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分析了外资在俄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引进原因、规模、方式,并考察了外资在俄国工业、金融、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具体作用。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梳理,揭示了外资在俄国工业化、城市化、交通运输现代化中的直接推动作用,以及在技术革命、工厂立法和社会结构变迁中的间接影响。此外,书中对外资与俄国大型垄断组织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外资对俄国与西方国家贸易关系的影响也做了深入探讨,为理解19世纪至20世纪初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俄国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为俄国现代化研究系列之一。此系列图书结合丰富一手文献史料和统计数据,聚焦18世纪至20世纪初俄国各阶层矛盾、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全面探析俄国现代化转型的原因、过程、影响,揭示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此系列图书还包括《俄国社会阶层与历史变迁(1700-1900)》《俄国史(1800-1860)》。
邓沛勇,历史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贵州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俄国史和中亚史。曾负责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著有《俄国政治史》《俄国经济史》等。
张恩祥,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俄国史和中亚史。
导言
第一章1914年前俄国引入外资的规模概述第一节1861年前俄国引入外资的开端
一、18世纪俄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和规模
二、俄国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关系伊始
三、18世纪外资与企业的活动
四、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和规模
五、19世纪上半叶外资投入方式和规模
第二节1861—1914年外资进入俄国的原因和规模
一、1861—1914年外资进入俄国的原因概述二、1861—1914年俄国引入外资的方式和规模
第二章 英国资本与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英国资本流入俄国的原因和历程
一、19世纪末英国资本大量流入俄国的原因二、英国资本进入俄国的历程
三、英国银行与英国资本输出
第二节 俄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英国资本的作用和意义
一、推动了俄国大工业的发展
二、英荷壳牌石油公司
三、英国资本的社会影响
四、英俄两国贸易关系愈发紧密
第三章法国资本的规模及其历史意义
第一节 法国资本进入俄国的原因和投资历程
一、法国资本涌入俄国的原因
二、法国资本进入俄国的历程
第二节 俄国工业和金融业中的法国资本
一、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黑海—里海石油公司二、南俄煤炭工业中的法国资本
三、铁路建设中法国资本的规模
第三节 法国资本的社会经济影响
一、大型垄断组织涌现
二、推动了俄国大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成为刺激俄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动力
四、加速了俄国资本市场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德国资本与俄国电力工业
第一节 德国资本进入俄国的原因和历程概述
一、德国资本进入俄国的原因
二、德国资本进入俄国的历程
第二节 德国资本的社会经济影响
一、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崛起
二、两国贸易愈发繁荣
三、德国资本的社会影响
第五章其他主要国家的资本规模和作用
第一节 美国资本的规模及其作用
一、19世纪末美国经济发展规模概述
三、美国企业主在俄国的活动历程
四、美国资本的社会经济影响
第二节 比利时资本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一、俄国境内比利时企业主的活动范围
二、比利时资本的社会经济影响
第三节 瑞典诺贝尔家族与俄国石油工业
一、俄国石油工业中的诺贝尔家族
二、诺贝尔家族的社会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言:直接推动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外资力量
外资进入俄国由来已久,虽然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前,外资在俄国纺织、金融和交通等部门的影响力日渐提升,但其规模和作用远逊色于农奴制改革之后。19世纪下半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普及、政府政策扶持和关税大幅提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外资大量涌入俄国,成为左右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矢量。按用途分,涌入俄国的外资可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投资,生产性投资中用于工业和运输业的规模最大,非生产性投资主要用于购买有价债券,二者共同推动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在进入俄国的所有外国资本中,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比利时和瑞典等国资本的影响最为显著,但各国企业主关注的重点不同,比如英国企业主主要投资俄国石油、冶金业和机器制造业,德国企业主主要投资电力和化学工业,法国和比利时企业主青睐采矿和冶金工业。19世纪下半叶,外资大量涌入南俄地区,主要投资采矿业和冶金业,其中以法国、比利时和英国资本所占比例最高。19世纪末,俄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密不可分,俄国也逐步融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成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外资在俄国工业发展中作用巨大,但外资并未垄断俄国工业。“一战”前,俄国工业发展主要依靠本国资本,如果说19世纪90年代股份资本中本国资本只比外国资本高出33%,那么到了“一战”前夕,国内资本已是国外资本的1.4倍。由此可见,虽然俄国工业对外资的依赖性程度较高,但外资并未完全掌控俄国工业。
外资对俄国社会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直接推动了俄国现代化进程,表现在工业化、城市化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等方面。另外,俄国日后的工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也与这一轮外资的进入有一定关联,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外资直接推动了俄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在外资带动下,巴库地区石油工业、顿涅茨克冶金和煤炭工业迅速崛起,乌拉尔工业区因技术落后,其冶金中心的地位被南俄代替,中部工业区的地位也日渐下降,俄国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凸显。此外,俄国农业生产中心和贸易中心都出现南移趋势。二是大型垄断组织形成。19世纪下半叶,因股份制公司广泛建立、外国资本渗入、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等因素的影响,俄国诸多工业部门都诞生了垄断集团。卡特尔和辛迪加等类型的石油垄断组织先后建立,凭借资金和技术等优势攫取高额利润。煤炭工业的垄断程度不及石油工业,虽未出现高级垄断组织,只形成辛迪加垄断集团,但垄断集团仍掌控大部分煤炭开采和销售业务。三是外资推动了俄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和城市人口数量大增是其直接表现。19世纪末,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哈尔科夫和喀山等城市的人口数量分别为216.5万、180.5万、61.5万、25.8万和19.5万。