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杂字类函三编(影印本,全11册)
ISBN: 9787559879844

出版时间:2025-05-01

定  价:10800.00

作  者:李国庆,白丽萍 编

责  编:鲁朝阳,张亚朋
所属板块: 古籍文献出版

图书分类: 古籍整理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珍稀文献/古汉语/启蒙读物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字数: 4636 (千字)

页数: 4636
图书简介

本书为李国庆先生整理《杂字类函》系列第三编,所收大多是清代及民国以来刊印、传抄的传世杂字书,共计105种。按照句式分类,涉及字词式杂字7种,三言杂字3种,四言杂字57种,五言杂字8种,六言杂字10种,七言杂字12种,八言杂字1种,特殊句式杂字7种。李国庆编《杂字类函》《杂字类函续》是杂字类文献出版的重要先期成果,一直是杂字类文献研究的基础性资料,《杂字类函三编》为最新文献汇集成果,可以为语言学、文字学、教育学和文献学等领域提供一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献。

作者简介

李国庆,原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研究馆员,长期从事古籍典藏、整理与研究工作,兼任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理事等。

白丽萍,任职于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古籍编目、历史文献学。参与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河北省教育厅项目1项。

图书目录

第一册

對類雜字 佚名編 清光緒六年(一八八〇)硯香書屋主人刻本

繪圖共和新幼學雜字 佚名編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上海錦章書局石印本

增輯分類雜字 佚名編 清刻本

雜字 佚名編 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抄本

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家用雜字 佚名編 抄本

澳門番語雜字 佚名編 清末刻本

新刻三言雜字 佚名編 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天津誠文信德記書局鉛印本

新編繪圖通用三言雜字 佚名編 民國石印本

三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第二册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袖珍本四言雜字 佚名編 清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民國石印本

緊要雜字 佚名編 民國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新文居家必用雜字 佚名編 清刻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清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一九六二年抄本

第三册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新增四言雜字 佚名編 民國刻本

新編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擇要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民國抄本

緊要雜字 佚名編 清刻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四言雜字 題黄盛發編 抄本

粗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第四册

時用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别要雜字 佚名編 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記文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小學雜字 佚名編 抄本

第五册

增補雜字 佚名編 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民國抄本

土音雜字 賈鳳儀編 抄本

時用雜字 佚名編 抄本

日用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家用雜字 佚名編 一九六三年福建泉州油印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廣宜雜字 〔清〕陳晴山編 清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崇興堂刻本

第六册

雜字略 佚名編 民國十年(一九二一)抄本

熟語雜字 佚名編 抄本

改良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莊家日用 題吴玉麟編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秋安慶郁文堂書局刻本

應用雜字 佚名編 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義信堂刻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刻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截近雜字 佚名編 張創業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對相雜字 佚名編 抄本

第七册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清宣統元年(一九〇九)義制堂抄本

繪圖俗言雜字 佚名編 民國石印本

杜塾九訂方言插注雜字 〔清〕杜明仁重注 〔清〕杜寬永點次 清宣統元年(一九〇九)益智堂重刻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清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抄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清寶全堂刻本

