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漫画:一部历史》讲述了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至今150多年的美国漫画历史。按照时间顺序,本书涉及的内容包括“美国讽刺漫画之父”托马斯?纳斯特与其创造的众多漫画形象、美国报纸连环漫画的黄金时期、英雄漫画的第一次热潮、漫威漫画革命、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地下漫画运动,以及21世纪的经典漫画如《蝙蝠侠》《超人》等的发展。本书研究了不同时期美国政治、文化与漫画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对连环漫画、政治漫画、超级英雄漫画等不同类型作品以及与漫画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的详细梳理,回溯了过去150年的美国历史,透过漫画解读了美国文化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
杰里米?道伯(Jeremy Dauber),1975年出生于美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犹太文学和美国研究教授。出版过《犹太喜剧》(Jewish Comedy)和《肖洛姆?阿莱汉姆的世界》(The Worlds of Sholem Aleichem),两本书都曾入围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National Jewish Book Award)。现居美国纽约。
译者简介:
陈友勋,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2003年7月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现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重庆市外文学会理事、重庆翻译学会成员、重庆翻译家协会成员。
序言
一项艺术的诞生 i
第一章 漫画的出现和兴起 001
第二章 各领域漫画作品的极速发展 059
第三章 谁会害怕漫画作品? 137
第四章 从接受审查到坎普 201
第五章 涉及限制因素的漫画作品 263
第六章 融合与契约 317
第七章 新的世界 365
第八章 在紧身衣和西雅图之间 425
第九章 新世界(重演和变化) 499
第十章 既是终点,又是起点 545
后 记 599
致 谢 617
序 言
一项艺术的诞生
我们的故事,毫不夸张地说,一开场就气势十足,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背景音乐,其中包括子弹飞过头顶的“嗖嗖”声,以及枪炮交火的清脆响声。在这炮火轰鸣的嘈杂和喧嚣中,一名艺术家正伏着身子,忙着把这一切记录下来。如今,托马斯 ?纳斯特(Thomas Nast)的名字虽然可能不再家喻户晓,但他在有生之年,不但影响了一场战争的走向,点燃了美国人的想象力,而且任何一个喜欢漫画的读者,对他所创作的故事主题都不会陌生。纳斯特出身卑微,但成就非凡。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满怀壮志,并且一生中曾好几次(如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话)取得令人震惊的艺术造诣。 当然, 纳斯特也遭遇了人生的诸多窘境:能力越大,责任越大(with great power, great responsi-bility)——但在这方面,他发现并非所有前辈都给自己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纳斯特和我们故事中的其他许多人一样,是一个移民。他的父亲由于坚持社会主义立场, 于1846年被迫离开德国。当时纳斯特年仅6岁……纳斯特的人生进入了自学成才并成为早期创业者的阶段),他从另一位新近成功人士——移民弗兰克 ?莱斯利(Frank Leslie)那里得到了第一份工作,而后者正在美国创建一种影响日盛的新型艺术,即绘制图片并 配上文字说明,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漫画”(comics)。
从进入文明时代起,人类的一种本能冲动就是通过绘制图片来传递信息;而将这些图片按顺序排列,让它们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的做法几乎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 其支持者和宣传者都认为,这种连续排列的艺术创作,即现代漫画的原始形式,可以追溯到 远古时期的洞穴壁画。如果你对此不太确定,那也完全可以像某些人 那样,认为漫画诞生于埃及的墓画、希腊的书卷、罗马的碑文、玛雅的陶瓷艺术、墨西哥的手抄本、日本的木版书,或创作于11世纪描绘诺曼征服的贝叶挂毯。
