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续宋本丛书 史记(四函十七册)
此书系保存叶面最多,品相最好的“蜀刻”大字本《史记》
ISBN: 9787559864987

出版时间:2024-03-01

定  价:11560.00

作  者:(汉)司马迁 撰,(南朝宋)裴骃 集解

责  编:王琦,朱时予,杨磊
所属板块: 古籍文献出版

图书分类: 史料典籍

读者对象: 历史爱好者

上架建议: 历史/史料典籍
装帧: 线装

开本: 12

字数: 2476 (千字)

页数: 2476
图书简介

《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本书选用的底本是上海图书馆藏南宋绍兴间(一一三一至一一六三)淮南西路转运司刊本《史记》,旧题蜀大字本《史记》。存三十卷,即卷五至六、八至十二、十六至十七、三十四至四十、四十八至五十四、五十六、九十九至一百、一百七至一百一十。半叶九行十六字。书中有单学傅、徐渭仁、莫友芝、康有为等人识语。正文十六册,另附题跋一册,有熊会贞《南宋大字史记集解残本札记》及杨守敬、康有为二跋。钤有“吴宽”“韩世能印”“小琅嬛福地秘笈”“方氏若衡曾观”“郁松年印”“泰峰审定”“莫友芝图书印”“杨守敬印”诸印。

在至今留存的南宋淮南西路转运司刊本系统《史记》中,此本保存的宋刻本特征最多,版面品相亦佳。且明清藏书家多误认此本为“蜀大字本”,其鉴定过程是考察版本学观念流变与学术迁转的绝佳案例。此本并非北宋本《史记》的覆刻本,而是以今藏日本杏雨屋北宋本《史记》为底本,并依据《汉书》及其他先秦典籍对其做了校改,因此质量大有提升,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

本次分函仿真制作,从用纸到装帧,尽可能原本原貌地呈现其版本特征与文化意蕴。

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龙门(今属陕西)人。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裴骃,字龙驹,闻喜(今属山西)人。以徐广《史记音义》为本,探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又以己见,增演徐氏,号曰《集解》,与唐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

图书目录

第一函

第一至五册

第二函

第六至九册

第三函

第十至十三册

第四函

第十四至十七册

序言/前言/后记

出版说明

《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宋绍兴淮南路转运司刻本,旧题蜀大字本。上海图书馆藏。存三十卷,即卷五至六、八至十二、十六至十七、三十四至四十、四十八至五十四、五十六、九十九至一百、一百七至一百一十。原书高二十九点六厘米,宽二十一点七厘米。版框高二十二点八厘米,宽十八点一厘米。每半叶九行,行十六字;注文小字双行,行二十至二十二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版心上镌史记书名、所属类别及卷次,如卷五为“史(记)(本)纪五”,中镌叶数,下镌刻工名;刻工名部分偶有残损。卷端顶格为正文题名,如“秦本纪第五”,低数格为卷数,如“史记五”;卷末顶格题写卷名,卷五为“秦本纪卷第五”;卷十六后卷末改为顶格题写正文题名,如卷十六为“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卷三十五末有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单学傅识语,卷一百一十末有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徐渭仁识语,卷十二末有同治四年(一八六五)莫友芝识语,卷五十前副叶有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康有为识语。分订十七册,正文十六册,另附题跋一册,有熊会贞《南宋大字史记集解残本札记》及杨守敬、康有为二跋。

裴骃,生卒年不详,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裴松之之子,官至南中郎参军。以徐广《史记音义》为本,探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又以己见,增演徐氏,号曰《集解》,与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隋书·经籍志》及新、旧《唐书》著录,均作八十卷。析为一百三十卷者,盖已将注解散入正文,非原书之次第矣。

宋绍兴淮南路转运司刻本《史记》,除上图本,尚有三种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皆为递修本。其中两种都为一百三十卷,一种四十册,为潘明训宝礼堂旧藏本,索书号〇八六五四;一种六十六册,为刘承干嘉业堂旧藏本,索书号七一八〇。还有一种仅存一卷,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曾见著录,今查国图藏有《乐书》残卷一卷,版式、字体与上图本一致,或即此本,索书号A〇〇〇三七。据上图本所钤印章(见后附《上海图书馆藏“蜀大字本”〈史记〉所钤印章一览表》),此本曾经吴宽、文征明、文嘉、韩世能、钱维城、琴川张蓉镜、姚畹真夫妇、方若蘅等人品鉴或递藏,后归当湖胡惠孚,又归上海郁泰峰,并得徐渭仁、杨守敬、康有为、潘飞声等人经眼。民国四年(一九一五),甘翰臣从郁泰峰处购入,遂归上海图书馆。

我国文化,至于北宋为一大转折,文章事业,往往而备。朝廷乃欲校定古今正史,以淳化年间校勘“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为始,后来屡经校勘、覆刻,于是又有景德本、景祐本等。其中《史记》需求最大,印数亦多,传本于是乎盛,远较他本为多。后来迭经跌宕,北宋刊本几乎无一有传。现存版本,依所附注文种类多寡,可大略分为集解本,集解、索引本,集解、索引、正义本。集解本中,日本杏雨书屋北宋刊本及诸种南宋初期覆刻北宋本之外,即以宋绍兴淮南路转运司刻本为一创制。而上图本“初印精湛,无一补版”(见《中国版刻图录》卷首“目录”,文物出版社,一九六一年),为原刻本,墨色鲜艳,字体端严,在诸多宋本《史记》中,保存宋刻本特征最多,版面品相亦佳。

