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西方认识论史:一项与现象学相关的批评性研究
系统梳理西方认识论约2500年的历史,从古希腊毕泰戈拉到胡塞尔,呈现西方哲学史上约40位哲学家的认识论思想。大学问出品
ISBN: 9787559841513

出版时间:2024-12-01

定  价:128.00

作  者:何涛 著

责  编:尤晓澍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哲学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哲学/宗教/哲学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538 (千字)

页数: 664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与现象学相关的认识论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西方认识论史,从古希腊毕泰戈拉到亥姆霍兹。其中涵盖古代教父哲学、中世纪哲学这1500年中被忽视的认识论历史,主要论述了其中20位哲学家的认识论思想。另外,这部分涉及的达·芬奇、波尔查诺、亥姆霍兹的认识论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二部分是胡塞尔的认识论思想,从意识结构研究、范畴研究和逻辑研究三个层次对胡塞尔认识论思想的整体思路进行解析。本书学术性和实用性兼具,对于学界把握认识论的整个历史具有一定价值,也为一般哲学爱好者了解认识论历史提供了实用的参考。

作者简介

何涛,1983年生,甘肃白银人,哲学博士,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现象学、认识论。著有:《哲思之门:从已知把握未知的可能性》《现象学入门:胡塞尔的认识批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新探:现象学的尝试》。

图书目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对胡塞尔之前认识论的回溯

第一章? 古希腊哲学中的认识论

第一节 从毕泰戈拉到芝诺

第二节 高尔吉亚与普罗泰戈拉

第三节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

第五节 伊壁鸠鲁学派

第六节 斯多亚学派

第七节 皮浪学派

第二章? 中古后期神哲学中的认识论

第一节 克莱门

第二节 奥利金

第三节 德尔图良

第四节 拉克唐修

第五节 阿塔那修与维克多里

第六节 卡帕多西亚三杰

第三章? 中世纪哲学中的认识论

第一节 奥古斯丁

第二节 普卢克洛

第三节 波爱修

第四节 狄奥尼修斯

第五节 马克西姆

第六节 爱留根纳

第七节 安瑟伦

第八节 圣维克多的雨果

第九节 波纳文图拉

第十节 阿奎那

第十一节 奥卡姆

第十二节 认识论史的思想筛选原则

第四章? 近代以来的认识论

第一节 达·芬奇

第二节 约翰·洛克

第三节 莱布尼茨

第四节 波尔查诺

第五节 亥姆霍兹

第六节 小结

第二部分? 胡塞尔的认识论

第五章? 意识结构研究

第一节 时间意识

第二节 背景意识

第三节 纯粹意识的结构

第四节 Noesis 与 Noema 结构

第六章? 范畴研究

第一节 范畴的含义及类型

第二节 两个基本范畴

第三节 精密范畴

第七章? 逻辑研究

第一节 逻辑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逻辑学的性质

第三节 逻辑学的功能

第四节 逻辑研究应具有的普遍性意义

第八章? 科学分类与其他问题

第一节 本质科学与事实科学

第二节 形式本体论

第三节 其他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后?记

序言/前言/后记

前言

本书是我申请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象学认识论研究”最终成果中的部分内容。项目成果的一些内容已先行付梓,剩下的现以“西方认识论史”为题出版。

在对许多认识论主题进行研究之后,在尝试进一步深入把握胡塞尔认识论思想时,我希望回顾一下认识论的整个历史。可是,已有哲学史研究中对认识论史虽时有涉及,也有零星的断代史,但都无法令我满意,尤其是中古后期和中世纪的认识论思想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我尝试梳理了胡塞尔之前的认识论史。这些工作形成的是本书第一部分的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呈现了西方哲学史上约四十位哲学家的认识论思想。其中,近代以来的认识论思想涉及得较少。有的读者可能对此感到诧异。这不是因为我有意忽略笛卡尔、贝克莱、休谟、康德的认识论思想,而是因为在我之前的研究著作中已经梳理了他们的认识论思想,之所以对洛克的认识论思想重新做了梳理,是因为我想重新表达自己对它的一些理解。在本书第二部分内容中,我主要论述了胡塞尔的认识论思想。

此外,作为一项认识论历史的研究,还需要阐明一下认识论的定义,我将认识论视为对认识活动的哲学研究或科学研究,这在我先前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新探》第一章已专门论述,此不赘言。

