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媒介批评(第十八辑)
媒介批评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集合
ISBN: 9787559876560

出版时间:2024-12-01

定  价:69.00

作  者:张柠,柳珊 主编

责  编:赵英利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新闻传播出版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出版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352 (千字)

页数: 368
图书简介

《媒介批评》(第十八辑)的核心话题为网络微短剧。网络微短剧是行业协力创新的结晶,反映出大众在心理和文化层面对短平快内容的渴求和接受,已成为短视频时代下媒介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书稿以国产网络微短剧为切入,讨论这一新型视听形态的阐释和发展,揭示其在网络影视创作上的巨大潜力。同时,书稿还关注到了在人工智能赋能下,网络微短剧与城市传播、文化传播结合的新可能,以及其在国际传播上彰显出的强大生命力。《媒介批评》是针对各类大众媒介进行研究和批评的学术性出版物,现已入选CSSCI(2022—2023)收录集刊。

作者简介

张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学术著作有《叙事的智慧》等。

柳珊,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书目录

核心话题:反思网络微短剧

/反思微短剧∕徐兆正

/情不自禁的动作

——微短剧的情绪生意与媒介语法∕谭复

/影像传承与转化创新:传统文化类微短剧的内容生产及其创新路径∕王颖吉李红丽

/微短剧:媒介升温时代的“情绪样板戏”∕贾想

/断裂、解构和时间的终结:网络微短剧的叙事危机∕张梦晗沈文乾

数智公共生活

/沉思、共鸣与拼图:数字时代公共精神生活的图景及其可能

——基于《十三邀》的考察∕王鑫

/以“在地化”作为逻辑:数智公共生活的媒介实践

——以湖北广电长江云为例∕洪杰文敖宇

/展览媒介的叙事可供性:维度、特征与效能∕余胜钊刘毅

/元宇宙数字媒介空间下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及规则重构∕傅琳雅邬慧

新媒介学理

/推送算法平台的内容类“热趋同”效应与路径

——基于“今日头条”平台的路径分析∕徐翔孙天怡

/基于专业媒体的品牌声誉追踪器

——以字节跳动公司为例∕章平王彦匀

/宝妈做主播:乡村婚育女性的居家劳动与关系实践∕佘佳王敏芝

/“法治话语”与“性别话语”: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家暴议题的风险建构与框架互动

——以10起家庭暴力事件为例∕曹洵金铭

/沉浸性与观看的媒介技术∕曾晓苹

一种描述

/当代中国美育实践主体建构研究∕李麟学李蕊

/城市工业遗产媒介中的情感再生∕贾佳

/他者的凝视:社交媒体如何实现对青年女性的身体建构∕唐晶陈娟

影像批评

/作为“后人类时间”的“电影时间”∕付湛元

/具象焦虑、“憧憬”视景、价值澄明

——《温柔壳》的情感语法与生命伦理∕吕健

/数智依恋:后人类主义视角下科幻电影中的赛博格与人机亲密关系∕彭钦杰汪靖

图像与视觉文化

/从“艺术”到“武器”:中国早期新兴木刻的功能转型∕王军峰

/语图转换与图文共生

——论鲁迅小说《祝福》的连环画改编∕吴敏李洪华

/“泥塑”同人文的性别叙事与文化心理探究∕李晨妍郑二利

/编后记

序言/前言/后记

2024年开年微短剧爆火,《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一剧于2月12日上线当天就冲上DataEye短剧热力榜第二名,次日又拿下了抖音短剧热力榜榜首。据了解,该剧集单日充值超2000万元,单集点赞量也突破150万。数据显示,2023年抖音平台播放量破亿的微短剧达500部,其中12部作品的播放量破10亿;快手星芒短剧上线总量近千部,其中播放量破亿作品326部,破3亿作品68部,破10亿超爆款作品4部。然而,微短剧繁荣的背后也暴露出市场混乱、同质化严重、价值观引导不良等问题。本辑将其作为核心话题,力图从学术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与反思。徐兆正《反思微短剧》一文通过文本分析,解释了其对观众产生吸引力的原因,文章看似中规中矩,倒也不乏新意;贾想则指出微短剧以“情绪样板”生产为中心,通过对观众负面情绪的唤起与释放,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情绪发泄机制”,微短剧自相矛盾的意识形态立场,反映了当下思想文化的混乱;谭复《情不自禁的动作——微短剧的情绪生意与媒介语法》一文则直接表明微短剧其实就是一门“情绪生意”,受众不仅在为故事/哏买单,也在为现实生活所难以提供的情绪价值买单;张梦晗、沈文乾的文章则从现代性理论视角出发,揭示网络微短剧作为现代信息产品,是如何导致叙事意义的流失,并最终迈向叙事终结的风险的;王颖吉、李红丽《影像传承与转化创新:传统文化类微短剧的内容生产及其创新路径》一文则看到,微短剧通过影视创作的方法将传统文化资源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进行密切融合,重新为观众建构出了一个可视化、可感知、可传情的审美空间。虽然作者也强调目前具有文化内涵的精品微短剧仍在少数,但未来微短剧创作仍可能是传统文化创新的路径之一。无论是好是坏,微短剧这一新的媒介内容生产形态,已经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值得学者认真对待,深入研究,本刊后续仍会继续关注这一现象。