四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第八册

五言雜字 佚名編 一九五〇年康縣鞏進華抄本

五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五言雜字 佚名編 清森記書莊刻本

五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莊農五言 佚名編 抄本

繪圖五言雜字 佚名編 民國安東誠文信書局石印本

五言雜字 佚名編 清刻本

五言雜字 佚名編 刻本

新集六言雜字 佚名編 清光緒六年(一八八〇)寧文秀號抄本

六言雜字緊用 佚名編 清宣統年間抄本

六言雜字 佚名編 鉛印本

新刻六字編裝 佚名編 清刻本

六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第九册

六言雜字 佚名編 民國抄本

傳家六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群書六言聯珠雜字 〔明〕謝榮登集釋 明熊安本刻本

第十册

新刻校正通用六言雜字 佚名編 民國北平大有書局石印本

時行課幼大全雜字 佚名編 清榮豐堂刻本

農商雜字 佚名編 民國抄本

繪圖七言雜字 佚名編 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石印本

新輯啓蒙七言雜字 〔清〕林國祚編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抄本

七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七言雜字 佚名編 抄本

七言雜字 佚名編 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抄本

農商雜字 佚名編 清抄本

七言雜字 題李成謙編 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抄本

第十一册

七言雜字 揚凌雲編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抄本

莊農雜字 佚名編 抄本

新集訓蒙必讀七言雜字 佚名編 民國石印本

農莊雜字 佚名編 抄本

分類雜字 佚名編 清宣統間抄本

拾言雜字 佚名編 清末抄本

三七言雜字 佚名編 石印本

雜字 佚名編 刻本

二三字對本 佚名編 一九四九年抄本

雜字 佚名編 抄本

禮儀雜字 佚名編 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中江元興堂刻本

禮儀雜字 佚名編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瀘州奎元堂刻本

序言/前言/后记

代序

李國慶

何爲“雜字”?顧名思義,雜字就是把各類有一定關聯的字詞彙集在一起而編成的書,是自古以來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教人識字和普及文化知識的蒙學讀物。雜字具有通俗性、實用性和地方性等特點。從雜字所載主要是字詞來看,它是字書,應該列入經部小學類;而從雜字正文進行分類組織來看,它是類書,應該列入子部類書類。自古以來人們很少關注這種蒙學讀物,甚或不知雜字爲何物。究其原因,主要是雜字屬民間蒙學讀物,没有升到正統地位,不被讀書人所認可。如專門搞普及教育的清季學人張之洞在其“爲告語生童而設”的《書目答問》一書中,在稱贊《儀禮韵言》時就曾説過這樣的話:此書“豈不勝於讀《村書雜字》《百家姓》萬萬耶!”

雜字研究專家李麗中、高維國先生認爲:“由於歷代統治者對雜字的偏見和鄙視,給今天的雜字搜集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已往的雜字書編寫者多不著姓名和撰寫年代,官方編輯出版的書志、書目上又絶少收録,以至許多珍貴的雜字讀本在長期流傳中散失,有的雖找到殘本但無法對證。雜字搜集工作進展緩慢直接影響了對雜字這一文化現象的研究。”來新夏主編《中華幼學文庫·雜字》,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第2頁。就筆者歷年訪求雜字的實踐來看,上述觀點是正確的。筆者近年留意對傳世雜字的訪求和研究工作,曾經眼見到的明清民國及1949年以後編印的各類雜字共計360餘種。早期的雜字現在衹能看到少數幾種輯本,宋元版雜字現在已經没有了踪迹,明版雜字已成鳳毛麟角,清代和民國版雜字已不多見,1949年以後尚續餘音,最後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

歷代傳統的私人藏書家,認爲這類讀物不登大雅之堂,所以,在歷代私家藏書目録中幾乎没有著録;作爲公藏的圖書館對這類讀物一般不去特意購藏,偶有零星幾種收藏,也屬不經意間隨其他四部典籍一并流入書庫的;在一般書店的售書目録中,甚至找不到有關這類讀物的題名。這些隨時都有可能佚亡的蒙學讀物,確實在我國歷代民間教育中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這是一宗急需關注和利用的重要文獻,它記載着曾經使用過的(有些現在仍在使用)字詞、俗語、俚語和警句,真實反映了下層民衆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雜字讀物在語言學、文字學、教育學、民俗學、社會學和文獻學等領域都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

本文擬以筆者掌握的360餘種雜字爲例,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雜字進行綜合考察和研究,剖析和揭示這種不被世人注意的、具有民間特性的蒙學讀物,旨在引起和提高人們對這種普及性讀物的注意和認識,從而達到保護、弘揚和利用之目的。

一、雜字的起源發展雜字起源很早。依據文獻記載,早在漢魏時,就出現了以“雜字”題名的書,如漢郭顯卿的《雜字指》,魏張揖的《雜字》、周成的《雜字解詁》等,今均有輯本。《隋書·經籍志》還著録了鄒里的《要用雜字》、李少通的《雜字要》等。敦煌遺書中有《諸雜字》(見《敦煌雜録》下輯)等。可見雜字書早在隋唐以前就已經開始流行。《宋史》列傳二四四有這樣的記載:“元昊自製蕃書,命野利仁榮演繹之,成十二卷,字形體方整,類八分,而畫頗重複。教國人紀事用蕃書,而譯《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爲蕃語。”西夏創造了文字之後,首先翻譯《四言雜字》,將其與《孝經》《爾雅》并列,可見這本雜字書在當時的重要性。南宋詩人陸游作七言絶句《秋日郊居》曰:“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却自珍。授罷村書閉門睡,終年不着面看人。”詩下雙行注文:“農家十月乃遣子入學,謂之冬學。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可見當時《雜字》與《百家姓》之類的蒙學讀物并行於世。隨着雕版印刷業的興盛,宋元明清時期這種雜字讀物在民間得以廣泛流傳。因宋元時期去今久遠,加上兵燹水火等人爲和自然原因,那個時期編印的雜字可能没有一種流傳下來。今天能够見到的最早的雜字是明清時期的作品。民國時期接續餘韵,流傳較廣,傳本不少,現在偶爾還能從古舊書店或私人家中遇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爲了掃盲和普及文化知識,在全國範圍内又興起一股編印雜字熱潮,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雜字纔宣告退出歷史舞臺。從起源和流傳的整體情况看,雜字應該是我國古代産生時間最早、流傳最廣的一種民間蒙學讀物。