本书的书名,虽经反复斟酌,但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所以仍然保持了起初的选择。正副标题指出的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总的思想态度和论述中用来做比较的思想内容。只要书中内容有助于您的思考,请读者们对标题的适配性就不要太纠结。我的设想是,辑录自认为有价值或新意的思想,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而非提供一部完整无遗的教科书。后一种工作对我而言很有难度,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作为西方认识论史,本书的布局不是按此题专门设计的,而是由一开始的研究动机和写作顺序决定的。由于本书所涉及的研究一开始是为现象学认识论而作,历史梳理只是准备工作,所以读者才会看到本书在历史梳理中经常提及胡塞尔的思想。此外,本书的写作是按历史顺序逐次展开的,基于此恰好也形成了从毕泰戈拉到胡塞尔的认识论史。因此,也没有再去精心划分章节,仍按起初的设想分为两部分。希望这不要使素来内心严谨的读者过于恼火,也希望读者有一段愉快的思想之旅。

没有认识论的历史,就不会有认识论的科学。科学研究虽要以主题化的方式进行,但问题的思想历史是其必要的参照。如果没有历史知识,则可能会将旧观点和旧错误当作新见解,也很难估计新的理论工作的价值所在。我尝试做了一些梳理历史的工作,以满足可能会有的理论需要。本书虽为一部研究型著作,但还是奔着一般著作的向度去书写和修改的,很多内容有所发散,同一内容的批评和阐述往往也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可能更适合素无目的打发闲暇的读者,不适宜想学习理论和掌握思想的人直接使用。此外,我还希望突破知识的专业界限,与更多的人一同探讨心灵宇宙的玄奥。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哲学研究的重要门类——认识论的历史,并集中研究了胡塞尔的认识论思想。内容翔实,学术性和实用性兼具。本书从整体上理解,于细节处勘察,对于学界把握认识论的整个历史具有一定价值,也为一般哲学爱好者了解认识论历史提供了实用的参考。正如作者何涛在书中所写:“没有认识论的历史,就不会有认识论的科学。科学研究虽要以主题化的方式进行,但问题的思想历史是其必要的参照。如果没有历史知识,则可能会将旧观点和旧错误当作新见解,也很难估计新的理论工作的价值所在。”读者可以通过查阅这部著作看到历史上的哲学家对相关问题的理解,结合其中的引述,通过进一步阅读原著中的相关部分,获得有益的思考。

精彩预览

人是万物的尺度

在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和柏拉图的著作中,记载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陈村富根据希腊文原文比对了不同译文,将表达这一观点的原文译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权衡者),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如何非存在的尺度。”对于这一观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从感觉论的角度去解读的,认为自身的感觉是存在物存在与否的判定者。确切地说,感觉的某些产物,其中的固定可重复的那些结果,是建立认识的基础或尺度。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认为这一思想旨在表明的是对真假的区分。这三人的看法各有可取之处。但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或权衡者,这一说法还涉及了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问题,主观上的认识思路和做法对于认识客观的自然世界这一过程而言,有着必然的而又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认识过程中,理论精确性的提高和理论目标的拔高,都取决于主观领域的规定、设计、谋划和权衡,所以,普罗泰戈拉这一思想,阐明的是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自然世界及自然客体先于认识的个体而存在,但个体的认识方式、所采取的比对模型,先于与之相关的认识而存在。从具体认识环节的相继发生情形来看,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恰恰体现了这一点。甚至我们不需要过多的关键词,仅仅看到人、尺度、万物这三个词时,根据对我们自己的认识过程的外在反思和内在反思,就能自然地想到这一点,这三者中每一个出现的变量自然会带来认识的不同变化。由此而言,对逻辑及其相关构造物的探查仅仅是关于“尺度”这个变量可能存在的变化和可能性的研究。从这一点而言,胡塞尔的认识论研究主要考察的是这个环节的东西。相应地,人的变化自然也会引发认识上的变化,如进化论的认识论观点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科学化的认识,是因为人类逐渐进化出了适合这种认识的功能,或者说具有相应的生物适应性。自不必说,万物的变化更是决定了具体的知识成就是否具有真正的效应。

