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字分纯文字的杂字和图文对照杂字,对相杂字是图文对照杂字。对相杂字用形象化的图形与文字对照,一图一文左右并置,内容分类编纂切合日用,文字浅显易懂,是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农家子弟的启蒙读物,也是近代很多知识分子、画家、名人的启蒙读物。
本书收录西安美术学院刘益春教授所藏清至民国时期对相杂字文献100种,分编为8册。刘益春教授对其所藏对相杂字文献,按成书年代、版式体例进行分类,较为详细地梳理出了这一传统蒙学类文献在美术学上的演变历程,并进而考察了中国传统印刷向近代石印印刷转变过程中中国传统图书形制的悄然转变。本书对于由现代社会进入中国古代社会、教育、文化的具体语境,认识明清以来地方性名物、方言性名物、专业性名物、被现代社会所淘汰或产生意义转换的名物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同时,本书也是研究中国出版印刷史、名物演变史、版画艺术史等社会文化艺术史领域的重要资料。
刘益春,男,1980年生,汉族,浙江绍兴人。1999至2003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2003年至今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承担“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陕西省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等10余种。
见资料包
建资料包
历代的《对相杂字》图本,历史跨度之长,翻刻的数量之大,每一个版本都呈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在造图方式、刻印技术方面。它不是严格意义的“逼真刻印”,每一本《对相杂字》都呈现了独有的“版画”的创造性,是活的美学发展演变史,中国传统艺术语言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通过对《对相杂字》文献的形成与历史演进的追溯,对大量历代刻印的《对相杂字》的比较,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一个版本之间的微小变化。这些变化,也印证着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更迭。借助本书,对于由现代社会进入中国古代社会、教育、文化的具体语境,认识明清以来地方性名物、方言性名物、专业性名物、被现代社会所淘汰或产生意义转换的名物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见资料包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