明代編印的雜字,世傳極少,筆者僅見5種。其中,明代刻本4種,清代刻本1種。具體爲:《新鍥鰲頭備用雜字元龜》,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刻本;《五刻徽郡釋義經書士民便用通考雜字》,明崇禎刻本,存二卷;《新刻增校切用正音鄉談雜字大全》,明末刻本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增補類編音釋四民切用便讀雜字》,明余一夔編,明書林詹鍾瑞刻本;《新鎸才子雜字》,明吴國倫編,清張補山增釋,清光緒四年(1878)中興堂刻本。

有清一代近三百年,其間編印的雜字,應該不在少數。筆者經眼者300餘種。其中頗有精品。例如:清蒲松齡編《日用俗字》,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蒲松齡集》本;清丁公恕撰《雜字類考》,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經元堂刻本;清恒保和編《雜字述要》,清同治四年(1865)富文堂刻本。其中《雜字類考》和《雜字述要》,均爲大開本,書品完整,刊刻精工,用語精到,是質量較高雜字作品的代表作。清代編印的雜字多有傳世,如清康熙間仇村黄惟賢刻本《新刻增訂釋義經書便用通考雜字》、清乾隆十年(1745)三益堂刻本《湘鄉雜字》、清道光六年(1826)通州掄秀堂刻本《新刊較正方言應用雜字》、清同治二年(1863)聚原堂刻本《必須雜字》、清光緒九年(1883)泊鎮善成堂刻本《精選雜字》、清宣統元年(1909)上海廣益書局石印本《新鎸智燈雜字》等。

民國時期編印的雜字,因時間去今較近,加之大多數雜字采用西方機器石印和鉛印技術印刷,所以傳本明顯多於清代。如:民國元年(1912)巴川成文堂刻本《四言雜字》,民國五年(1916)上海鑄記書局石印本《繪圖訂正四言雜字》、京都寶文堂刻本《五言莊農必讀》,民國九年(1920)天津增文書局刻本《天津地理買賣雜字》,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醒民書局石印本《新刻訓蒙五言雜字》,民國二十七年(1938)吴橋復興書局石印本《四言雜字》、上海錦文書局鉛印本《新刻校正通用六言雜字》,民國二十八年(1939)天津義華書帖莊石印本《士農工商買賣雜字》、北京老二酉堂排印本《必須五言雜字》,民國三十年(1941)抄本《四言雜字》,民國三十四年(1945)石印本《必須雜字》,民國年間山東長山文義堂刻本《新編改良日用雜字》、浙紹奎照樓石印本《新輯繪圖洋務日用雜字》、王曙光抄本《鄉音雜字》、北京文成堂石印本《繪圖三言雜字》、北平泰山堂石印本《新集訓蒙必讀七言雜字》,以及僞滿洲國“康德七年”(1940)義誠印刷所石印本《繪圖莊農雜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爲了掃除文盲和普及文化知識,文教工作者在前代雜字的基礎上,結合當時工農業生産實際需要,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的新版雜字。新版雜字在全國範圍内廣泛流傳,印數多在十萬册上下,其在掃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編印的雜字,主要有:《新編繪圖莊農雜字》《農民應用雜字》《農民雜字》《口語雜字》《農村日用雜字》《繪圖老百姓日用雜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編印的雜字,主要有:《農民雜字四字經》《新編農村實用雜字》《新編四言雜字》《農村雜字》《農村常用雜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因“文革”原因,雜字編印處於停滯狀態,筆者没有見到一種,或許就是這個原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編印的雜字,主要有:《農村四言雜字》《農村常用雜字》《農村實用雜字》《新編繪圖莊農雜字》《農村雜字》。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開始,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各項事業得到突飛猛進發展。教育體制改革獲得成功,尤其是恢復高考制度以後,雜字這種普及讀物,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取而代之的是與高考有關的教輔讀物。在這種背景下,歷代流傳下來的這種雜字讀物,正式宣告退出歷史舞臺。

