馆刊印,每回之后,附《陈志》原文,而未能考证,且疏简多误,即用《陈志》之处,亦未尽检出,本论文已略辩其非。

总之,《三国演义》一书,以内容转折惊奇,故事动人,文笔流利,实为绝好之通俗历史小说,五百余年来,驰骋民间,未尝稍失其价值。但以据史而写,故文笔每为史实所拘束,人物亦多受牵制,不能任作者想象,故有人以为其事多似而乱真,颇非之。明谢肇淛《五杂俎》十五云:“太实则近腐。”清章学诚《丙辰札记》云:“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实则其书不惟有潜移默化之功,且有补于人心世道,自通行以来,于其中得常识与智慧者有之,学习文字增加阅读能力者有之,甚至有获得进退应付之方、处世待人之术者。故能娱乐心目,增广见闻,视高文典册,亦无多让。

余幼喜读小说,每于下课归家,辄沉湎其中,而不能返,尤以三国人物事迹,最为熟稔,暇且与诸弟作三国战戏。然读之次数虽多,皆至诸葛亮死而止,以下终因蜀势衰,不愿卒读。及长再读,常以其事是否真实为疑。一九四二年夏,请论文题于新会陈援庵师,值其岁校中补修国文者,皆命读《三国演义》,并开班授之,乃命以《〈三国演义〉与正史》为题,以《演义》为主,而探其史源,按其事物,求之正史。《演义》所记,无论年月、人物、地理、歌谣,多有所本,即偶涉夸张,亦非尽出无因,仅有描写夸大之笔,绝少无中生有、节外生枝,故考本探源,颇费时日,虽为小说,亦值得考证也。后以所引书渐广,不仅限于正史,乃易今题。惜数年来,为生计所迫,未能以全力相付,粗成大体,尚有遗谬,此后仍当继续修补,以臻完善。

惟是平日读书,多无统系,过后即忘。自撰此论文,始觉浏览所及,辄有所得。四载以来,于承祚、世期之书,反覆讽诵,以之考证《演义》,固有左右逢源之乐,即其他载简,因牵涉既广,范围遂宽,故《演义》以外之收获,亦复不少,此则始愿所不及者也。一九四七年谷雨天津刘乃和。

《益世报》天津版《人文周刊》新第八期

一九四七年六月三十日

(此文载刘乃和《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第三八一—三八六页)

编辑推荐

一、《三国演义》文献考证的深度与广度。该书以《三国演义》为研究对象,重点考证其史源,广泛引用《三国志》《后汉书》、晋袁宏《后汉纪》《太平御览》《资治通鉴》等十几部重要历史文献,进行细致的比对和分析。这种多文献交叉考证的方法,展现了《三国演义》与正史之间的关联,还揭示了小说创作过程中对史料的取舍与改编。

二、刘乃和治学轨迹探究。本书以《三国演义》史源考证为核心,不仅呈现刘乃和先生于文献学及笔迹研究的贡献,更通过书中天头、另附纸条所载陈垣与孙楷第先生的批注与观点,展现出刘乃和先生的治学轨迹,即以实证为本,融汇众家之长,反映出了其注重实证、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

三、本书不仅区分了演义情节对陈寿《三国志》正文、裴松之注及其他史料的采纳与改编,更在年代、人物、地理、制度等多方面完成翔实的考据工作,兼具校勘学、文献学与史学价值。此前虽已有学者注意并讨论《三国演义》与史实出入之事,如毛宗岗修订回目、蔡东藩等删改写续,或1922年王非所出《考证〈三国演义〉》附列《三国志》原文而未作深考,然刘著实属开创性地以史源学方法进行系统跨文本考证。目前市面尚未发现有同类题材的文献图书出版,这使得该书成为填补该领域研究空白的重要参考与研究资料。

四、本书跨文献学、史学与文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了手稿的范畴定义与研究范式,从而为中国手稿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兼具理论支撑与实践意义的综合型样本。

五、《〈三国演义〉与正史》不仅是历史学、文学等领域的资料宝库,也是艺术学、传播学、档案学、符号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

精彩预览

总之,《三国演义》一书,以内容转折惊奇,故事动人,文笔流利,实为绝好之通俗历史小说,五百余年来,驰骋民间,未尝稍失其价值。但以据史而写,故文笔每为史实所拘束,人物亦多受牵制,不能任作者想象,故有人以为其事多似而乱真,颇非之。明谢肇淛《五杂俎》十五云:“太实则近腐。”清章学诚《丙辰札记》云:“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实则其书不惟有潜移默化之功,且有补于人心世道,自通行以来,于其中得常识与智慧者有之,学习文字增加阅读能力者有之,甚至有获得进退应付之方、处世待人之术者。故能娱乐心目,增广见闻,视高文典册,亦无多让。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