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追随童真:刘三姐文化童趣体验课程探索·教育故事篇
一份关于呵护童真与文化传承的优秀答卷!深入一线教学现场,共赴童趣课程的奇妙之旅,见证成长与传承的精彩瞬间!
ISBN: 9787559877840

出版时间:2024-12-01

定  价:78.00

作  者:杨彦,吴洁秋,林宝艳 主编

责  编:薛志丹
所属板块: 基教出版

图书分类: 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读者对象: 教育工作者

上架建议: 中小学教辅/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271 (千字)

页数: 324
图书简介

本书是广西教育规划2021年度“幼儿园课程改革与保教质量提升”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展现了宜州区幼儿园利用宜州的民俗艺术、民间游戏、特色农业等当地文化素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成果。

本书汇集了宜州区幼儿园的特色课程故事,详细记录了幼儿园教师如何围绕“刘三姐文化传承”这一主题,基于园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条件,挖掘和筛选壮族刘三姐文化中适宜的内容,并将其融入幼儿的实践教学的过程。这些课程故事完整呈现了幼儿探究地域传统文化的过程,不仅充分展示了幼儿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浓厚兴趣,也展现了教师和幼儿在童趣体验过程中的宝贵收获,为幼儿园课程改革与保教质量提升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案例。

作者简介

杨彦:正高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幼儿师范专科高等学校教授,现任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儿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幼儿教师培训中心继续教育部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国蒙大拿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幼儿园”项目、广西“园丁工程”“稚慧工程”等项目导师、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幼儿园评估专家。主持、参与省部级重点课题12项,独著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编教材/著作15部。

吴洁秋:中小学高级教师,河池市宜州区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学员实践教学指导专家、自治区幼儿园评估专家组成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河池市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河池市优秀教师。主持、参与各级各类课题6项,多年来,致力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研究。

林宝艳:中小学一级教师,河池市宜州区幼儿园业务副园长。河池市优秀教师、河池市学前教育学科中心组成员。主持、参与学前教育领域研究课题5项。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童言“宜州老街幼儿园”

我上老街幼儿园

宜州“街日子

香甜艾粑真好吃

五色糯米饭香喷喷

桑葚“酸咪咪”·

第二章 童美“哪嗬咿嗬嗨”

一起“哪嗬咿嗬嗨”

什么结籽高又高

我扮抬阁顶马

有个四牌楼

怀远“供月亮”

第三章 童乐“水面打筋斗”

新花样玩跳格子

小“梯”大作

多变的轨道

陀螺转噜噜

丢沙包,真好玩

第四章 童慧“三姐家乡美”

“橘”然是你

遇见蚕宝宝

中草药奇遇记

我们的“菇”事

驱蚊大作战

序言/前言/后记

山歌好比春江水

杨彦

“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这首广为传唱的山歌,曲调悠远,意味深长,不仅唱出了热诚的情感,描绘出鲜活的画面,还表达了真挚、勇敢、向善、尚美的哲思,更传递了“刘三姐文化”的蕴意——热爱生活,歌唱生活,根植于斯,滋长于斯。从古至今,歌以励行,歌以咏志,代代传承,体现了“刘三姐文化”的正能量与美好。这股文化的力量,于我而言尤其深刻。

作为生长于刘三姐故里宜州的“土著”、在外求学从教的“异客”,令我耳濡目染、回味无穷的,不仅有朗朗上口的经典山歌,还有充满意趣的民间故事、风情独具的美食美景、活色生香的大街小巷,以及挥之不去的浓浓乡韵。这份深情的种子在童年已播下,朴素而珍贵,至今仍在生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沉浸于幼教园地,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我常常思索教育何为,教法何为,教师何为。面对成长中的幼儿,哪些给予是自然而然、充盈身心的?哪些影响是扎根当下、传扬的?哪些作用是积微成著、循环上升的?文化的力量春风化雨、历久弥新。