对漫画的定义就像讲故事一样,总是充满了争议。漫画迷和学者对此各执己见,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首先,漫画是按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图片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从政治漫画到《家庭马戏团》(The Family Circus)在内的所有单幅作品都将被排除在外。其次,漫画作品 必须添加文字说明吗?事实上,许多杰出的漫画作品中根本就找不到文字。也许我们可以借用一位评论家的观点,最终将漫画定义为“那些被漫画界认为属于漫画的作品”。 这从表面来看虽然属于自我论证,涉嫌循环解释,但也一语道出了实情(例如,人们普遍认为,儿童绘本不是漫画,尽管它符合许多由漫画的定义列出的标准)。对于讲述 连续的漫画故事来说,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即使并非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但二者之间的这种搭配至少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一特点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急剧变化。从1450年到1800年,宽幅纸或大画报的使用在西欧及其殖民地达到了鼎盛——通常表现为 一幅或几幅图片,并在图片的上方或下方配有说明文字。印刷术使这 些图片广泛传播,其中活字印刷术更是让文字可以脱离图像而独立存在,但这一点对于创作手稿插图或木刻制品的艺术家来说则不一定能 做到。 大画报的内容可以是宣传一般的宗教教义, 也可以用于进行更 有针对性的道德论战: 比如马丁 ?路德(Martin Luther)在反对天主教当局的运动中就广泛使用各种漫画[他特别喜欢1521年的《基督受难记与基督者》(Passional Christi and Antichristi),这部作品包括13组木刻漫画,把耶稣的生活片段与教皇那不太体面的活动放在一起,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这并非他的专利,因为天主教徒也学会了用漫画作为进攻武 器。 他们在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War)期间制作了一部很长的漫画,名为《马丁 ?路德:宣传无神论的博士、邪恶的教授、可耻的叛教者、掠夺上帝的男丁,以及〈奥格斯堡信条〉的作者》(Martin Luther,Doctor of Godlessness, Professor of Villainy, Shameful Apostate, God-Robbing Husband, and Author of the Augsburg Confession)。在此期间,犹太人则一如既往难逃一劫:早期的大画报最喜欢印上各种反犹 太的图像,并制造谣言,指控他们用活人献祭。而关于情色犯罪的画报从一开始就大受欢迎,如在现代社会的早期阶段,就经常有人在处决犯人的行刑场所兜售这种作品(但这就要求画家提前准备好作品,从而导致他们对细节把握得不甚准确)。此外,贩卖情色图画的商家们很快就意识到创作反映生活积极面的作品所具有的市场价值。到了18世纪,人们采用了在铜板上蚀刻图案的技术来印制大画报。这种作 品被叫作“滑稽集”(comical cuts),简称“滑稽画”(the comicals),后来被进一步缩写为“漫画”(the comics)。到了19世纪20年代,这种技 术让位于平版印刷术——一种能够实现多次复制而不损害绘画质量的 化学工艺。这时印制的图画,往往是由匿名画家创作的,其内容包罗万象,质量则参差不齐。
在此期间,英国传统的“潘趣先生”木偶戏(Mr. Punch)和以意大利即兴喜剧 (commedia dell’arte) 为代表的奇迹剧大行其道,争相迎合大众的胃口。威廉?贺加斯(William Hogarth)生活在18世纪,他创作的连续铜版绘画,将漫画和人类喜剧以及道德信息糅合在一起。他声称自己“努力像一个戏剧作家那样进行创作。我的画作就是我的舞台,画中的男男女女就是我的演员”。他创作的《妓女生涯》(Harlot’sProgress)和《时髦的婚姻》(Marriage A-la-Mode),算得上漫画作品吗?我们姑且不去争论它们是否是漫画,但事实上,它们都如此大受欢迎且影响深广,以至于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这位以创作《墓园挽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而闻名遐迩的诗人——在1742年曾这样评论:“这些讽刺作品体现了我们时代的智慧。”然而,它们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吹捧,其实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商品销售,即廉价盗版作品的大量涌现,以及漫画的载体被转移到了包括从风扇到茶杯在内的诸多物品上。一些漫画还被媒体改编,从而催生出仿效活人画(tableaux vivant)的民谣歌剧。有鉴于此,贺加斯敦促议会用他的名义采取行动,以保护自己和其他雕刻师的艺术版权。
