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学语文新教材的文本解读实用指南。作者深耕中学语文教学及研究领域二十余年,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选取《孔雀东南飞》《范进中举》《祝福》《故都的秋》《变形记》等经典名篇,从语言针脚处钩沉真意,在文章肌理中探寻新思。本书旨在为语文教师提供可迁移的解读方法论,破解“讲不出新意”的职业瓶颈,同时为学生打破阅读理解的刻板解题思路,开拓语文学习中的新视野,提升文本赏析能力。
方小凤,博士,硕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首届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民盟广西区第十四届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和省部级/厅级教改科研项目4项。在中文核心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现从事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
绪 论
第一章语言风格:徜徉语言之途 深入文本肌理
第一节 关注高频词句,细读词义之妙
一、《范进中举》:“金钱”的魔力
二、《故都的秋》虚词运用之妙
第二节 品味文体之美,探寻名篇之神
一、《醉翁亭记》:纡徐委曲的赋体语言
二、论《马说》的抒情性
三、风景这边独好
——《风景谈》的象征艺术分析
第三节 剖析语言风格,领略名篇之韵
一、简洁而丰富 朴素而永隽
——析《老王》语言三味
二、情态 变化 交融
——《琵琶行》摹写音乐的技巧美
三、《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语言的双重性
第二章语言与思维:聚焦主题分析 挖掘思想深度
第一节 探讨人生主题,延伸人生意义
一、《天净沙·秋思》:色彩统一的思乡画卷
二、《赤壁赋》中的“清欢”
第二节 揭示社会主题,反映时代精神
一、《芣苢》:古代妇女田园劳作之和谐美
二、不拘一格降人才
——《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人才观
第三节 探析哲学主题,提升思辨能力
一、一次超越时空阻隔的精神逍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时空意识
二、从观月之妙到心境融合
——《念奴娇·过洞庭》的心境转化
第三章语言与审美:品鉴名篇特征 彰显文本之美
第一节 感受气韵之美
一、体含飞动之势 营造动感之境
——细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师说》:如潮的气势之美
三、抑扬顿挫 慷慨淋漓
——《五代史伶官传序》之气韵
第二节 剖析结构之美
一、《空城计》的叙事艺术
——用毛纶、毛宗岗父子《读三国志法》 解读《空城计》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景、理的编织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艺术
四、《锦瑟》中的艺术双重性
第三节 体会情感之美
一、《端午的鸭蛋》: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二、怨而不怒 哀而不伤 :《诗经·卫风·氓》的抒情
第四节 体味风格之美
一、中和之美
——也品《背影》的魅力
二、《哦,香雪》诗意空间的营造
三、《声声慢》的元曲化
四、鲁迅小说《祝福》中的地理叙事
第四章语言与文化:知人论世 倾听文本声音
第一节 理解思想观念,知晓核心要义
一、关系世界里的妄断与冷漠
——我读《猫》
二、“有”与“无”:《变形记》异化世界里的觉醒
三、本体论视角下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第二节 认识价值体系,深入文本内核
一、《背影》背后:父子矛盾的隐性表达与最终 化解
——从社会历史批评视角看《背影》
二、人生自飘零,哪堪风雪夜
——对《祝福》中“雪”的解读
第三节 领悟审美文化,提升文学修养
一、《湖心亭看雪》:审美主体的深情回忆
二、《兰亭集序》:“俯仰”精神的三维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后 记
绪论
文本解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专业能力的核心,也是其必备的素养之一。“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不过关,肯定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不仅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硬功,甚至可以说是语文教师的‘铁门槛’。”文本解读需要教师拥有深度理解文本的能力,还需要其具备批判性思维、艺术感知与领悟能力。富有个性魅力的语文老师必然拥有独特的文本解读能力。语文课堂的丰富程度与文本解读的深度、广度密切相关。什么是文本解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这样解释“解读”:“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解读”则是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但这样的解释过于笼统。它可指普通读者出于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解读,比如为获取信息的“信息性解读”,为提高自身文学修养而进行的“文艺性解读”等,这些可能具有随意性特征,它也可以指文学批评或文艺理论的文本研究。在语文教学领域,文本解读是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分析,经常被称为“文本的教学解读”,“文本的教学解读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双方语文技能、文学素养共同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绝不仅仅是备课的一个环节,它更是一个思想激荡、情感共生和智慧成长的过程。这是优质的课堂教学生活最重要的因素,是语文课堂自由、丰富、温馨的最基本保障”。
文本解读是分析与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既包括对语言的解构,也包括对文本结构、风格、主题与情感的剖析。文本解读需要以通读为基础,它侧重于对文本的整体分析,并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来理解其意图、语境和影响。它绝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与细读相通的。王先霈先生曾说细读是“从接受主体的文学理念出发,对文学文本的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的模式与程序”。文本解读需要具备细读的精神,依据一定的原则,讲究一定的方法,细致深入地分析文本。此外,文本解读还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但“理论不是彰显的,而是潜在的,而且也不是说你用什么理论解读作品,而是自己在阅读过程当中,慢慢会使用到这些理论学养。另外一点就是不要有框架,理论也是框架,我们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也是框架,我们大多数的审美都会认为这是不对的、粗俗的。社会有很多很多思维习惯,但是我们在解读作品中,最好脑子真空,如果遇到习惯和自己的趣味发生冲突时,应该使习惯让路,把习惯解构,你才能进入一个百无禁忌的状态,才能把作品越读越深,最后根本不是在读这个作品,而是看这个世界。主观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会越来越深,问题意识也会明显呈现,你从解读作品中解答了问题”。
……
1.立足新教材,开启名篇解读新维度。??本书以统编版新教材为核心,聚焦《孔雀东南飞》《范进中举》等经典名篇,通过语言风格分析深入文本肌理,不仅为教师提供教学新视角,还帮助学生打破标准答案束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深度剖析名篇精髓,赋能核心素养新课堂。本书内容??紧扣新课标核心素养,将文本与社会、哲学主题连接。不仅能够启发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新思路进行挖掘,也有利于中学生开拓视野、提升赏析能力。?