认识从个体开始,虽然受到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规律或特征的影响,但这不应否认个体认识方式所具有的独特性。“人”这个术语在这个命题中既指个体的人,也指复数意义上的人,它们同时被用于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时并不产生矛盾,反而可以使我们获得较彻底的认识。就认识方式和认识结果而言,个体认识与群体认识是相互影响或塑造的关系,而不是说群体在认识功能上的一般性先于个体认识能力的特殊性。虽然这种一般性是存在的,人们甚至可以沿用胡塞尔所说的移情作用去解释人们在认识上所具有的根本统一性,即基于最基本的功能的一致性或基本的意识视野的一致性以说明认识中的一致性,但这种基本的一致性只能对科学知识的统一性形成一种信念的说明,而非严密的说明,这是因为统一性的科学知识与这个基础之间相距太远,人们还无法从这个基本的要素出发环环相扣地构建起某一科学知识在群体中的发生过程。但是,如果从塑造的角度来理解统一性的人类认识的构建途径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就相对简单了。简言之,人在历史中形成的认识通过塑造的方式而传承并取得进展,每一代的认识中都蕴含着旧有的成就或认识形式。由此而言,人在历史的传承中成为认识万物的尺度。从对科学认识的形成途径的这种理解来看,人成为具有历史性的人类,科学共同体实质上是一个历史共同体。因此,在这个命题中,“人”在单数和复数上被理解都是可以的。由此也可以看到人的历史性。如果我们只是从个体的人所具有的认识功能上的基本的共通性来理解的话,认识的历史性的东西就可以不存在了,但这在解释上虽然可以成立,在根本上却是行不通的。在历史性中,人的个性融化为历史的共性。基于此,个体的认识就不单是主观性,而且也具有客观性的可能。如果只是从感觉论来看待这一命题,则只会看到其主观性的方面,这就会导致对普罗泰戈拉这一思想的否定。但如果更为全面地去思考这一命题,并从历史性的角度去思考,这种简单的否定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已有的一些批评,目的可能不在于揭示这一思想所蕴含的认识上的可能性,而在于以批评别人的方式,进一步建立对自己的思想的信念。以绝对的理念否定任何现存的认识都是可以的,但这并不能直接推进科学化的认识。

有研究者认为,这一命题曾遭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批评。但实则不是这样的,至少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并非如此。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尺度”进行过一系列的探讨。他认为,“一”是事物的尺度,“每一事物的尺度都是一,如在长度中,在宽度中,在高度中,在重量中,在速度中”。亚里士多德实则是充分肯定了这一思想并进一步予以其细致的理解。如果只是从个体出发理解“人”这个概念,而不是从“人类”出发理解“人”这个概念,那么,普罗泰戈拉的这一命题显然是片面的,但如果既从个体的角度,又从“人类”的角度理解这个命题,那么,这个命题并没有什么问题。人是万物的尺度,首先表明的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其次才是其他方面的思想。认识有个体发生向群体传递和塑造的成分,也有作为共同的人类个体而言都可以一望即知的成分,前者使知识的传播或教育成为可能,后者是认识得以交流的基础。如果不是为了那些离奇的想法,则这一命题所蕴含的基本观点是没有问题的。人要获得对事物的认识,除了基于基本的感官接受性,还得对事物进行区别、标记,并进一步利用形式和符号(或概念)表达认识,如康德认为,人基于空间和时间这样的感性的纯形式来认识对象。这些都是人认识事物的尺度。此外,普罗泰戈拉留下来的一个残篇,讲的观点是神不能被认识和感知。按照后来人的记载,由于这一立场,他被放逐,著作被雅典人烧掉了。

根据柏拉图、第欧根尼·拉尔修等人的间接记载,在古希腊时代,著名的智者还有普罗迪柯、希庇亚、安提丰等人。其中,普罗迪柯研究了措辞技艺,他在区分词义方面有专门研究,创立了词义区分的方法,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将此称为辩证法。其余一些智者,多以辩论、政论、修辞见长,有的还在城邦事务中担任重要角色,他们讨论过正义、民主、语言的功用、自然科学、数学等问题。智者们不仅有探讨万物起源的自然哲学,也有很多对人和社会的讨论,这意味着哲学的主题已经向主观领域延伸,而主观领域正是认识论的工作领域。智者时代在古希腊哲学史中的地位是不能忽视的,对此,古希腊哲学研究著名学者策勒(Eduard Gottlob Zeller,1814–1908)这样评价道:“智者所属时代的骚动使许多混浊和肮脏浮出表面,但希腊心灵必须穿越这一骚动才能获得苏格拉底式的纯净智慧;正如没有‘启蒙阶段’德国就不会出现康德一样,没有智者希腊就不会出现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哲学。”策勒的评价带有明显的黑格尔式的哲学史观,但从科学的历程来看,这一说法的思想基础是成立的。

——节选自何涛著,《西方认识论史:一项与现象学相关的批评性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