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关于可协商命运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著作。可协商命运观是指个体相信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对自己限制的同时,依然认为个体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发挥个人能动性而与命运进行协商,最终得到希望的社会结果。书稿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可协商命运观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探索了可协商命运观在日常生活领域、组织领域、健康领域和学术科研领域中的应用。本书稿对于理解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中个体生活信念的形成和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常保瑞,女,1973年生,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心理学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和文化心理学。公开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出版专著一部、译著一部。
第一编 理论背景与问题意识………………………………………… 1
第1 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梳理……………………………………………… 3
1 命运观的文献综述………………………………………………………… 3
2 可协商命运观的概念与相关研究………………………………………… 5
3 控制感的概念与相关研究……………………………………………… 13
4 可协商命运观与控制感的相关研究…………………………………… 17
5 次级控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18
6 与可协商命运观相关的理论假说……………………………………… 19
第2 章 问题提出和总体研究设计……………………………………… 22
1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22
2 问题提出及研究设计…………………………………………………… 25
3 核心研究变量界定……………………………………………………… 29
4 总体研究假设……………………………………………………………… 31
5 研究意义…………………………………………………………………… 34
第二编 研究设计:可协商命运观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影响…… 37
第3 章 可协商命运观的优势效应……………………………………… 39
1 研究1a 大学生被试中可协商命运观的优势效应…………………… 39
2 研究1b 其他成人被试中可协商命运观的优势效应………………… 48
第4 章 可协商命运观的形成条件及其社会适应性结果……………… 53
1 研究2 实验目的和实验假设…………………………………………… 53
2 实验方法…………………………………………………………………… 55
3 研究结果…………………………………………………………………… 57
4 讨论………………………………………………………………………… 62
第三编 可协商命运观的前因变量——社会限制……………… 65
第5 章 社会经济地位对可协商命运观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69
1 研究3a 社会经济地位对可协商命运观的影响:控制感的中介作用
69
…
……………………………………………………………………………
2 研究3b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协商命运观的中介
作用检验…………………………………………………………………… 74
第6 章 居所流动性对可协商命运观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83
1 研究4a 实际居所流动对可协商命运观的影响:控制感的中介作用
84
…
……………………………………………………………………………
2 研究4b 想象的居所流动对可协商命运观的影响及心理机制……… 88
第7 章 社会压力对可协商命运观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94
1 研究5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94
2 研究方法…………………………………………………………………… 95
3 结果………………………………………………………………………… 96
4 讨论………………………………………………………………………… 98
第8 章 挫折感对可协商命运观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101
1 研究6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101
2 研究结果………………………………………………………………… 103
3 讨论……………………………………………………………………… 107
第四编 可协商命运观的后果变量——社会适应性结果…… 109
第9 章 可协商命运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112
1 研究7a 可协商命运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12
2 研究7b 可协商命运观影响主观幸福感: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117
第10 章 可协商命运观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128
1 研究8 实验目的和假设………………………………………………… 128
2 实验结果………………………………………………………………… 131
3 讨论……………………………………………………………………… 134
第11 章 可协商命运观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136
1 研究9 研究目的和假设………………………………………………… 136
2 对象与方法……………………………………………………………… 138
3 研究结果………………………………………………………………… 139
4 讨论……………………………………………………………………… 141
5 不足与展望……………………………………………………………… 143
第12 章 可协商命运观对创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145
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145
2 研究10a 潜在创业者的可协商命运观对创新行为的研究及机制… 147
3 研究10b 可协商命运观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156
第13 章 可协商命运观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成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164
…
……………………………………………………………………………
1 研究1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164
2 研究结果………………………………………………………………… 167
3 讨论……………………………………………………………………… 170
第14 章 可协商命运观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172
1 研究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172
2 结果……………………………………………………………………… 175
3 讨论……………………………………………………………………… 178
第15 章 死亡凸显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和可协
商命运观的作用…………………………………………………………… 182
1 引言……………………………………………………………………… 182