二、雜字的版式結構雜字的版式結構與一般四部古籍總體一樣,由版框、界欄、書口、魚尾等構成。由於雜字多由書肆刊印,爲了節省成本,又要多加内容,以便售賣,往往在版式設計、開本大小、用紙及雜字題名等方面刻意做些功夫。版式一般設計成上下雙欄。上欄一般刊印知識性資料,如百家姓氏、尺牘行文及插圖等;下欄刊印雜字正文。石印本的版式,往往是上圖下文形式。

下面列舉一種雜字的標準版式例子:

《雜字述要》,清恒保和編,清同治四年富文堂刻本。綫裝39葉。卷首載“目録”,分“天文、地理、人品”等16類。首二句:“四言雜字,首叙天文。烟霞日月,雷電風雲。”末句:“硇砂砒石,用需酌量。”封面鎸“同治四年仲夏新刊雜字述要富文堂珍藏”。卷端題“恒保和先生著”。上下雙欄,上欄爲“音釋”,下欄爲正文。“音釋”是對正文難讀難認字進行標音和注釋。末有“總跋”,云:“是書急就,語俗難工。上遵字典,下順時風。四言組織,百事貫通。果能翻閲,應用無窮。”此書版式結構設計標準:封面題字爲三段式,卷首有目録,卷端有題名(包括書名和編者題名),上下兩節版,後有跋文(四言),卷末有題名。開本稍大,品相完好,刊刻精工,這是一部質量較高的雜字作品。

雜字書籍具有顯著特徵:書名一般題寫“雜字”,多存在同書异名和同名异書情况,編者一般不題寫姓名,正文分類,開本小而薄。(一)書名題寫“雜字”情况書名題寫“雜字”,自古皆然,如:清曲文炳撰《新編四言雜字》。但也有少數例外,書名不題“雜字”,而實際是“雜字”者,如:《音注四言商農秘書》《新編冬烘讀本》《且顧眼前》。(二)雜字的同書异名情况雜字的同書异名,指相同一部雜字而有多個不一樣的書名,這是雜字十分常見的一種現象。一般一書有二個或三個題名,個别的有多達十個左右的,例如:清乾隆味經堂刻本《通考雜字》二卷,此書的書名有多種題法,上卷卷端題“金陵味經堂新刻增訂釋義經書便用通考雜字”,上卷卷末題“通考全書”;下卷卷端題“味經堂增訂釋義經書便用通考雜字”,下卷卷末無題名;外卷卷端題“味經堂重訂增訂釋義經書四民便用雜字通考全書”,外卷卷末題“增補雜字世事通考全書”;目録後題“味經堂新刻分類元龍便用世事通考全書”;上書口題“增補通考全書”;書簽題“集義堂新增元龍通考雜字”;封面題“新增萬寶元龍雜字”。(三)雜字的同名异書情况雜字的同名异書,指書名相同但不是一部書,這也是雜字十分常見的一種現象。例如:《四言雜字》《六言雜字》《農莊雜字》《日用雜字》《使用雜字》《群珠雜字》及《萬全雜字》等,均屬此例。上舉這些雜字的題名,是人們比較喜歡使用的,隨手題寫,没有考慮避重問題,以致同名,但内容完全不一樣。所以,遇到這些題名的雜字,首先要看看内容句式,考慮是否存在同名异書問題。(四)編者一般不題寫姓名情况雜字的編者,一般不題寫自己的姓名。究其原因,大致有二:雜字屬民間普及讀物,由鄉村秀才和市井文人以急就章形式編寫而成,用以施教,没有傳世打算,故不署名,此其一;雜字不屬四部典籍,不入著作之林,名家學人偶爾即興創作雜字也不願署名,以免被人譏諷,此其二。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就是有一些雜字,題寫著者姓名。例如:《新鎸才子雜字》卷端題“吴國倫編,張補山增釋”;《新刻增訂釋義經書便用通考雜字》卷端題“徐三省輯,黄惟賢增訂”;《日用俗字》卷端題“蒲松齡編”。這些均是名人編寫雜字的例子,衹是數量太少而已。(五)雜字正文的分類情况雜字正文的字詞、詞組和文句,一般按類編排,這是雜字體例的一個特點。雜字的分類,以及類目設置數量,并不一致,大多根據内容情况來定,并不嚴謹,也没有規律可尋。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編印的《農村常用雜字》,全書分“農業生産”“生活”及“單位名稱”等10類。每類之下,列字、詞和詞組。金鐵寬編的《農村雜字》,全書分“農具”“計量”及“口頭常説的詞”等40類。清徐三省編輯的《通考雜字》爲三層版:下層爲正文,上層爲知識性附録,頂層爲注釋性文字。上卷下層分“天文”“地理”及“婦道”等21類,上卷上層分“歷代帝王總記”“天下省屬衙門”及“禮部題定帽頂”等4類;下卷下層分“釋道”“木料”及“治骨鯁神符”等49類,下卷上層分“千家詩酒令”“書柬活套”及“京省水陸路程”等4類;外卷下層分“算法”“課占”及“文約”等5類,外卷上層分“上戴天下土産”“歷代仙術”及“明初功臣”等6類。(六)雜字的開本情况雜字讀本,一般由書坊刊印。書坊爲了降低成本,往往將雜字刻印成小開本,以節約木板和印紙,這也是坊刻本的版本特色之一。這與其他坊刻本的通俗讀物是一樣的。