本辑关注的另一个话题是“数智公共生活”。随着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数智时代”已然开启,人们的日常生活方便了很多,娱乐的内容和形式也大大丰富起来,但与人类社会及其文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公共生活是更好还是更坏了呢?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们特意邀约了一些传媒学者来做探讨。王鑫《沉思、共鸣与拼图:数字时代公共精神生活的图景及其可能——基于〈十三邀〉的考察》一文试图借助《十三邀》这一网络文化节目提供的这场“旷日持久的精神田野”,呈现与典型社会话语相悖的另一种时代精神生活;洪杰文、敖宇的文章《以“在地化”作为逻辑:数智公共生活的媒介实践——以湖北广电长江云为例》指出,传统媒体同样借由数智技术不断对用户生活的公共属性进行建构,用户通过空间在地化、关系在地化和价值在地化,实现了对公共生活的再生产,进而使得用户的公共生活从“使用媒介技术”转变为“生活在媒介之中”的深度嵌入;傅琳雅、邬慧从数字空间的公共性出发,强调应重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知情—同意”原则、监管模式等,进而重构信息传播秩序、明确个人生物信息的权益属性(《元宇宙数字媒介空间下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及规则重构》);余胜钊、刘毅《展览媒介的叙事可供性:维度、特征与效能》一文以可供性为研究框架,结合博物馆案例分析了不同展览媒介在时间、空间、情感和语用这四个维度中的叙事效能,以期博物馆在公共文化传播与展览体验上提供更多更好的价值。

此外,本辑徐翔、孙天怡撰写的《推送算法平台的内容类“热趋同”效应与路径——基于“今日头条”平台的路径分析》、付湛元的《作为“后人类时间”的“电影时间”》和章平、王彦匀的《基于专业媒体的品牌声誉追踪器——以字节跳动公司为例》等文章均有可圈可点之处,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介绍,相信读者们都能慧眼识珠,有所受益。

不知不觉,2024年的冬天就要来临。今年的夏天漫长而炎热,小编居住的城市据说创下了好几个“新高”。许多专家预测,今年将要迎来一个史无前例的寒冬。期待寒冬赶紧过去,大家一起去迎接一个灿烂明媚的春天!

编辑推荐

《媒介批评》是对各类大众媒介进行研究和批评的学术性出版物,意在从媒介学的角度对当前的大众文化和时尚进行批评、读解,考察媒介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提供媒介批评的方法。《媒介批评》已出版十七辑,其为高等学校师生、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大众媒体从业者提供针对当代媒介的评论性言论和交流最新学术资讯平台的办刊方针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在媒介批评与研究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本刊于2021年获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精彩预览

一般来说,传统叙事文本是不提供代入感的,读者与文本之间总存在一段亟待跨越的距离,唯有跨过这一间距,投身作者讲述的生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者并学会倾听。但短剧不同,这一距离在拍摄伊始已被取消,微短剧的初衷也不再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使观众能够迅速置身于短剧的语境,站在主人公的立场,借由他的视野,通过他的思维能力,去进行观察和感知,我们也以此旁观另一个自己在屏幕中展开生活。《魔幻手机》开篇是三段连珠炮似的独白:“我叫叶凡,一个工地搬砖工,我的手机有预知未来的功能”;“我梦见我给我最心爱的女人柳薇薇,买了她最喜欢的鸽子蛋钻戒,给她举办一场世纪婚礼”;“是个梦啊,终于攒够钱了,可以给媳妇买戒指了。她一定会很开心”。姑且不考虑这里的逻辑疏漏,仅就三段独白来说,它们已经提供了强大的代入感。也源于此,此处出现了一条分析的歧路:我们会因此错误地转向对“爽感”内容的批判,并把它视为索解短剧的众妙之门。