2 死亡凸显的概念、理论与测量………………………………………… 183
3 生命意义寻求的概念、理论与测量…………………………………… 186
4 可协商命运观的概念、理论与测量…………………………………… 188
5 变量间的关系研究……………………………………………………… 189
6 问题提出………………………………………………………………… 191
7 研究13a 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 192
8 研究13b 实验法验证生命意义寻求在死亡凸显与亲社会行为关系之间
的中介作用………………………………………………………………… 198
9 研究13c 实验法验证生命意义寻求在死亡凸显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
中介作用…………………………………………………………………… 202
10 总讨论…………………………………………………………………… 205
第五编 讨论与展望…………………………………………………… 211
第16 章 总讨论………………………………………………………… 213
1 讨论……………………………………………………………………… 214
2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220
3 本研究的贡献…………………………………………………………… 222
第17 章 研究结论……………………………………………………… 224
1 可协商命运观的优势效应和形成条件及其社会适应性结果……… 224
2 社会限制是影响可协商命运观的社会因素…………………………… 225
3 可协商命运观影响社会适应性结果…………………………………… 225
参考文献……………………………………………………………………… 226
后记…………………………………………………………………………… 250
序言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命运观始终在文化、哲学及心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内涵因时代与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从古至今,无论东方或是西方,人类对命运的认知与诠释无不深深植根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与历史背景之中。作者以独特的学术视角———可协商命运观,深刻剖析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命运观的社会适应性,为这一古老话题注入了新的活力。
该书首先通过对命运观的详尽文献综述,勾勒出了一条命运观从古至今的发展轨迹。从古希腊的“宿命”论,到中国古代的因果报应观,再到近现代科技发展、社会变迁及文化交融下命运观的演变,作者不仅展现了命运观在不同文明中的独特风貌,还揭示了其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对东西方命运观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凸显了文化、宗教及哲学对命运观塑造的深刻影响。如中世纪西方受宗教影响,强调命运由上帝决定;而在东方,尤其是古代中国,命运观则与道教、儒家及佛教教义相融合,形成了因果报应与轮回转世的独特理念。
在此基础上,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可协商命运观的概念,挑战了传统命运观中命运不可更改、个体只能被动接受的既定观念。可协商命运观认为,命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个体的积极努力与明智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协商”。这一观点的核心在于,尽管命运具有不可预测与不可控制的一面,但个体仍能通过调整态度、行为与决策,与命运产生互动,进而影响最终结果。换言之,个体不再是命运的被动承受者,而是能够主动与之“对话”,争取更有利结果的积极参与者。
书中进一步探讨了可协商命运观与现代社会变革、个体主义兴起及科技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对自主性与选择权的重视推动了对命运态度的转变。可协商命运观不仅为命运与个体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还鼓励人们相信自己的力量,通过积极努力与明智选择,与命运进行“协商”,而非被动接受其安排。这一观念不仅为命运观带来了新启示,更为人们面对生活的挑战和不确定提供了新策略与方法。
此外,作者还深入分析了控制感与可协商命运观之间的内在联系。控制感作为心理学核心概念,反映了个体对能够掌控与影响生活事件及结果的信念程度。研究表明,高控制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高生活满意度及强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而低控制感则可能导致消极情绪、抑郁及焦虑等问题。作者将控制感与可协商命运观相结合,指出当个体相信能够通过努力与命运“协商”时,其控制感会随之增强,从而更加主动地影响生活结果,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反之,若认为命运不可改变,控制感减弱,个体则可能陷入消极心理状态。
最后,作者详细研究了可协商命运观对社会适应性结果的影响。社会适应性涉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互动、建立关系、处理冲突及满足社会期望的能力,是个体拥有成功生活与实现目标的关键。研究发现,持有可协商命运观的个体更倾向于采取主动策略应对生活挑战,更易建立积极人际关系,更善于处理社交冲突,更有信心面对挑战,并更易实现社会与职业目标。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我们对命运观的理解,还为个体增强社会适应性、改善心理健康及提升幸福感提供了有效策略。
综上所述,该著作通过深入剖析可协商命运观,不仅为我们重新审视命运与个体关系提供了新视角,还揭示了命运观与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之间的深刻联系。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命运观的学术内涵,更为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不确定性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指导。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我非常乐意给这部著作写序。作者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使我们重新思考命运、控制感和社会适应性的关系。我相信,这本书将对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结束这篇序言之前,我想对所有的读者说:命运可能是不可预知的,但我们都有选择如何面对它的权利。祝愿每位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找到与命运“协商”的勇气和智慧。
钟年
2024 年9 月16 日于武汉大学
面对复杂的命运难题,我们会做出何种选择顺其自然“认命”还是奋起抗争,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所有的抉择行为背后又有怎样的心理动机?这种心理在个人努力和结果之间又是如何起作用的?作者通过深入研究,找到了其中某种平衡点——可协商命运观,并为我们剖析了这种命运观的来龙去脉。
中国人在儒家命运观的基础上,衍生出许多与命运有关的学说和与命运协商的典型行为表现,如祈福、烧香、祭天等习俗,沿袭至今。时至今日,人们在遇到结婚、乔迁新居和生意开张等重大生活事件时,也要挑选一个黄道吉日等。流传至今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更是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面对厄运,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内核。这些行为和故事都反映了中国人在与命运抗争的历史长河中,并不是心甘情愿、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一直试图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想努力改变个人的命运,最终发展起与命运进行协商的信念。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