三、雜字的行文句式經過長期發展演變,雜字由原來的單一臚列字詞,逐漸演變成由數個字詞相連成句、可以誦讀的、能够表達思想的一種民間讀物。

早期的雜字均屬字詞單列,間或釋義,後來發展成字詞相連成句的形式。三言或多言雜字應該是在字詞單列式雜字的基礎上,爲了便於誦讀,易於識字,經過不斷演變而逐漸形成的。我們依據早期的輯本和後來的傳本便可以瞭解這種情况。魏張揖的《雜字》僅輯得7條,周成的《雜字解詁》僅輯得14條。檢閲可知,這些書的内容都是解釋字詞的音義,如張書第一條:“詁者古今之异語也。”周書第一條:“嘯,吹聲也。”據《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中華書局,2000。著録知,在敦煌遺書中,有不下10種雜字。其中S5513,題《雜字》:“窄紙幅,殘卷,大抵以偏旁相同者相隸屬。”S5690,題《雜字》:“共三行,約十七字,比較冷僻。”S5712,題《雜字》:“僅九行,不滿百字兼有注音,如羼注以善,暨注以既。”這是早期雜字的特點。從文獻記載和流傳情况判斷,大概隋唐以前的雜字可以歸入這類,即單一臚列字詞或解釋字詞的音義。自宋代以後,雜字書的内容豐富起來,形式也趨多樣化,除單一臚列字詞或解釋字詞的音義外,還把常用的字詞進行組合相連,逐漸演變成了這種既有一定句式、又有一定内容的可讀性讀物。

筆者經眼的傳世雜字,其行文句式多有不同,經過統計歸納,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句式:(一)字詞式雜字這類雜字一般按類收録相關字詞。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單列字詞,字詞後面没有注釋;二是既列字詞,又在字詞的後面添加注釋。字詞式雜字的作用類似我們現在使用的字(詞)典。例如:《繪圖日用雜字》,首三詞“生瓜、茄子、落蘇”,末三詞“夯槌、砟刀、六尺杆”。《益幼雜字》,首三詞“秈(籼xiɑn)米、晚米、穤(糯 nuo)米”,末三詞“陝西、雲南、河南”。(二)字數整齊句式雜字雜字正文每句字數相等整齊,故名。依照每句之字數可分爲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字。例如:《日用雜字書》,首句:“坊都甲,村莊營,堂閣寺,樓院庭。”末句:“學子賬,書諸紳,莫草寫,要謄真。”此爲三言雜字。(三)特殊句式雜字特殊句式,指一句中由幾個句式組成,有别於以上所舉的一般句式,故名。這類雜字句式不常使用,屬比較特殊的一個類型。傳本極少,多爲一綫單傳的孤本。具體可分爲:四三言交替句式,四言與三言前後句式,五言與四言前後句式,三三四言句式,三三七言句式,三三七言和七三三言混合句式,五言與七言前後句式,六七言交替句式,詞句對應句式,四言、詞句及六言前後句式,七言、三三七言前後句式,七言、六言及字詞前後句式,詩詞句式,等等。如《十字四言雜字》,首二句:“宇宙間,明亮亮,天地三光。磨骲子,想的是,上下四方。”末二句:“這幾句,村粗話,山人諺語。誰看的,還嫌少,賢者再添。”因雜字正文,用三字、三字、四字句式來表示,故可稱三三四言句式雜字。(四)异文合璧雜字由少數民族文字和漢字合編而成的雜字,故名。漢字與少數民族文字一一對應,相當於漢字與少數民族文字的字典。傳本極少,僅見4種。包括:《新刻校正買賣蒙古同文雜字》《蒙古雜字》《高昌館雜字》及《回回館雜字》。

