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中国经学(第三十五辑)
《中国经学》由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每年两辑,每辑25万字,对中国经学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ISBN: 9787559874948

出版时间:2024-11-01

定  价:88.00

作  者:彭林 主编

责  编:和永发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史

读者对象: 文化研究者

上架建议: 历史/中国史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250 (千字)

页数: 224
图书简介

《中国经学(第三十五辑)》,在“经学义理”“经学历史”“经学人物”“经学文献”等栏目下,汇集了陈徽《“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公羊学的天人关系说》、曾海龙《从奉天法古到以夷变夏——近世今文学对公羊学改制说的继承与潜易》、马楠《试论汉代三家〈诗〉师法家法的稳定性》、徐道彬《清儒金輔之先生年譜》等10篇专门研究中国经学的论文,从经学文献、出土文献等原始文献出发,参考借鉴老一辈经学家的研究理路,对儒家经典文献做了行有深度的解读论析,展现了当代经学研究的最新样貌和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彭林,1949年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经学》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历史文献学研究,尤其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和礼乐文化的研究。

图书目录

經學義理:天人與古今

“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公羊學的天人關係説 陳徽

從奉天法古到以夷變夏——近世今文學對公羊學改制説的繼承與潛易 曾海龍

經學歷史:流裔與復古

試論漢代三家《詩》師法家法的穩定性 馬楠

鄭玄箋《詩》所用文王年表考辨 余越

“《冬官》不亡”論的演進與尾聲 袁晶靖

明代經學古注疏存廢析論 陳士銀

經學人物:金榜

清儒金輔之先生年譜 徐道彬

經學文獻:辨析與統合

“七經”“七緯”與東漢官定圖讖的文獻構成 王志遠

執例詮經:劉文淇《春秋五十凡例》稿本考述——兼論儀徵劉氏義例學的經解嘗試 陸駿元

唐文治《尚書讀本》今古並存要義初探歐 陽艷華

札記·書訊

《吴派與清代的今文經學》序 鄧秉元

《春秋公羊傳》桓公二年“此其目言之何”辨誤 王澤春

黄燕强《原儒與回歸原典——經子關係的視域》出版

編後記

序言/前言/后记

編後記

《中國經學》第三十五輯刊載專題論文十篇,札記一則,書訊一則。

“經學義理”欄刊載文章兩篇,特别關注“天人”與“古今”兩組範疇的内涵及其交互關係。周秦之變是中國歷史上影響至深的“古今之變”,漢室君臣儒生面對此一變局,覃思其間之因果本末,頗存憂患之思。武帝初政,以“天命與性情”策問多士,嘗試將紛然無常的“古今之變”納於“天人之際”的恒定結構中考量,由是引發董仲舒的賢良對策,君臣之間三問三答,元氣淋漓,“天人三策”遂奠定漢以後政教制度體系的經學基礎。陳徽《“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公羊學的天人關係説》以“天人三策”首章之語爲題,根據《春秋繁露》深入討論董子學説中的“天”“人”内涵以及二者之間的感應機制。曾海龍《從奉天法古到以夷變夏——近世今文學對公羊學改制説的繼承與潛易》着眼於周秦漢與清季民初這兩個“古今”劇變時期,討論近代今文學家“託古改制”對董子“法古改制”的“潛易”,其議題除“天人”“古今”以外,尚有“夷夏”(“中西”)一層。今日吾人身處晚近“巨劫奇變”的延長綫上,“古今”“中西”的思想張力無所不在,立足此一當代處境,新的“天人”之學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仍是需要鄭重面對的問題。