3.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解读名篇。本书不仅是教师??破解教学同质化、设计有深度课堂的实用工具书??,更是学生??跳出套路化答题、真正读懂文字背后深意的学习指南。
二、情态 变化 交融
——《琵琶行》摹写音乐的技巧美
白居易之《琵琶行》名动京城。有记载称:“白乐天去世,大中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可见当时《琵琶行》的传唱之广。张维屏也有诗赞道:“枫叶狄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说尽《琵琶行》一诗的艺术影响力。后世大多认为《琵琶行》的艺术感染力在于其中音乐描绘的细腻精彩,“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有人把《琵琶行》与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一起称之为古代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一文对于音乐的描写到底有什么魔力,穿越千年的时空仍旧能够震撼人心?通观全诗,一曲琵琶吟,情动知音心,弹奏者丰厚的情感表达,首先拨动了听众的心灵,唤醒了他们的情感共鸣。随后,诗人摹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时的变化之美,用色彩绚烂的画面将抽象的听觉意象化为触手可及的视觉意象,既激发了读者的全感官体验,又牵动着读者的情丝,使读者的心绪随扩展的感官而绵延。同时,这一切又与让人黯然神伤的环境相互映照,巧妙地与琴者的人生际遇、作者的内心伤痛融合交织,共同打造了一种悲怆的情感基调,吟唱出凄惨悲切的绝世旋律。
(一)感情丰厚的情态美
《琵琶行》是抒情名篇。情之至,一往而深。《琵琶行》的音乐美首先表现在琵琶女弹奏过程中所抒发的丰厚情感。琵琶古今唱,情声实感人。《文心雕龙》中“熔裁”篇指出:“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强调文学创作之初要心中有情。这不仅是文学创作的要旨,也是所有艺术形式的精髓,因为“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文艺创作中,“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这就是思想分内的事。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情感的真挚与深度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白居易的作品频繁地描绘了音乐与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与牛家伎乐雨夜合宴》中,他细腻地刻画了歌者对于情感的表达:“歌脸有情凝睇久,舞腰无力转裙迟。”在《题周家歌者》中,“一声肠一断,能有几多肠”。以每一音符都能撕裂心肠表达了音乐的情感力量。在《听琵琶妓弹〈略略〉》中,他用“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来强调音乐的情感的层次与深度。白居易的主情之念,在《琵琶行》一文中尤为突出。
琵琶女一出场便熔铸了情感,给人无限情思之遐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才露面,琵琶半遮,不愿、犹豫、矛盾抑或羞涩的情态自现。这样的句子描绘了她的神秘与矜持,也体现了她内心的复杂情感。“转轴拨弦三两声”,调弦试音,玉指轻弄。“未成曲调先有情”,轻轻调弦、试音之间已有情感绵延。音调未启,以情开篇;情在音间,气韵动人,预示了一场情感与音乐的深度交融。“情”是琵琶女弹奏始终的主旋律,琴声即情声,这是音乐演奏成功的关键因素。移情入境,景境含情。就像他在《琴》中写的:“置琴曲几上,慵坐但含情。”情在曲前,丰厚的情感酝酿,足以动人。“低眉信手续续弹”是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说尽心中无限事”,蛾眉轻低,随手抚琴,无限心事赋予琴声轻吟。声声诉心事,泣泣满含情,活脱脱勾勒出情思婉转的琵琶女形象,将内心无尽情事化为一曲动人的旋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曲目,颇难演奏,琵琶女拢、捻、抹、挑,两曲间技艺转换,弹奏熟练,挥洒自如,可见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演奏开场,悠悠调转,有节有度,婉约的思绪借琴声慢慢传达。琴声的演绎是琵琶女情感世界的展现,情与技的结合,丰富了琵琶女的形象,她的演奏不仅是音乐的表达,更是情感世界的婉约呈现,让听众在她的琴声中感受到一种超越语言的情感共鸣。
琵琶弹奏过程中,情感的流转是贯穿全曲的主线,也是整曲的灵魂。音乐的旋律在变换间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层次:时而婉转柔美,宛如春风拂面;转瞬变得凝绝幽咽,如同幽谷回声;再变则激情奔放,犹如波涛汹涌,直至戛然而止,形成一种激荡人心的回响。这些复杂的情感变化,表面上是音乐多样层次的展现,实际上是演奏者通过琵琶这一乐器,将内心起伏不定的情感全部倾诉也映射到了琵琶女身世飘零的悲惨命运上。甚至在琴声休止之时,也“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份未被言说的情感——幽愁与暗恨,依然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继续在空中萦绕,“无声胜有声”皆因“幽愁暗恨”起,是被音乐激荡的情感在漫延。即使曲终“凄凄不似向前声”,但依然“满座重闻皆掩泣”,从琵琶女到满座宾客,情感滋生、弥漫着,摄人心魄。这种情感的传递与共鸣,达到了艺术表现的最高峰,令人动容。最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的贬谪之痛、沦落之悲,因琴声勾连起记忆,借情韵催生出悲怆。在这一过程中,琵琶女不仅展露了音乐的魅力,更通过独特的情感表达,触及听众的内心深处,展示了音乐与情感共鸣的无穷力量,体现了艺术表达中情感传递的深远意义。
……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