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中国历代治水经验的公共管理学解读
本书首次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系统解读中国历代治水经验,揭示其中蕴含的管理智慧与制度创新。
ISBN: 9787559867476

出版时间:2024-12-01

定  价:60.00

作  者:徐莺 著

责  编:李建林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社会学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社会科学/社会学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308 (千字)

页数: 292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本研究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水害治理经验的专著。书稿按照一般历史分期,基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对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治水经验进行具体分析,总结不同阶段治水经验的时代特色,指出传统治水经验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启示意义。本书可为河流治理工作人员提供历史借鉴,也可以作为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徐莺,博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社会风险与危机管理、水环境治理及河长制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本,参与撰写教材1本,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治水经验

第一节 先秦时期治水彰显公共性

第二节 鲧禹治水反映了上古禅让时代的公共治理原则

第三节 大禹通过治水成功地将社会组织起来

第四节 周代完善的农耕水利建设

第五节 西门豹治水

第六节 先秦时期治水经验的公共管理学解读

第二章 秦代的治水经验

第一节 功利性:秦用治水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都江堰水利工程

第三节 郑国渠修建的政治寓意

第四节 本为征战而终成水利的灵渠

第五节 秦代治水经验的公共管理学解读

第三章 汉代的治水经验

第一节 社会性:汉代官方治水的一个重要立场

第二节 西汉贾让的“治河三策”

第三节 王景的治河成就

第四节 六辅渠和白渠

第五节 马臻修建鉴湖的是非

第六节 汉代治水经验的公共管理学解读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治水经验

第一节 功能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治水的一种倾向

第二节 东吴时期的水利建设

第三节 东晋南朝时期的“占泽”问题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治水经验的公共管理学解读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治水经验

第一节 集成性:隋唐五代时期治水的特点

第二节 隋代开凿大运河

第三节 麦垄距治水

第四节 白居易治理西湖

第五节 高骈疏浚天威径

第六节 唐代的《水部式》

第七节 唐代碾硙作坊的水资源利用

第八节 隋唐五代时期治水经验的公共管理学解读

第六章 宋代治水情况与特点

第一节 民生为要:宋代治水的一个关注点

第二节 苏颂治水重视实地考察与理性规划

第三节 苏轼杭州治水是中国古代城市水体建设的典范

第四节 北宋建设“水长城”

第五节 北宋汴河的城市作用

第六节 宋代治水污染及其治理

第七节 宋代治水经验的公共管理学解读

第七章 元代治水情况与特点

第一节 强调统一规划:元代治水多有大手笔

第二节 郭守敬的治水成就

第八章 明代治水情况与特点

第一节 专业性凸显:明代治水的亮点

第二节 潘季驯治理黄河

第三节 明代山东运河系统水柜建设的特点

第四节 明代地方农耕水资源的分配与协调

第五节 明代治水经验的公共管理学解读

第九章 清代治水情况与特点

第一节 积弊难清:清代水资源管理的新变化

第二节 桂柳运河建设的军事背景

第三节 乾隆年间松阳县任命圳长告示解读

第四节 清代河工的贪冒问题

第五节 清代农业用水权的调解与确认

第六节 清代治水经验的公共管理学解读

第十章 民国时期治水情况与特点

第一节 治水现代化的开端:民国时期水资源管理格局一新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京的水道治理

第三节 民国时期治水经验的公共管理学解读

参考文献

序言/前言/后记

自从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以来,治水成为引人注目的公共管理事业。到2018年底,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已全面推行河长制,而治水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表明,对我国历代治水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当前治水工作的现实需要,但相关书籍缺乏。本书的出版,回应了“河长制”文化建设的需要,可为河流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历史借鉴,也可以作为治水以及水资源管理方面论著写作的参考资料。

我国治水历史悠久,治水经验积累丰富,针对这些治水经验的现代研究虽然也很多,但成果较为零散。本书基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精选我国历代典型治水资料案例和水资源管理问题36种,按照先秦、秦代、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国的时间顺序,全面展现我国历代治水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所面对的关键问题和所形成的治理特色,并分析中国历代政权对于河流治理和水资源利用的国家立场、技术思想和价值观念。

全书分为十个部分:“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治水经验”“第二章秦代的治水经验”“第三章汉代的治水经验”“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治水经验”“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治水经验”“第六章宋代治水情况与特点”“第七章元代治水情况与特点”“第八章明代治水情况与特点”“第九章清代治水情况与特点”“第十章民国时期治水情况与特点”。各章的设立,按照惯常的历史分期及其顺序断代,以展现蕴含在我国治水经验发展历程中的公共管理脉络。每章之内,既有对整个时代治水经验的整体观照,也有对治水案例和治水问题的具体论述,通过宏观、微观分析的结合,并基于公共管理学视角审视各个时代治水经验所反映的公共管理问题。

