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环游世界美术馆:欧洲行
当东方目光遇见西方艺术——跟着美术博物馆馆长“云游”欧洲美术馆
ISBN: 9787559879271

出版时间:2025-04-01

定  价:128.00

作  者:罗宁 著

责  编:张文雯
所属板块: 艺术出版

图书分类: 旅游随笔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艺术/旅行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320 (千字)

页数: 352
图书简介

本书是关于欧洲11个国家的40余座美术馆/博物馆的艺术知识普及读物。作者亲历了这些美术馆/博物馆,并以此为第一手资料,结合自身对西方美术史的研究,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散文式的笔墨,概述了这些馆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藏品概览、陈展内容及独特之处,对各馆藏的传世名作还进行了深入介绍,发表了独到见解和感悟,带领读者一同领略欧洲艺术的博大精深。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过置身美术馆/博物馆的所见所思,为读者搭建起一座解读欧洲美术史、欣赏世界名作的桥梁。

作者简介

罗宁,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原馆长。长期从事中国人物画创作和美术理论研究。相关著作有《21世纪画坛人物个案研究?罗宁》《中国画艺术当代经典大家?罗宁》《罗宁学术研究(三卷本)》《热情的目光》《冷静的目光》《罗铁宁评传》等。

多次出访欧洲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进行艺术博物馆考察和交流办展。撰写考察日记数十万字,多年来以画家、美术评论家、美术博物馆专家的多重身份,致力于美术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先后在国内数十座高等院校、美术馆做学术讲座,策划并实施了"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对话兵马俑——欧盟与中国雕塑家作品提名展"等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展览。

图书目录

001·法国

002·卢浮宫博物馆:欧洲古典艺术的超级聚宝盆

034·奥赛博物馆:一座火车站的华丽变身

049·蓬皮杜艺术中心:先锋艺术家的大玩具

058·罗丹博物馆:触摸艺术家心灵的雕塑公园

064·橘园美术馆:感受莫奈《睡莲》的绝好去处

071·毕加索博物馆:展现天才艺术家的精神遗存

077·大皇宫博物馆和小皇宫博物馆:世界博览会催生的艺术殿堂

086·路易威登基金会博物馆:商业品牌的文化归宿

093·意大利

094·乌菲齐美术馆:世界上最早的美术馆之一

105·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大卫》真身的守护者

114·博尔盖塞美术馆:让人一次记住了贝尼尼

121·威尼斯美术学院美术馆:威尼斯画派的交响合唱

127·布雷拉美术馆:时尚之都的艺术宝库

137·梵蒂冈

138·梵蒂冈博物馆:世界上最小国家的重量级美术遗存

149·比利时

150·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诠释经典艺术成就

157·荷兰

158·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伦勃朗在此“夜巡”

164·凡·高美术馆: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名片

175·德国

176·施特德尔美术馆:美因河岸的艺术明珠

180·柏林国家美术陈列馆:欧洲古典绘画的系统收藏

185·柏林老国家美术馆:博物馆岛上的标志性建筑

191·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形似加油站的现代艺术博物馆

198·德累斯顿历代大师画廊美术馆:拉斐尔从这里走来

204·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美术馆

210·慕尼黑新绘画陈列馆:德国表现主义流派的生动展示

214·杜塞尔多夫K20美术馆:20世纪现代艺术的多种样态

218·路德维希博物馆:路德维希夫妇艺术情怀的见证

223·西班牙

224·提森-博内米萨博物馆:家族收藏服务社会的典范

230·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及其他国古典绘画的重要陈列地

238·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西班牙现当代艺术的最大展示窗口

242·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巴塞罗那的艺术观光台

246·毕加索博物馆:毕加索功成名就之前的艺术足迹

251·英国

252·大英博物馆: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259·泰特美术馆:珍藏英伦绘画的经典之作

265·泰特现代美术馆:发电厂改造而成的重量级现代艺术馆

268·英国国家美术馆:藏品少而精的国家绘画陈列馆

276·国家肖像馆:名人肖像绘画及摄影的个性展现

279·奥地利

280·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金碧辉煌的欧洲古典绘画收藏重镇

288·奥地利国家美术馆:摄人心魄的克里姆特和席勒画作

293·捷克

294·现当代艺术收藏馆:布拉格国家美术馆群的重要组成

301·俄罗斯

302·冬宫博物馆:拥有最长艺廊和展线的全球四大博物馆之一

312·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俄罗斯巡回画派作品的聚集之地

320·附录一:图片来源总览

332·附录二:参考书籍

333·后记

序言/前言/后记

自 序

美术馆是收藏、研究和展示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品的专门机构。美术馆有固定的建筑和空间,且这些建筑充满设计感,故而很多美术馆建筑本身就是艺术品。