……
漫画成为美国大众的兴趣焦点与图像文学(graphic literature)的爆发同时发生,它不但与美国文学的核心问题相互呼应,并且对其产生了推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genius grants”)和美国国家图书奖(American National Book Awards )得主,连记者、回忆录作者、创伤幸存者、理论家、超现实主义者、讽刺作家、实验者以及自封为粉丝的各种人群都参与了漫画创作,其中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足以与其他任何媒介的最佳作品相提并论,例如《爱与火箭》(Love and Rockets)、《守望者》(Watchmen)、《欢乐之家》(Fun Home)、《吉米?科瑞根》(Jimmy Corrigan)、《睡魔》(Sandman)、《三月》(March)、《黑洞》(Black Hole)和《幽灵世界》(Ghost World)。众所周知,漫画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分歧,但大家几乎一致认为,如果你不喜欢上面列举的这8部漫画作品,你完全可以找出另外8部作品来代替它们,或者再换8部作品,并且——即使与原来的漫画对比, 这些替代作品的质量也不会降低一丝一毫。
其实这两方面是互为因果、紧紧纠缠在一起的。比如,在充满四色斗篷和紧身衣传奇的葡萄园中,如果没有大量不为人知的创作者的辛勤劳作,就不可能出现那么多充满创意的高质量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相反,最近几十年来,在主流漫画中,那些受到超级吹捧的 漫画和它们的同类作品,已经成为人们明确讨论个人身份、当代政治,甚至媒体艺术和道德限制的载体。如果没有一个广泛的、多样化的,甚至通常不为人知且特立独行的创作群体,那么主流漫画就不可能取得这些突破。这两个群体相互对抗、相互观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又相互合作。他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和平相处、共同繁荣,其结果无异于给漫画界带来了一场文艺复兴。
本书试图全面回顾关于漫画的整个历史,从纳斯特的漫画到最新的图像回忆录(graphic memoir)以及跨媒体公司作品。美国漫画的故事是对美国过去150年历史的总结,包括美国机构、文化和习俗的发展、成长和转变,以及漫画在自身领域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与它对其他 领域的吸引力。这是一个政治故事,讲述了一个长期被边缘化,有时甚至遭到鄙视的艺术媒介如何影响美国人的思想和行动。这也是一个 关于不断发生变化的美国漫画读者的故事,既涉及美国移民和美国人 的恐惧,又涉及美国人的理想和焦虑。它们都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出现,是解决美国当代问题的完美载体之一。
至于美国漫画的艺术价值,则完全白纸黑字地摆在页面上,供我们随时随地进行研究和考察。但是关于权威的问题(谁才有资格讲述 关于谁的故事?谁才有资格在作品中充当主角?)是像拉扯紧身衣那样体现出来的。鉴于漫画可以让人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并且具有(潜 在的)不受审查的性质,因此在审美限制方面(即哪些内容可以在纸面上直接显示出来),漫画几乎比其他任何媒介都更能让读者产生直观体验。漫画可以将我们的视野扩展到一些新的未知领域,让我们慢慢体验吧。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的那种既亲切又私密的感觉,比起最抒情的散文回忆录或最煽情的新闻摄影来说,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它们也可能一叶障目,虽然能诱导读者想象如此精心构造的世界,但容 易带领读者步入羊肠小道,从而可能掩盖世界的本来面目。
这样看来,是时候让我们讲述一下关于美国漫画的故事了。