童年的文化印记,或许来自一首歌谣、一口美食,或是一场节庆,这些经历看似平常,却在一些妙趣横生的对话中悄然深埋下文化基因。童年的成长足迹,从牙牙学语中一点点累积。在观察、尝试和发现中逐渐体知生活与文化的联系,有些表现看似无知却在好奇、好问、寻得真知之中奠定了文化自信。师者的牵引,以慈爱呵护、言传身教点燃智慧,点亮童心;校园的沃土,将真善美的滋养、生师亲的共进得以实现与升华。

特别有感触的是,近几年不仅思索,更重践行,且有幸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幼教人同向迈进。我与宜州区幼儿园结缘共研,有“母园”情结,有“本分”使然,亦是积极“应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召唤。自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2022年《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文件颁布以来,在教育部的行政部署下和区内外专家的引导下,以“自治区幼儿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为契机,宜州区幼儿园持续探索,通过日常精进、课题研究、教研反思等,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深化落实“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以及“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等指导精神,学深悟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指导要义,着力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幼儿园保育教育提质增益。在长期的工作交流以及担任“自治区幼儿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指导委员兼秘书长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次与宜州区幼儿园同人们进行专题研讨,反复研磨,努力研琢新时代下“刘三姐文化”的活力与魅力,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有机融入幼儿一日生活,落实于幼儿园教育过程,以不断滋长正能量,为童年生命赋能,增添“源动力”。我们通过一个个教育故事、一篇篇教研案例,总结有益经验,提炼实践感悟,以期引导一批教师成长,带动一方幼教发展。

基于理实结合、以例启迪,团队梳理了近几年保教改革、教研科研等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成果,整合优化资源,集成系列丛书——《追随童真:刘三姐文化童趣体验课程探索·教育故事篇》《追随童真:刘三姐文化童趣体验课程探索·教研故事篇》(即将出版)。丛书分别从不同的维度来呈现团队“学思行创”的探索与收获。丛书总体突出两大特点:一是“平实”铺陈教育体悟;二是“育人”基线始终相连。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始终融入生活、寓教于乐、质朴而为,并非刻意求异、拔苗助长、割裂童年,因此重视“平实”的视角、语言、文风等,以期将老师与幼儿、家长、社区等多方联动开展活动的所思所行作分享,力求避免华而不实,共促回归幼教本真;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始终启导生活、寓情于景、以人为本,并非机械重复、无用堆砌、割裂生活,因此强调“育人”的坚守、追求、成效等,都努力体现于字里行间,力求避免言之无物、无人无情,不负教育初心使命。总之丛书凸显“教育+化育+共育”相辅相成,以期共享老师智慧,共勉专业自觉,共扬文化自信。

时值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幼教人的热爱与努力将一直持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正如歌词“不怕滩险湾又多”,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心愿:做好脚踏实地、勤勉躬耕,做好曲径通幽、拓新创获,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山歌好比春江水”将化作源源动能,将幼教人孜孜以求的风采和心声唱出,将“刘三姐文化童趣体验”有益经验和鲜活场景纷呈,为新时代幼教发展的“千里江山”绘就美好图卷,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扬高歌。

谨此致谢每一位参与丛书编著的园长、老师以及给予帮助的领导专家和出版社编辑!大家的热忱支持使研究成果得以如愿生成。这是一个不易的过程,宜州区幼儿园团队坚持努力终成所愿,由衷感谢!特别感恩宜州这片水土滋养赋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人才,我在其中终身受益、报本反始,将与幼教同人们踔厉奋进、再创新绩。借此丛书出版,向一直以来关心鼓励的各位同人一并致谢!希望丛书能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亦敬请指正。期待以此激发更多探索,集结更多宝贵资源,为幼儿园保育教育高质量发展讲好“宜州故事”,形成“广西经验”,献“中国智慧”。

杨彦

2023年12月

编辑推荐

一份关于呵护童真与文化传承的优秀答卷!如何将地域代表文化带入幼儿校园、融入幼儿生活,激发幼儿童心的同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一直是幼儿园课程改革过程中被不断探讨的核心问题。本书透过对宜州区幼儿园融合课程教案的总结和分析,深入剖析了宜州区幼儿园如何巧妙地将地域代表文化——“刘三姐文化”融入幼儿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全面呈现了当地幼儿园在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师幼共同经历的各种有趣的教育故事。从充满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课堂,到洋溢着欢声笑语的民间游戏时光,再到与当地特色农业紧密相连的实践探索……这些故事里,有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有他们在文化浸润下绽放的灿烂笑容,更有教师们倾注的心血与智慧。当教育与文化深度融合,当教师用心引领、孩子全情投入,那些看似遥远的文化瑰宝也将在幼儿的日常里鲜活起来,成为他们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养分。

