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诗集》,唐孟浩然撰,唐王士源编。十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原书二册。此本分上中下三卷,收诗二百一十一首,附有张子容二首,王维一首,王迥一首。此为南宋中叶蜀刻《唐六十家集》本一种,为传世孟集最早的刻本。曾藏元代翰林院史院,后流落民间,清嘉庆间黄丕烈于书肆间购得,归藏士礼居。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钤有“翰林国史院官书”“关西节度系关西”“黄丕烈印”“复翁”“百宋一廛”“阆源真赏”“文登于氏小谟觞馆藏本”“李盛铎印”“周暹”等印。此次仿真影印出版,对其装帧、用纸都尽可能与原书贴近,可为古籍版本研究提供样本。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生于盛唐时期,仕途困顿,未曾入仕,以隐居终老。与王维并称 “王孟”。
王士源,宜城(今属湖北襄阳)人。少好名山,年十八入恒山访道,又游苏门山、王屋山。玄宗开元末年,以《庄子·庚桑楚》为主,参取诸子撰成《亢仓子》。
孟浩然诗集序
重序
孟浩然诗集标目
孟浩然诗集卷上
孟浩然诗集卷中
孟浩然诗集卷下
出版说明
《孟浩然诗集》三卷,唐孟浩然撰,唐王士源编。宋四川眉山地区刻《唐六十家集》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两册。索书号八七〇五。原书高二十七点六厘米,宽二十点零厘米。版框高二十点五厘米,宽十四点五厘米。正文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一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黑鱼尾。版心上镌“孟上”“孟中”“孟下”,下镌叶次。卷首有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次唐天宝九年(七五〇)韦滔(当作“縚”。——撰者注)《重序》,次《孟浩然诗集标目》。每卷先列分目,下连正文;分目篇名与《标目》略异。有清嘉庆六年(一八〇一)黄丕烈跋、民国十九年(一九三〇)李盛铎跋。二〇〇八年,此本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孟浩然[六八九(一作六九一)至约七四〇],字浩然,以字行。襄阳(今属湖北省襄樊市)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鹿门,开元十五年(七二七)冬,赴京师长安,第二年应进士举,不第,滞留京洛。十七年(七二九)秋,自洛阳经汴水往游吴越。二十二年(七三四),再上长安求仕,未果返乡。二十五年(七三七),尚书右丞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辟置孟浩然于幕府。二十七年(七三九)夏,背疽初发,归襄阳卧疾。二十八年(七四〇),王昌龄至襄阳,与之宴饮甚欢,食鲜疾动,疽发而卒。工五言诗,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事见《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下《文苑下》、《新唐书》卷二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二十八《文艺下》。
