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蜗牛的世界
一个人要攒下多少生活的尘埃,才终于懂得人生的底色?
ISBN: 9787559883599

出版时间:2025-08-01

定  价:45.00

作  者:刘翠婵 著

责  编:邹婧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现当代随笔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130 (千字)

页数: 260
图书简介

一个人要攒下多少生活的尘埃,才终于懂得人生的底色?

五个散文专辑,集结作者不同阶段的生命切片。从海岛漂到海岛,从渔船摇到山路,天各一方的至亲、漂流远方的好友、生之多艰的乡邻、萍水相逢的路人,无数的羁绊与重叠的宿命,一路走来的所失所得,伴着南方岛屿的海风和潮声,拼凑起一个人存在的世界。“我的世界,大抵是一只蜗牛的世界”“我飞不起来,只能仰望,只能想象,只能告别”。

作者简介

刘翠婵,福建霞浦人。用文字呼吸的“蜗牛”。作品曾刊于《福建文学》《散文选刊》《南方人物周刊》等,入选《福建文艺创作60年选 ? 散文》《福建优秀文学70年精选 ? 散文卷》《2011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曾获福建省优秀文学奖。

图书目录

第一辑 时时刻刻

木 菊

远远的台湾 近近的台湾

背包里有一只煎鱼

远 去

时时刻刻

倒 影

我哥刘伟雄

穿过风

在隐秘的水边

真先生

第二辑 伤 逝

伤 逝

山路又远又长

初春叙事

亲亲故乡草

清明乡间

庄稼开花

第三辑 尘的世

尘的世

不辞而别,或永别

野猪进村

从凌晨两点开始的日子

骨头坏了

路 人

扫 尘

银杏树下

第四辑 且行且温暖

太姥蓝

霞浦:慢游 漫游

嵛山岛:瓷器一样的时光

枫行杨家溪

山城老时光

东冲颜色

蝴蝶飞过

风从海上来

阳朔的雨 池上的云

细节里的台湾

半月里往事

神在人间

茶来茶去

春来黄花

且行且温暖

第五辑 所有的夜晚都会过去

在机场等候

愿你在天堂有爱人——给安徒生

没有星辰,也没有大海

啥叫好

宽 心

向内的疼痛——读谢宜兴的诗

剩在人间的凛冽——读汤养宗关于清明的诗

带着桃子的书去台湾

所有的夜晚都会过去——《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读后

天堂,有时只是一个村落

序言/前言/后记

有诗的光亮也有草木的葳蕤

—刘翠婵和她的散文

这世间美好的文学是值得捧在手心里的。有些人热

闹地写着,名满天下,文章锦绣;有些人安静地写着,

默默无闻,文章也芬芳。无论热闹抑或安静,殊途同

归,莫不指向美好而智慧的缪斯女神。

于我这个职业阅读者而言,我更钟情于那些偏居一

隅、默默写作的人,他们没有累人的文学声名,也没有

疲于应酬的文学圈层,只有认真而纯粹地写着,日复一

日地写着。往往,他们的笔端更容易捕捉到那只时隐时

现于云端的文学神鸟,他们的写作更容易带给我们文学

的惊喜。钱锺书先生说显学易成俗学,作文章亦如此,

名家易成俗家。文学的本质多在于“隐”和“悟”—

隐于市或隐于野,低调而安静,一生体悟,一心琢磨,

写出那种充沛、智慧、灵动的文字来。

这里,我想谈的是刘翠婵和她的散文。翠婵住在海

边小城霞浦,素颜朝天,默默而纯粹地写着,如田间劳

作的农人一般,日出日落,不疾不徐,一丝不苟,心灵

手巧,写下了一篇篇闪动着诗的光亮、涌动着草木葳蕤

般生机勃勃的文字。我要感谢这些文字,它们让我品尝

到了文学的万千滋味。

写散文的刘翠婵,本质上是个诗人,或者说她的写

作表现出浓郁的诗性特质:对世间人事敏感、细腻,且

具洞察力,有悲悯之情;讲究词语和句子的节奏和气

息,自然流畅,文白镶嵌,有雅韵,语言上精挑细拣如

沙河里敬业的淘金人;她的文章篇幅都不长,多用短句

子,从句子到篇幅都有诗的精练。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最高形式是诗。这里的诗,既指

诗歌体裁,也指艺术的造诣—诗性。昆德拉将诗性定

义为一部作品所能“接受的最高苛求”,他提出“小说

是关于存在的一种诗性思考”。那么,散文的诗性呢?