美术馆是博物馆大家庭中的一员。 Museum(博物馆) 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是指祭祀缪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与科学的九位女神的通称)的神庙,所以,作为博物馆大家庭的成员,美术馆诞生时就蕴含着文明与美。

美术馆的英文写作“Art Museum”,直译为“艺术博物馆”。我们所说的美术、艺术在英文中是同一个单词“Art”。现在有人对“美术”二字颇有微词,认为美术是实用艺术,不能涵盖当代艺术的特征。我想,“美术”二字我们已用了一个多世纪,且已约定俗成,继续使用也无妨。 在我们叫作美术馆的空间里展示各种艺术已顺理成章,所以我文中提到的美术馆就泛指各种类型的古代和现当代艺术博物馆。

当然,美术馆也有综合和专业之分,有展现美术史发展、体现美术馆的社会学、文化学意义的综合馆,也有构成美术史一个面或一个点的专业馆(如只收藏展示当代艺术作品的当代美术馆、展示名家艺术成就 的个人美术馆),还有收藏展示单独艺术门类的美术馆(如油画馆、版画馆),等等。

很多时候,人们习惯将美术馆与博物馆区别看待。一般认为美术馆没有藏品,没有固定陈列展,只有不断举办和变化的短期展—这源于 我们的美术馆很多是从展览馆过渡而来的;而博物馆注重收藏和长期陈 列,有的博物馆只固定陈列文物,展品几乎一成不变。还有人从藏品时 间上对博物馆与美术馆做了区分:博物馆收藏历史悠久(民国以前)的文物,包括艺术品;美术馆只收藏现当代(民国以后)艺术品。加之文化与文物上级行政管理部门不同,很多人认为博物馆很古老,展出的是文物,而美术馆很年轻,展出的美术品不是文物。这与欧洲的划分不一 样,他们的美术馆大多是很有历史感的艺术博物馆。

如今的美术馆都在借鉴传统博物馆的经验,加强收藏和特色陈列;而博物馆在保持藏品长期陈列展的同时,也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展览以活跃博物馆文化气氛,以期使其兼具现代美术馆功能。如此一来,二者就更接近了。这并非要将这些馆办成功能相似的重复机构,而是在有必选动作的考量下,尽情发挥应有的自选动作,使每座馆具有个性。

欧洲的美术馆历史早于我国。文艺复兴时期, 1581年面世于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是第一座专为收藏并供大众观赏美术品的建筑物。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常把退位君主的宫殿城堡辟为美术馆,公开展出其藏品,1793年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世界美术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中国的美术馆是在借鉴欧洲美术馆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起步的,1925 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就是在明清皇宫建筑群基础上诞生的第一座国办博 物馆。20世纪30年代,留法归来的徐悲鸿联合文化教育界有识之士,提议国民政府建设一座美术馆,他们认为建立美术馆甚至比办美术学院还重要,因为艺术创造这种能力在课堂上是教不会的,需要在不断观赏优秀名作过程中独立思考和感悟。美术馆有启迪智慧、帮助艺术家成才、提升公民审美情趣的功能。在同样非常重视美育教育的蔡元培等国民政府官员的努力下,中国有史以来首座国家美术馆—国立美术陈列馆(今江苏省美术馆前身)在南京落成。这足以说明美术馆在那一代有识之士心目中的位置。始建于 1958 年的中国美术馆,是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十大建筑之一,也是 20 世纪以后中国美术作品的收藏、展览中心,在国家美术事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门进一步打开,很多国人抱着学习和开阔眼界的目的到欧美参观各类艺术博物馆,大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参观以法国卢浮宫、美国大都会以及意大利、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为代表的艺术博物馆。这些先于我们建立起来的博物馆,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馆文化,在向全世界传播艺术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于从事美术工作的专业人士和美术爱好者而言,看欧洲优秀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就仿佛看到了西方美术史活化石,聆听了西方美术史艺术课堂,这比从书本上获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参观欧洲美术馆,我经历了从仰视到平视的过程。我先后数次到欧洲参观,第一次踏进美术馆时很激动,过去只是在书本上看过,现在原 作就在眼前,在感受这些原作带给我视觉冲击的同时,更不乏心灵的震撼。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鲁本斯、伦勃朗、委拉斯开兹、大卫、德拉克洛瓦、库尔贝、马奈、凡·高、毕加索、列宾……当这些如雷贯耳的艺术大师的作品呈现在我眼前时,我深深地被他们的 艺术创造力折服,与其说是参观美术馆,不如说是一次次艺术朝圣。

之所以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包括其前后的艺术如此虔诚,一方面因为我们这代人学习美术的过程,是在引进西式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氛围 中完成的,我也曾着迷于对素描、速写、色彩、造型等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因为西方美术家的许多创造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始终认为,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虚心的态度,我们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也要学习他人之长。