王士源,生卒年不详,宜城(今属湖北省襄阳市)人。少好名山,年十八入恒山访道,又游苏门山、王屋山。玄宗开元末年,以庄子、庚桑楚为主,并参取诸子而撰成《亢仓》九篇。天宝四年(七四五)应征至京师。同年,其所编《孟浩然诗集》成书。
王序云:“浩然凡所属缀,就辄毁弃,无编录,常自叹为文不逮意也。流落既多,篇章散逸,乡里搆(购。——撰者注)采,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往而获。……今集其诗二百一十八首,别为士(当是“七”之讹。——撰者注)类,分上、中、下卷。诗或缺未成而思清美,及他人酬赠,咸次而不弃也。”可见当时已散落不全。天宝九年,集贤院修撰韦縚得此本,已是“书写不一,纸墨薄弱”,故又缮写,增其条目,整理后送秘府收藏,希望其“久而不泯,传芳无穷。”
最早著录此书者为《新唐书》卷六十《志》第五十《艺文四》:“《孟浩然诗集》三卷。弟洗然、宜城王士源所次,皆三卷也。士源别为七类。”玩其文意,孟洗然与王士源均曾编次过一种孟浩然诗集,且“皆三卷也”,而其区别,则王士源本为分类本,孟洗然本为不分类本,两种写本曾共存于世。至于宋朝,四川地区刻印了若干种唐人诗文集,世称“蜀刻唐人集”。《唐六十家集》今存世者仅十九种,国图所藏此本与之行款一致,即其中一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上》载:“《孟襄阳集》三卷。唐进士孟浩然撰。宜城王士源序之。凡二百十八首,分为七类,太常卿韦縚为之重序。”又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七《别集类上》云:“孟浩然诗一卷。袁本前志卷四上别集类上第三十八。……所著诗二百一十首。宜城处士王士源序次为三卷,今并为一,又有天宝中韦縚序。”明末藏书家毛晋亦著录一宋刻本,其《汲古阁书跋》云:“余藏襄阳诗甚多,可据者凡三种。一宋刻三卷,逐卷意编,不标类目,共计二百一十首。”从数目来看,毛晋所藏宋刻本孟集,即晁志所录之本。则宋代起码存在两种刻本,一为二百一十八首分类本,一为二百一十首不分类本。
国图现存宋蜀刻本,并无明显分类,似是源自孟洗然本,而又有王士源序与韦縚重序,又似是源自王士源本。又此本所收,上卷八十五首,中、下卷各六十四首,总二百一十三首,与王序、晁志所载皆不合。《四库全书总目》谓所收“无不完之篇,亦无唱和之作”,与王序所云“诗或缺未成”抵牾,指其并非原本。或曰,据今学者考证,此本误收王维、王迥、卢僎各一首,去其掺伪,得二百一十首,正与晁志、毛跋所云若合符契。但观此本条目之排布,晁、毛果能剔假存真,遽以此三首为掺伪而千载所见略同耶?恐未必然。文献之不足征,通达论之,或是宋蜀地刊刻时,主持者参酌所见各本,以孟洗然不分类本为主,又不甄别,并以王序、韦序及其他掺伪,至于今日面目。
此本钤印累累,传承有序。王序钤印有“翰林国史院官书”“汪士钟印”“阆源真赏”“文登于氏小谟觞馆藏本”“宋存书室”“杨绍和审定”“木犀轩藏书”“秋草斋”“北京图书馆藏”,序尾有“东郡杨绍和字彦合藏书之印”“木斋审定”“苓泉居士”;韦序钤印有“杨氏协卿平生真赏”;标目首叶钤印有“黄丕烈印”“复翁”“百宋一廛”“以增私印”“宋存书室”“绍和协卿”“杨氏伯子”“木斋真赏”。
卷上卷端目录钤印有“杨以增字益之又字至堂晚号冬樵行一”“关西节度系关西”“宋存书室”“杨绍和读过”“周暹”;分目尾钤印有“协卿读过”;卷尾钤印有“东郡杨氏鉴藏金石书画印”“东郡杨绍和印”“李盛铎印”“木斋审定”。
卷中卷端目录钤印有“汪士钟印”“阆源真赏”“文登于氏小谟觞馆藏本”“宋存书室珍藏”“协卿珍赏”“李盛铎印”“木斋”“秋草斋”;分目尾钤印有“协卿读过”“苓泉居士”;卷尾钤印有“世德雀环子孙洁白”。