上图本卷六首半叶右下残缺,下半叶右下亦残缺。卷六存二十七叶,终于《秦始皇本纪》始皇帝纪末,缺二世皇帝纪和“太史公曰”十数行。另卷八第七叶、卷九第二叶、卷三十四第八叶、卷三十八第二叶,以及卷一百一十第十八叶以下均缺。卷九十九首叶右侧有数字一列。

据《宝礼堂宋本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二〇年)载,宋绍兴淮南路转运司刻本原版叶“玄、弦、弦、眩、炫、县、悬,敬、警、惊、竟、境,弘、泓,殷、慇,匡、恒,祯、贞、征、症,让,署、竖、树,戌、顼、姁,桓、垣、洹、完、浣、?、丸,搆、媾、购、觏、彀、鷇,慎”等字缺笔,嘉业堂本亦如此。但上图本“慎”字不缺笔,以及“搆”“媾”等字是否因避讳而缺字亦存疑,其原因尚不明了,姑且存此,以俟后考。

上图本为南宋前期刊本,而明清藏书家多误认为蜀大字本。毛晋《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卷八、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卷一均著录此本,谓为九行大字蜀刊《史记》(莫氏称存二十九卷,缺卷三十四,不知何故)。顾广圻《百宋一廛赋》云:“良史实录,藉用识蜀。乃本古以惬心,复字大以悦目。”黄丕烈注之曰:“蜀大字本《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每半叶九行,每行大十六字,小廿字。所缺旧钞补足。”(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九年)钱大昕《竹汀先生日记钞》卷一记云:“晤黄荛圃,观宋本《史记》。每叶十八行,行十六或十七字。有《集解》而无《索隐》,卷末有无为军军学教授潘旦校正,淮南路转运司干办公事石蒙正监雕字。官衔分左右,盖南渡初官本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二〇〇〇年)只曰“宋本”,未作判定。上图本有杨守敬题记:

南宋蜀大字《史记集解》残本三十卷,旧为上海郁泰峰所藏,有徐渭仁题为“孟蜀本”。渭仁盖习闻孟蜀有大字本,不考此本避讳至南宋高宗止。今通检一过,凡匡、桓、祯、顼、恒皆缺笔;书中不见高宗讳,而购、搆皆缺笔,避嫌名也;孝宗讳“昚”字,则不缺笔,足知此本的为高宗时所刊。雕镂之精,楮墨之美,少有伦匹,不知何以残缺乃尔。大抵宋代刻书,以蜀本字为最大,盖沿于孟蜀之刻“五经”。以余所见,杭、建、汴、赣、鄂亦间有大字者,而要不如此本之特出。题为“蜀本”,亦未为过。

杨守敬虽对此本是否为“蜀大字本”有所怀疑,但并未提出其他意见。康有为在题跋中明确否认了“蜀大字本”之说:

世所传蜀大字本《史记》,误也。自毛子晋辈已言之。然蜀只刻“五经”,无《史记》,世以大字本皆误归之蜀耳。此本既经杨惺吾据宋讳定为孝宗时刻,则非蜀本矣。惺翁尚徇俗说题为“南宋蜀大字本”,似为不词。但直称为南宋本,可宝甚矣。且其刊写之精,纸墨之雅,古香古色,玩之无斁,实为希世之宝,何必蜀!

其后又以小字勘误:

第一页第五行“孝”字误,当为“高”。

国图本《李斯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匈奴列传》等卷卷末均有“左迪功郎充无为军军学教授潘旦校对,右承直郎充淮南路转运司干办公事石蒙正监雕”二行结衔(据目前所见资料,可知此本全书卷二十、二十六、八十七、九十五、一百一十、一百二十六卷末有此结衔),而上图本缺这几卷,杨守敬无由得见,故有误判。康有为虽否定杨说,但未明言此本实际刻印于何处。据此版本卷末二行结衔,知其非为蜀刻,而为淮南路转运司刊本无疑。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云:“南宋监本正史多取诸州郡刻板。……而《史记》大字本有‘左迪功郎充无为军军学教授潘旦校对,右承直郎充淮南路转运司干办公事石蒙正监雕’二行,乃淮南转运司刊本。”(见《闽蜀浙粤刻书丛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二〇〇三年)赵万里《两宋诸史监本存佚考》亦持此说:“绍兴间遂有令州郡分刊之议,……今可考者,《史记》为淮南漕司所刊,前后《汉》为江东漕司所刊。”(见《赵万里文存》,江苏人民出版社,二〇一六年)淮南路原为一路,至北宋熙宁五年(一〇七二),分为东、西两路(见《宋史》卷八十八《地理志》),无为军属淮南西路。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四“周蜀九经”条云:“绍兴中,分命两淮、江东转运司刻三史版。”(见《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九年)今存南宋刊《汉书》《后汉书》与《史记》行格一致,均半叶九行十六字,字体也基本相同,与洪迈之记载,符合若契。