1811—1914年,大城市居民总人口数量增加了8.8倍。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给排水设施、通行设施不断改进,除传统的邮局外,电报和电话都已广泛使用。此外,城市的医疗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转变。四是交通运输革命成就显著,除水路等传统运输方式外,铁路、管道和城市运输中均体现出外资的影响。五是外资推动了俄国金融市场的最终形成。19世纪下半叶,随着俄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二元制银行体系最终形成。国外资本大多借助本国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流入俄国,所以,外资直接推动了俄国银行业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形成。在外资的推动下,俄国大工业快速发展,俄国工业品在世界工业品总产量中的占比,从1881年的3.4%增长到1900年的5%,以及1913年的5.3%,仅次于美国。具体而言,1883—1913年间俄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4%,已超过西欧国家(2.7%),俄国与西方国家差距明显缩小。值得一提的是,外资的进入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如为获取高额利润,损害消费者利益,致使工人生活水平下降,等等。
——选自《外资与俄国社会经济变迁(1861—1914)》,邓沛勇、张恩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
外资进入俄国由来已久,虽然 1861 年农奴制改革之前外资在纺织、 金融和交通等部门的影响力日渐提升,但其规模和作用远不及农奴制改革之后。19 世纪下半叶,在政府政策扶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普及和关税大幅提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外资大量涌入俄国,成为左右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扮演了重要但复杂的角色。它既是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又因其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处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半边缘”地位。外资的进入加速了俄国的工业化进程,使其成为全球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的重要来源,但也使得俄国的经济命脉部分掌握在外国资本手中。最终,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经济依赖性导致了革命的爆发,使其退出了全球资本主义体系。
研究这一时期俄国的经济发展与外资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扩展和运作机制,加深对地缘政治理解,尤其边缘国家与核心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动。
导言:直接推动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外资力量
外资进入俄国由来已久,虽然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前,外资在俄国纺织、金融和交通等部门的影响力日渐提升,但其规模和作用远逊色于农奴制改革之后。19世纪下半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普及、政府政策扶持和关税大幅提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外资大量涌入俄国,成为左右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矢量。按用途分,涌入俄国的外资可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投资,生产性投资中用于工业和运输业的规模最大,非生产性投资主要用于购买有价债券,二者共同推动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在进入俄国的所有外国资本中,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比利时和瑞典等国资本的影响最为显著,但各国企业主关注的重点不同,比如英国企业主主要投资俄国石油、冶金业和机器制造业,德国企业主主要投资电力和化学工业,法国和比利时企业主青睐采矿和冶金工业。19世纪下半叶,外资大量涌入南俄地区,主要投资采矿业和冶金业,其中以法国、比利时和英国资本所占比例最高。19世纪末,俄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密不可分,俄国也逐步融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成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外资在俄国工业发展中作用巨大,但外资并未垄断俄国工业。“一战”前,俄国工业发展主要依靠本国资本,如果说19世纪90年代股份资本中本国资本只比外国资本高出33%,那么到了“一战”前夕,国内资本已是国外资本的1.4倍。由此可见,虽然俄国工业对外资的依赖性程度较高,但外资并未完全掌控俄国工业。
外资对俄国社会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直接推动了俄国现代化进程,表现在工业化、城市化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等方面。另外,俄国日后的工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也与这一轮外资的进入有一定关联,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外资直接推动了俄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在外资带动下,巴库地区石油工业、顿涅茨克冶金和煤炭工业迅速崛起,乌拉尔工业区因技术落后,其冶金中心的地位被南俄代替,中部工业区的地位也日渐下降,俄国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凸显。此外,俄国农业生产中心和贸易中心都出现南移趋势。二是大型垄断组织形成。19世纪下半叶,因股份制公司广泛建立、外国资本渗入、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等因素的影响,俄国诸多工业部门都诞生了垄断集团。卡特尔和辛迪加等类型的石油垄断组织先后建立,凭借资金和技术等优势攫取高额利润。煤炭工业的垄断程度不及石油工业,虽未出现高级垄断组织,只形成辛迪加垄断集团,但垄断集团仍掌控大部分煤炭开采和销售业务。三是外资推动了俄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和城市人口数量大增是其直接表现。19世纪末,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哈尔科夫和喀山等城市的人口数量分别为216.5万、180.5万、61.5万、25.8万和19.5万。1811—1914年,大城市居民总人口数量增加了8.8倍。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给排水设施、通行设施不断改进,除传统的邮局外,电报和电话都已广泛使用。此外,城市的医疗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转变。四是交通运输革命成就显著,除水路等传统运输方式外,铁路、管道和城市运输中均体现出外资的影响。五是外资推动了俄国金融市场的最终形成。19世纪下半叶,随着俄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二元制银行体系最终形成。国外资本大多借助本国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流入俄国,所以,外资直接推动了俄国银行业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形成。在外资的推动下,俄国大工业快速发展,俄国工业品在世界工业品总产量中的占比,从1881年的3.4%增长到1900年的5%,以及1913年的5.3%,仅次于美国。具体而言,1883—1913年间俄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4%,已超过西欧国家(2.7%),俄国与西方国家差距明显缩小。值得一提的是,外资的进入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如为获取高额利润,损害消费者利益,致使工人生活水平下降,等等。
——选自《外资与俄国社会经济变迁(1861—1914)》,邓沛勇、张恩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