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漠川 · 大碧头乡村振兴研讨会中多篇优秀论文,探讨了乡村振兴这一重要课题,涵盖了有效衔接、产业振兴、三产融合、文旅赋能以及党建引领与多元共治等五个关键方面。不仅展现了学术界对乡村振兴的深入思考,也为相关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本书对于“产业振兴”这一话题进行了重点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价值挖掘,也有微观层面的路径探索。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视角和实用的策略。
阳国亮,男,1950年生于桂林市,1987年获中央党校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广西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广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广西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区域经济、旅游经济。
第一篇 有效衔接
003 在巩固中有效衔接?? 在拓展中全面推进
—关于五年衔接期的思考 /阳国亮
018 从“延川模式”看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思路创新 /谢国富 谢杰利
025 浅谈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易建民
030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和探索
—以广西来宾合山市里兰村为例 /孔 威
034 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以阳朔为例 /陆 军
第二篇 产业振兴
043 产业振兴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阳国亮
057 从“农业大镇”迈向“农业强镇”的路径思考
—高尚镇创建兴安县“十四五”农业产业振兴示范区工作思路 /石峰志
062 江浙两省乡村产业兴旺的现状与经验 /梁腾坚
070 五大振兴理念助推乡村科学发展 /林昆勇? ? 冯训婉
072 山区乡村“小而特”农品未来的发展思考
—以桐庐钟山蜜梨为例 /宋小春
077 桂平市特色产业与电商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基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 /莫 磊 朱潇丽
086 数字经济赋能广西乡村产业振兴的机制及路径研究 /王祖良
092 产业联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构建
—基于珠江—西江经济带蔗糖产业 /秀 英 胡孟婷
102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局及破解之道 /杨丽艳
106 数字时代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凌连新
109 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研究 /杜金波 杜文忠
113 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助推乡村振兴研究 /程 皓
117 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问题研究
—以广西玉林产业发展为例 /梁开挺 蒋超杰
121 以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建设 /林昆勇 冯训婉
123 做强做优特色产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以广西为例 /刘全闯
126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乡村特色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基于博白县客家美食产业的案例分析 /邓 远 王禄平 邓美鸣
134 合作社集体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 /徐善生
139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 /覃凡丁 奉钦亮
150 构建“绿链经济体”?? 实现广西农业转型升级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广西绿色产业的新思路 /韦刚强
159 以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以广西甘蔗产业为例 /路敦杰 黄学寰
165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型电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研究 /李钊阳
168 进一步推动广西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思考 /刘志雄 廖文清 王瑞宇
173 数字化乡村建设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地位及存在的问题 /李桂宁
177 农业集聚对乡村数字需求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欧阳慧
182 “南华模式”从“蔗”里出发 /鲁 华 刘志刚 阳国亮
186 农村产业融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初探 /肖英佳 唐 卞 旷程文
188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以漠川乡温克葡萄产业为例 /张 纯 杨 秦
193 林下经济是乡村集体经济的金山银山 /盘福东 陈治新
198 振兴广西六堡茶的思考:产业引领多管齐下 /邓豪明
203 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地位、现实困境及应对路径 /杨 晓
209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基于广西乡村振兴产业招商的思考 /孟祥凤
214 加强乡村公路建设?? 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梁定平
217 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蒋二藕
219 特色农业乡村的数字农业发展研究
—以桂林市红岩村为例 /马骁莉 王思源 王继鑫 杨臣帅 雷豫彤
谢 玲
226 “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土特产加工销售的研究与策略 /麦春芳
231 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的融合促进兴业县茶叶产业的发展 /吴映红
236 浅谈乡村产业振兴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易建民
241 探索创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长效机制的构想 /陈伟林
244 浅谈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朱发生
246 数字化背景下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以东兰县板栗产业为例 /赵? ? 耀
252 产业融合视角下农产品特色品牌建设研究:模式、路径及对策 /石欣雨
杨 鹏
260 应重视丘陵山区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发展 /毛 艳
第三篇 文旅赋能
265 发挥知青历史文化的作用创新文旅载体促进乡村振兴 /广西知青文化
研究会课题组
273 乡村旅游质效提升驱动乡村振兴机理研究 /陈伍香
277 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测度与评价 /信慧娟? ? 段文军
286 基于游客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景区为例 /魏英男
291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广西边境文化生态旅游数字产业发展理论与路径
/彭雪清
295 乡村振兴背景下陈宏谋故乡横山村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开发研究 /何道湘
301 数字文旅助力漠川乡村振兴的路径 /魏英男 陈伍香
306 浅议非遗文化传承与振兴乡村文化融合 /肖锐玲
309 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龙胜各族自治县瓢里镇为例 /胡秋菊
313 传承茶泡制作技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黄斯琴
317 关于乡村旅游的若干思考 /庞铁坚
321 开发临桂名人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廖国一 何道湘
326 利用知青文化助力漠川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王 波
329 民族圩镇多元文化振兴与景观更新研究
—以红花镇红头瑶圩镇为例 /何秋萍 李 敏 张正举
335 乡村露营赋能产业共富的发展思考 /徐大伟