卷下卷端目录钤印有“东郡宋存书室珍藏”“彦合珍玩”“李滂”“少微”;分目尾钤印有“协卿读过”;卷尾钤印有“士礼居”“荛圃卅年精力所聚”“东郡杨氏宋存书室珍藏”“绍和筑碞”“德化李氏凡将阁珍藏”“北京图书馆藏”。
黄丕烈曾收藏此书。书前有黄跋云:
余于五月杪自都门归,闻桐乡金氏书有散在坊间者,即访之,得诸酉山堂书,凡五种,宋刻者为《孟浩然诗集》、钱杲之《离骚集传》、《云庄四六余话》,影宋钞者为岳板《孝经》、吕夏卿《唐书直笔新例》。索白镪六十四金,急欲归之,而议价再三,牢不可破,卒以京板《佩文韵府》相易,贴银十四两方得成此交易。此《孟浩然诗集》即五种中之最佳,而余亦断不肯舍者也。先是,书友携此书来,余取旧藏元刻刘须溪批点本手勘一过,知彼此善恶,奚啻霄壤,非特强分门类,不复合三卷原次序,且脱所不当脱,如《岁晚归南山》作,《新唐书》所云浩然自诵所为诗也,元刻在所缺诗中;衍所不当衍,如《岁除夜有怀》,明知《衆妙集》中为崔涂诗也,元刻在所收诗中。去取果何据乎?今得宋刻,正之如拨云睹青矣。至于此刻为南宋初刻,类此版式唐人文集不下数十种,余所藏者有刘随州、刘宾客,余所见者有姚少监、韩昌黎,皆有“翰林国史院官书”长方印,然皆残阙过半,究不若此本之为全璧也。得书之日,忻幸无侣,爰书此以著缘起。近倩汪澣云主政作《续得书图》,题此曰“襄阳月夜”,盖絶妙诗中画景云。嘉庆辛酉冬孟九日书于太白楼下。黄丕烈识。
据此可知黄丕烈得书之经过,即用京板《佩文韵府》加银十四两易得酉山堂书五种,此《孟浩然诗集》即五种之最佳者。黄丕烈《百宋一廛书录》著录《孟浩然集》曰:“余始得须溪先生批点《孟浩然集》元刻本,分三卷,自以为佳矣,及得此宋刻三卷本,方知元本分卷虽同,而强分门类,脱衍甚多,不如宋刻远甚。”其内容与此跋大体相同,直欲证宋本之妙。黄跋认为“此刻为南宋初刻”,赵万里在《中国版刻图录》(增订本)(文物出版社,一九六〇年)“《郑守愚文集》”条中说“传世蜀本唐人集有两个系统。一为十一行本,约刻于南北宋之际,今存骆宾王、李太白、王摩诘三集。一为十二行本,约刻于南宋中叶”,而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宋讳惊、恒二字缺笔。细审字体刀法,当是南宋中期蜀刻本”(北京图书馆编,一九六一年,第四五至四六页)。然通检全书,此本避讳并不严格,“惊”字并未全书一例避讳,又有“树”字缺笔(见卷上《夜归鹿门寺》“鹿门月照开烟树”句,似避宋英宗赵曙讳,但全书另外十余个“树”字又不缺笔,暂不可解)。
海源阁杨氏亦收藏过此本,此本上印章大部分为杨氏印章图记,副叶曾有杨绍和题跋,惜已不存。杨绍和撰、傅增湘批注《藏园批注楹书隅录》(中华书局,二〇一七年)卷四《集部上》过录杨跋云:
道光乙未,先公观察襄阳。丙申,迎养先大父至官署。先大父平生喜登临,遇佳山水泉石,攀陟幽胜,尽意乃返。襄阳故多汉、唐名贤及诗人栖隐迹,如隆中、岘山、鹿门、习池诸胜,支筇摄屐,日游其间,赋诗觞咏以为乐。尝绘图纪事曰,以续吾九水二劳之游也。署东偏有孟亭,供浩然先生石刻画像,乃干隆辛丑吴门陈公大文所葺,即毛会建诗“一在襄阳一石城”者也。日久颓废,先大父因重新之,并自为《赞》,镌石云:“隐继庞公,山登叔子。一代风流,青莲知己。省中阁笔,疏雨微云。谁其抗手?摩诘与君。踏雪寻梅,重阳就菊。神兮归来,襄水之曲。”绍和时甫六龄,最为先大父钟爱,游躅所至,必追随杖履以侍左右。缅想前尘,恍犹在目,而岁月不居,忽焉如驶,屈指于兹已二十有九年。先大父、先公之去世,或二十七年,或十年矣。绍和不肖,不能仰承先绪,老大悲伤,惟呼负负。今读是集,枨怀旧梦,更不禁涕泗之滂沱也。爰濡泪敬书于后,以志和罪。时同治甲子秋仲十九日,杨绍和识。(在副叶。)
周叔弢亦有一批注(批注位置在《楹书隅录》卷四集部上“宋本《孟浩然诗集》”条目的天头):
精美,有描改处。余藏残本《孟东野集》亦如是。士礼居原匣。