四、雜字的主要功用雜字的主要功用是用來教人識字和普及文化知識。雜字的編寫者,大多是那些家塾先生。這些家塾先生,或爲鄉村秀才,或爲市井文人,他們把人們日常使用的字詞進行分類歸納,然後相連成句,編寫雜字讀本,用來教人。這類雜字受到歡迎的原因是從中可以學到日常用字和基本文化知識,又省時省力,不受約束,便於熟記。

廣泛流行的南朝梁代周興嗣編的《千字文》、相傳爲北宋時佚名編的《百家姓》和相傳爲南宋王應麟編的《三字經》,實際上也是具有一定句式、又有一定内容的啓蒙讀物。《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一句;《百家姓》(“趙錢孫李,周吴鄭王”)和《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均是四字一句。僅從這方面進行比較,其與雜字没有太大區别。筆者認爲,“三、百、千”所具有的優點,也正是其不足之處:《三字經》旨在宣揚儒家倫理道德,重在説教;《百家姓》集中百家姓氏,收録常見的408個單姓和30個複姓,加在一起也僅有430多個字;《千字文》的内容有關於自然、社會、歷史、教育等各方面的知識,也衹是以教人認識一千個漢字爲目的,内容比較單一,字數偏少,不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實際需要。

雜字這種讀物,通俗易懂,形式多樣,種類衆多,内容豐富,是人們頗感興趣的一種普及讀物。不受場所限制,在炕頭、地頭、門口席地而坐,便可學習,便於教授,這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故此,雜字極大地彌補了“三、百、千”自身存在的不足。這或許就是雜字在民間長期、廣泛流傳的主要原因。

教人識字,是雜字的功用之一。那麽,教哪些人呢?主要是兒童,應該還包括部分青少年和成年人。這些人群的數量,應該是龐大的,也是無法統計的。我們從雜字的題名,就可以看出來,其閲讀對象是哪類人群。如:《新增幼學雜字》及《童蒙雜字》,是以兒童爲對象編寫的雜字;《農民雜字》是爲農民編的雜字;《繪圖老百姓日用雜字》是給一般老百姓編的雜字;《繪圖買賣雜字》是以商人爲對象編的雜字;《新鎸才子雜字》是以讀書人爲對象編的雜字。

普及文化知識,是雜字的功用之二。如普及天文知識的《時令雜字》、普及地理知識的《湘鄉雜字》、普及農業知識的《農村雜字》、普及語言知識的《俗語雜字》、普及創業知識的《創業雜字》。

筆者認爲,彌補四部典籍之不足,是雜字的又一個功用。以徐三省編輯的《通考雜字》爲例,該書卷首序言云:“一物不知,儒者所耻。彼夫海志山經、稗官野乘,荒忽奇怪,可喜可愕,爲耳目所不經見,雖博物者,猶難言之,然猶曰六合之外,存而不論也。至若巷議街談、纖微瑣屑,爲童蒙所必曉,日用所必須者,乃一旦舉以相諮,而茫無以應,則樵夫牧竪皆得傲其所長。是麟篆百函,反不及兔園一册,而三家村之學,究反勝於萬卷書之宿儒也。吾嘗觀《世事通考》一編,上自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蟲魚、星卜醫藥,無所不備。携之篋笥,亦足爲游藝者之資焉。顧其中猶有缺略者,則縉紳之品秩未全,而冠帶之朝儀未載也夫。”麟篆百函,指的是四部典籍。而兔園一册,則指的就是雜字。

由於雜字是給不同人群編的,各有其閲讀對象,普及一般基礎知識,人們經過學習,獲得收穫。由此來看,這些雜字顯得特别實用,所以受到了下層百姓普遍的歡迎。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曾談到雜字的功用,他説:由於雜字具有通俗、實用和地方色彩等特點,“雜字書居然能跟幾乎是‘官定’的‘三,百,千’相抗衡,在不被‘讀書人’認可的情况之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在實際上,也確是靠了這一路土教材,纔真正解决了中下層社會人家……的子弟衹用短時間學會識字,以應付日用需要的問題。任何一種編得好些的雜字書,大致都能用一次(頂多兩次)冬學的時間學完;學會那些字,記記賬,寫寫信,看看通俗小説和唱本,的確可以對付對付了。”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第32頁。來新夏教授對雜字這種蒙學讀物曾提出自己的認識,他在序言中説:“與正規教育之路并行的幼(蒙)學教育,還有一條業餘教育之路。它的讀者不限年齡,不拘身份,男女老幼都可以選擇這條識字途徑。這種所謂幼學教育不是從年齡立意,而是指掃盲性質的啓蒙教育。這是一條非正規的業餘教育之路。它的主要讀物就是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以不同句式編排的各種‘雜字’。” 來新夏主編《中華幼學文庫·雜字》,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五、雜字的主要内容雜字的内容十分豐富,若從内容所涉及的學科範圍來分,主要包括綜合性雜字和專題性雜字兩大部分。一書内容涉及四部,設置多個門類,這就是所謂的綜合性雜字;一書内容衹包含一個學科,雖設置多個類目,但不出本學科範圍,這就是所謂的專題性雜字。