本书采取“一例一析”的体例,每种治水案例或水资源管理问题的选析,包括治水事例、背景资料、得失评价、现代意义等方面的内容。关于治水事例的陈述,尽量选择原始文献,或者是权威表述,如果是文言文,适当加以注释。关于背景资料,主要介绍所选治水事例出现的原因,以及治水过程中出现的对治水结果产生直接影响的例外情况。关于得失评价,尽量援引学术界已有观点,发掘所选治水事例的借鉴意义。对于这些治水案例和水资源问题的分析,主要基于公共管理学理论,发掘所选案例对现代治水工作的启示意义。

本书通过对1949年以前我国治水经验的考察,发现了一个基本发展趋势:“治水就是政治”→“治水以维护政治”→“治水服务于社会”。即,治水事业的政治性不断消减,其社会性不断增强,而推动这一趋势形成的关键要素,就是治水观念的进步,以及治水技术不断提高与普及。由此可以看出,理念与技术的革新,对于公共管理提升质量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治水经验的公共管理学解读》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兼具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读物。通过阅读本书,您将深入了解中国治水历史的辉煌成就,掌握公共管理学的核心理论,并从中汲取对现代社会管理的有益启示。

精彩预览

隋唐五代时期治水,以隋代大运河建设为最高成就。唐代继承隋代治水的遗产和趋势,在水资源管理、城市用水系统等方面进一步拓展。五代时期政局动荡,政权处于不能统一的分裂状态,治水因袭隋唐余脉,没有特别耀眼的成绩。隋唐大一统的政权,保证了治水事业的顺利发展,但也导致了一些典型问题,由此形成这一时期的治水特色。

隋炀帝朝廷组织修建大运河,出于领土统一、军事征服、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也权衡了既有水利条件,属于理性决策。大运河修建之后,产生的综合效益惠泽中华土地一千多年,无疑算是治水的丰功伟绩。但是,大运河修建存在急功近利的问题。在六年内,隋炀帝朝廷为修建大运河,采用高压的手段大兴劳役,导致数百万劳工遭受残酷的管制和压迫,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因此蒙受苦难。这样,治水在共时层面引发了有关暴政的民怨,与大运河在历时层面发挥的正面价值形成悖论,而使大运河未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值得推崇的治水典范。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悖论反映了中国古代治水的一些核心问题:(1)为消弭水患而大兴劳役,当事民众一般而言乐于牺牲奉献;为贪图水利成就功业而大兴劳役,百姓往往并不情愿配合。(2)大规模兴修水利,成就千秋大业,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往往要牺牲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民众一代人的幸福,这对于他们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治水导致劳工身心备受摧残,往往会激发社会矛盾,甚至成为政治动乱的祸端。可见,既要合理,也要合情,这是国家层面兴发治水事业时必须把握好的一个基本原则。

隋唐之前,城市特别是都城用水系统虽然与农耕水利有所区别,但二者密切关联,治水时它们基本上是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对待的。但这一情况在唐代发生了变化,长安成为居住人口在多数时间里不少于百万的国际性大都市,其生活用水、产业用水、航运用水、景观用水形成了独立系统,与农耕水利建设迥然不同,城市治水形成了独特的理念。而且,随着都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城市用水系统的边界不断外扩,导致在与农耕水利交集的范围内,经常出现侵犯农耕水利系统权益的现象。比如碾硙作为长安城市新兴的产业,由于用水量过大侵犯农耕水利,且属于私家牟利性质,因此成为朝廷、地方政府和百姓极为关注的治水问题。城市用水需要单独加以整治,如何协调城市手工业用水与城郊农耕用水的关系,这是唐代治水提示的重要问题。唐代在实践上对城市治水和农耕治水的不同价值指向加以区分,是治水观念的重要进步。

唐代治水基本上剥离了与政治的关系,也不强调治水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功能,而更关注是否能解决具体的问题。姜师度带着专业态度和工匠精神,将治水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从他留下的治水案例看,治水成绩涉及军事防御、消除水患、畅通航运、疏浚城市水道、整治盐池、修整农耕水利等多方面,但上述治水项目都是单列的,每次治水都只设置一个重要的小目标,明确提出并试图解决具体的问题,体现了专家治水谨慎有效的特点。白居易和高骈则以行政长官的身份,基于岗位的职责开展治水事业,前者解决了西湖治水难题,后者完成了前人未竟的建设海上运河的事业。还有《水部式》所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也是针对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用水细节问题。可以说,终唐一代,治水的民生意义得到落实,朝廷基本上将其处理为与政治、经济、军事大局无关的行政事务。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