上图本可辨认的刻工有五十余人:

顾 玿 袁 俊 杨守道 闵孝中 周 永

何 通 赵 明 韩 仔 王 全 华再兴

吴 佐 王 祐 戚聪旺 翟 荣 杨 安

袁 佾 屈 旻 王 泽 戴 祐 李 恂

王 华 朱 明 陈 彦 仇 永 宋 寔

罗 成 杨 谨 李 彦 卢丘甸(旬)

仲鉴良 施 光 魏 俊 汪 靖 孙 彦

陈 权 顾 真 王先文 张 真 林 选

李 秀 陈 震 陈 用 杨 垓 章 旼

陈 德 俞 尚 仲 良 张 宗 吴 奂 曹

赵万里曾指出,上图本所见刻工“与建康府江南东路转运司本后汉书,以及当涂、宣城等地刻书多同”,“因推知此书刻版实由南宋初叶南京地区工人担任”(见《中国版刻图录》卷首“目录”,文物出版社,一九六一年),这似乎与结衔之“无为军”相冲突,即刻工之属多在建康府,而刻书之地在无为军。据辛德勇研究,此事当是淮南西路转运司雇用了建康府的刻工到无为军来为官府刻书。这个案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无为在南宋时期的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发达情况,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南宋时期版刻地理的总体状态(见《正史版本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〇二一年)。

上图本的特点,在于其不是北宋本的覆刻本,而是对北宋本做了校改。据张玉春将其与其他各本比较后之结论,此本当是北宋本的翻刻本,即以今藏日本杏雨书屋北宋本为底本,并据《汉书》及其他先秦典籍做了校改,质量大有提升,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见《〈史记〉版本研究》,商务印书馆,二〇〇一年)。此本可补正明毛氏汲古阁刻本舛误者甚多,熊会贞《札记》亦取毛氏汲古阁本及其他版本参校此本,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史记》校勘工作亦尚未用及此本,可见其可资利用处亦复不少。特此影印,以飨读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文献出版中心

二〇二三年八月

附表:

上海图书馆藏“蜀大字本”《史记》所钤印章一览表

位置 印章

题跋册 杨守敬印、邻苏老人、上海图书馆藏

卷五 当湖小重山馆胡氏篴江珍藏、郁松年印、泰峰、泰峰审定、田耕堂藏、上海图书馆藏

卷六 当湖小重山馆胡氏篴江珍藏、上海图书馆藏

卷八 小琅嬛福地秘笈、方氏若衡曾观、当湖小重山馆胡氏篴江珍藏、莫友芝图书印、说剑堂印、上海图书馆藏

卷九 吴宽、原博、钱维城印、稼轩、当湖小重山馆胡氏篴江珍藏、子孙保之、地山、上海图书馆藏

卷十 停云、肇锡余以嘉名、子孙保之

卷十一 停云、肇锡余以嘉名、芙初女士姚畹真印、若蘅、勤襄公五女、当湖小重山馆胡氏篴江珍藏、归盦、上海图书馆藏

卷十二 钱维城印、莫友芝图书印

卷十六 芙初女士姚畹真印、当湖小重山馆胡氏篴江珍藏、

说剑堂印、上海图书馆藏

卷十七 秘帙、若蘅、勤襄公五女、当湖小重山馆胡氏篴江珍藏、上海图书馆藏

卷三十四 当湖小重山馆胡氏篴江珍藏、莫友芝图书印、上海图书馆藏

卷三十五 单学傅印、师白

卷三十六 老剑

卷三十七 小琅嬛福地秘笈、方氏若衡曾观、当湖小重山馆胡氏篴江珍藏、上海图书馆藏

卷三十八 莫友芝图书印

卷三十九 小琅嬛福地秘笈、当湖小重山馆胡氏篴江珍藏、子孙保之、上海图书馆藏

卷四十 张丑、钱维城印、真宋刊、方氏若衡曾观、当湖小重山馆胡氏篴江珍藏、独立山人、上海图书馆藏

卷四十八 韩世能印、当湖小重山馆胡氏篴江珍藏、子孙保之、王氏子裕、上海图书馆藏

卷四十九 钱维城印、说剑堂印

康有为识语 康有为

卷五十 方氏若衡曾观、当湖小重山馆胡氏篴江珍藏、南海康有为更生珍藏、上海图书馆藏

卷五十四 当湖小重山馆胡氏篴江珍藏、上海图书馆藏

卷九十九 小琅嬛福地秘笈、方氏若衡曾观、当湖小重山馆胡氏篴江珍藏、上海图书馆藏

卷一百 莫友芝图书印

卷一百八 当湖小重山馆胡氏篴江珍藏、泰峰审定、田耕堂藏、渭仁借观、上海图书馆藏

卷一百一十 泰峰审定

徐渭仁识语 渭仁借观

编辑推荐

此书系保存叶面最多,品相最好的“蜀刻”大字本《史记》

精彩预览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