340 以知青历史文化注入乡村文旅,催生体验式康养新业态
—以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花雨湖生态休闲区为例 /潘晓春
第四篇 三产融合
349 构建现代农机服务体系 推动广西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 /何 媛 覃 静
354 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和路径 /李钊阳
357 网格尺度“三生”功能协调视角下珠江—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研究
/谢 玲 梁 瑜
360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思考 /陈伟林
364 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途径与方法研究
—基于融安县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卢展超
368 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州县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样式选择与落实路径研究
/蒋 翥 陈建伟
372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程 皓
376 乡村振兴战略下绿色创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路径研究 /江小芳
王兴中
379 做“壮”崇左口岸经济助推边境乡村振兴 /农日东 刘伟林
第五篇 党建引领与多元共治
385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粟林杰
390 新时代党建引领广西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基于广西4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数据 /刘志雄 张久玥 刘艳荣
397 政府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 /李建平 刘乔叶
401 我国乡村教育改革与提升的思考 /蒋万庚
405 乡村发展与知青幸福感的调查 /钟秀凤
407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建议 /朱发生
409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生态振兴创新实践研究
—基于“美丽广西”建设视角 /苏相丁 王兴中
414 乡村振兴战略新阶段下广西法治乡村建设研究 /蒋 翥 陈建伟
后记
前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漠川乡村振兴研讨会和大碧头乡村振兴圆桌会
议的论文选辑。论文围绕乡村振兴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乡村振
兴中的产业振兴两个主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全书分
为五篇:除了有效衔接和产业振兴两个主题篇外,还增加了文旅赋能、三产融
合、党建引领与多元共治三篇。这五篇的内容开辟了乡村振兴的不同研究视角,
研究方位更为多样。各位作者围绕以上五个主题进行研讨,所产生的思想成果
是丰富的,对于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很好的参考
价值。
任何研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研究结论既有其时代的适应性,
也有其局限性,本书亦然。鉴于此,本书出版之际,如下几个问题需要讨论: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已过了4年,现
在出版这类论文还有意义吗?回答是肯定的。其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守牢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在相当长一段
时间内依然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
一些后发展的地方,坚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问题还需要充分重视。与此同时,
全面乡村振兴也需要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因此,巩固和
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经验总结、实践探索、理论思考在乡村振兴全面启动之后,
依然具有借鉴、启发、指导的作用。
二是产业振兴最需要解决的是小农经营与现代大农业之间的矛盾。本书论
文中所作的农村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对解决这一矛盾有帮助作用吗?回答亦是
肯定的。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
战略的总目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的全部过程实际上是将小农经济转
变为现代大农业的演进过程。这个演进过程是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但不能采
取疾风暴雨的方式推进。恩格斯说农业合作化必须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
上,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只能循序渐进。这中间就会有许多过渡的产
业形态。这些产业形态既是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的新形态,又是由小农经
济向现代大农业推进过程中的产业形态。本书的作者,研究的正是乡村振兴战
略启动阶段产业:已有农业现代化产业的要素,但又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与现
代农业还有距离,有的距离还很大。本书的研究既分析了产业振兴中的现实矛
盾运动,又预示了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对于当前把好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还
是有作用的。
三是如何把握三产融合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地位。三产融合在乡村产业振
兴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因为,三产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路径,本书将
其放在乡村振兴的最基本的战略地位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
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农业
产业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这里,推进
农业产业化就是要重新配置城乡生产要素,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质生产力。三
产融合则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
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
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
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
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这一过程既涵盖要素的交叉互渗与优势资源互补,又包括
三产要素的整合优化重组,演变出新质生产形态。这一过程,还包括各阶段各
种政策的精准对接,逐步打破乡村产业传统开发经营的局限,促进农业产业的
转型升级等政策演进的内容。这就需要在充分理解和把握三产融合的内涵和方
法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的实际不断摸索三产融合的经验和做法,以引导三产融
合的方向,取得良好的效果。本书作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四是文旅产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两届乡村振兴研讨会中,
乡村文旅产业研究的文章占相当的比重。以至于有人警告说,不是每个乡村都
适合办文旅产业的;还有人认为乡村文旅产业已经过剩,呼吁要加以控制。这
两种认识都失之偏颇。文旅产业是一种主导性很强的产业,任何乡村资源都可
以为文旅产业所应用,因此,乡村新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切入点,往往选择从文
旅产业开始。当然,文旅业要办起来确实是需要一些基本条件的,而这些条件
又是与其他产业的创办条件相通的,很自然,从文旅产业入手开辟乡村产业发
展之路,就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可选择的启动模式了。乡村文旅产业初创之后,
一般可以有三种走向:一是越做越大,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化的旅游景区;二是
由文旅引出更有特色的其他产业,成为一个综合经济体,旅游仅成为其中一种