無論是綜合性雜字,抑或專題性雜字,在依據内容進行分類時,其類目的設置,多寡不一,没有統一的標準。往往是根據本書所收内容多少、涉及範圍大小,進行分類。

綜合性雜字是傳世雜字的主要部分。内容多而雜,幾乎涵蓋了主要學科,是其特點。例如:《雜字類考》二卷,清丁公恕撰,清乾隆五十二年經元堂刻本。此書上卷分“天類、地類、帝王”等46類,下卷分“族戚、師弟、朋友”等39類,二卷合計多達85類。

專題性雜字是傳世雜字的次要部分。内容少而精,内容衹涉及一個門類,是其特點。例如:《買賣雜字》,首句:“買賣之家,帳目要清。”末句:“稻草口穰,穀糧麥秸。”這是爲商人編的雜字,全書内容,圍繞經商來説。《口語雜字》,首句:“叭、扒、笆斗、疤瘌。”末句:“迂摸、噦、熨、甬路。”原書内容提要説:“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遇見一些口語中常説,而一時不容易寫出的字。如小孩的尿布,口語中説‘褯子’,角落,説‘旮旯’。這些字,常常不容易寫出,因而阻礙了我們的寫話學習。這本書專門收集了這一類的字,各字都按音序排列起來,并加上注音、注解和用法舉例,既容易查找,也容易看懂。可作爲學校教師和自學青年的學習工具用書。” 張雪庵編《口語雜字》,山東人民出版社,1956。這是以口語爲題材而編的雜字,全書内容圍繞口語來説。

雜字的内容十分豐富,還體現在其字詞文句當中所表達出的思想性方面。雜字内容,多秉承儒家傳統,宣揚正統的儒家思想,提倡以仁爲中心的禮、義、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觀念。重視倫理教育,倡導遵紀守法、弃惡揚善、勤儉持家、家庭和睦等健康觀念。在社會意義方面,雜字具備了十分積極的一面。從這一點看,雜字還具有現實意義。這也是一般百姓對雜字喜聞樂讀的一個原因。

六、雜字的傳世版本雜字的版本與一般古籍的版本基本相同,大致可以按照版本類型劃分,包括稿本、抄本、刻本及石印本等;還可以按照版本時代劃分,包括明本、清本及民國本等;另可以按照版本地區劃分,包括北京本、上海本及天津本等。

由於雜字是民間普及讀物,具有自生自滅的特性,所以,傳世不多。筆者經10餘年徵訪,僅得300餘種而已。

在雜字傳本中,抄本占一定比例。一般情况是抄本衹傳抄一部,所以傳世抄本,多爲孤本。筆者見到的抄本如: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抄本《日用雜字書》、民國抄本《雜字辨真》、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抄本《且顧眼前》、無年月抄本《便用雜字》、民國八年(1919)抄本《總魁雜字》、清同治十三年(1874)抄本《五言雜字》等等,都是孤本。

刻本雜字與抄本雜字一樣,占有一定比例。明代刻本是傳世雜字中年代最早的,同時也是傳世最少的一類,筆者僅見4種。清代和民國刻本稍顯多了一些。

鉛石印本雜字,用西方石印和鉛印技術印製,因速度快、質量高、價格廉,傳世數量明顯多於前朝,受到百姓歡迎。如:民國間彰德聚元堂石印本《必須雜字》、民國浙紹奎照樓石印本《新輯繪圖洋務日用雜字》、民國五年上海鑄記書局石印本《繪圖訂正四言雜字》、僞滿洲國“康德三年”(1936)遼寧安東誠文信書局石印本《繪圖改良四言雜字》,以及無年月太岳新華書店鉛印本《老百姓日用雜字》、民國二十八年天津誠文信德記書局鉛印本《三言雜字》等。