《魔幻短剧》的“爽点”不外乎以下几类:一、身份歧视。叶凡自我介绍是“工地搬砖工”,其他人即令如此称呼,声音中的感情色彩也是清晰可辨的。二、男性视角的社会痛点,如婚内出轨、谋害亲夫、对女方经济支援弟弟的非议。三、对生活压力的不满与排解。仔细考察“爽点”内容,可知其大多属于偏见与俗套。对这种被普遍接受、重复使用的陈见,严肃的叙事文本自然无法忍受,是以卡夫卡才宣称我们需要的书“必须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然而短剧不同,短剧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纪元,在这个时代,一切“艺术”的首要任务都不再是“劈开冰封的大海”,而是喂养我们的偏见。

以上结论,并无错谬,只是笔者认为它依旧没能触及微短剧最深层的秘密:我们似乎仍然停留在内容层面,微短剧的形式,也一概被简化为强化这种内容效果的手段。一言以蔽之,我们还是在将微短剧作为一类视听文本。但加速时代的微短剧还是一种视听文本吗?它与电视剧、电影这些传统视听艺术还没有发生本质的断裂吗?这可能才是问题的关键。笔者的观点是:倘若媒介真的“造成了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那么它就只能是一种“触觉文本”。只有触觉文本,才会引发如此规模的剧变。

路易斯·拉姆潘(Lewis Lapham)曾整理过一份麦克卢汉的核心思想图表,在那份图表上,他指出麦克卢汉对电子媒介文化的定义首先是触觉的(tactile),它有别于印刷文字的视觉(visual)。触觉与视觉的赫然对立,统领了现代印刷文字和后现代电子媒介两种文化的其余差异。与这组对照直接相关的,还有印刷文字的主动性(active)和电子媒介的反应性(reactive)。关于电子媒介的“触觉性”或“反应性”,麦克卢汉不曾深入分析,但这不能不说是一则洞见,后来的学者也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如张柠教授在研判了麦克卢汉“冷”“热”媒介观点后,即进一步指出“热媒介”因其“信息交流的迅捷性”,所以能满足“人类的物质性追求”,“冷媒介”则“最大限度满足复杂性和智慧性”,是以吻合“人类的精神性追求”。在这个意义上,主要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当代电子媒介,显然就更接近“热媒介”,它指向的是“畅通、简便、有效”,无须深度卷入。

哪一种感知是最快的感知?当然不是视觉(视觉中还包含着与观看之物的距离——反思的前提),而是触觉(距离和反思的取消)。

更为全面地剖解电子媒介“触觉性”的人,是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媒介安魂曲》一文,他向我们解释了何为“大众媒介”——尽管这是1971年的文章,波氏所能依凭的最新媒介还只是电视机,但已然精准覆盖了未来五十年所有大众媒介的共性:“大众媒介的特征,就在于它们是反媒介的、不及物的,在于它们制造非交际——倘若人们接受将交际定义为一种交换,定义为一种言语及一种回应的交互空间……媒介当下的整个建筑就建立在最后这个定义上:媒介就是永远禁止回应的东西,这就使得任何交换过程都无法实现。”我们可以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来证明波德里亚的预言在今天已全部实现:从短剧制作者来说,一部微短剧通常还会衍生数个系列,《魔幻手机》这个IP以下,除了《预知未来》,另有《逆袭天下》《直通未来》《神仙驾到》等等。因此,不可能出现“片荒”,影片的数量永远过剩;观众也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通过点击量和购买量,我们始终处在被窥探、被测试的位置;倘若一个IP不再受到欢迎,这个系列也会立刻中止。从短视频平台方来说,如果我们为某一条视频停留的时间过长,接下来就会有数个雷同的视频被推送给我们。换句话说,不仅仅是我们在观看短剧,短剧的生产者与平台方也在以“算法”之名观看我们、测验我们,以及“触摸”我们。

如果70年代的电视机是让所有可能发生的“对话”都在荧屏上缩减为“独白”,那么今天的短视频媒介就更是如此。甚至,它还在不断加快“独白”的语速,以此缩短观众有可能对“独白”做出“反应”(反思)的时间。不再交谈意味着我们开始“离群”,消除了反思的独白以及完全的接受,则表明人们自律性的崩塌:尽管我们仍在“观看”,但实际上已由观看的主体彻底沦为被观看的客体。在《媒介安魂曲》五年后的一篇文章里,波德里亚关于媒介的看法更为悲观,然而在笔者看来,他却是完整道出了何为电子媒介的“触觉性”,而这也是当下我们沉迷微短剧的现实图景:

不可能有凝视,图像把感觉粉碎成连续的片段,粉碎成刺激,对此只能用是与否来即时回答——反应被最大限度地缩短了。电影不再允许你们对它发问,它直接对你们发问。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现代传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求一种更大的即时参与(“电视图像迫使我们每时每刻都以一种痉挛的、深深运动的、触觉的感官参与来填补内容上的空白”),一种不断的回答,一种完全的塑性。信息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告知,而是测试,最终是控制。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