当然指散文的抒情性,语言的诗意化,更深层的是指散

文的灵性、轻逸之美,从语言到内容再到题旨的朴素、

脱俗与深刻。本质上,诗性是作品艺术性高低、强弱的

刻度,是艺术的终点站。

我以为,翠婵的写作为“散文的诗性”这一美学话

题提供了文本范例。这也让她的散文从众多冗长、乏

味、迟钝的散文中脱颖而出,有了自己的样子和情态:

用精练灵动的语言进入平常生活和起伏人生(分离的亲

情、远去的故乡、海岛的记忆、街坊的邻里等等),发

现并赋予它们别样的美感和精神力量,此即诗性。诗性

的光亮从她的文字中闪烁出来,不仅照亮了她的写作,

也照亮了散文这一文体。

仅以开篇之文《木菊》为例。“不知孤苦是不是最

苦的苦”,“从没把她与花联系起来,故去十多年后,

想起天上的祖母,始知木菊就是花,虽寻常,却有异

质,如她风雨一生”……这些句子很有诗性,简练,朴

素,读时有强烈的韵律感,是生活的结晶体,既是人事

的一种总结又是一种敞开,阅读的吸引力由此生成。写

祖母之作汗牛充栋,易乏味,但读过翠婵笔下的《木

菊》之后,觉得这位祖母必须写,因为作者写出了一位

我们熟悉又陌生、平常又卓越的大众祖母。此文最大

的诗性在于书写的异质化。一是写一位祖母经历的异

质化。她活了 93 岁,一生只两次远行,每一次都是天

涯海角般的远行,细节的独创性让祖母的人生故事充满

叙事张力。二是写一位祖母精神的异质化。她吃尽人生

苦,却一辈子活得硬气,作者写道:“想来祖母所有的

硬气,都用来抵抗世道的坚硬。”文章巨大的情感空间

和精神空间在这一刻释放开来,打动了我,我觉得这是

一位品性无比美丽的祖母,她身上散发着诗性光芒。

赋予经验和现实巨大而神秘的美感和力量就是一种

诗性的达成。

所谓散文的诗性,即“超越一切之上寻找美”(昆

德拉语)的意图。无疑,翠婵的散文拥有这种写作意图

和叙事美德。

翠婵写了乡间的草,写了海岛的风,有时写得小心

翼翼—有节制地寻找那些暗含着生命力的细节;有时

写得汪洋恣肆—任压抑的情感恣意迸发。无论哪一种

写法都暗含着生命力的坚韧和勃发。

她写道:盛开的草,漫山遍野站着,站成村庄一季

一季的依靠。

她写道:风忽而在山腰上漫游,惹起草浪连连,汹

涌着追逐着奔向山的尽头。

风吹草木,万物葳蕤。这成为我读完翠婵全部散文

之后留在脑中的一个阅读意象。为何会如此?大约因为

翠婵散文呈现出的流动感和生命力打动了我,它们如葳

蕤的草木一般,在文字间或“漫山遍野站着”或“汹涌

着追逐着”。

这是散文充满生机活力的表征。

散文写作的触角伸达之处,无非情感(亲情、乡

情)、历险(经历、经验)、论说(哲理、思考)、文史

(文化、历史)等几样,问题在于,如何把情写出真、

把经历写出险、把理写透、把文史写晓畅,才是散文之

职责。

翠婵的散文也没有离开这些题材,家族故事,故乡

记忆,城市生活,人物小记,诸如此类,但是她的散文

成功地避开了南朝范晔所说的“事尽于形,情急于藻,

义牵其旨,韵移其意”(意思是叙事流于表面,急于言

情而忽略文彩,辞不达意影响主题表达,过分注重音律

而妨碍文意)的写作险滩。翠婵的散文写作如在阳光下

晾晒被子,把漫长的岁月挤去水分,把繁复的人事撑捋

平整,把人生的感知晾晒开来。

翠婵说:“我的世界,大抵是一只蜗牛的世界。”但

是写作,让她把“一只蜗牛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宽广无

边的世界,那里是心灵的世界。因为她的文字里,不仅

有诗的光亮,也有草木的葳蕤。

翠婵的散文有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辨识度,她的散

文会被更多的读者读到和喜欢。我期待她在写作上走得

更远,继续默默而纯粹地写下去。

石华鹏

(文学评论家、《福建文学》常务副主编)

2024 年 10 月 12 日? 福州黎明街

名家推荐

翠婵内敛,是那种感性与理性平衡的作家。越是到后来,她越惜墨如金,她的温情和悲悯,都藏在平静的叙述和平淡的文字后面。唯有细品,才能感受到她笔下的好处和妙处。

——邱景华(学人、诗歌研究者)

我一直在想象这样的散文:天真的、透明的。事物是新鲜的,眼睛和文字也是新鲜的。翠婵的散文提供了这样的初步样板。她在时时提醒我们,有一种可能性:她的文字不是从文字中,而是从事物、从感官中生长出来的。

——陈健(评论家)

刘翠婵的散文虽然数量不多,但她真诚地感受着土地上的众生相,在克制的书写中摆脱了一己悲欢的小情绪,看到时代变迁背后那个更为广大的艺术世界,从而打通了“小我”经验与“广大”经验之间的精神通道,成为众多读者的阅读期待。

——许陈颖(宁德市作协副主席)