我热爱中国美术史研究,也喜欢进行中国画创作,尤其是在多次游览欧洲等世界各国美术馆,零距离观赏西方各个时期艺术品,再返回来研究中国美术史时,才进一步理解中西美术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源流,更加领悟到中国艺术的伟大之处。数次参观欧洲美术馆,并反复思考由印象派开始的西方现代艺术脉络,尤其是当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大师也倾慕中国艺术之时,我便再次认定,人类文化源流虽不同,但发展到高处,其精神大多是相通的。在艺术创造的多元世界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这使得我再度观看欧洲美术馆时冷静了许多,学会了以平视姿态领略欧洲艺术。

无论如何,人类在文明发展中少不了相互借鉴。欧洲的美术馆文化无疑对提升当地民众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点我们能从欧洲观众,包括学生们参观美术馆时的热情状态中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我们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时值得思考的地方。另一方面,从 20 世纪开始,我们几代人在学习研究西方艺术时,美术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美术馆构成了西方视觉艺术的百科全书。今天我们要保护、研究、传承我们自己的优秀艺术文化,建立并发挥美术馆的作用仍显得十分重要。

每次赴欧洲参观美术馆,虽然时间很紧,但我仍坚持每天写参观日记,累积下来已有十多万字。虽说今天信息发达,人们通过互联网很方便就能得知国内外的艺术资讯,包括美术馆发展情况,可我总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远不能完全代替现场参观时的感受。也许出于职业原因,我有一种与朋友们分享的欲望。我多次在美术馆及高校做“美术馆时代”主题讲座,在电视台做“世界美术馆”专题节目,在此基础上,我写了本书,书中的绝大部分照片,是我参观时亲手所拍。

有学者说,国家强则博物馆强,博物馆强则文化强,我很认同。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基本在法、德、英、意、美、日等发达国家,我们国 家的博物馆事业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已跻身国际博 物馆大国行列,但进一步提升品质,更好发挥其在民族文化复兴中的作用,仍需我们共同努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美术馆已成为城市里的会客厅,是艺术家与艺术家见面的地方,也是艺术家与公众见面的地方。美术馆具有提高公众文化艺术修养、协助艺术教育、为艺术家创作活动提供交流场所等功效,其功能日趋专业化和向多层次方向发展,成为多功能文化综合体,成为城市和国家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现代中国艺术家、教育家张仃说, 21 世纪可能不会给美盲发通行证。现在21 世纪将过去四分之一,审美教育仍任重道远,这需要每位有情怀的知识分子,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每一个社会公共文化机构 做出应有的努力。我希望更多的朋友们走进美术馆,体验艺术品原作的 魅力。同时也希望能通过线上参观美术馆,包括运用多样化的科技手段, 全面提升艺术品带给我们的视觉与心灵的多重体验。当然不需要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但我们要努力成为有一定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公众。 一个人的审美素质越高,幸福感也就越高。正如一位智者所说, 学习艺术、欣赏艺术使我们变得更丰富、更善良、更高贵。

由此大背景而言,这本书便有了些许意义。如果朋友读了它,能对欧洲美术馆有所了解,对研究西方美术史有所帮助,或对艺术产生兴趣, 或者去过同样的地方却已经淡忘, 因为读了我的文字、看了我的图片引发了美好的回忆,或者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艺术旅游路线等等。那将是我十分欣慰的事情。

谨以此书献给我在欧洲旅行的那些日子,献给为我出访提供帮助的政府机构和中外友人, 献给承担繁重家务的妻子,献给一直关心我前行 的亲朋好友们。

与美同行,因为美术馆,我们走在了一起。

罗 宁

2023 年 5 月于西安

名家推荐

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 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度探寻。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得以领略欧洲艺术发展的脉络,感受不同时代艺术家的激情与梦想。无论你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怀揣好奇心的爱好者,这本书都能让你沉浸其中,收获启迪与感动,在艺术的滋养中拓宽视野,丰富灵魂。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安

编辑推荐

《环游世界美术馆:欧洲行》以艺术朝圣者的赤诚之心,带领读者“云游”欧洲美术馆。作者罗宁先生30年间陆续亲历欧洲11国40余座美术馆,以美术史学者与博物馆从业者的双重视角,将建筑美学、艺术史脉络与个人感悟熔铸于笔端,既呈现卢浮宫的古典辉煌、奥赛博物馆的印象派光影,亦深入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先锋实验,展现欧洲艺术从文艺复兴到现当代的壮阔图景。

书中不仅翔实记录了美术馆建筑特色与馆藏细节,更以独到见解串联艺术史关键节点:从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到毕加索《格尔尼卡》的控诉力量,从米开朗琪罗《创世记》的宗教激情到莫奈《睡莲》的色彩革命,作者以平实语言解析作品背后的文化基因。特别收录百余幅现场拍摄图片,辅以中西美术馆发展对比,既为艺术爱好者提供导览,亦为中西文化互鉴搭建桥梁。