产业;三是为其他新产业创造发展条件后,新产业群成为主导产业,文旅成为
新产业群的附属部分。其实,农村文旅产业本身就是现代产业的组成部分,农
村田园休闲生活方式在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地位日愈高企,越来越为现代人所青
睐。因此,农村文旅产业的问题不是过剩,而是如何逐渐提高其产业发展质量,
以适应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鉴于此,文旅业对乡村产业振兴来说极其重要,
需要不断地摸索其发展规律,探索适应新形势不断完善其产业形态,提高发展
质量的路径和方法。本书文旅篇的论文都是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规律和成功案例
的研究成果。
五是正确处理党建引领与多元共治的关系。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毋
庸置疑。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要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要求各级党
委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初始阶段尤其如此。这是因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初始阶段
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乡村全面振兴保持正确方向。一方面,坚持党对
乡村振兴的领导是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动力活力的政治
保障。另一方面,党的领导是应对国内复杂形势的中流砥柱。在当前国内外形
势下,稳住农业基本盘、发展农村产业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稳步推进乡
村全面振兴、稳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还面临不少新的挑战。只有加强党对乡
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始终把握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方
向,提升群众凝聚力和社会号召力,打造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引擎,才
能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党建引领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必须落实到实处,这就要求将党建
工作融入到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生态建设等各方面,需要各种社会资源的深
度融合。推进乡村治理发展主体多元化,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
“多元共治”的格局是社会发展和治理的现代化模式。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
各大社会主体的参与。多元主体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参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治
理,为乡村振兴提供深厚的基础和支撑。党建引领要落实到“多元治理”中更
好地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把握方向,推动改革和发展,党的政治领导、党组
织的战斗力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和体现,党建才真正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因此,
研讨会在对有效衔接和产业振兴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同时,讨论了加强
党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领导的问题,讨论了多元共治中的一些问题,在总结乡村
振兴中党的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党建引领和多元共治的关系,进行了
一些理论思考,这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问题的讨论并不意味着这些思考和研究的结束,恰恰相反是这些问题
研讨的开始。按计划,漠川·大碧头乡村振兴的研讨会和圆桌会议还要继续分
别以乡村振兴中的“五大振兴”为主题召开研讨会,因此,以上问题的讨论还
会贯穿在后面的研讨当中。我们相信,随着漠川研讨会、大碧头圆桌会议的不
断思考研究,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会愈益深入,定会结出丰硕的有益于乡村振兴
不断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来。
编 者
2025年4月3日
无
党的二十大以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
还有三年。三年要实现“有效衔接”,既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上把握方
向、总体谋划,又要适应各地实际情况创新措施、扎实行动。《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
见》)与2021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这些顶层设
计归纳起来就是要在“巩固中有效衔接,在拓展中全面推进”。尤其是《意见》
部署了衔接期间要重点抓好的“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脱
贫人口稳定就业”“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
共服务水平”等工作。在保持主要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政策衔
接提出了方向性、原则性要求。重点强调要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金融服务
政策衔接、土地支持政策衔接、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对许多具体工作也做
了富有远见的指导、部署和安排。今后三年的衔接工作重点就是落实以上顶层
设计和重点部署。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开展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大学习、大宣传活动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
维”。同样,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乡
村振兴是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转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
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正是这个大转折的重要节点,在这一重要节点上,思想认识
跟上最为重要。因为,思想决定行动,认识决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
振兴的重要论述进行了系统深刻阐述,形成了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
是提升干部群众理论素养的思想武器,是指导我们跟上时代步伐的科学指南。
学习活动分三个层次进行:
一是对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重点学习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科学内涵,明确巩固拓展脱贫攻
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方向、时代要求、发展方向,提高各级领导干
部的战略理解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
二是对科技人员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教育,重点学习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创新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农业
经营方式等论述,明确科技人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光荣历史使命;
三是对农民进行乡村振兴新任务新方向新前景教育,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学习党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部署、方
针政策、落实措施,明确乡村振兴给农民带来的光辉前景,进一步激发农民群
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农村的积极性,构筑乡村振兴的
新动力,从思想意识上塑造乡村振兴的主体。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