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法国电影新浪潮小史(1959—1968)
一段挑战传统的光辉传奇,一场颠覆银幕的青春风暴
ISBN: 9787559876072

出版时间:2025-03-01

定  价:55.00

作  者:唐棣 著

责  编:梁文春,冉娜
所属板块: 艺术出版

图书分类: 影视/媒体艺术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艺术/影视/媒体艺术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160 (千字)

页数: 328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法国电影新浪潮的文化随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了1959年至1968年法国影响深远的电影新浪潮运动。随笔描绘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群年轻热血的电影人从电影理论到电影实践发动了一场关于什么是优质电影的论战,代表人物有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克劳德·夏布洛尔等人,他们大都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电影历史传统的高度自觉,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在主题上或技法上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这本“小史”不仅仅在写“电影史”,也是在写电影背后的社会变迁,并结合历史和当下创作环境,写出新一代电影人的困惑和希望。

作者简介

唐棣,1984年生于河北唐山,一个作家和电影作者。

2003—2008年文学写作;2008—2015年摄影、拍短片;2015—2018年做影视编导,进行实验影像创作;2018—2021年在《字花》(中国香港)、《南方周末》开设《电影书写》专栏;2022—2024年为《天涯》《书城》杂志撰写《法国新浪潮电影史》相关文章。

2008年起,摄影、影像、电影作品在今日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波兰文化中心、长江当代美术馆、香港会展中心等地展出,入选香港国际电影节、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单向街“在影像中写作”巡回展等多种节展,2014年凭短片获新星星艺术奖年度实验奖。

图书目录

1 第一章 新浪潮来了!

65 第二章 电影比生活更重要吗?

119 第三章 新浪潮中的女导演

151 第四章 类型的、太类型的!

195 第五章 记忆,作为一种立场

241 第六章 巴黎不属于任何人

305 附 录 弗朗索瓦·特吕弗年表

320 后 记

序言/前言/后记

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波浪潮,发生在法国,除了法国是电影发明地以及艺术发展的大势所趋,还有两个人起了重要作用。

一个是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另一个是电影收藏家亨利·朗格卢瓦。

1951年4月1日,巴赞和两个朋友雅克·多尼奥尔-瓦尔克洛兹、尤瑟夫-马利·洛杜卡联手创办《电影手册》时,后来的“新浪潮五虎将”,也就是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克洛德·夏布洛尔、雅克·里维特、埃里克·侯麦,这些“电影活跃分子”“电影发烧友”还泡在巴黎拉丁区的电影俱乐部里,经历着大多数年轻人都会经历的迷惘期。

不过,他们很快就陆续在巴赞主编的这本新电影杂志的编辑部里谋到了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一群兴趣相投的伙伴有了相聚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电影——巴赞口中的“一个古老的梦的产物”。从结果返回来看,这份工作对他们各自的人生,都是非常有影响的。在20世纪50年代尾声,他们陆续从杂志的编辑部走出去,成为电影导演,不知不觉中掀起了一场影响世界的电影新浪潮。

据他们中的一员,最早拍出电影长片的夏布洛尔回忆:

我们拍电影是因为喜欢,并不是要给社会找寻一条出路,我们当时很谦虚的,根本没想到这是一场电影变革。20年后,我们才意识到当时发生的一切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很多。

1954年1月,《电影手册》第31期上一篇批评法国“优质电影”的文章,让编辑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弗朗索瓦·特吕弗引起了巴黎电影评论圈的注意。一时间,巴黎电影评论圈的人都在打听,这家伙是谁,竟然敢说法国电影已死,被虚假的传奇扼杀了想象力……电影导演作为电影的作者,不应受制于电影企业……这些话在当时杀伤力很大。这篇行文看似有些偏激的文章就是《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