编辑推荐

在尘的世上,还有多少这样的蜗牛,驮着沉重的壳,活着,走着,缓慢但步履不停,捡拾一路走来的点滴碎片,拼凑起一方天地,刚好安身立命。

蜗牛的世界微不足道,只有乡间的草、海岛的风、卑微坚韧的凡人、悲喜交织的日常、一地鸡毛的生活,但芥子须弥,秋毫泰山。无数细碎的日常里就藏着生活的真相。

精彩预览

木菊,不是花,是我的祖母。

在人世九十三年,祖母只有过两次远行。一次从海岛到山区,一次从大陆到台湾。

祖母第一次远行时,已经六十岁。

1971 年除夕前日,祖母随一家人被遣离乡,舟车颠簸两日才辗转来到一个叫丁步头的地方。寒冷的冬夜,没有一户人家可以一口气收留七口人。次日,好心的村人合计,把牛牵出牛栏,铲走牛粪,撒上草木灰,牛栏就是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了。年迈的祖母和我们在牛栏里度过异乡的第一个春节。从此,他乡成故乡。

祖母生性倔,脾气烈。花甲之年经此周折,她的脾气变得更烈,以致至死不说异乡话,只说老家的福州话。村人总是用当地方言呼她“阿婆”,她一概以福州话回应。“硬”得村里人都有点怕她,有时他们会善意地嘀咕:阿婆真坏。

为了一棵竹子,祖母硬气得让村里村外的人都见识了她的“坏”。到村里次年,在村人的帮助下,家里有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小房子,只是远离村人的房子,孤单地立在山边。父亲在门前屋后种下很多树,以及两丛麻竹。种竹是为遮风,也为砍柴时自家就有现成的竹篾捆柴火。有阵子,竹子老是被邻村的人偷偷砍倒做篾条。祖母气不过,有一天终于撞到一个偷砍竹子的人,她用故乡话直骂得那人灰溜溜地逃走。祖母一骂出名,但自此竹子却是安全许多。

祖母嗜烟。七十多岁时,她居然把烟戒了,起因是与父亲因抽烟起争执。当时抽的是水烟,母子共用一个水烟筒。一次,父亲劳作回来,发现烟板抽没了,暴脾气的父亲顿时发火。其实,那把烟筒并不是祖母和父亲专用的,过路的村人偶尔在家里歇个脚,也会抽上几口。那天路过的村人多了几个,就把烟抽没了。祖母听不得父亲的埋怨,硬硬地撂下一句话:“这辈子再也不抽了。”以为只是气话,但祖母第二天果真就不再抽烟,之后竟一口都没抽过。至于酒,祖母倒是一直喝到老,喝酒之风也硬朗。她不习惯小酌,很少就着菜喝,喝时少与人言语,小半斤酒,几口就饮尽,饮尽就离桌。

印象中,祖母有时硬得没有道理。古稀之时,姑姑病逝。消息从海岛传来,祖母如常扫地喂鸡煮饭拔草,她甚至没回海岛。偶尔,祖母会一边喂鸡食一边喃喃说:“人都死了,回去又有啥用……人要死有什么法子,早点死就少受罪……”她说给鸡鸭牲畜听,说给穿过院子的风听,说给柴堆上的猫狗听,却独独不说给人听。只是有时,在昏暗的屋角,祖母会摩挲着姑姑买给她的发簪出神,在无人处撇去眼角的泪湿。祖母有句口头禅——“好死不死”。难时苦时,她用这句话骂别人,也用这句话骂自己,似乎恨不得把自己咒死。

硬气的祖母在八十多岁的时候,遇上台湾开放探亲,她无论如何都要去台湾看大儿子。在山里过了二十多年,祖母的活动范围大抵是从家到一百多米远的桥头、三十多米远的水井,但是谁也无法阻止祖母人生中的第二次远行。

当时还未直航,从霞浦到福州,福州又深圳,深圳过关到香港,香港飞台北,台北又基隆……山一程水一程,小脚的祖母一步也没落下。深圳过关时,在汹涌的人潮中,白发的祖母又硬上了,不让二哥背她,执意自己走过去。苦过千山万水,这日思夜想的一步,祖母是怎么也不愿被背过去的。

不知孤苦是不是最苦的苦。

山中的日子,父母要下地劳动,孩子们要去上学,大多时候,祖母都是一个人守着孤零零的房子。无人言语的日子,收音机就成为最好的陪伴。祖母喜欢听戏,黄昏时咿咿呀呀的唱戏声从匣子里传出来的时刻,就是无人的世界里最热闹的场景。听多了,祖母也会哼几段,若是她哼了,定是暂时忘了现世的苦。

那时每天上下午都会有一趟来自县城的班车,在村口停几分钟。大约车到的时间,祖母就会到树下,张望着村口停车的方向。班车要是没停,她会念叨:“今天又没人……”虽然下车的都是陌生人,但看见有人下车,也成了祖母的念想。多少年里,祖母总是这样一个人在树下张望着。祖母很老的时候,满屋都是从外头捡回来的厚纸皮、小木板,母亲一回回把房间收拾妥当,没多久,祖母又捡新的摞在床底和房角,这些无用的东西,也许是她孤苦中莫名的陪伴。

想来祖母所有的硬气,都用来抵抗世道的坚硬。

……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