“經學歷史”欄刊載文章四篇,既有關於派分流裔的辨析,也有關於古本宗統的回溯。近百年來,地不愛寶,殷商甲骨、敦煌寫卷、戰國秦漢簡牘先後見世,既豐富了學人對於經籍與學派的理解,同時也動摇了傳統固有的認識結構。馬楠《試論漢代三家〈詩〉師法家法的穩定性》對清儒考訂漢代三家《詩》學派歸屬的方法予以歸納與反思,同時,對於某些根據出土文獻否定清儒認識的過當之説也提出商榷,從篇次章節、篇旨論説、文字訓詁諸層面闡明:三家《詩》與《毛詩》的框架依然是今日研究漢代《詩》學的基本參考系。此一由疑得信、固守中道的研究取向,頗堪留意。馬文談到,與三家《詩》解釋風格有别,“《毛詩》强調作詩本事,以史説經”,余越《鄭玄箋〈詩〉所用文王年表辨略》一文乃是關於《毛詩》鄭箋歷史本事的專題研究。余文分析角度頗爲特殊,由孔穎達《正義》逆推鄭君本意,進而辨析鄭、孔之異,從而檢討孔疏釋鄭的基本預設。由是而啓發的問題是:鄭君注經是否有其史觀前提?經師心目中的“歷史本事”,是服從其經文解釋的工具,抑或是經文解釋的前提?袁晶靖《“〈冬官〉不亡”論的演進與尾聲》從宋代切入,特别聚焦於“《冬官》不亡”説大興於明的原委始末,細緻梳理此説的文獻根據與義理傾向,文章注意到“《冬官》不亡”背後的“《地官》教化”之説,讓我們看到明儒經説的宋學遺緒。袁文收束於晚明經學復古思潮,而陳士銀《明代經學古注疏存廢考論》則是對有明一代經學復古、變古之風的綜合討論。據陳文所論,“道”重於“經”的學術蘄向可能導致“走出五經”的經學危機,其端倪肇始於明清易代之際,而於三百年後蔚然成風。不過,如果“走出五經”却無從“入道”,最終僅僅流爲種種私意的自我肯定與俗見的彼此唱和,則“經”與“道”的關係仍待重新理解、體證與建構。

“經學人物”欄刊載徐道彬《清儒金輔之先生年譜》一文。金榜師承江永,學宗鄭玄,所撰《禮箋》一書在皖派三禮學統緒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作者耕耘清代皖派學術有年,對於金榜家世、文獻及其禮學之思想史、社會史意義,皆有專題研究。此譜以金榜爲主綫,隨處勾勒乾嘉儒林史事之犖犖大端,以與譜主生平相呼應,展現了承平世道中經學學風的從容、貞正與邃密。

“經學文獻”欄刊載文章三篇,一方面展現了細密的辨析手法,另一方面又體現了貫通的統合格局。王志遠《“七經”“七緯”與東漢官定圖讖的文獻構成》嘗試在《隋書·經籍志》與《後漢書·樊英傳》李賢注所列讖緯文獻結構之上,審慎辨識東漢官定圖讖的文獻構成,體現了立足於後起目録學框架而不爲所囿的方法意識。陸駿元《執例詮經:劉文淇〈春秋五十凡〉稿本考述——兼論儀徵劉氏義例學的經解嘗試》以新見稿本爲出發點,述儀徵劉氏四世研《左》之學,對於劉氏一門蒐考舊注,辨正杜説的努力,舉證闡述尤爲詳盡;文末論及劉氏《左》學發展至劉師培一代的新變,亦可反映民初經學的義理性走向。歐陽艷華《唐文治〈尚書讀本〉今古並存要義初探》在近代學制“廢經”背景之下,闡述唐蔚芝先生編撰《十三經讀本》以推行“經教”的格局與義例。蓋值西潮東風鼓蕩之際,經學内部種種論諍,毋論今古抑或漢宋,皆宜力避門户意氣,翕然整統以求通義,是爲唐先生《讀本》的精義所在。至若進一步商量舊學,培養新知,以求中西學術思想的對話與會通,則後死者與有責焉。

编辑推荐

本书涉及经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体现出现代经学研究的新方向。通过对传统典籍的研究来解读小问题,以大看小,又以小见大,突出经学典籍对现代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文章内容涉及经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主要突出对经学典籍文本本身的研究,也体现出现代经学研究的新方向。入

选的文章,都符合以下特点:

一、著作文本权威,突出首发性和时代性。

二、作者权威,基本都是该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

三、强调学术研究的国际合作,以真正实现中国经学研究无国界。

精彩预览

編後記

《中國經學》第三十五輯刊載專題論文十篇,札記一則,書訊一則。

“經學義理”欄刊載文章兩篇,特别關注“天人”與“古今”兩組範疇的内涵及其交互關係。周秦之變是中國歷史上影響至深的“古今之變”,漢室君臣儒生面對此一變局,覃思其間之因果本末,頗存憂患之思。武帝初政,以“天命與性情”策問多士,嘗試將紛然無常的“古今之變”納於“天人之際”的恒定結構中考量,由是引發董仲舒的賢良對策,君臣之間三問三答,元氣淋漓,“天人三策”遂奠定漢以後政教制度體系的經學基礎。陳徽《“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公羊學的天人關係説》以“天人三策”首章之語爲題,根據《春秋繁露》深入討論董子學説中的“天”“人”内涵以及二者之間的感應機制。曾海龍《從奉天法古到以夷變夏——近世今文學對公羊學改制説的繼承與潛易》着眼於周秦漢與清季民初這兩個“古今”劇變時期,討論近代今文學家“託古改制”對董子“法古改制”的“潛易”,其議題除“天人”“古今”以外,尚有“夷夏”(“中西”)一層。今日吾人身處晚近“巨劫奇變”的延長綫上,“古今”“中西”的思想張力無所不在,立足此一當代處境,新的“天人”之學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仍是需要鄭重面對的問題。