潘宗周亦收藏过此书。《宝礼堂宋本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二〇年)著录:
《孟浩然诗集》三卷。二册。卷首宜城王士源序,次韦滔序,次标目。……是本并未分类,即首数亦微有不符,上卷八十五首,中、下卷各六十四首,总二百一十三首。又附张子容二首、王维一首,视王序所云尚缺其二。《四库提要》谓所收“无不完之篇,亦无唱和之作”,指为并非原本。此虽有张、王酬唱三首,而未成者却未见,且未分七类,故亦不能认为原本。黄氏后跋谓“拨云睹青”云云,似嫌过誉。陈氏《解题》亦有分为七类之说。杨守敬《日本访书志》有元禄庚午刻本,分游览、赠答、旅行、送别、宴乐、怀思、田园七类。明刊本又有以五古、七古、排律、五言律、七言律、五絶、七絶分类者,其数亦七。然余皆以为后人附会王序,勉强配合,而原本亦恐不尔也。是为宋刻蜀本,镌印甚佳,惜被书估剜割描画,殊可惋惜。
张元济亦指出,根据王序所言判断,此本不能认为原本,但镌印甚佳。
综合以上,可知此本元代为翰林国史院官书,钤有“翰林国史院官书”关防。清初由刘体仁化公为私,后归桐乡金氏,又归黄丕烈。后经汪士钟、于氏小谟觞馆、杨氏海源阁、李盛铎、潘宗周等递藏,后由潘氏捐出,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此本卷上卷尾夹有一纸无书写者姓名、日期的题跋,谓:
依《新民法》,过期不赎,衹能将押品拍卖,有余仍交与债务人;不足向找。余未查《新民法》,贸然押款,不免上当。然此书注明实价贰千五百元,今已三年,合本利已过贰千伍百元,拍卖亦不妨彼方。若说话尽可照算(《晋书》注明七千五百元,须七八年本利方合成原价,此时不能出手)。
此跋由于没有落款,在一九五九年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中便未著录。此后的《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一九八七年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华再造善本总目提要》、《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等相关书目均未提及。据徐蜀先生考证,此跋当为李盛铎所作,题跋时间当是民国十九年。题跋透露出大量此前无人知晓的重要信息,为研究海源阁旧藏的散聚、流向,民国时期古旧书业的运作以及周叔弢先生的藏书经历提供了参考依据。一九二七年十月五日之前,海源阁将宋刻《孟浩然诗集》质押给李盛铎,后来,李盛铎、李滂父子并未拍卖此本,而是直接将其售与周叔弢。至于弢翁何时将《孟浩然诗集》转让给潘宗周,无考。(详参徐蜀《弢翁递藏宋刻〈孟浩然诗集》〉略考》)
此南宋蜀刻《孟浩然诗集》是今天能见到的孟集的最早刊本,为孟集宋刻孤本,卷帙完整,几为全璧,堪称瑰宝。明清刊刻孟集虽多,但此本在版本校勘上仍有不可替代之价值。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卷十一《校蜀本孟浩然集跋》曾云:“今以蜀刻校之,分卷既殊,次第迥异,而字句差异乃改不胜改。……开卷五序即改订至一百余字。卷中词句最异者如《寻香山堪上人》诗‘谷口闻钟声’一联在‘苔壁饶古意’下,《汉中漾舟》诗‘波影摇妓钗’一联在‘日入须秉烛’下……其他文字不同者几于无首无之,多至不可胜计。”今原大仿真影印,以飨读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文献出版中心
二〇二四年一月?
蜀刻唐人集的代表性版本
无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