精彩预览

每一个地方、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母亲河,世世代代滋养着大地,抚育着人民,也孕育着当地民族独有的文化,源远流长。

宜州,广西中部偏北的一个小城。龙江河自贵州漳江如游龙般顺流而来,往柳江蜿蜒而去,千里江水如练,两岸翠峰如簇,孕育着千年宜州。从古至今,龙江河两岸涌现了无数风流人物,有“头戴平天冠,脚踏万年河”连中三元的千古奇才冯京,有流寓宜州老尽偶发少年雄心的黄庭坚,还有曾在此发出“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红”豪情壮语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更有那在下枧河畔用山歌唱出了壮家“诗经”的刘三姐:

哎——

什么水面打跟斗嘞?嘿嘹嘹啰。什么水面起高楼嘞?嘿嘹嘹啰。

什么水面撑洋伞嘞,什么水面共白头嘞?

嘿,什么水面撑洋伞嘞,什么水面共白头嘞?

哎——

鸭子水面打跟斗嘞,嘿嘹嘹啰。大船水面起高楼嘞,嘿嘹嘹啰。

荷叶水面撑洋伞嘞,鴛鸯水面共白头嘞,

嘿,荷叶水面撑洋伞嘞,鸳鸯水面共白头嘞。

正应了这句山歌“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世代传唱下来的刘三姐山歌,以及多元共生的壮家民族文化,就是生活在龙江河畔的宜州人的文化专属。

?思考

如何让刘三姐的山歌在壮家娃娃口中经久传唱?通过什么样的载体去激发幼儿对刘三姐壮乡文化的认同与学习?如何在幼儿园做好对刘三姐壮乡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无疑可以承担这样重要的使命。那么,编制幼儿园课程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是遵循既有教学参考书指引的方向路径,还是需要自觉地、因地制宜地对教学参考书进行适当改编,创造性、延续性地去实施课程?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幼儿园课程更适合宜州本地壮家娃娃?什么样的幼儿园课程能让刘三姐文化更好地薪火相传,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这显然是必须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该从哪里入手?宜州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民俗传统不正是最先应该关注的吗?

?摸索

2017年,带着思考,幼儿园项目团队开始对课程的园本化进行审议,并大胆探索自主生成课程。虽然当时还没有系统的课程观,对生成课程也没有强制性的目标要求,但是在探索中找到了较为清晰的方向,就是对既有的教学参考书进行适当地改编,筛选本地刘三姐文化中适宜的内容融入现有的课程中。而整个探索过程从2017年开始一直延续到2020年,其间有过许多创新的做法,如一年一次的“民间艺人进校园,传统技艺代代传”活动,把宜州本地的壮家民间艺人邀请进校园,与幼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展示;如农历八月十五邀请石别镇、怀远镇制作“供月亮”(宜州本地方言,意思为“祭月”)马仔饼、白化饼、黄饼等的手工艺人同台亮绝活,让幼儿从小感受宜州本地独有的“供月亮”风俗,培养幼儿对家乡风俗文化的喜爱之情。

再如一年一次的户外种植与收割活动,这是我们幼儿园的传统项目,也是对宜州本地农耕文化的尝探,模式为:承租田地一亲子种植一亲子收割。幼儿亲近大自然,走进农家日常,挽起裤脚在水田里插秧,手握镰刀收割稻谷,拔花生、采棉花、收豆子……汗水滴落,还会仰起头跟妈妈说:“妈妈,这就是‘汗滴禾下土……'’”,大自然给予幼儿的体验和收获,远比电子产品和书本来得更丰富。

还有一年一次的“进社区,看宜州”传统项目,走进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宜州十字街田家巷月饼厂、壮歌茧丝绸有限公司、刘三姐文化博物馆……这些地方都留下幼儿探索家乡的足迹。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