“經學歷史”欄刊載文章四篇,既有關於派分流裔的辨析,也有關於古本宗統的回溯。近百年來,地不愛寶,殷商甲骨、敦煌寫卷、戰國秦漢簡牘先後見世,既豐富了學人對於經籍與學派的理解,同時也動摇了傳統固有的認識結構。馬楠《試論漢代三家〈詩〉師法家法的穩定性》對清儒考訂漢代三家《詩》學派歸屬的方法予以歸納與反思,同時,對於某些根據出土文獻否定清儒認識的過當之説也提出商榷,從篇次章節、篇旨論説、文字訓詁諸層面闡明:三家《詩》與《毛詩》的框架依然是今日研究漢代《詩》學的基本參考系。此一由疑得信、固守中道的研究取向,頗堪留意。馬文談到,與三家《詩》解釋風格有别,“《毛詩》强調作詩本事,以史説經”,余越《鄭玄箋〈詩〉所用文王年表辨略》一文乃是關於《毛詩》鄭箋歷史本事的專題研究。余文分析角度頗爲特殊,由孔穎達《正義》逆推鄭君本意,進而辨析鄭、孔之異,從而檢討孔疏釋鄭的基本預設。由是而啓發的問題是:鄭君注經是否有其史觀前提?經師心目中的“歷史本事”,是服從其經文解釋的工具,抑或是經文解釋的前提?袁晶靖《“〈冬官〉不亡”論的演進與尾聲》從宋代切入,特别聚焦於“《冬官》不亡”説大興於明的原委始末,細緻梳理此説的文獻根據與義理傾向,文章注意到“《冬官》不亡”背後的“《地官》教化”之説,讓我們看到明儒經説的宋學遺緒。袁文收束於晚明經學復古思潮,而陳士銀《明代經學古注疏存廢考論》則是對有明一代經學復古、變古之風的綜合討論。據陳文所論,“道”重於“經”的學術蘄向可能導致“走出五經”的經學危機,其端倪肇始於明清易代之際,而於三百年後蔚然成風。不過,如果“走出五經”却無從“入道”,最終僅僅流爲種種私意的自我肯定與俗見的彼此唱和,則“經”與“道”的關係仍待重新理解、體證與建構。

“經學人物”欄刊載徐道彬《清儒金輔之先生年譜》一文。金榜師承江永,學宗鄭玄,所撰《禮箋》一書在皖派三禮學統緒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作者耕耘清代皖派學術有年,對於金榜家世、文獻及其禮學之思想史、社會史意義,皆有專題研究。此譜以金榜爲主綫,隨處勾勒乾嘉儒林史事之犖犖大端,以與譜主生平相呼應,展現了承平世道中經學學風的從容、貞正與邃密。

“經學文獻”欄刊載文章三篇,一方面展現了細密的辨析手法,另一方面又體現了貫通的統合格局。王志遠《“七經”“七緯”與東漢官定圖讖的文獻構成》嘗試在《隋書·經籍志》與《後漢書·樊英傳》李賢注所列讖緯文獻結構之上,審慎辨識東漢官定圖讖的文獻構成,體現了立足於後起目録學框架而不爲所囿的方法意識。陸駿元《執例詮經:劉文淇〈春秋五十凡〉稿本考述——兼論儀徵劉氏義例學的經解嘗試》以新見稿本爲出發點,述儀徵劉氏四世研《左》之學,對於劉氏一門蒐考舊注,辨正杜説的努力,舉證闡述尤爲詳盡;文末論及劉氏《左》學發展至劉師培一代的新變,亦可反映民初經學的義理性走向。歐陽艷華《唐文治〈尚書讀本〉今古並存要義初探》在近代學制“廢經”背景之下,闡述唐蔚芝先生編撰《十三經讀本》以推行“經教”的格局與義例。蓋值西潮東風鼓蕩之際,經學内部種種論諍,毋論今古抑或漢宋,皆宜力避門户意氣,翕然整統以求通義,是爲唐先生《讀本》的精義所在。至若進一步商量舊學,培養新知,以求中西學術思想的對話與會通,則後死者與有責焉。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