这是一个政治故事,讲述了一个长期被边缘化,有时甚至遭到鄙视的艺术媒介如何影响美国人的思想和行动。这也是一个关于不断发生变化的美国漫画读者的故事,既涉及美国移民和美国人的恐惧,又涉及美国人的理想和焦虑。它们都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出现,是解决美国当代问题的完美载体之一。
当托马斯?纳斯特开启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时,美国开始变成类似 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这个国家,漫画也是如此。
在1870年到1900年间,美国人口翻了一番,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移民的迁入。与之对应,城市人口也增加了两倍,从而加速了美国的城市化转变(到1890年,纽约 40%的人口都是移民出身)。所有的城市居民都渴望获悉最新的时事新闻,而像《哈波斯周刊》这样每周发行一次的杂志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同一时期,报纸的数量就从489种增加到了 1967种;总发行量也增长了4倍多,从260万份增至1500万份。新型高速印刷机每天可以印刷多种版本,广泛传播通过新发明的电报获悉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最新消息。报纸之间的这种竞争(纽约市在19世纪90年代有19种英文日报,更不用说那些周刊和外语 报纸了)降低了它们的价格,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黄金时代。
移民是出版商特别感兴趣的目标读者,因为他们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大多居住在城市, 因此是一个更加集中的消费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出版商为何不像对待其他读者一样,想办法从他们身上赚钱呢?他们当然想,然而,由于移民的母语不是英语,这就往往使得英语报 纸难以销售。一个解决方案是,利用美国强制设立的公立学校教育,在报纸上开发对移民子女有吸引力的特色内容——这样一来, 母语为英语或英语熟练程度高的移民子女就会说服他们的父母,从而购买他们喜欢的报纸。
这在移民自己的行业中已经有了一些先例,但这些报纸一般都是以美国的漫画周刊为蓝本的,因此本身就与移民具有渊源。1876 年,《爬客》(Puck)在圣路易斯作为德语杂志开始发行,它在很大程度上模仿《笨拙》,针对的目标读者是像托马斯 ?纳斯特的父母一样的移民。它的英文版在第二年开始发行,但很快就达到了6位数的发行量,这激发《爬客》麾下的一些艺术家于1881年创办了另一本杂志《贾奇》(Judge)。与杂志同名的贾奇本人,在创刊词中这样说道:“我创办《贾奇》是出于兴趣。我们的目标不是金钱,只有那些肮脏的灵魂才会被金钱牵着鼻子走。”
虽然《贾奇》显得有点清高,但它和《爬客》都是纳斯特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美国漫画成为一种政治力量。《爬客》公开支持民主党,在 1884 年的总统大选中,格罗弗 ?克利夫兰( Grover Cleveland)认为帮助自己获胜的最大功臣就是《爬客》的社论 和漫画。四年后,本杰明 ?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因《贾奇》在竞选过程中帮助自己击败克利夫兰而对其做出过类似评价;《贾奇》甚至收到了来自共和党的捐赠。《生活》(Life)是那个时代美国的第三大漫画周刊,但它不关心政治。据说 H.L.门肯(H. L. Mencken)曾这样出言相讥:“给我一个优秀的漫画家,我可以解雇一半的编辑人员。”不过,这句话听起来是很有道理的。
周刊的漫画通常由一张图片配上两行笑话、一句双关语、解释性的独白或标题组成,模仿当时流行的杂耍喜剧(其中一般有一些少言寡语的钢铁直男和一帮插科打诨者在对话)。杂耍喜剧以滑稽表演和民族幽默而闻名,报纸周刊也借鉴了这一点:比如《爬客》就以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爱尔兰人的漫画而名声大振,经常通过拉链浣熊(Zip Coon)、坦博(Tambo)和博纳斯(Bones)等角色的刻板形象来描绘黑人。但一位来自中西部且是移民出身的新闻记者,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注意到了漫画的成功。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名行业巨头,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漫画。