1951年10月,特吕弗因从军营中逃跑,被关进德国安德纳赫军事监狱六个月。出狱后,他回到法国。在为电影学者达德利·安德鲁《巴赞传》写的序言里,特吕弗写到了这个时间段:“在我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他和雅尼娜接纳了我,结束了我一生中最悲惨的时期。”就是在巴赞夫妇马恩河畔布里的房子里居住期间,特吕弗动手写完了《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这篇文章。1952年底,他把第一稿交给了巴赞。事实上,1953年9月《电影手册》上已经有这篇文章的预告了,之后每期这篇文章都会出现在下期的目录预告里。安托万·德巴克在《迷影》里说:“巴赞希望他可以减少举例、引文和人身攻击的比例,并要求他在文体方面能再琢磨一番。”巴赞很重视这篇文章,从拿到一稿到发表,过去了两年。

外界说这篇文章为“法国电影新浪潮”写下了正式的出生证,是有道理的。毕竟,文章的作者五年后拍出了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四百击》(1959),成了新浪潮名副其实的开拓者。文中,特吕弗认为编剧掌握了内容,却损害了电影。如果电影像文学、戏剧一样有作者的话,那么作者一定是编剧。那时“作者”的说法,还没落到历史太短的电影头上。特吕弗看到编剧写出来的电影,只会复制经过市场验证的观众喜欢的卖点,而不顾时代需要,越来越远离生活,他就火冒三丈。同时,被他指责的人,涉及电影圈部分有话语权的人。这些人当然也看不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子,心里憋了一口气。

《电影手册》创刊第二年,法国另一本电影杂志《正片》在里昂创刊。大部分和新浪潮相反的意见,都出自这本杂志。在这些纸媒的推动下,新浪潮引起的争论愈演愈烈。一边是声名赫赫的老一代电影人,一边是新一代无名的“电影小子”“电影发烧友”。在巴黎拉丁区的电影俱乐部里,像特吕弗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让-皮埃尔·让科拉在《法国电影简史》中写道:“在电影俱乐部,人们以另类的方式看电影,对它进行讨论,并被视为一项文化活动。”这恰恰也说明,年轻人这一方,是多么迫切地需要一种反映他们生活的载体。于是,他们寄希望于电影……

名家推荐

唐棣像先锋小说和新浪潮电影之子。在这个狼奔豕突的世界,他用一本影史之书叫停我们,和他一起重新发现被理性屏蔽的鲜活生活。

———毛尖,著名影评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我写作最大的启发就是来自新浪潮、费里尼、布列松。他们的电影令我发现我们周围的文化(写作)千古未有的做作、不诚实。“新浪潮精神”就是不做作、诚实!诚实不是价值观,是对无的感受。无不是没有,而是不可说者,说不可说之说。

——于坚,著名诗人、散文家

唐棣用文字书写鲜活的电影记忆,唤起我们看电影的欲望。今时今日,透过他的文字徜徉电影史,做个“电影资料馆的孩子”,何其幸运!

——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资深策展人、电影史研究者

法国新浪潮电影,蕴含的反传统和革新精神是彼时的印记,也正是此时所缺失的。唐棣用一部“新浪潮小史”梳理这一电影运动的缘起与发展,新的电影艺术参与改造现实的巨大能量可见一斑。

———《天涯》杂志

编辑推荐

《法国新浪潮运动小史》是一本带你深入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电影革命运动的精彩读物。本书不仅详细梳理了新浪潮的历史脉络,还深入剖析了特吕弗、戈达尔等大师的经典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冲击。无论你是电影爱好者、历史学者,还是艺术创作者,这本书都将为你打开一扇了解电影艺术革新的窗口。翻开这本书,感受法国新浪潮的激情与创意,探索电影如何改变世界。

精彩预览

导演金句:

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

——戈达尔

拍一部电影,就是使生活更加美好,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生活,就是延长童年的游戏。

