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以传统村落为视角,融合乡土认知与文化传承的理念,探讨了研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教材对侗族传统村落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共20项内容进行主题探讨、课程设计、教学示范和微课展示,涉及侗族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建筑风貌、社会组织、文化习俗等内容,以期为传统村落地理研学课程的组织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示范。本教材适用于教育学硕士和中小学教师组织开展地理研学旅行的教学工作,也可作为中小学生地理研学的课外读物使用。
杨立国,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现任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致力于传统聚落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3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1部。
第一部分 衣:侗族史书
第1章 侗锦:会说话的侗文化.......................... 3
第2章 蜡染:穿越千年的传承.......................... 10
第3章 侗服:穿在身上的史书.......................... 19
第4章 银饰:珍品是怎样炼成的.......................26
第二部分 食:侗族珍馐
第5章 侗年:家家户户齐“过冬”................... 35
第6章 合拢宴:一宴食得百家味........................44
第7章 酸食:舌尖上的侗族美食........................51
第8章 稻鱼:当“稻”遇上“鱼”....................60
第三部分 住:侗族建筑
第9章 鼓楼:木构建筑的瑰宝........................... 71
第10章 吊脚楼:长了“脚”的房子..................79
第11章 萨坛:侗族的部落保护神位...................88
第12章 风雨桥:不可思议的桥梁...................... 95
第13章 杉树:永不枯竭的生命.......................... 103
第14章 坝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113
第四部分 行:侗族交流
第15章 侗款:侗族人的基因密码........................125
第16章 侗戏:侗族人的说唱艺术........................132
第17章 芦笙:侗寨里的“天籁之音”................141
第18章 大歌:无指挥的合唱团............................152
第19章 多耶:跳出“最炫民族风”....................160
第20章 剪纸:剪出万物春色................................170
主要参考文献............................................................177
前 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乡土社会大众共同的精神寄托,是情感共鸣的载体和文化身份认同的标志。中国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积淀,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许多优美的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风貌遭受了严重冲击,出现了人际交往中的传统风俗及契约关系逐渐被理性化规则取代、乡村建设重物质而轻精神等诸多问题。乡土文化正面临着被摧毁的危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刻认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即乡土文化)的价值,在时代中继承创新乡村文化,实现“乡风文明”。人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利于传承优秀乡土文化,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如何在中学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既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了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以及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陆续出台文件支持研学旅行。传统村落研学让数亿学子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走向火热的生活实践。侗族传统村落是指聚居人口以侗族人口为主的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的一部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截至2023年10月,侗族传统村落共有122个,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区)交界地带,且南部多北部少。全书分为村落的衣、食、住、行四个部分,包括侗锦、蜡染、侗服、银饰、侗年、合拢宴、酸食、稻鱼、鼓楼、吊脚楼、萨坛、风雨桥、杉树、坝子、侗款、侗戏、芦笙、大歌、多耶、剪纸20个内容的研学课程设计。
本书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首先,承蒙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提供平台以及前辈们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带我进入传统村落的研究领域;其次,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湖南省教育厅,其支持我从事侗族传统村落研究十多年,由此我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材料,也与地方政府、学校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联系;最后,感谢我的研究生的辛勤付出,他们是2021级龙凯惠、王佳琴,2022级张家界、阮丽萍、宁旺芬、辛静、刘旭,2023级黄楚敏、杨清清、龙婷、李娇。
全书由杨立国总体构思与设计,张家界、刘小兰协助设计,龙凯惠协助统稿,黄楚敏、宁旺芬、杨清清、张家界、龙凯惠、阮丽萍、王佳琴、龙婷、李娇、辛静、刘旭参与写作。
因水平有限,书中存在的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杨立国
2023年12月4日
本教材介绍了侗族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传统建筑、图腾崇拜、社会组织、传统习俗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专题式设计课程,力求为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组织实施提供操作指南,推动中小学生认知乡土环境,传承乡土文化。本教材有望为传统村落研学的组织实施提供指南,成为研究侗族传统村落研学旅行教学课程的有力补充。
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侗族人民纹在侗锦上的图案和符号,记录了对历史、祖先等的回忆,世代相传。侗锦上的纹样,不仅具有极高的鉴赏性,还蕴含工艺美术价值,同时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第1章 侗锦:会说话的侗文化,P3)
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纺织印染手工艺,与扎染、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古称蜡撷,指以蜡质按预想的图形绘制在织物上,形成防染层,避免染液的浸入,呈现一种织物本色的材质纹样,主要有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其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趣味很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第2章 蜡染:穿越千年的传承,P10)
侗族服饰上各式各样的纹样都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其内容题材多样,如表达祖先崇拜、记录民族历史、象征宗教观念、表达万物有灵等。侗族人崇拜太阳、玄鸟、杉树,体现在服饰上就是太阳纹、鸟图案、树纹等。侗服“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侗服上常见的太阳纹就反映出侗族人对太阳的崇拜,向太阳祈祷平安吉祥、风调雨顺。(第3章 侗服:穿在身上的史书,P19)
每逢重大喜庆节日,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相聚吹芦笙、跳铜鼓舞、斗牛、斗鸟、对歌、赛马,盛况空前。吹奏芦笙已成为侗族人民节日期间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或男吹女跳,或自吹自跳。(第17章 芦笙:侗寨里的“天籁之音”,P141)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