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于1847年出生在匈牙利的一个犹太家庭,17岁时移民到了美国。在为联邦政府进行了一段乏善可陈的战斗之后,他定居在圣路易斯,并进入了报纸行业。在25岁的时候,他抛弃了当初创办的德语报纸,将《邮报》(Post)与《电讯报》(Dispatch)合并成一份报纸,并且该报纸至今仍在发行。后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他在 1883 年,以34.6万美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 1000 万美元)从“强盗大亨”杰伊?古尔德(Jay Gould)手中买下了陷入困境的《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两年后,《纽约世界报》卖出了 20 万份, 但普利策采取的促销方法会让那些对这个新闻业最高奖项背后令人敬畏的名字不太熟悉的读者感到惊讶: 他关注的是耸人听闻的丑闻以及那些 能够迎合人类猎奇心理的故事——类似于今天街上的八卦小报的一贯做法。不过普利策除了迎合读者的心理本能,还关注报纸的视觉效果。
1841年以前,美国禁止在星期天(安息日)出版报纸。后来,《纽约先驱报》(New York Herald)打破了这一禁令,但在普利策之前,很少有报纸愿意冒引起公众不满的风险。 1885 年,在买下《纽约世界报》两年之后,普利策把“周日副刊”扩展了5倍,达到了20页在接下来的十年之内,它的页码会翻倍,甚至更多。最重要的是,他还仿效《爬客》和《贾奇》的做法,在 1889 年推出了“喜剧副刊”。这一举措 的目的是迫使一家地区性竞争对手——《纽约每日画报》——关门大吉。 但这种做法却产生了另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鼓励其他报纸 推出周日版。于是到了 1890 年,在美国发行的周日报刊居然高达 250种之多。
普利策的成功得益于另一项技术创新:高速旋转彩色印刷机。1892 年,《芝加哥洋际报》(The Chicago Inter-Ocean)率先使用这种先进的机器; 到了第二年,普利策也买了一台。 他本打算用出版社的鲜红色和蓝色来重印西方艺术杰作,但他手下负责周日副刊的编辑莫瑞 尔 ?戈达德(Morrill Goddard)产生了另一种想法。毕竟,孩子们都喜欢鲜艳的颜色,而当时的成人漫画周刊却不怎么注重色彩。也许是考虑到建议者的家世显赫(戈达德的外祖父曾任缅因州州长),普利策同意了这种做法。于是,第一本彩色漫画副刊于1893年5月21日出现在《纽约世界报》的页面上,只卖5美分,价格只有高级周刊的一半。
普利策从《芝加哥洋际报》挖走了报纸副刊的艺术总监查尔斯?W.萨尔伯格(Charles W. Saalburg)。在第一个广为人知的美国漫画人物诞生的前一年,萨尔伯格就创作了《叮呤小子》(The TingLing Kids),这是一部关于一群中国人的漫画。除了保存在学术纪录中,《叮呤小子》 在所有文献记录中都被略去不提,这充分说明了“其他种族”在美国文化记忆中的遭遇。萨尔伯格在漫画史上的位置最终落到了幕后,他选择和一位与美国漫画的起源密不可分的艺术家合作。
在以前的职业生涯中,理查德?费尔顿?奥特考特(Richard Felton Outcault)曾作为托马斯?爱迪生的全职雇员,为这位发明家的杂志《电气世界》(Electrical World)提供科学插图。(有一次,奥特考特没有认出发明家本人,不小心用一把尺子砸了他的屁股。后来爱迪生以牙还牙,对他进行了报复,于是奥特考特考虑给自己的裤子在臀部做个包边加厚,然而不幸的是,“那是他当时唯一的一条裤子”。) 1890 年,奥特考特开始向周刊出售自己创作的漫画作品,其中包括在贫民窟和廉价公寓生活的场景。他的作品引起了戈达德的注意,后者于1894年 雇用他为《纽约世界报》全职工作。
奥特考特不是唯一一个记录儿童生活的画家。不过,奥特考特在漫画中反映的美国穷孩子如何玩耍的情景,在著名的丑闻揭露者雅各布 ?里斯(Jacob Riis)的照片中是不会出现的。原因也许在于:当代摄影为了让画面产生更浓厚的庄严感,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或许是由于进步人士把他们作品中的主角看作需要怜悯和施舍的对象,而不是那种活力四射、独立自主的角色。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奥特考特笔下的人物角色——“黄孩子”米奇?杜根(Mickey Dugan)——以及他的 连环漫画《霍根小巷》(Hogan’s Alley),都能带给读者一种惊喜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一种险中之趣。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