——特吕弗

有时,一部电影的开始,是因为生活迫使我们去拍摄它。

——戈达尔

电影就是90分钟的时间游戏。

——瓦尔达

我们不过活,人生就是大银幕,就是电影。

——埃里克·侯麦

这里没有浪潮,只有大海。

——夏布洛尔

如果他们没能从影片中看到快乐,至少他们能看见黑暗。

——克里斯·马克

如果没有形式,你就不能在观众中营造出情绪。

——阿伦·雷乃

电影是一种冒险的尝试,一种持续的即兴创作,一种永久的创造。

——雅克·里维特

我早就知道命运终究会引领我走向电影行业。

——路易·马勒

电影金句:

“土地是枷锁,每个人都为过上好生活而不停地工作……”

——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吉》

“他们每天上学,走很远的路回家,一直到毕业,也不知道自己以后会怎么样……”

——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吉》

“我在巴黎生活了30年,曾多次梦到北京,但还不曾了解她——从我儿时看过的书籍里,我还能联想到那些画面,但就是不知道其中的真实含义,其实它就是北京的大门。”

——克里斯·马克《北京的星期天》

“我看着这些场景,记录他们,倾听他们,我在北京的星期天下午开始想,中国是不是世界的缩影呢?”

——克里斯·马克《北京的星期天》

“只要贫穷尚存,你就不算有钱。只要忧伤尚存,你就不算快乐。只要监狱尚存,你就不算自由。”

——克里斯·马克《美好的五月》

“人如果完全地记忆,记忆将会麻痹。”

——克里斯·马克《日月无光》

“虽然过去黑暗,但未来充满光明,巨大的裂隙以及填补它们的坚定决心。我们尽可能地记录这里的影像。”

——克里斯·马克《西伯利亚来信》

“我们应该在拂晓时分第一次看见它,以前没看到过,没有记忆,没有习惯,我们会像侦探一样,用望远镜和麦克风探索。阔别已久的人,会想回到巴黎,看看以前的钥匙,能否打开以前的锁……”

——克里斯·马克《美好的五月》

“这是一个男人,对他儿时一个影像的记忆引出的故事。令他心烦意乱的那暴力的一幕,其中的意义,他几年之后才能领悟……”

——克里斯·马克《堤》

“他告诉我的第一个画面,是1965年在冰岛一条路上的三个小孩……他写着:我会将它单独放在影片的开头,和很长一段的黑画面一起。如果他们没能从影片看到快乐,至少他们能看见黑暗。”

——克里斯·马克《日月无光》

“我从一个遥远的地方给你写信,它的名字叫西伯利亚。”

——克里斯·马克《西伯利亚来信》

“客观也并非解答,这也许没有扭曲西伯利亚的现实,但确实孤立地将问题分隔开了,关键还是动机和多样性。走在雅库茨克的街道上,不足以让你了解西伯利亚。”

——克里斯·马克《西伯利亚来信》

“我从遥远的地方给你们写这封信,这些枯树和空旷的荒地,它的河流和花朵都让我觉得亲切。它的名字叫西伯利亚。它就横亘在中世纪与21世纪之间的某个地方,在太阳与月亮之间,在耻辱与幸福之间。在那之后,是一直向前延伸。”

——克里斯·马克《西伯利亚来信》

“鲜血已经干涸,口舌已经缄默,唯一来此造访的,只有相机。野草覆盖了那些曾经被难民踏过的小径,电网已经断电,只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

——阿伦·雷乃,克里斯·马克《夜与雾》

“我们还指望知道什么真相?“

——阿伦·雷乃,克里斯·马克《夜与雾》

“我早已忘却的内韦尔,今晚,我很想再见到你。在好几个月里,当我的身体燃起回忆的激情时,我每天夜里都在把你烧毁。当我的身体燃起缅怀你的火焰时,我希望再见到内韦尔……今晚我要把你遗忘。廉价的故事。就像忘记他那样,从你的眼睛开始遗忘。完全一样。接着,就像忘记他那样,遗忘将攫取你的声音。完全一样。然后像忘记他那样,遗忘将渐渐把你全部吞没……”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

“这些事过几秒即将凝结,像大理石般的过去,像这空无一人的庭院本身。”

——阿伦·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