无论是计划欧洲艺术之旅的旅行者,还是渴望提升审美素养的读者,都能在这场纸上美术馆漫游中,感受艺术跨越时空的魅力。

精彩预览

巴黎是世界艺术之都,也是因艺术而闻名于世的浪漫之都。这里有数十座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艺术博物馆,吸引着来自全球的艺术爱好者和各类游客。尤其是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的卢浮宫博物馆(以下统称卢浮宫),它的名字和巴黎一样响亮,几乎成为巴黎的代名词。

卢浮宫,位列世界四大艺术博物馆之首,是欧洲乃至世界古典艺术的超级聚宝盆。它的建筑规模,藏品数量、质量、陈列及管理水平等,对全球博物馆产业和旅游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说,没到巴黎,等于没去法国 ;而没到卢浮宫,等于没去巴黎。

卢浮宫是一座古老而豪华的建筑,东小西大的梯形格局,由几个单元的精美建筑连接在一起。从空中看,它由西向东像一个巨大的机器人,只是少了双臂;从缩小的平面图看,它又似我国古代的一枚钱币。

这样的造型结构明显不是统一设计建造的,而是千百年来,数代国 王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建筑用途,修了拆,拆了再建,是从修补中延续下 来的大型宫殿。从城堡到王宫,再由王宫到艺术博物馆,整个建筑就是 法国历史的缩影和活化石。

宏伟的宫体,精美的装饰,丰厚的藏品

说卢浮宫是聚宝盆,绕不开其中的盆形建筑。有了这座非凡的艺术建筑,加上数百年积累的艺术藏品,才有了今天这等气魄。

来到卢浮宫门前广场,放眼望去,可见对称的巴洛克式宫殿建筑——粗壮的希腊圆柱,圆柱依次排开。建筑物墙壁龛内的雕像及墙壁的装饰浮雕皆令人称赞不已。我被宫外墙壁上处处精美的浮雕折服,这些雕刻以人物为主,造型健硕丰满,场景宏阔大气。卢浮宫内有数百个富丽堂皇的展示珍品的宽敞大厅,大厅的四壁及顶部也有精美的壁画及精细的浮雕。

卢浮宫的建筑占地面积 4.8 万平方米,藏品 40多万件。这些藏品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多数藏品艺术等级之高令人咋舌,其中有些藏品价值连城,甚至是无价之宝;此外,一些艺术品的体积和重量都非同寻常,有些藏品重达数十吨。

卢浮宫内外处处都是创作者们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

伟大的建筑,最致命的是天灾人祸。卢浮宫是幸运的,不仅没有遇上特大自然灾害,就连破坏性极强的一战和二战,都绕过了这座宫殿。当时一位叫肖尔蒂茨的德国指挥官,他无视了希特勒数份要他将巴黎夷为平地的电令,使卢浮宫在内的数座艺术建筑免遭摧毁。

二战中,法国人将卢浮宫内大部分藏品都转移到宫外相对安全的地方保存,战争结束后,搬出去的藏品得以安然回归。

从艺术博物馆的发展史看,一座公有博物馆的藏品来源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遗存,即国家艺术遗产;二是政府购买, 即国家拨给美术馆收藏经费;三是艺术家(或艺术家家属)、收藏家及社会相关机构的捐赠,包括无偿捐赠和有偿捐赠。

卢浮宫的藏品大致也是来源于上述三方面。其中法国政府给予卢浮宫的遗存有其特殊性—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战争等手段从别的国家掠夺来的。此外,也不乏热爱艺术的统治者们用国家财力从国内外购得。

难道国王及王公贵族们是为艺术博物馆积聚艺术品吗?当然不是,他们开始没有这般理念,只是单纯想满足自身的视觉享受和精神需求。再后来,随着文明发展,统治者们也随之开明起来,公众也能逐渐欣赏这些艺术品了,艺术博物馆成了为大众服务的艺术宝地。

从王宫变成艺术博物馆

经过玻璃金字塔入口,通过踏步电梯,来到卢浮宫总服务台和观众分流大厅。环视四周,这座既 古老又现代的艺术博物馆接待大厅宽敞舒适,抬头仰视,透过金字塔玻璃顶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玻璃顶不时还泛着光点,让人着迷。所有的展厅都需从这里选择方向开始参观,服务台工作人员显得很忙碌。

根据示意图,我来到地下一层展厅,观看了卢浮宫的历史沿革陈列。这个陈列让我了解到卢浮宫不平凡的历史。

卢浮宫于 1204 年初建,当时只是个战争防御性城堡。但在往后的 800 多年中,得到数位法国 国王接力赛式的扩建与整修。作为王宫,自然少不了艺术品的装饰和点缀。世界上很多博物馆的前身都是王宫宫殿,宫内有大量艺术品遗存。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