叢書本均爲1949年後印本。如:196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鉛印工農通俗文庫本《農民雜字四字經》、196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鉛印工農通俗文庫本《農村常用雜字》、198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鉛印農村學文化讀物本《農村四言雜字》、198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鉛印農村文庫本《農村常用雜字》、1985年黑龍江教育出版社鉛印傳統蒙學叢書本《農村雜字》、1989年岳麓書社鉛印傳統蒙學叢書本《捷徑雜字·包舉雜字》。

一種雜字的版本多與少,反映出這種雜字在世上的流傳情况。據筆者掌握的情况看,有一種《四言雜字》,傳世的版本最多,達到16個。這種《四言雜字》的首句是“天地三光,上下四方”,末句是“山人諺語,賢者再添”。儘管16個版本中有個别的版本末句稍有不同,但是都屬這個版本系統,其中,北京的泰山堂一家,共有4個版本,用雕版刻了二次,用鉛排和石印各印行了一次,説明當時這種雜字受到讀者歡迎。

七、雜字的研究價值雜字在語言學、文字學、教育學和文獻學等領域均具有重要研究價值。(一)雜字在語言學領域的研究價值雜字用字詞組成文句,除通常使用的一般語言外,有的還刻意收集難讀難寫的字。尤其是刻意收集的地方俗語,這在語言學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例如:《五刻徽郡釋義經書士民便用通考雜字》,明崇禎刻本。正文分類就有“俗語類”,保存了明代安徽地方俗語資料。《新刻增校切用正音鄉談雜字大全》,明末刻本。書名用“正音”和“鄉談”二詞,其中,鄉談指地方俗語,正音指標準用語。如:鄉談與正音的對應詞:天光—天亮、天暗—天黑、寒天—冷天。這是研究標準用語與地方俗語的文獻。(二)雜字在文字學領域的研究價值雜字是教人識字的蒙學讀物,其主要功用是教人識字,圍繞字的形音義開講。從這一點看,雜字實際上與字典、詞典相類,是文字學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字源寶庫。例如:《口語雜字》,張雪庵編,1956年山東人民出版社鉛印本。全書收録了不易寫出的字,按照拼音順序排列。音下列字、詞。首句:“叭、扒、笆斗、疤瘌。”末句:“迂摸、噦、熨、甬路。”原書載有内容提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遇見一些口語中常説,而一時不容易寫出的字。如小孩的尿布,口語中説‘褯子’,角落,説‘旮旯’。這些字,常常不容易寫出,因而阻礙了我們的寫話學習。這本書專門收集了這一類的字,各字都按音序排列起來,并加上注音、注解和用法舉例,既容易查找,也容易看懂。可作爲學校教師和自學青年的學習工具用書。”(三)雜字在教育學領域的研究價值雜字是一宗民間教育文獻。無論是教人識字,抑或普及文化知識,每一部雜字,都具有教科書性質。雜字主要在民間流傳,與官方主持倡導的正統教育讀本“三、百、千”,千百年來,一直并行於世,其在掃盲和業餘教育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功不可没。雜字一般在正文的字裏行間,言及編纂旨意,據此推知,其編雜字,是以教育人爲目的的。例如:《杜塾九訂方言插注雜字》書後有題識:“試聽古諺,一字千金。富惟潤屋,德可榮身。雖未至善,漸漬從新。權爲小補,輟矣而終。” (四)雜字在文獻學領域的研究價值雜字衹占傳世古籍的很小一部分,幾乎到了被忽略不計的程度。由於雜字是在民間流傳的一種蒙學讀物,具有自生自滅的自然屬性,故此,其或存或佚,已屬正常情况。傳本在彼時著録,而在此時已經亡佚,是一種現實存在。依據彼時的著録,考察此時存佚情况,對我們瞭解、研究雜字頗有助益。據以考察雜字存佚情况的前人著録成果,我們知道有如下兩種:一是張志公先生的《傳統語文教育初探》,二是來新夏先生主編的《雜字》。筆者認爲,正是雜字具有的這種自然屬性,對其進行瞭解和研究、保護和利用,顯得尤爲必要。這是處於消亡地步的、亟須進行搶救的、具有特殊價值的一宗專題文獻。

编辑推荐

本书为李国庆先生整理《杂字类函》系列第三编,所收大多是清代及民国以来刊印、传抄的传世杂字书,共计105种。按照句式分类,涉及字词式杂字7种,三言杂字3种,四言杂字57种,五言杂字8种,六言杂字10种,七言杂字12种,八言杂字1种,特殊句式杂字7种。所收杂字书数量大、品种多、版本稀见、类型齐备,对语言学、文字学、教育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颇具参考价值。

精彩预览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